登陆注册
1434800000010

第10章 胡适的文化心态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3)

本质上具有同一性的文化,自然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融通的,决不像梁漱溟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永远走不到一起的互相悬绝的三种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交流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从发展较高的地域流向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域。中国的文官制度、四大发明等等都曾经流向西方,对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反过来,西方近代的民主制度、科学、工艺等等,也不可阻挡地要从西方流向东方。所以,胡适坚信,“将来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胡适作品集》第8册,59页。)。

从世界的眼光看文化问题,使胡适能够避免他那一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因中西文化冲突所引起的困扰,从容地面对中国文化的调整与重建。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的问题。(参见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见《胡适作品集》第18册。)

(三)自责主义的文化心态。胡适认为,面对国家贫穷落后、人民愚昧、受欺受辱的事实,中国人须有一种新觉悟、新心理,就是首先要自己肯认错。“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见《胡适作品集》第2册,138页。)他不赞成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洋鬼子”头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压不住日本的发愤自强。”(同上书,139页。)要想不受侵略,不受压迫,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就须从自己认错开始,发愤自我振拔,“死心踏地的去学人家”。“学人家怎样用教育来打倒愚昧,用实业来打倒贫穷,用机械来征服自然,抬高人的能力与幸福。……学人家怎样用种种防弊的制度来经营商业,办理工业,整理国家政治。”(同上书,139~140页。)人们批评胡适这种自责主义会妨碍建立民族自信心。胡适反驳说,自责就是自我反省,“真诚的反省自然发生真诚的愧耻。……真诚的愧耻自然引起向上的努力……然后可以起新的信心”(胡适:《信心与反省》,见《胡适作品集》第18册,53页。)。“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之上。”(同上书,52页。)“如果因为发现了自家不如人,就自暴自弃了,那只是不肖的纨袴子弟的行径,不是我们的有志青年应该有的态度。”(胡适:《三论信心与反省》,见《胡适作品集》第18册,67~68页。)

胡适认为,不肯自责的人,有一个根本的错误观念,就是认定中国只是物质机械不如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还要远远高过西方人。这正是把西方文明看做物质文明、把东方文明看做精神文明那个成见的一种表现。连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也不能免去这种偏见。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度做过国民党宣传部长的叶楚伧,他竟宣称:“中国本来是一个由美德筑成的黄金世界。”(叶楚伧:《由党的力行来挽回风气》,转引自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载《新月》,第2卷第6期,1929-09-10。)这是全无世界观念的狭陋心理。以这种心理作基础,自然难以走上进步之途。为了清除这些对民族进步无益的心理,胡适一直坚持他的自责主义,严厉地批评各种盲目夸诞的欺饰之谈,有时不免稍嫌激切而有偏激之论。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责主义的文化心态,究竟是否够得上一种合理的文化心态?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一个人的进步须从不自满始,一个政党要有所作为,亦必须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一个民族要进步,也须能自责,自我激励。一个迷醉于自我夸大的民族必定要走向衰落。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取得的进步,也都是以自责为起点的。鸦片战争之败,始知有不如人处,乃有一点办实业、兴科技的觉悟。甲午战争之败,始知政治不如人,才有改革与革命的觉悟。辛亥之后,国体不固,政治混乱,有“二十一条”之辱,始有新文化运动之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巴黎和会之辱,乃有五四运动爆发,中国革命始有一个新起点。这些都足以表明自责心理是求进步的第一推动力。1935年6月12日,胡适在给陶希圣的一封信里,反驳他所谓自责主义不利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法。胡适说,只有肯自责,产生愧耻之心,才可指望“有一个深自振拔而湔除旧污,创造新国的日子”。他问道:“你试看看这三十五年的历史,还是梁任公、胡适之的自责主义发生了社会改革的影响大呢?还是那些高谈国粹的人们发生的影响大呢?”(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4册,1379~1380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不用说,胡适对他的自责主义的正当和功效是充满自信的。

