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41

第41章 “格物”—“性格”—“闲笔”(1)

中国古代文学叙事论

中国与西方的文学传统的确是不同的。西方文学的最初源头是荷马史诗(epic)。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发展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蔚为大观,从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链条,即经由“史诗(epic)—罗曼史(romance)—长篇小说(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参见[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的文学发展与此大异其趣。它的发展形成了“诗三百—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唐代律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流。虽然,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志怪小说,唐代有传奇,宋元有话本,但其成果被抒情传统的耀眼光芒笼罩住。直到明清两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思想也更为解放,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文学叙事的成果———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才获得人们的青睐。如今人们一提起中国的叙事文学,立即就会想起明清小说,或往上推到唐人传奇,似乎中国只是到了唐代或更晚才有文学叙事。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学叙事究竟起源于哪里?

一、“叙事实出史学”———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的起源

清代章学诚提出的“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的论点,不但对历史叙事是合适的,对文学叙事也同样是合适的。为了指出问题所在,首先我们不能不追问:什么是叙事?什么是文学叙事?中国的文学叙事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中国古代的文学叙事,若按小说的发展看,人们习惯于去梳理“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叙事不限于小说这一文类,其他文类也“叙事”。

“叙”字的古典意义有三:次序、秩序和陈述。叙事的“叙”似不应理解为次序、秩序,而应理解为“陈述”。《国语·晋语三》:“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饮,亦足以叙畅幽情。”当然“陈述”中,应该考虑到“次序”,何者为首,何者为腰,何者为尾,中间有何“次序”上的变化。“事”即事情。《诗经·邶风·北门》:“王事适谪我,政事一埤益我。”《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叙事,也就是陈述事情变化的次序和始终。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那么,中国的叙事可以说古已有之。清代章学诚在《上朱大司马论文》中说:“六经皆史”,而“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其源本于《春秋》‘比事属辞’,左史、班、陈家学渊源,甚于汉廷经师之授受”((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63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的确,中国古代的史学起码可以推到《春秋》。其后像战国时期的典籍,哪一种不含有叙事的成分?因为这些著作中或多或少都夹带着历史或“事情”,不能不加以必要“叙述”(即“比事属辞”)。

例如《左传》、《论语》、《孟子》、《庄子》是史学、伦理学或哲学著作,但也可以看成散文作品,就像目前文学史所写的那样。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浦安迪在北京大学所作的讲演,“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他说:“关于《左传》的叙事研究,近二十年来在美国已开始引起注意。”([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11页。)这位教授的话也许还可研究,但中国“叙事”开始得很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叙事与文学叙事毕竟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讨论中国文学叙事的起源。

我们的看法是,一般的叙事与文学叙事从理论上必须予以区分。

一般叙事的要素是被叙述的“事”、叙述作者和叙述方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叙事”是叙述作者以一定的方式陈述事情的变化次序和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叙述作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以使所叙述的事情能以本来的面貌传达给听众或读者。文学叙事与一般叙事不同之处,有的学者认为主要在叙述“口吻”的不同,如浦安迪认为:我们面对叙事文时,“常常会感觉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要比事件本身更重要。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无名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都在叙述三国的故事,但谁也不会否认它们是三本截然不同的书。

这不仅因为它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深度,显示出不同的艺术质量,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而且它们更是三种不同的‘叙述人的口吻’,陈寿用的是史臣的口吻,罗贯中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而无名氏用的是说书艺人的口吻。”([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14页。)这种说法是不错的。史学家叙事用史学家的“口吻”,文学家叙事用文学家的“口吻”。但是我们认为在“口吻”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这就是叙述人“情感”投入的区别。一般来说,史家的叙述为了保持事件的客观面貌,减少主观性,他们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甚至不投入感情。但是在文学叙事中,叙述人的感情投入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说,夹带着感情的叙事是文学的叙事,不夹带着感情的叙事是史学的叙事。诗意的感情不但是文学叙事的动力,还是文学叙事的融合力和评价力。就是说,文学叙事的始终都贯穿着叙事人的诗意感情。没有诗意感情也就没有文学叙事。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错,《史记》是历史著作,具有独特的史学的编排体系,也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其史学价值是巨大的;但是它又是一部伟大的叙事文学作品。这不但表现在“纪传”中叙述的“口吻”,更表现在感情的投入。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说情而遭受了残酷的宫刑后,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耻辱而开始他的《史记》的写作,他内心悲愤是溢于言表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表露他的心境:“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痛苦中,他“隐忍苟活,函粪土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由“发愤”而著书。

