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100000014

第14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5)

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天地万物与人同源于“道”而统一起来。庄子说:“人与天一也。”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6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上,第43页。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承袭并发展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一体”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的思想。《太平经》一方面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源于“道”;另一方面,用“元气”解释“道”,“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同上,第236页。天地万物与人同构,均由元气构成。道教从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出发,强调人应该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生长,“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同上,第248页。道教朴素的整体观念反映了道教对宇宙自然的整体认识,是道教寻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在《太平经》中,天、地、人的化生取决于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的“相爱相通”,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同上,第373页。“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同上,第374页。南朝的《三天内解经》看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追求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和谐,“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三天内解经》卷上,《道藏》第28册,第413页。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黄帝阴符经》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追求天地、万物、人的和谐统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黄帝阴符经》,《道藏》第1册,第821页。。这实际上是对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述。从李筌的注释中也可以看出,天、地、人之间是一种相盗相生、相资相养的关系。他认为,“盗”就是“天覆地载,万物潜生,冲气暗滋”《黄帝阴符经疏》卷中,《道藏》第2册,第740页。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的《阴符经注》说:“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常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阴符经注》,《藏外道书》第8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410页。不仅如此,道教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之下,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提出了不少原则,如道教提出了“天父地母”的伦理道德,“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以及“自然无为”的行为方式,并以戒律、功过格的形式具体落实,其中不少内容具有生态学的意蕴。

诚然,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在农业文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和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生态观念,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但是这种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实践经验和生存方式的总结,其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态度,是正确而可取的。现代生态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道教“天人合一”观对于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

(二)基督教“神人合一”的生态学意蕴

基督教《圣经》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即是“神与我们同在”)。”《圣经·马太福音》1:23。耶稣离世前向父恳切祷告说:“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圣经·约翰福音》17:23。达到“合一”的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终极目标,但实现“合一”的方式有所不同。基督教主张靠上帝的恩典,通过基督的救赎实现,而道教主张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道教的“天人合一”与基督教当人类跟随基督,被基督所拯救时,“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圣经·以弗所书》1:10。的天人合一之圆满境界相似。

西方教会,或以罗马天主教为主轴的教会,包括由改教运动而出的新教,在阐释人的救赎时,重点往往放在上帝的赦免以及人从罪中解救出来。而东正教则承接了希腊初期教父的思想,重点放在医治、重塑和导引,因此比较注重人如何回到与神契合的状态,从而得回人本有的不朽的生命。“圣子道成肉身,以促成人与上帝的合一。”[俄]弗·洛斯基:《东正教神学导论》,杨德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清楚地宣告上帝通过他的儿子住在世界(包括人类与自然大地)并以世界作为他的家,这表示上帝藉着耶稣基督肯定了这世界和整个人类,并藉着耶稣基督与人类和被造界合而为一。耶稣“道成肉身”,一方面是为了救赎人类免于罪恶的深渊;另一方面也是藉着承担自然界所受的苦难而救赎自然界。《罗马书》中保罗的话告诉我们:耶稣是一切被造物包括人类和自然大地的救赎主,或者可以说,他是一切被造物的“医治者”。十字架的牺牲不只是为了人类,也是为了自然大地。

“道成肉身”的观念显示了作为创造者和救赎者的上帝。上帝的创造与救赎目的和行动原始地相互关联,但是,在上帝的创世与救世的两种语境中,理解的重点是不尽相同的。

就上帝创世的目的和行动而论,强调的是“道成肉身”之“道”。耶稣基督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尼西亚信经》指出: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圣)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并指出他为拯救世人,道成肉身,降世为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同等完整的;按神性而言,他和父本质相同。按人性而言,他和我们本质相同,除了他没有罪以外,其他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美]GF穆尔:《基督教简史》,郭舜平、郑德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7页。

尽管上帝各以圣子和圣灵创造了人和万物,但圣子与圣灵在三位一体的上帝概念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人和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宇宙,包括人和万物,是这个三位一体的反映和复制。上帝在创世过程中进入每一个存在,进入每一种联系。每一个造物、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上帝的创造,他们都有价值而被接纳。万有既是一,又是多,像三位一体的上帝那样。人与世界的这种神学直观,为生态学提供了依据。