(四)对传统与将来的信念。从批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到1961年11月发表《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说,胡适终生为扫除成见、欢迎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而奋斗。不少人因此认为胡适是“全盘性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人。这自然是很片面、不合事实的。(参见本书附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我在前面指出,胡适留学归国前夕,曾用非常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表述了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只是后来国内保守主义思想屡次起来挑战,胡适不得不把他的立论的重点放在批评传统的缺点和颂扬西方文化的长处一方面。但即使这样,肯细心研究问题的人仍可发现,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特别的信念。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里提出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中包括“整理国故”一项。所谓“整理国故”,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自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意思。胡适一生的学术工作,绝大部分都可归入“整理国故”的范围,其中既有破,也有立。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胡适强调提出,“按照广大民众的惯性法则的自然作用,人民的大多数总是悉心爱护那些他们视为亲切的传统的东西。所以,一个民族的思想家和领导者为传统价值的丧失而忧虑是没有道理的和完全不必要的”(HuShih,ConflictofCultures)。1935年,在《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一文中,他更明确地指出,文化皆固有其自身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根源于“某种固有环境与历史之下造成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的最大的传承者“就是那无数无数的人民。那才是文化的‘本位’,那个本位是没有毁灭的危险的”(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见《胡适作品集》第18册,137~139页。)。胡适这些话已经包含有文化的创造与保守的主体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参见本书《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一文。)正因文化的主体在人民大众,所以传统才没有丧失的危险。1960年,胡适在西雅图举行的“中美学术会议”上讲演《中国传统与将来》。他又进一步提出,由先秦的“经典时代”所琢磨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中西冲突、革新、淘汰的作用之后,并不曾破坏中国文明的性格与价值。“正好相反,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分,倒有一个大解放的作用;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辉光大。”(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见《胡适作品集》第24册,171页。)

由上可见,胡适决不是一个主张放弃传统而“全盘西化”的人。我们甚至可以不避矫枉过正之嫌,大胆地说,胡适比那些迷醉“国粹”的人,对中国传统倒是更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信心。他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较深的理解,从而确信,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必能经得起文化冲突的考验。相反,那些国粹主义者,恰是担心传统经不起这种考验,所以才拒斥西方文化而醉心“昌明国粹”。

四、理性的限制

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在中西方文化这个最复杂而又最有争论的问题上,胡适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心态,是颇不易的。但文化这东西本身却不单单是个理性的问题。在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会包含一些非理性的成分,这是人们的常识可以承认的事实。

文化在时间之流中发展,因而有时代性。同时,它又在一定的空间中积聚和发展,因而有地域性、民族性。因长时期在同一地域环境里,在同一民族内部,会造成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观念、信仰等等。这些往往也就成为一个民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因而也就成为可以牵动民族感情的东西。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自成体系。到了近代,它遇上来自外域的真正挑战,多次的挫折,使中西文化的冲突最易牵动中国人的感情。胡适在谈论中西文化问题时,为了驳斥东方文化派和各种保守主义者,往往太多地强调中西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而多少忽略了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这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自然,胡适并非完全不懂得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尤其在辩论中,他受激而说过一些不免失于偏激的话。例如说中国“百事不如人”,说中国人“九分像鬼,一分像人”,说“欢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等等。这些都颇能引起一般人的反感,遂使他本来合理的一些思想也不易为人所接受。

但胡适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自己也不能完全超脱民族感情的限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作为驻美大使,为了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同情与援助,发表过上百次的演说,其中多次谈到文化问题。有时是着重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时是谈论中日文化的对比。在这两个主题上,他都表现了与从前在国内截然不同的态度。从前在国内,胡适总是着重批评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时,他却处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价值。《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的长篇讲演,可以说是他此时期的一个代表作。在这篇讲演中,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合理的怀疑”态度,直到20世纪以来的批判性传统,他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讲到中日文化对比的问题,从前在国内他极力强调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和中国现代化的失败,强调中国应当效法日本。到此时期,正好相反,他强调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比日本成功。他要人们相信,日本的现代化是片面的,它只取得了物质上军事上的现代化,政治上是极权统治,学术上是愚民政策,教育上是****。他把日本看做世界上、特别是太平洋地区现代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胁。

