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200000007

第7章 《资治通鉴》重要史论(1)

选文·论礼治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公、侯、卿、大夫:自西周始,爵位成为表示官员等级身份的一种标志。爵有内爵、外爵之分。王畿之内,诸侯、大夫、士三级,主要按血缘亲属关系授给。周天子将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或者功臣,一般称作“国”,国之封君泛称为“诸侯”。列国国君之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在国内将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子弟或者亲属等,受封者称为“大夫”,大夫的封地称作“邑”。诸侯国的执政称“卿”,爵称亦为“大夫”。西周贵族之最底层者,称为“士”。)。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西周时,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序:定先后次序。乾为天,坤为地,有天地始有万物,故《易》之卦序,《乾》一,《坤》二。)。孔子系之曰(系:联属,依附。相传孔子解《易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称《系辞》,实为战国时的作品。):“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王人:天子之微臣。),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惓惓(quánquán):恳切、深切。)。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微子:商王帝乙长子。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微子、季札皆贤,然微子虽长,而非嫡出;季札虽嫡出而非长子,故皆不得立。血食:祭祀时杀牲取血,故名。)。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仲叔于奚:春秋时卫国大夫。繁缨:马饰,为诸侯之服。据《左传·成公二年》,齐、卫战于新筑(今河北魏县南),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有功,卫君赏之以邑,更请繁缨等诸侯才能够用的器物,卫君许之。仲叔于奚以大夫而僭越诸侯之礼,故孔子以为不可。)。,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卫君待孔子”一句:事见《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语出《尚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几:微,事物的苗头。此句谓当戒惧万事之微。),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晋文公”一句: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弟弟姬带与襄王皇后私通,王废后。周大夫颓叔、桃子奉姬带召狄人伐周,襄王出奔泛邑(今河南襄城县南一里),告难于晋。次年,晋文公起兵勤王,杀姬带,迎襄王还都。文公朝襄王,请求自己死后可以用隧葬之礼,襄王不许,赏之以地。隧:墓道,掘地为埏道,系王之葬礼。),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王章:是说(隧葬)彰显王者异于诸侯。未有代德而有二王:意谓未有代周之德,却要用天子葬礼,则是天下有二王。叔父:周时天子称呼同姓诸侯、诸侯称呼同姓大夫,为伯父或叔父。),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曹、滕、邾、莒:皆为周之诸侯国,其故地分别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滕州市西南十四里滕城、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纪王城、莒县等。),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季氏: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又称季孙氏。季氏与同为桓公后裔的孟孙、叔孙合称“三桓”,自鲁宣公始,公室卑而“三桓”强,政权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田常之于齐(田常:一名田成子,又名田恒。齐简公立四年,田常弑简公,立平公,自立为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白公之于楚(白公:即白公胜,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名胜。惠王二年(前487),封在白地(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西)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十年,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劫惠王。月余,叶公救楚,白公胜失败自杀。),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奸(gān):干涉,干扰。)。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秩:俸禄,又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

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讲评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记事造端于此,司马光为此作首篇史论,开宗明义地提出其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孔子编《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记事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多出《春秋》二十八年。司马光曾说过“孔子之经不可损益”,又说“经不可续”(刘恕:《书<资治通鉴外纪>后》)。《资治通鉴》在记三家为诸侯之后,紧接此长篇史论后,即以“初”字带出三家灭智伯事,可见其实不续经而续传,即如胡三省所说,“《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然而,《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不单单是接续《左传》,实寓有司马光独到的历史理解与政治思想。司马光提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所谓礼,也就是纪纲,即“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的礼治秩序。此纪纲的关键又在于君臣名分,此乃“礼之大节”,不可乱;而维护此名分的主要手段则是名,“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如果这种“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的统治秩序能够维系,“天子为四方之纲,诸侯为一国之纲,卿、大夫、士各纪其职”,则“乱何自生”(司马光:《扬子法言》注)?!维护此一秩序的最后防线是天子,如果连天子自己都不能维护纪纲而自乱名分,则王道尽。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天子命魏斯、赵籍、韩虔三家晋大夫为诸侯,正是天子失职的表现。司马光曾作《历年图》,其中讲到“大夫专国者多矣,未有敢自君者。至是,三大夫始受天子之命,礼之纪纲尽矣”。年轻的宋神宗对司马光的深意有准确的理解,指出“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宋神宗:《资治通鉴序》(御制))。韩、赵、魏三家于晋为卿大夫,于周则为陪臣,三家专有晋国之政,犹惧于君臣名分而不敢自立,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之,反而升之为诸侯,则是连“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了。因此在司马光看来,三家分晋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成为时代划分的标志性事件,故于《资治通鉴》开篇便书而论之。这是司马光的卓识。而其崇礼治、谨名分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当然也极具合理意义。然而,司马光注意了三家分晋的意义,却又汲汲于三晋之为诸侯是出于自立还是天子之命,则又未免不知变。历史地看,三家分晋其实是社会极变的结果,而不待三家分晋之后纪纲始尽。

