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14

第14章 感物—言志—原道(3)

(二)“诗言志”说的内涵是什么?关键是对“志”如何理解。“志”是单纯的感性的情,还是单纯的理性的志呢?是情中有志呢,还是志中有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必须明确“诗言志”说基本上是儒家的诗学理论,始终是在儒家学说的制约下发展。儒家的学说,一方面是承认人的感情、欲望,如他们认为“食色,性也”,乐是“人情之所不必免”,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是人的本性;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把所崇奉的仁、礼一类的道德伦理观念看得十分重要。“诗言志”说作为他们主张的诗歌理论,必然会全面地反映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诗言志”说必然是在主张抒情的同时,也要求有儒学理性的规范。换言之,情志并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诗言志”说的内涵。汉代的《毛诗序》对此作出了较明确的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上册,传为鲁人毛公所作,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这就是说,诗是志的载体。但志变为诗,是情感在内心涌动的结果。

这就说明所谓“诗言志”内涵既不是单纯的情,也不是单纯的志,是情志并举。《毛诗序》在谈到“变风”时还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这段话最充分揭示了“诗言志”的实质。诗可以而且应该抒发人的感情,因为感情是人的本性;但是这种感情的抒发又不能超越礼义的规定,而必须要受礼义的制约。

有的学者把中国的“诗言志”与西方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相比较,其实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浪漫主义所说的“诗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其感情是人的自然的感情,是不受人为的理性约束的感情,这是人的真实的感情。中国儒家诗学所讲的“诗言志”,虽然也讲感情的抒发,但这种感情都经过了儒家的礼义的过滤,它强调对感情实行引导;诗的感情本身,也不能任其放肆,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诗的言志功能和政治功能永远结合在一起,言志抒情与政治上的美、刺、讽、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上册,2页。)。诗的感情和感情的表达,与政治教化、政治美刺相关联。

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言志”说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晋代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诗缘情”的观点以后,“诗言志”说似乎出现了三个分支,即重志派、重情派和情志并举派。重志派不但与儒家的教条关系密切,而且也不重视情感本身的特点,所以它没有成为主流。重情派则受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在突破儒家教条上,做出了贡献,在中国诗学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始终居于主流地位的是情志并举派,他们主张文质并举,情物交融,言志与美刺结合,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形成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本原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谈到“情志并举”,就特别要讨论刘勰的“吟志”理论。在上一节,我们重点考察了刘勰的“感物”说。实际上“感物”是文学活动的起始,是文学本原第一序列概念。“言志”则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是文学本原的第二序列概念。所以,刘勰把“感物”与“吟志”连为一个词组,是很有道理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与志是密切相关的,刘勰认为,“人禀七情”,才能“感物吟志”,情是志的基础;但刘勰又认为文学“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抒情还是要有带有理性的“志”的约束,或者说,要以“志”充实“情”,达到“情志并举”。刘勰的“吟志”说,是先秦的“言志”说、《毛诗序》的“吟咏情性”说和陆机的“缘情”说之后最重要的发展,值得仔细地考察一番。

刘勰的“吟志”说,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这里也用前面分析“感物”说的方法,先将“吟”与“志”分开来分析,然后再结合起来理解。

“吟”的意思,就是“吟咏”,也就是抑扬顿挫地吟诵。《战国策·秦策二》:“今轸将为吴天吟。”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中涉及“吟”字的,除“感物吟志”这句外,还有十处: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2页。)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同上书,48页。)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同上书,493页。)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同上书,538页。)吟咏所发,志惟深远。(同上书,694页。)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同上书,513页。)仲宣登楼云:“锺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同上书,589页。)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693页。)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胥)被律。(同上书,101页。)讴吟坰野,金石云陛。(同上书,103页。)这十处中,有四处用了“吟咏”,两处用了“沉吟”,两处用了“讴吟”,一处用“吟诵”,一处用“越吟”。“沉吟”,是歌唱,但是是沉思后的歌唱;“讴吟”,也是歌唱,但有“赞美”之意;“越吟”意为庄舄在楚国做官却唱故乡越国之调。因此“沉吟”、“讴吟”可以理解为沉思后的具有美的意味的歌唱,它正好用来注释“吟咏”。“吟”有“诵读”的意思,但又有不同,“诵读”是照着念,而“吟”则是边“作”边诵,其中含有声音、文字上艺术加工的意思,即通过“吟”使声音发生抑扬顿挫的变化,使文字更加妥帖精当。《庄子·德充符》中的“依树而吟”意为倚靠着树而作诗。既然是作诗,就包含声音和文字形式的安排在内。陆游《村居闲甚戏作》中的“题诗本是闲中趣,却为吟哦占却闲”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刘勰“感物吟志”中的“吟”是指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变化对“志”进行艺术处理,不是明志,也不是道志,是“吟志”,对“志”不能直露地喊出,要求加以起伏抑扬等艺术处理,“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非审美的情志转化为审美的情志。可见“吟”的过程已有形式感的因素在内。也即在变为“手中之竹”前,对“竹”已有一种艺术形式的加工考虑在里面。“吟”包含有形式感的考虑,在唐代诗人那里,特别是晚唐时期的“苦吟”派那里,就表现得更突出了。如贾岛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云:“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李贺云:“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朱庆余云:“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十夜郡斋宿,苦吟身未闲。”这些“吟”、“苦吟”都含有对诗的形式,特别是文字声律的“推敲”的意思。

