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400000006

第6章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直译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还是由母胎而生的众生;无论是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众生,还是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境界,断掉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得到最终的解脱。但是,虽然我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度化。这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六祖讲经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虚一本作不乱。

现代注释

摩诃萨:梵文音译,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经文中的“诸菩萨摩诃萨”的“诸”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狭义,专指已登地的五十二位阶次的菩萨。前者是凡夫菩萨,后者是圣贤菩萨。故六祖说文中有所对比。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现代注释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楞严经》云:“卵唯想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后才有胎生,无论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因感情而有,是为胎生。湿生——“湿与合感”,与境相合,便有湿生,例如把湿的瓦盆覆转,第二天,便滋生了虫,是为湿生。化生——变化而生的东西,如蝉、蜻蜓、蝴蝶等。在《周易》中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语。中国《山海经》《太平广记》等古典文学中记载有很多传说,比如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变成长着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唐代道士谭峭曾写过一本《化书》,讲“蛇化为龟,雀化为蛤”等。佛教有“四生苦轮”之说,谓一切众生,由此四种之生而出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轮回转生也。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现代注释

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槃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志道禅师是南海人士,礼六祖披剃出家,阅读《涅槃经》十余年,但是,仍然没有明白涅槃的大意。所以,有一天,他就请六祖特别教诲。六祖问志道禅师:“你对于涅槃,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志道禅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涅槃的解释,我就在这个解释上,起了疑惑。”又说:“一切众生有两个身体,一个叫做色身,一个叫做法身。色身是物质的,法身是精神的。物质的身体是无常的,是有生灭的;而法身是永恒的,是无知无觉的。所以,《涅槃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明白,何身寂灭?何身受乐?如果说色身是受乐的话,那么,色身死亡的时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堪言,何乐之有?假如说法身受乐的话,法身是无知无觉,一到了寂灭以后,不是如同草木瓦石一样,又何能受乐呢?”

六祖对志道禅师开示说:“你是出家的释子比丘,为什么反要学习外道的断常邪见呢?你以为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断常二见,怎么能学最上乘法呢?我现在告诉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无法身,离开了生灭以外,你到哪里去求寂灭呢?虽生灭,即不生不灭。所谓‘烦恼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见到法身,我们身外并无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执著于哪个受用,这仍叫做耽于世乐。我们要知道,刹那是没有生相,刹那也没有灭相,时间一点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没有什么生灭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断常二见,那就叫做谤法。我们要知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无上的涅槃,它本体圆明,经常光照,凡夫、愚痴的人以为这是死,外道以为这是断。其实,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有无要断,过去、现在、未来,在涅槃里面也没有这些分别。”

六祖又说:“吾今强言说,今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禅师听了这首偈语,忽有所悟,欢喜踊跃,礼谢六祖大师。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现代注释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著。人相,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自体当成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谓执著众生的从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们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

陕西汾州无业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相貌魁伟,声如洪钟,马祖禅师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无佛。”无业禅师随即作礼,恭敬说道:“三乘文学,自信粗穷其旨;但禅门即心即佛,实未能了。”马祖禅师见他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无业禅师问:“心、佛、众生外,更有佛法否?”马祖禅师回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岂别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禅师答道:“祖师今何在?且去别时来!”无业禅师不得已,告辞出门,马祖禅师随即叫一声:“大德!”无业禅师回首。马祖禅师问:“是什么?”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马祖禅师道:“这个钝汉悟了也!”

同类推荐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热门推荐
  • 重生幸福空间

    重生幸福空间

    前一世,林馨儿出生不久便被遗弃,好不容易有了个家,养父母却相继被害死,青春期来了个轰轰烈烈的师生恋,最终当然是被踢出局名声尽毁,二十二岁被邱家所骗成了商业联姻的牺牲品,各种迫害连丈夫的面都没见着就被夫家的小姑子推入了火中,她以为熊熊烈火会把她化为灰尽,谁知不仅得了空间还重生了,重活一世,她要保护好养父母,报复渣渣,谁知总有一个扮老成的小男孩冲锋在前各种保护,“我重活一次,不是为了再和你牵扯不清的。”长大的闷骚腹黑某男神斜睨她一眼,“你注定是我的,逃得掉么?”
  • 溺爱邪王傻妃