与上帝的创世相对照,上帝的救赎则更关注“道成肉身”之“肉身”。基督徒对上帝救赎人类和万物之目的的信仰都来自于对耶稣死后第三天身体复活的理解。通过复活,罪恶和死亡不复存在,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复兴有可能实现。耶稣的复活特别强调其身体的复活。因为身体是道成肉身的标志。若从人扩展到整个宇宙,复活的基督不仅体现于人身,而且在宇宙中存在,它活动于存在的进化过程之中。因此,耶稣基督也是“宇宙基督”:不仅是基督徒生命肉体之主,而且还是整个创造秩序的主。没有身体的复活,便没有灵魂的复活;没有对自然的拯救,便没有对人类的拯救。人类与造物的整体救赎是不能分割的。上帝创造了一切,并赋予万有以秩序,天、地、人和神的原始创造秩序具有深刻的道德神学意义。这种创造秩序真实地呈现于世界,我们在自身和其他造物中不难发现它,于是拯救环境并不意味着用另一世界取代现有世界,而是现有世界的康复参见黄铭:《基督教与环境伦理》,《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第81-87页。

“神人合一”是神人关系中的最高境界,是基督徒的终极追求。没有此天人合一或对天主神性生命的分享,就没有拯救的最终完成。耶稣基督是“神人合一”的典范,借着基督,人类获得拯救,达到“神人合一”。“神人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克服西方哲学传统中“主客二分”的极端亦具有重要意义卓新平:《基督宗教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三)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整体观比较

首先,道教和基督教在对神、人、自然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强调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页。《太平经》的“太平”,虽然主要讲社会的太平,但在《太平经》的作者看来,社会的太平又是以天地自然系统的“太平”为依据的。只有确保天地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而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依照天道行事。《黄帝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又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黄帝阴符经》,《道藏》第1册,第821页。如果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如果“不知常”、“妄作”,就会出现“凶”。因此,道教主张人的行为应符合宇宙自然法则,则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同上。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从《圣经·创世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人的生存依赖于两个方面的环境:一方面是对社会的依赖,即对人文环境的依赖。上帝在创造亚当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圣经·创世记》2:18。于是创造了夏娃,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圣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上帝造人后,将他安置在伊甸园,从此,人与自然朝夕相伴。当人类违背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的命运与自然大地的命运依然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而所有受造物又都依赖上帝而生存,最清楚地表现于《诗篇》第104篇中,“耶和华使泉源涌在山谷,流在山间,使野地的走兽有水喝,野驴得解其渴。天上的飞鸟在水旁住宿,在树枝上啼叫。他从楼阁中浇灌山岭,因他作为的功效,地就丰足。他使草生长,给六畜吃,使菜蔬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那里有海,又大又广,其中有无数的动物,大小活物都有。那里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鳄鱼游泳在其中。这都仰望你按时给它食物”《圣经·诗篇》104:10-27。《哥林多前书》说:“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圣经·哥林多前书》7:15。进入新天新地,即“进入与他同在的国度”。在这里,人之本性,纵向与上帝的和横向与人和其他被造物的完美和谐的关系,在天国得到完全的体现。

道教强调天人同体、天人同一、天人同质,其原因在于“天人相类”,可以“以类相从”、“以类相呼”。而基督教神人关系中的上帝是超越万有的。人与上帝纵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人毕竟是受造物,不可与上帝同序而观,人神不同质。

其次,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人类的价值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才能体现。