关于“志”,在刘勰的“感物吟志”说中,“志”大致上是指“情志”,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那种“志”。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志”字出现了38次,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没有必要一一加以罗列。但与“感物吟志”相关的“志气”、“志足”、“志深”、“志隐”,可以视作在“感物吟志”说中刘勰对“志”的审美要求,是值得注意的。

“志气”的含义。《神思》:“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这是说在艺术想象和构思中,精神主宰着内心,而“志”和“气”则掌管着“关键”。刘勰把“志气”连在一起,并非随意。“气”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就是说“气”是个人先天的东西,不是后天可以随便改变的,因此作品中的“清”气或“浊”气也是自然赋予的。什么是“气”?“气”与“志”有什么关系?这是要弄清楚的。

自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之后,一般人总在形而上的层次去探讨“气”的问题,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气”也可以是一个形而下的概念。“气”字也可以理解为大家通常所说的“血气”。《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齐国晏子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争亲。”《礼记》:“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乐记》则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这些地方所说都是指动物或人的血气。有的学者把“气”界说为“生理的生命力”,在创作中则是“灌注于作品的生命力”(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45、303页。),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刘勰很重视曹丕的意见,曾引用过他的话,但对曹丕的论点又不太满意,觉得不能过分强调先天的生理的力,要把先天的东西与后天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他就把“志气”连起来用。意思是说,对于文学创作,“感物吟志”的“志”是文学的实体,但这“志”与作为先天生理的生命力的“气”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志”有待于“气”,“气”是“志”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不是我们随意的“误读”,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动词,充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就是说,人的才能开始于人的血气,不但如此,人的“志”,包括诗人的“志”也有待“气”去充实。这就不难看出,刘勰的“志气”这个概念给“感物吟志”中的“志”增加了人的“生命力”内容,诗人之“志”含有个体生命力(血气)的灌注,即诗的“志”以诗人的生理的“气”为必要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值得指出的是,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人的“气”分成“清”与“浊”,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清”气是好的,“浊”气是不好的,实际上,气无所谓好与不好。刘勰把曹丕的“清浊”之分,改称为刚柔之分(“气有刚柔”,见《文心雕龙·体性》篇),就弥补了曹丕用词上的缺憾。刘勰为什么赞美《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称许“张衡怨诗,清典可味”,又肯定建安诗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为什么批评当时的一些诗人“俪采百句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前者所抒发的是有“血气”之志,后者所抒发的则是缺乏“血气”之志。“气以实志”是很重要的。

“志足”的含义。《文心雕龙·议对》篇:“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又,《文心雕龙·征圣》篇:“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这两篇虽不是说诗,但“志足文远”和“志足言文”的意思,仍然是可以用来说明诗之“志”的特征。“足”,充足,充实,用现今的话说是有力度。所以“志足”关系到“志”的强度,它要求的是诗的“志”充实饱满。只有“志”充实饱满,文辞才能巧丽致远。所以“志”是不是“足”,关系到诗的辞采与意味深远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志深”的含义。《文心雕龙·时序》篇:“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里是对“建安风骨”的著名概括。其中提出“志深而笔长”,意思是说诗人情志深沉,其笔墨才能有悠远的含义。诗人的“志”如何才能“深”,重要的是对生活要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建安时期,社会正处多事之秋,所谓“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诗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遭遇不平,体验深沉而强烈,这样从笔下流露出来的情志被自己的体验自觉不自觉地浸润改造过,从而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悠远之志。“志隐”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这是说扬雄个性深沉,所以其作品意味含蓄、隐晦而不直露。这就从个性的角度给“志”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什么样的个性,就会有什么样的“志”。

以上“志气”、“志足”、“志深”和“志隐”四点,分别把“志”与生命力、强力、体验力和个性力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的“志”提出了审美要求。这可以理解为刘勰对“吟志”的“志”所做出的新的规定,揭示了文学活动更深层的艺术规律,对后代文论的影响重大。