    溺爱邪王傻妃

    一夜缠绵,他狂霸地掠夺她的身体,却不要她的心。甚至都不曾摘下那冷质面具。理由很充足:他只是在为她解媚药而已。她惨淡一笑,临行前还要说一声,“云中君,多谢。”没错,她中了媚药,解药人却不是她的夫君。☆☆☆☆☆☆☆她的夫君,燕国七皇子,天朝第一将星,战神。骄傲,霸道,贵气,玩世不恭,放浪不羁。却根本不要她。他娶她,戏她,捉弄她,却只为有趣。她冷傲一笑,把手一伸,“休书拿来,人可以滚了!”☆☆☆☆☆☆☆从此,她华丽转身,风流蹁跹成‘侠盗’。盗龙卷,渡阴山,颐毁霸道机关,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千军万马,她仗剑独行,势压三军,气冲霄汉!当她碧玉面具碎裂的那一刻,姬无夜,傻了!造化弄人,原来他弃如敝屣的女子就是他一直心心念的那个人啊……而他,早已中了她的蛊。他柔了心,动了情,心跳若狂宠溺无边地靠过去……她却傲然转身,冷冷一笑,“抱歉,回头草,不是我的菜……”—————————————————————————————————————精彩片段(一):残月谷,月不残。阴雨绵绵,深更半夜,某人敲窗探望。窗子被打开,她身着中衣,暴喝一声,“干什么?”“我的屋子漏雨了,没法睡了,想借你个地儿……”想着他那堪比天宫的精舍,她猛地把窗子一甩,“滚。”睡意朦胧,感觉身后有人正把她似若珍宝地抱着。她睁眼,精光爆射,突然一个凶厉地后肘捣。某人四两拔千斤懒洋洋抓住,“乖,听话,睡觉。”她踢腿,腿被压住;她扭腰,腰被缠住;她气急败坏,“姬无夜,你到底想干什么?”嘴瞬间被噙住。☆☆☆☆☆☆☆精彩片段(二):得一绝世佳酿,某人正抱着酒坛逍遥独饮。有人闯入,“主上,夫人把我的翼虎机关全部拆碎了。”心痛至极的声音。“笨,你就不会再重新组装起来?”某人翻白眼不屑。又有人闯入,“主上,夫人把我的灵丹妙药全偷走了,说是给姐妹们补阴。”某人嘿嘿乐,“那晚上我要更卖力一些。”又又有人闯入,“主上,夫人打扮一新跑出谷了。”“嗯?”眸光疑惑。“听说是美人先生来了……”声音很小。‘呯’地一声,酒坛碎裂,某人一股龙卷风冲出谷,身后尘土飞扬。几只手却狠狠地拍在那通报的人头上,“蠢,怎么不接住主子手上的酒?”“接个屁,主子生生把它震碎了。”
  • 明天晴

    明天晴

    希望明天晴,一直晴。“什么是幸福?”“幸福?”她歪着头想了一会,回答道,“以前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有一间大房子,里面住着一航,他当我是孩子,会把我高高地抱起,会给我买很多的零食,会陪我去任何地方……”“那现在呢?”“现在?”她微笑,“对于我来说,可以没有大房子,没有吃的,没有玩的,只要有一航,那就是我的幸福。”
  • 庶女就要狠

    庶女就要狠

    玉玲珑,无依无靠的庶女一枚,只因嫡妹中毒需要至亲之血为药引,便惨死在毒蝎针下;玉梅,叱咤风云的黑道大姐大,手段毒辣,作风狠戾,却在金盆洗手之时被情人害死,心不甘情不愿地落入轮回之道——再次睁开眼睛,她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庶女。从前那个深受尊卑等级观念束缚的懦弱庶女玉玲珑,已经化身为地狱使者般令人惊恐的女修罗!大骂嫡母,暴打姐妹,连身负武功的玉将军亲自出马要教训她,都被揍得连滚带爬,满地找牙!什么封建礼教?什么妇德妇言?姐不吃那一套!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姐妹敢张嘴开骂?把你打成瘪嘴老太!嫡母端着正室夫人的架势装13?扯烂你衣裳看你怎么装!?亲爹恼羞成怒抬手就打?一脚把你踹到大门外!不出三个月,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了事实:玉府庶出四小姐玉玲珑,虽然生得妖颜无双,却性烈如火,乃是京城第一悍女!可是恶名远扬的她,却为何桃花运接连不断?难道古代男人都这么重口味,越是凶悍如她,越是要前仆后继地前来送死?且看黑道大姐大,在古代怎么兴风作浪,活出惊世骇俗的人生!☆◆◇★☆◆◇★☆◆◇★☆◆◇★☆◆◇★☆◆◇★【片段一】“啪”,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张千娇百媚的小脸上,嫡妹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你竟然敢打我?”某女不屑一顾:“打你又怎样?”嫡妹又气又恨:“我去告诉母亲!”某女一脸鄙视:“告诉她又怎样?老娘连她一块儿打!”嫡妹彻底崩溃:“我要去找父亲,让他请家法收拾你!”某女不禁嗤笑:“要去就快去!老娘倒要看看他敢不敢!”◆【片段二】扫了一眼眼前装模作样的神婆,某女不怒反笑:“你说我是什么?鬼上身?”某个不知死活的神婆还在摇头晃脑:“你们可别不信!这鬼上身啊,轻则损耗钱财,重则家破人亡——”话音未落,一只绣鞋已经稳准狠地拍上了她的嘴,伴随着神婆呼天抢地的哀嚎声,只见某女顺手又操起一块板砖,直接往神婆脸上招呼,顿时打得神婆逃之不迭:“你TM才是鬼上身,你TM全家都是鬼上身!”◆【片段三】看着被打成猪头的公子哥,再看看堂下那桀骜不驯的某女,某夫人拍案而起,怒斥道:“你竟然连我的儿子都敢打,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某女冷笑:“谁惹我,我就打谁!你要是不服,不妨也下场来试试!”某夫人气得破口大骂:“谁给你的胆子,让你如此无法无天?!来人,给我拿下!”没等某女说话,门外已经响起一个冷冽的声音:“谁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常抱怨不如常感恩

    常抱怨不如常感恩

    一本书,改变爱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世界五百强优秀员工恪守的人生信条——常抱怨不如常感恩。塑造企业感恩文化的最佳心灵读本。对人需要感恩,对物需要感恩,工作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知足惜福。
  • 校草太坏太冷酷

    校草太坏太冷酷

    慕存熙,秦淼淼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因为种种误会种种原因产生了分歧,最后又因相恋相思解除误会,走在了一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流向远方的水

    流向远方的水

    本文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随笔,简单的文字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内涵以及对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