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37

第37章 “志思蓄愤“ —“情景交融”—“联辞结采”(5)

但是,要是没有气势,缺乏文采,就是用了平庸的对偶,也会使人昏昏欲睡。一定要使对偶的句子道理圆转,用事贴切,像一对碧玉那样显示文采。应交错地使用奇句和偶句,像错杂的佩玉那样调节,这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刘勰的意思是,对偶和散行要交错使用,对偶使文句整齐,散行则使文句显得错杂而不呆板,那么就会显出整齐错综之美,从而收到最佳效果。这个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唐代形成的律诗,中间两联用对偶,前后各两联则一般不需对偶,可以用散行文字,这不但符合整齐错综之美,而且能使情感的表达有起伏的节奏。

那么,对偶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难易程度又如何呢?刘勰在《丽辞》篇中总结出四种类型: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徵人之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而求,万条自昭然矣。((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88~589页。)刘勰根据前人的创作情况,总结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对偶类型,并说明了它们的优劣和难易。应该说,刘勰对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的对偶的首次总结,是有很大贡献的。虽然其中用了一些比喻的说法,但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它们的思想:第一,对偶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特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流行,连刘勰自己的《文心雕龙》,也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因此研究对偶的运用表明他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第二,对偶的运用,不可平庸泛滥,对偶与散行文字要间杂使用,达到整齐错综之美;第三,对偶有许多类型,使用时应加以选择。

唐代律诗体式形成,对偶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更重要,使用也更丰富。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对偶,就没有律诗绝句,就没有唐诗、宋词、元曲,就没有古代抒情文学的辉煌。唐代以降,对偶的运用成为抒情文学中极为普通的事情,因此虽有总结,却没有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篇那样系统,但总结出的种类更多,如唐代上官仪对于对偶的分类有新发展,他的对偶说见宋仁宗时李淑所撰《诗苑类格》,可此书已佚,只有宋代魏庆之编著的《诗人玉屑》中还保存相关论述: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曰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宋)魏庆之著,王仲闻校勘:《诗人玉屑》,165~166页。)

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中间有重复,如两种说法中都有双声对、叠韵对和双拟对以及同实异名等,仔细分析实际上官仪所列对偶类型共十种:正名对、同类对、异类对、连珠对、联绵对、回文对、隔句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另外《文镜秘府论·东卷·文二十九种对》反映了唐代元兢、崔融等人对对偶类型的更细致的分法,此不赘述。

从现代学术视野看,对偶当然有语言游戏的因素在内,而且规则过死,也会对情感的抒发起束缚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第一,中国古人对于文学语言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汉字一字一音和词句容易整齐划一的特点,在整齐划一和错落有致中发挥其抒发情感的优势。我们知道,现代符号学重视修辞的作用,发现一种词语的新结构,就等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获得一种传达情感的新路径。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的对偶,使诗人能从“对偶”这样的视野中来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传达出新的情感。对偶作为汉语独特的修辞方式,几乎成为一种思维模式,说“青山”就同时想到“绿水”,说“天上”就同时想到“人间”,说“清晨”同时想到“黄昏”,说“春蚕到死”同时就想到“蜡炬成灰”,说“沧海月明”同时想到“蓝田日暖”,说“两个黄鹂”同时就想到“一行白鹭”……相似或相同或相反的思想、形象概念同时涌出。就是在当前这样的散文时代,对偶作为文化无意识仍然会纠缠着我们的头脑,“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几乎也是一种对偶。