从以上我们对“言志”、“吟志”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华文论中的“言志”说有一个发展过程。“言志”开始与宗教活动相联系,后来发展成为政治上、教育上的“教化”活动,发展为交往场合的“赋诗言志”,再到后来才是“吟咏情性”的文学的“言志”创作。作为一种理论,汉代的《毛诗序》才完成其形态,后经曹丕、陆机的努力,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终于成熟和丰富。“感物吟志”说,可以说是“言志”说的完成形态,其后仍有发展,但只是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补充一些内容而已。“志”是心理功能,又具有伦理色彩。“言志”属于文学本原的“心理—伦理”层面。

三、“原道”———第三序列观念中国古代没有柏拉图那种艺术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式”的“回忆”的说法,没有黑格尔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但中国儒家有“天”的概念,道家有“道”的概念,“天”与“道”都是带有形而上色彩的概念。文学“感物”、“言志”之途最终通往“天”或“道”。“天”、“道”、“天人合一”被视为具有终极性的本体规定。

国内外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一般的论者在探讨中国文学本原问题的时候,很少把“言志”与“原道”联系起来考察,似乎认为“言志”说与“原道”说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理论命题。这是一些论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学本原论简单化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古代思想既然没有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立,没有凡庸世界与“上帝之城”的分立,没有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立,那么中国文论中的文学本原论,除“感物”、“言志”外,根本就不可能有超越这两者的形而上的层面。更有甚者,以西方文论概念宰割中华古代文论,认为中华古代文论的本质论完全是“实用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超验”的形而上的层面。不错,就中国古代思想范式而言,的确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经由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等所建立起的形而上的理论大厦,即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超验的,它创造了经验的凡庸的世界,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是我们的先辈也提出了“天”、“命”、“道”、“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的形而上思想,只是这种形而上思想有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它不像西方的“理式”、“绝对精神”那样绝对的超验,而是在超验与经验之间,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与此相对应,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是“天人合一”式的,它不是孤立的“感物”说,也不是孤立的“言志”说,它还有超越这两个序列的第三序列,即“天”、“道”、“天人合一”等。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是三个序列观念的有机联系。在“感物”和“言志”的后面,还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这就是“道”。就是说,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像柏拉图那种艺术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式”的“回忆”的说法,没有黑格尔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但中国儒家有“天”的概念,道家有“道”的概念,“天”与“道”都是带有形而上色彩的概念。文学“感物”、“言志”之途最终通往“天”或“道”。“天”、“道”、“天人合一”被视为具有终极性的本体规定。

为了把这个问题论证清楚,必须先确定我们的一般的理论假设。

那就是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确有超验的“天”、“命”、“道”、“天人合一”观念系列。

儒家的“天命”观,我们可以用《论语》作为主要探讨对象。

同类推荐
  •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本书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纯情·温馨卷(读者精品)

    纯情·温馨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
  • 孔雀西南飞

    孔雀西南飞

    981年我去攀钢,首先激起我创作激情的,是很有大将风度的“好一个黎明”!第二篇报告文学,专写赵忠玉。题目叫:《得人心者》。今天我读别人写攀钢、写赵忠玉的文章,仍禁不住叹日:得人心者,得天下也。啊,又见攀钢,又见攀钢
热门推荐
  • 征服

    征服

    为了治疗弟弟的白血病,她把自己卖给了那个禽兽一张契约、一年时光,她以为只要忍忍就会过去,却没想到这是她一生都过不去的坎她逃不出他的掌控,挣不脱他的征服她恨他逼迫她,恨他像帝王一样让她臣服在萧锐的观念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他想要的和他不想要的。前者他征服,后者他摧毁。在见到叶韶光的那一刻他知道,她是他想要的,所以他毫不客气地征服只是为何到最后看着她臣服在他脚下的时候,他却没有一刻开心世事公平,你征服我的人,我征服你的心有些人是恨不相逢未嫁时,有些人却是第一最好不相见片段一又是晨光,每每叶韶光都觉得再也看不到晨光,可是第二天竟然还是能睁开双眼,身上像是颜料盘,青紫黑白齐全她挣扎着爬下床,“扑通”一声,膝盖重重地磕在大理石地面上雪白的膝盖也染上了浓重的颜色,疼痛吗?疼痛是什么?她早忘了身后大床上传来萧锐冰冷的声音,“小心点,你的身体是我的,磕坏了你拿什么赔我?”叶韶光不可抑制地颤抖,这人就是禽兽,不,说他是禽兽都辱没了禽兽,他是禽兽不如片段二阳光下她笑颜如花,在转头看向他的时候,笑容一僵,脸上立即变成了恭敬驯服的淡笑他的心猛地一缩,她不需要哭闹,不需要动手,她只要僵硬一下身体,乖顺地跟他说一声谢谢,就能让他万劫不复——————叶韶光:我究竟哪里不好,你要这样对我?萧锐:就是因为你太好,我才想要征服你。叶韶光:我究竟哪里好,值得你如此付出?简微然:就是因为你过得不好,我才要给你幸福。叶韶光: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李宸夜:我想我是爱上你了☆☆☆推荐韩完结的穿越文夜夜欢穿越前她是修复时空的探员,穿越后她成了逃婚被抓的皇后为了生存她与皇帝利益交易,虚情假意不过掩人耳目的手段怎知她却反被手段所误,沉溺在他片刻的温柔之中柔情不过瞬间,真情也只是她的痴妄,他深爱的另有其人“你我之间不过只是交易,莫非你忘了?”他阴冷的话语,冰冻了她的希冀。当一切风平浪静,他大权在握,美人在侧。她却由皇后一步步被贬为宫妃,最后打入冷宫,由权势的顶峰跌入低贱的谷底。“若是没有得到,又如何知道失去的痛苦。你给朕的羞辱,朕一刻也不敢忘。”冷宫之中,望着她被打掉的成形胎儿,他残忍如斯。他抽去她情根,却不知自己早已情根深种他情根深种,却不知她早已断了七情夜欢,欢愉的只有身没有心,受伤的却是痴情的人推荐好友的文文:毒情话一一《总裁的毁容前妻》颜稣洛《我的绝色管家》云清《总裁的娇宠》某韩的群,群号:12091288敲门砖:文中任意人物名字
  • 王牌宠妃:相门庶女