正是“发愤”的感情,成为他叙事的动力;而且由于他“意有所郁结”,不能不像屈原那样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叙述的历史故事中去,借人物之口,说出自己心中不得不说的话,对于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可能完全纯客观地描写,也总会有他的感情的评价。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尖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48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在这里,我们不但听到了屈原的声音,还更多地听到了叙事人司马迁自己的声音。他这样赞美屈原及其作品,与他自身的遭遇不无关系,与对屈原感情的共鸣不无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在叙述人的“口吻”后面是叙述人的感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文学叙事与一般的叙事相比,感情的介入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在明确了文学叙事的感情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说明中国文学叙事的起源。

《尚书》佶屈聱牙,很难称为文学叙事。《春秋》被讥为“断烂朝报”,也难于列为叙事文学的开端。以《春秋》来说,虽然其中用词造句非常流畅平浅,而且其中也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批判精神,但更多的是从理智出发所作的结论,感情的因素不多。然而《左传》、《战国策》中的叙事,就夹带着叙事作者的明显的感情色彩。如《左传》中的《吕相绝秦》、《烛之武退秦师》、《臧孙谏君纳鼎》、《僖伯谏君观鱼》、《季札观乐》、《王孙论鼎》、《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篇章,不但写得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而且包含着浓厚的感情,其中的“寓褒贬,别善恶”就有更多的感情因素。唐代刘知几说: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见浦起龙释:《史通通释》,4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刘知几作为一位史学家完全用评文学作品的语言来评论《左传》,对《左传》中各种题材描写的逼肖、用语的润饰、结构的跌宕及作者的文学天才,都作了称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知几认为《左传》的叙述夹带着鲜明浓烈的感情。据此,我们可以说,《左传》是中国文学叙事的第一部伟大著作。

在《左传》之后,又一部伟大的文学叙事作品则是被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是“发愤”之作,像明代的小说《水浒传》完全继承《史记》的传统,也是“发愤”之作,即其叙述的动机、叙述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无不夹带着感情。关于这一点,晚明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说得非常清楚:太史公曰:“《说难》、《孤愤》,圣贤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参见《明容与堂刻水浒传》第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史记》与《水浒》,都在叙事中有强烈的感情观照。《史记》是史文的代表作,《水浒传》则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叙事夹带着感情”的联系。说到这里,关于中国文学叙事的起源问题,也就接近解决了。清代章学诚提出的“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的论点,不但对历史叙事是合适的,对文学叙事也同样是合适的。

“五四”时期,胡适、鲁迅、郑振铎都认为中国的小说叙事起源于宋元的民间俗文学,自有其立论的特殊背景。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文学叙事实起源于史学。1997年中国学者杨义、1998年美国学者浦安迪出版了同名著作《中国叙事学》,都认为中国文学叙事起源于古史,这是有根据的。浦安迪的论点是这样的:“中国奇书文体(指明清章回小说———引者)的渊源与其说是在宋元民间的俗文学里,还不如说应该上溯到远自先秦的史籍,亦即后来‘四库全书’的‘史部’。众所周知,从传统的目录学角度,经、史、子、集即是中国传统的书目体系,又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纲目。经、史、子、集各部中都有叙,经书中如《尚书》里有叙事,子部、集部中的叙事因素更是显而易见。然而,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史’部相当庞大,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占有不容忽视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而且因为其他三部中也不泛‘史’的影子,如《春秋》为六经之一,同时是史。我认为明清奇书文体作为一种16世纪的新兴虚构性叙事文体,与‘史’的传统(特别是野史和外史)有着特别深厚而复杂的渊源。理由是多方面的。首先,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谓‘演义’体历史小说(historicalnovel),其主人公在历史上往往实有其人,故事情节亦间或合乎史实,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和《东周列国志》等都是。其次,明清奇书文体的形式和结构技巧也明显地师法于‘史文’笔法,它包括‘列传’体(biographicalform),叙述的多重视角(multipleof narration)和叙述母题(narrativetopoiandmotifs)等,可见中国旧称小说为‘稗史’并非无根之谈,它一语道破了‘历史叙述’(historicalnarrative)和‘虚构叙述’(fictionalnarrative)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28~29页。)按照浦安迪的意见,西方的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古罗马时期荷马史诗—中世纪罗曼史—18世纪、19世纪的长篇小说。中国由于没有中国的“荷马史诗”,似乎中国的文学叙事只能从宋元民间通俗文学中去寻找,其实不然。他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很难找到史诗文学作品,但史诗的美学作用还是存在的,并不缺乏。因为史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类似史诗的功能,中国文学中虽然没有荷马,却有司马迁。《史记》既能‘笼万物于形内’,有类似史诗的包罗万象的宏观感(senseofmonumentality),又醉心于经营一篇篇个人的‘列传’,而令人油然想起史诗中一个个英雄的看法的描绘,从而无愧于古代文化大集成的浓缩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史诗’,却有史诗的‘美学理想’。”(同上书,29~31页。)