用不着做什么详细的论证,人们自然会明白,胡适的这一重大变化是由于激烈的民族战争的现实所造成的。

我们看到,抗战以后,胡适在文化问题上并没有回复到30年代以前的基调,而是继续着重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而这仍然是现实生活影响的结果。战后的国民党政府(特别是避地台湾以后),更紧密地同美国联在一起,从统治集团到一般知识分子,已经大大减轻了二三十年代经常出现的对英美式的西方文化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强有力的怀疑与抵抗。胡适本人又长期避居美国,所以基本上没有批驳东方文化派与国粹主义者的那种冲动。50年代末期,胡适回到台湾,当时新儒家也颇成气候,遂引出他临死前不久的那一次严厉批判传统文化的演说。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次演说招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激烈反击。

总之,在文化问题上,理性是有其限制的。即使像胡适这样最富理性的学者也不能避免,也会有前后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是人们不应因此对理性失去信心。我相信,在文化大变动的时期,尤其需要理性的指引。只有理性能够帮助我们免入歧途,走上健全发展之路。对于文化问题中的非理性成分,也只有采取理性的态度,才能保持健全的心态,才能有助于民族心理的平衡。承认文化的民族性,承认在文化问题上民族感情与民族心理的历史正当性是完全必要的。我们都只能在一定的民族生存环境中接受文化遗产和创造新文化。在世界真正实现大同以前,在地球以外的力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真正的挑战以前,这种民族性与民族感情是无法泯灭的。但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地求得理性与民族感情的适当平衡。

同类推荐
  •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董其昌与松江派

    董其昌与松江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与松江派》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科学家论语

    科学家论语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自2007年以来,以“世事评忆”为题,陆续编发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有关论语,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这些科学家人都亲历了中国近现代目前许多重大事件,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旧与新、落后与进步、曲折与胜利等有切实的感受和对比。因此,他们在评忆、论语中对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家的责任的看法,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思考等,有其独到和深刻之处。为此,我们将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伟长、袁隆平等人的评忆内容,以《科学家论语》为名,结集出版。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漠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样。
  • 由梦说健康

    由梦说健康

    梦见在美丽如画的地方,却有噪音骚扰——这可能是耳鸣的前兆。梦见在刑场上,被刽子手砍脖子的场景——这是我们颈椎善意的提示。梦见怪兽,可能还与某种动物一起吃草——这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的警报。梦见足登云彩、扶摇直上,并非是升官的兆头——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梦见在大雾里开车,并且眼看着与迎面而来的车相撞——这可能是眼睛出了问题。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宛心泪

    宛心泪

    她,禀性冷淡,从不多说一个字,多行一步路。因为她说,与其做错了让别人耻笑,不如不说不做的好。她,绝顶聪明,眉眼间洞察一切,也漠视一切。因为她说,与其太明白了遭人记恨,不如不看不问的好。她是宛心.是皇帝身边最淡薄的女人。是太医心中最爱慕的女人。是谋臣口中最敬重的女人。是敌皇眼中最碍事的女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平静一生,然后清白的死去。可是最终,她还是难逃情缘的魔障。皇帝说:难道你是真的不曾相信过我吗?太医说:难道你的心中始终不曾有我吗?谋臣说:难道你不曾为我的鲜血动容吗?敌皇说:难道你不能为你的国家牺牲吗?她不答,因为她无法做答,夙命,难以逾越的夙命,最终要把她引向何处?※※※※※※※※※※沁※※※※※※※※※※※※※※※※※※※※沁※※※※※※※※※※推荐沁的其他几本长篇:《冷酷将军邪娘子》(连载中:架空轻松文)《弃后要出墙》(连载中:穿越小白文)《景云谣》(已完成:穿越历史文)《极品皇后》(已完成:穿越小白文)《后宫冷》(已完成:后宫虐情文)《宛心泪》(已完成:古代悲情文)《宛如雪》(已完成:古代虐情文)《玻璃花》(已完成:现代青春文)《玉妃》(已完成:古代后宫文)以上的文希望亲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号入坐~喜欢的话就投上票票或者帮沁拉个人气!谢谢亲们!《宛心泪》视频:?pstyle=1
  • 绝色杭州