生态哲学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网络这个整体的进化过程中来把握人类的价值。认为一旦自然界失去其价值,人也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价值。道教从宗教神学的角度看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天人感应”,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太平经》在讲自然界万物同构于“三气”、“五行”的同时,进一步讲自然界万物“以类遥相感动”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以类相应和”同上,第171页,阐明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通、相类而产生相互感应关系,认为天在各方面都为人“垂象作法”,天道无私,自然无为,并且天人互相取象,“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天人相互感应。《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行道有优劣法》说:“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同上,第17页。《赤松子中诫经》告诫人们,“天有四知”,人的任何体动意动,均被天所感知。“夫人生在天地之中,禀阴阳二气;皇天虽高,其应在下;后土虽卑,其应在上。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人处其中,恣心情欲。凡人动息,天地皆知。故云天有四知也。”《赤松子中诫经》,《道藏》第3册,第445页。《三天内解经》则认为,“上下相贯,影响相由。人事错乱于下,则灾应减算在上,则日月勃蚀、星辰倒错。皆由人事不正,以致斯变”《三天内解经》卷上,《道藏》第28册,第413页。。《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称:“天人一贯之妙,天与人无二理,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炁即天地之炁,既秉一诚,此感则彼应。”《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上,《道藏》第6册,第469页。天的变化影响人,人的行为又可引起天的感应,如道教法术中的雷法,就认为通过人体的内炼可以引发天象发生变化,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巨商书架

    巨商书架

    世界商业世子最不为人知的财富秘密,没有人能经易地抵制名著的诱惑,更没有人会拒绝财富与智慧的造访。比尔·盖茨因为一本书成为哈佛最成功的辍学生;亨利·福特说被一本书“洗脑”是自己的运气;有一本书,拥有令人无法不相信的神奇咒语;有一本书,被查禁70年后再次激起财富思维的风暴…… 这些书都是全球商业巨头财智书架里的珍藏。《沉思录》——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用灵魂书写的智慧独白;《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之外,亚当·斯密的又一传世经典;《不抱怨的世界》——出版30天内,全球有600万人加入“不抱怨”运动;《秘密》——全世界都曾注目这本书的出版;《唤起心中的巨人》——世界顶尖激励学大师的潜能学著作;《失落的致富经典》——全球亿万渎者都在阅读的百年财富古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国政府公务员、公司员工、军队官兵的装备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出版当年即突破100万册,40余年经久不衰;《硅谷禁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亿万富翁人人部凑过此书 。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本着世界上最真诚的心,马银春编写了这本有关幸福的小书:《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如果你是个渴望幸福追求成功的人,那么请轻轻地翻翻这本充满温情的《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吧。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幸福的感觉,那么我的心也会由衷地欣慰。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走向成功的方法,那么我会由衷地恭喜你。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统一与分裂,这个痛苦的命题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德国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十一世纪的德国将何去何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几千年的历史风云。通过本书,你将会了解到:日耳曼人为什么如此好斗?“卡诺莎觐见”何以成为西方忍辱投降的代名词?德语的诞生与马丁·路德有怎样的关系?德国为何产生了如此多的哲学家?勃兰登堡门为何被称为德国的国门?“铁血宰相”俾斯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希特勒如何从艺术家变成战争狂人?……
  • 说话的分寸办事的尺度(大全集)

    说话的分寸办事的尺度(大全集)

    说话是一门情理交融的艺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要用不同的言辞去表达。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书从“道”和“术”两个层面,为读者阐明讲话的技巧和原则,帮助读者尽兴讲谈,又不失分寸。
  • 刁妻难驯:混世魔妃

    刁妻难驯:混世魔妃

    她是未来的神偷夜十三,吃人的从不嘴软,拿人的从不手软。她的青梅竹马洞房花烛,新娘不是她。携款私逃,她撞上有不良嗜好之称的某位爷。第一次见面,赏他一招鬼脚踢。第二次见面,再无施展暴力的机会,成了别人的内定王妃。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小魔头,莫名其妙成为了某位爷的掌中宝。从此,宠妻无下限,她要偷,他送宝,她闯祸,他来挡。
  • 别汗!我是民国模范作文

    别汗!我是民国模范作文

    从假大空的高考作文到矫情的小学生作文,当下的语文教育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至少从80后那一代开始,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仿佛打了变质的鸡血一般,总是想给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挂上一把锁,禁锢起来,好让学生们按着自己的心思和“上头的意思”写作文,为此他们煞费苦心,且乐此不彼。而在他们手持分数大棒的威吓追赶之下,学生们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背后有人

    背后有人

    精神病院里死过人的空病房,突然开始有人影出现。我得知这里曾经住过一个患抑郁症的女病人,后因病发而自缢在病房里,传闻她的主治医生吴啸舟大夫对她产生过感情。难道是她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