第二,更重要的一点,对偶在抒情文中的运用,可以形成现在所说的“互文性”和张力。诗中对偶的两个句子,在句式上相同,但用字用词则同中似中又有异,对偶的两句或互相说明又互相补充,或相互悖立又相互相容,或相互约束又相互开拓,或相互对比又相互吸纳,相互排斥又相互合作……这样就使要表达的情感更多样更丰富更富弹性,使读者获得更多的联想、更丰厚的诗情画意。郑敏说:“古典诗的对偶是一种极有承受力与开拓性的诗的结构设计,它要求矛盾而共存,在诗句中如梁柱承担着屋瓴,将生活中许多貌似矛盾的现象和诗人生命中复杂的经历带入诗中,大大增加了诗的强度、张力与内涵。多少千古传诵的名句都是在满足对偶的情形下诞生的。若是没有这种相反相成的对偶,也许永远不会有下列这些绝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强度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打开空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动感速度对比)暮从碧山上,山月随人归。(静动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物之间的恍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动静对比)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风暗千家。(明暗对比)以上只是不计其数的好对偶中偶拾的数例。寻这种诗的格律设计去领悟古典诗词的丰富深邃,也许就能解除我们本世纪对格律的无名恐惧与心理障碍。”(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见《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324页。)郑敏无疑是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发现了对偶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对于现代抒情文学的价值。

第三,对偶的美学意义首先是可以形成视觉的整齐错落的美,其次还在于它简练,又能以少胜多,并容易诵读,容易记忆,容易流传。不错,对偶仅是汉语修辞的一格而已,对抒情文学而言,也是形式因素,但内容呼唤形式的同时,形式也延伸、改造、征服内容。它的重要性对于汉语抒情是毋庸置疑的。

在字词的运用中,中华文学抒情论十分注意语境的营造问题。

在以前的研究中,某些学者过分注意字句“推敲”、个别句子的警策等,而不太重视中国古人对于文学抒情中整体语境的营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值得指出的是,就是在现代汉语文学的教学中,也过分注重字、词、句的孤立分析,把作品宰割得零零碎碎,对于整体语境的把握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重要的缺失。

中华古代文学抒情论,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十分重视字词运用中的语境。那么,中国古人重视抒情的语境经常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对“诗眼”、“炼字”、“诗以一字为工”的提法和做法又应作何理解呢?下面我们就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前面我们曾提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是把诗比喻成有机的生命体———植物。诗既然是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它就是一个由字词结构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个别的字词、句子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中华古文论讲究抒情语境,认为语境的整体性要体现在作品的“气”、“脉”、“势”、“神”、“境”等上面。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70~571页。)

刘勰认为,过去(例如春秋时期)对诗断章取义,那是为了比喻。

实际上,章节和句子在全篇的地位,如同蚕茧抽丝,从头到尾,在体制上一定要像鳞片那样紧密连接。开头的话已经包含中篇意思的萌芽,结尾的话,则要呼应前面的意义。这样才能做到文字像织锦缎有花纹的交错,意义像脉络那样贯通,像花苞与花心一样连接,达到首尾一体。要是句子孤立失去配合,就像出门旅行孤独无友,叙事要是违反了顺序,就像游子漂泊在外而不安。所以安排句子切忌颠倒,分章也要考虑到顺序,这是表达情感的要求,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是一致的。刘勰显然是把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每个字词、句子、章节的安排都要考虑到它的位置,开头的词语的意义,不是随便乱写的,要为作品中部埋下伏笔,结尾的词语也不是随便写上的,它要与作品开头遥相照应,作品必须显示出是一个完整体。

那么这中间靠什么把作品串联起来呢?刘勰提出了“情趣之指归”和“内义脉注”,意思就是所有字词、章节的安排都要围绕着情感的逻辑,使意义的脉络全部贯通。作品是有机的整体,分析作品也必须找到脉络,揭示其“情趣之指归”,而不能把作品宰割得零碎不堪。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诗有五用例”: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二曰用形。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三曰用气。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四曰用势。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五曰用神。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唐)王昌龄:《诗格》,见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论选》,40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王昌龄在这里提出了诗歌抒情的“用字”、“用形”、“用气”、“用势”和“用神”,这是有价值的。其着眼点在诗歌是有机的整体,因为他所推崇的“神”、“势”、“气”都是一种整体的不可分的东西,若诗人把握住了这些东西,在用词语描写时,就有利于诗歌的整体有机结构的形成。根据他的意见,“用神”,用词语描写人物的神情态度是最好的。其次是“用势”和“用气”,这与韩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唐)韩愈:《答李翊书》,见《韩昌黎全集》,246页,北京,中国书店,1991。)的观点是一致的。后来也还有不少文论家谈到“气势”对于诗歌描写的重要。如清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提出“一气如话”的观点,他说:“‘一气如话’四字,前辈以之赞诗。