    绝色杭州

    杭州,这如梦似幻的人间天堂,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它温柔的怀抱。,作者王旭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写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人文精神,写绝代佳人、一世英豪,写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在这一湖碧水间的林林总总,这美丽华贵的城市,值得你梦萦神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这座天堂级的城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有名满天下的西湖水,举世奇观的钱塘潮
  • 混沌天道

    混沌天道

    寻长生,天地轮回;观天地,道在何方。鲲天为寻求天地大道创九转转生决,轮回十世,化身孙文轩,然而却在轮回中丢失过往记忆。孙文轩在机缘巧合之下再次踏上道途,无疑中得到前生所创之千锤百炼之法,一身修为飞速提升……
  • 态度改变一切

    态度改变一切

    《态度改变一切》是奥里森·马登的作品之一。他发现年轻人一般都有对成功的热望,也渴望了解成功人士前行的足迹,希望详细地了解成功者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马登在本书中讲述了许多成功者的故事,然后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从平庸甚至失败中奋起,就必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人生。
  • 重生一寒门贵女

    重生一寒门贵女

    ‘言诗诗’:响彻某城的律政俏佳人,人称政界女神。年纪不大,高学历高智商高水准,绝对的“白富美”。人生最值得炫耀的两件事:一,性格是狠绝与可爱的完美结合体,人前滴水不露。二,从未输过关司,但凡她经手的案子无一不赢得漂亮。———————————————————————————————言诗诗:山旮旯里的朴实小村姑,小学三年没毕业,十岁就开始了辛勤的放猪生涯。无机会梳洗打扮,长相不详。人生最值得炫耀的两件事:一,放猪技艺绝佳。二,据说有一个金光闪闪,灼灼其华的富二代律师未婚夫(暗中干黑道营生)。———————————————————————————————当‘言诗诗’成了言诗诗,滟滟风华在人前闪烁,那优雅妩媚的笑容看在众人眼里,打死也不信这是那个只会跟猪打交道的放猪女。多少名门贵介不屑于她,频频挑衅,言诗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化解。想看她色变出糗,灰土连天的样子,便是想都不要想的事。且看她如何展露风采,颠覆美男心,倾煞众人眼。片断一:身着明艳礼服的女子冲进来,豪放道:“抢亲的,把新郎给我!”婚礼现场一阵轰然动乱。接着西装笔挺的男子从台上缓缓走下,冉冉步伐韵律有秩,勾起嘴角淡淡的笑:“傻啊,打劫政界权贵的女婿。”言诗诗嘟起嘴,他越是这般风度翩翩她越是委屈不爽,雾汽凝了几凝好没骨气的滴下来:“是啊,我就是傻,别人是长大的,我就是傻大的。”男子将人扯进怀里,恶意的按了按,隐隐含笑:“是挺彪,不过这次彪正了,我喜欢!”片断二:秦夜怀揽光裸美艳的如花小娇妻,隐忍之后好事就要得逞。翻云覆雨前身下人出手唤停:“秦夜,停!你不能对我做这种事,我不是你老婆,我是水货。”秦夜从她肩胛里抬头,声音暗哑磁性:“别抬举自己,你分明就是吃货!”低头啃之。言诗诗再唤,软声软语:“秦夜,你要放过我,我感谢你八辈祖宗。”秦夜啃噬得津津有味,声音别味的传出:“你要能为我生个孩子,我八辈祖宗更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