    王牌宠妃:相门庶女

    关注新文信息,请关注我新浪微博风深Jessica那一夜,大雨滂沱,她听着自己的亲妹妹在她的夫君身下辗转承欢。一夕之间,爹爹被杀,娘亲被禁,亲信被辱,这所有的一切,都拜那对嫡系母女所赐。“你们杨家所做的一切,我裴余殃他日必让你们双倍奉还!”她眼睁睁望着身边唯一一个深爱的男子记忆全无,流出一行血泪,仰天长啸。她裴余殃不是无能无用之辈!谁夺她夫君,她便让她为奴为娼!谁逼杀她爹,她便杀了谁!谁辱她最亲的姐妹,她便让他受尽凌辱!“我要让你们亲眼看着,是我的,终究还是我的。”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

    水涨船高,随着落败书香世族子弟的老爹中举,原来不受喜欢的童若瑶突然成了抢手货。是抛弃青梅竹马的小情人?还是另选高枝?这貌似是一个问题。前来提亲的人比比皆是,连抛弃他们一家子的本家亲戚也来凑热闹。名门?正妻?小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大户人家是非多,婆家的人更是极品赛极品。大房、二房、叔叔婶子、小姑子、妯娌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句话简介:一个小户千金高嫁皇商大族的故事,到底是高嫁还是低嫁,问题有待考究。女主非圣母,非万能种田、爱情、宅斗、一对一、家长里短、温馨甜蜜、天雷狗血、非喜勿入小果新文,望大家多多支持,简介不会写,先用着这个,想好了再改吧,鞠躬谢谢亲亲们的支持!推荐小果自己的完结文:《任家五小姐》《长媳》《都怪父王过分妖孽》推荐好友的文文:《丑女戏邪君》
  • 神葬天下

    神葬天下

    一部神秘的功法,奥妙无穷。有神秘的东方修道者踏日月而来,因一个家族庶子,大千世界,从而掀开了一段埋葬千古的传说。有淬炼几身顶天地的可怕武者,更有逍遥于九天的剑道一脉
  • 凡尘仙缘

    凡尘仙缘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入了侧殿,方坐定,那嬷嬷便问:“皇后娘娘差我来瞧瞧,十三公主的膝上可好了?”
  • 天纵之我是美男

    天纵之我是美男

    悲催的穿越男,失忆加废材体质,好在他对魔法免疫,不然早不知死多少次了!几个巅峰级别的魔法师收留并解决了他的困难!收魔兽,斗恶鬼,最终还是被仇家寻来。逃亡,追杀,一路走来,让他成熟稳重,更领悟了一种全新的武技。拜访精灵,怒杀死灵法师,正在诠释一个真实的武技为尊的时代……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无限女强:失踪的神眷者

    无限女强:失踪的神眷者

    婚礼前的半小时身为新娘的她因一个莫名电话丢了性命。再次睁开眼才得知她已被选为神眷者并在另一个空间里重塑了生命。在这个神秘的空间,身为神眷者的她只有不断变强,不断挑战艰难的任务才能活下去!为了能够复活并回到现实世界完成婚礼,她又将面临怎样艰难的考验?这又会是一条怎样的强者之路?
  • 考古发现(走进科学)

    考古发现(走进科学)

    本书主要内容为失落在沼泽地里的遗宝在哪里、“黄金城”的宝物在哪里、“圣殿骑士团”的珍宝藏在何处、法兰西迷宫的宝藏在何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