予谓各种文词,无一不当如是。如是即为好文词,不则好到绝顶处,亦是散金碎玉。此为‘一气’而言也。‘如话’之说,即谓使人易解,是以白香山之妙论,约为二字之而出之者。千古好文章总是说话,只多‘者’、‘也’、‘之’、‘乎’数字耳。作词之家,当以‘一气如话’一语认为四字金丹。‘一气’则少隔绝之痕,‘如话’则无隐晦之弊。”((清)李渔著,艾舒仁编选,冉云飞校点:《李渔随笔全集》,583页。)李渔的观点与王昌龄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当然,气与势有区别,但也有联系,用词语写出人物情景的“气势”,就不会有割裂感,并有利于诗歌整体感的获得,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不过写两个多年未见面的朋友见面的情景,所用词语若分别来看,也十分平常,并没有哪一句是特别精辟的,但由于全诗有一种由友情驱动的气势,显示出深切传神而又抑扬顿挫之妙,诗的整体感是无可挑剔的。“用形”、“用字”则在其次。

值得指出的是,中华古代文论中所谓“诗眼”,作为诗中用字的方法,也必须使所用的字既传神又有气势,才能警动全句全篇,这样的“诗眼”才有意义。所谓“诗以一字为工”并不是孤立地用了某个特别的字就“工”,必须把这个“字”(“诗眼”)放置于整句、整篇中去衡量,看它能不能把全诗形成有机整体,看它能不能从境界上提升全诗,这样才能考察出它的意义。如宋代魏庆之说:“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两字,亦焉得为佳句也哉!”“淡”字、“滴”字在孟浩然的那首诗中叫作“诗眼”,可是把这两个字孤立地抽出来分析毫无意义,只有在原诗中,由于它的传神、有生气,提升了全诗的旨趣,这样的“诗眼”才有意义。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字警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清)刘熙载:《艺概》,见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140页。)刘熙载的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诗眼、词眼都应是“神光所聚”。所谓“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意思是说,虽然诗眼、词眼是有限的字词,但必须像“神光”那样,能笼罩全篇,孤立的个别句子的警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不能“舍章法而专求字句”,字句的提炼要着眼于全篇章法,而且能做到“一动万随”,即个别字句的改动、修饰却能带动全篇。中国古人经常说“炼字不如炼意”,就因为“意”是作品的灵魂,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所以“炼字”要着眼于“炼意”。看来,在文学抒情中,字句的锤炼必须纳入全篇语境中才有意义,离开作品的语境专求个别句子的警拔是毫无意义的。中国古人所说的“体必鳞次”、“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用神”、“用势”、“用气”、“气盛言宜”、“以意为主”、“一气如话”、“一动万随”等说法,作为词语表达中整体性的追求,与现代文学结构主义重视结构的系统性是一致的,因为中国古人深刻理解“任何系统的个别单位之具有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的相互关系”([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117页。),每句话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全体语境的关系,只是中国古人没有用现代的术语表达而已。

四、“家国情怀”与“独造”———抒情的社会性与个性

同类推荐
  • 落泪是金

    落泪是金

    有这样一群人,从山里走来,带着贫困,走进神圣的殿堂。他们之中有的父母不堪忍受沉重的负债,带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痛楚,永远离开了人间;有的因物质的匮乏而扭曲了心灵,也开始堕落。《落泪是金》探究了中国贫困生在通往高等学府的崎岖路上,经受着个人与家庭的艰辛和痛苦。
  •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热门推荐
  • 体育百科知识博览