我们认为浦安迪的意见是对的,若是把我们前面所讲的,文学的叙事应夹带着感情,要有感情的观照,加以补充,那么他的中国史诗的“美学理想”的观点,就落到实处,而不会悬空。的确,要是按照章学诚的“叙事实出史学”的观点看,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大致的线索是先秦汉代史文—唐宋传奇—宋元戏曲—明清章回小说。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叙事,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明清的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达到了高峰,著作众多,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像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圣经”,可与世界上任何文学叙事著作相媲美。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文学叙事美学的主要成就,也集中于明清两代。然而若要追溯中国叙事文学起源,则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批古史著作。

二、“格物”与“动心”———叙事文学作者的条件与本领

所谓“格物”就是探讨人情物理的来龙去脉,即事物的规律;所谓“物格”就是对人情物理来龙去脉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掌握。如果说“格物”是深入对象的话。那么“动心”就是深入自己。在未临文的时候,作家还是作家,而一旦进入叙事以后,作家不再是作家,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亲动心”了,他化己身为人物。

同类推荐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宠爱

    宠爱

    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她的文字,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生命在寻觅着温暖,小小的爱,经不起等待,或许我们还未曾意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为之努力着。伸手感悟滴滴温情,暖化了一个个陌生的心……身因情在,情伴心生。寻找生命中的珍贵,成就成长路上的美好与伟大!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就是梦想的样子,我们的青春在悸动,我们的行囊中装着青春更装着梦想,我一直朝梦想奔去……智慧主编以深度感性的文章,让你智慧、达观、自信地面对人生……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热门推荐
  • 四川文艺年鉴

    四川文艺年鉴

    总体来看,文化视界的真诚与扩展,是2011年度四川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文学艺术面临的环境日益繁复,文化生产、文学创作的审美与市场都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为此,四川文艺界正积极开拓、创新求变,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丰厚资源和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现代中国的大叙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教你学谚语(下)

    教你学谚语(下)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逃妻难缠:腹黑男女对对碰

    逃妻难缠:腹黑男女对对碰

    人前,他器宇轩昂,文质彬彬。人后,他傲视群雄,狂野嚣张。人前,她超萌单纯,十足“书呆子”。人后,她精明干练,倨傲不逊。当腹黑遇上狂野,当倨傲遇上狡猾,会是怎样一场战争?男人挑眉:女人,你的面具还真多。女人讪笑:有种就来拆穿我啊。男人邪魅:那好,我今晚就拆穿你!女人冷哼:那晚上……我们拭目以待!那一晚,他发现她惊人的身份,一手掐住她的脖子。他咆哮道:死!或嫁给我!她闭上眼:你就杀了我吧……推荐姐妹文《酷爸辣妈:天才宝宝不好惹》此文讲述男主父母的爱情。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猜猜我的手指

    猜猜我的手指

    《猜猜我的手指》一书选取著名作家邓一光的《体验死亡》、《猜猜我的手指》、《扬起杨落》等七篇小说,本书题材大部分选取新时期以后,百姓生活中的诸多片段,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作者语言质朴准确,结构严谨,故事动人,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始终兴味盎然。
  • 被迫逃学

    被迫逃学

    本书描写两个善良与正义的逃学儿。主人公倒霉蛋儿和大馋鬼在去七仙山的路上遇到了白雪女孩,帮助她在蜘蛛妖手里夺回了冰凌花;他们机智勇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妖魔。如:大战美女魔兽、千手怪、石头怪兽和绝命大峡谷的小旋风魔王……但是,他们也有过失,如:大馋鬼因贪图金钱变成了骷髅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有人走的路:每天十分钟,一学就会的心灵疗愈法

    少有人走的路:每天十分钟,一学就会的心灵疗愈法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大师约瑟夫·查思特罗多年以来对于大众日常心理健康的研究所得、理论分析,和指导意见之精华,对人们理解种种日常心理现象、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比如:如何胜过惧怕,如何战胜社交中的恐惧,如何解决与家人相处的问题等,教读者如何在纷繁的生活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培养关于美和快乐的智慧等。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走进互联网时代

    走进互联网时代

    聚焦两会,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我们到底有多深的影响?时代在变,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