    体育百科知识博览

    一本丰富的百科字典,一座有创造力的知识乐园,一部健康成长的智慧圣经。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字,活泼的版式,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百科书:历史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异能小宫女

    异能小宫女

    决然的选择用最笨的方式求以解脱,却没想到再次醒来时已魂穿异世,虽然本尊是个才八岁而且处处受人欺凌的小宫女,在一次女儿受伤、老公背叛的双重打击后,但咱不怕,一个善良的人,拥有了她这个二十八岁的灵魂,扭转乾坤那是不在话下的!什么?竟然还发现了有异能!那更是要风生水起了!!!本文不自虐,她,幸福的小白文~
  • 望雁归

    望雁归

    原本是想去地府找阎君讨个说法,一睁眼却发现身处一个凶杀案现场,最要命的是竟然成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阴差阳错成了知府外室所出的小小庶女,大妇强势毒辣,便宜爹爹窝囊自私,幸亏小娘亲还有几分智慧,看小小庶女如何混的风生水起。
  • 一朝为妃:丑女鬼七

    一朝为妃:丑女鬼七

    只是在妹妹的墓碑前睡着,再醒来时竟然在一个陌生的朝代。她以为是妹妹的惩罚,于是满心的愧疚希望可以弥补自己的犯下的错。她带着脸上的毒瘤入朝为妃,要的只是可以保护她想保护的人。然后深宫之内,步步为营,她要面对那个喜欢找她麻烦的皇帝,对付那些视她为蝇虫的女人,可是这些不重要。是不是真的是妹妹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路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江山,美人。他要的究竟是什么。(本故事纯属虚构,绝无雷同,请勿模仿)
  • 我要安全长大

    我要安全长大

    孩子是最脆弱的人群,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受到伤害,可是在这个地球上,每天都会上演让父母心碎的一幕幕。那些触目惊心的镜头,让父母震惊、心痛。2008年1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首次发表《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各种疾病,死于意外伤害的孩子约是82.9万人,平均每天有2270个孩子死于意外事故。所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丰富他们的安全常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 做个细节美人

    做个细节美人

    最美奥运志愿者商忆沙推出美丽新概念,教你如何做个细节美人。从细节中发掘美丽,由内而外散发迷人魅力。细节美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就是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做细节美人才能成为美丽风尚的宠儿,从众多美丽中脱颖而出,独放异彩。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相府嫡小姐:美人将军霸天下

    相府嫡小姐:美人将军霸天下

    他是少庄主,他是武林盟主,他是南朝王爷,他是强大的东帝王!是谁造就了她未老华发白,最终会是谁牵住了她的手,一袭红衣傲天下,为她挽起那根根发白的发。江湖中人人得而诛之的妖女是也。那个本该冷酷无情,无情无欲的帝王,第一次违背了自己的心,先是被皇帝亲笔御封“天下第一状元”后又上战场杀敌,相遇后终究不过是转身离开,第二次再见时,入眼的是她满头的银丝,灼伤了他的眼,成为手握几十万兵马的大将军,也融化了他冰冷的心,为了她,他终是改变了自己,坑蒙拐骗,却不知‘他’却是‘她’,无所不用其极。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将她压于榻上,却欠抽的说:“娘子,你可否在上面。”某女暴走“想在下面?老娘成全你…嘭…”
  • 悍女的复仇

    悍女的复仇

    “如果你敢碰我一根毫毛,我会让你生不如死!”他睁开眼睛,吃惊地发现自己被一个蒙面女人绑架了!他是高高在上的豪门巨子、未来巨星,却被这个充满仇恨的女人绑架,受到前所未有的羞辱……因爱生恨、因恨生爱的爱情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