思问录

《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开篇?

选文·论才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待:宽容。)?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云梦:古泽薮名,本在今湖北江陵以东,江汉之间,而古代典籍中一般都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地域范围要大得多。矫揉:矫正,揉曲使直。羽:箭翎。括:箭尾受弦处。),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棠溪:又作棠谿,在今河南舞阳县东,以铸剑著名。),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胡三省注云:“乳,乳育也;乳狗,育子之狗也。”),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严:敬。),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讲评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开篇之后,便追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氏以及智、赵两家立后之事。司马光认为智氏之亡,早已肇端于智瑶之立,因为智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换言之,即是“才胜德”,在此,司马光提出了他的“才德论”。

早在庆历五年(1045),时年二十七岁的司马光便写过一篇《才德论》。在文章里司马光提出:“所谓才者存诸天,德者存诸人。智愚勇怯,才也。愚不可强智,怯不可强勇,四者有常分而不可移,故曰存诸天。善恶逆顺,德也。人苟弃恶而取善,变逆而就顺,孰御之哉?故曰存诸人。”也就是说,人之智愚勇怯是先天的,不可强求;而知善恶逆顺之德,则是后天努力可致的。至于才、德之用,则曰:“为国家者,进取莫若才,守成莫若德。”即才、德各有其用。

至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论智伯之亡,他关于才、德的定义及其关系则有了新的看法。他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不再是才、德兼有其用,而是以德统才,才与德已是高下、轻重判然。按照才德之有无、相胜关系,他又分人群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取人之术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此,司马光将复杂的人性与才性作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才、德之多寡不易量,君子、小人之分岂易辨?圣人、愚人皆不可多得,自非圣人与愚人,孰不以君子自居,而指他人为小人?至于“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则直似愤激之言。论人、为政,若落入非君子即小人的窠臼,则其害不可胜言。从庆历初至嘉祐、治平之际,不待王安石之用,宋儒已是君子、小人之辨日严,动辄恶言相向。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之论,即使不如胡三省所言特为王安石等新法诸人所发,亦必不免受当日时势的影响。至于元祐初政,司马光进君子、退小人,以外行领导内行,倒真是部分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了。

虽然司马光君子、小人之说不足取,然司马光对德的强调仍具有所谓片面的深刻性。若确乎是品性恶劣,则其才适足以济其恶。对于人才选拔而言,首选当然是德才兼备,至少不能失德。只是芸芸众生更多的是中庸之才,这时候才均取德、“审于才德之分”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思问录

试析司马光君子小人论及才德之论。

选文·论教化风俗之重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

十二月,魏王操表孙权为票骑将军,假节(假节:假以符节,持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入贡,又遣朱光等归(朱光:庐江(治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太守。建安十九年闰五月,孙权克皖城,获庐江太守朱光及男女数万口。),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操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胡三省注云:“盖言汉以火德王,权欲使操加其上也。”恐非是。曹操认为孙权此举意在陷曹操于不义,使众怨归之,天下叛之。)!”侍中陈群等皆曰:“汉祚已终,非适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注望:瞩目、期待。),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正大位,复何疑哉!”操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不渝臣节,待其子武王始克殷。)。”

臣光曰: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遹(yù):遵循。),临雍拜老(雍:辟雍。老:三老。明帝临雍拜老,行养老礼,事见永平二年(59)。),横经问道。

同类推荐
  • 吴楚争雄

    吴楚争雄

    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大事奔走多年,如今大事都已完成。子胥一心要借兵报仇,可是阖闾总是不给子胥开口的机会,借故一拖再拖。阖闾此时最大的心事是自己的次子姬旦与长孙夫差之间的储位之争。姬旦锋芒毕露,用尽心机;夫差拜子胥为师,他隐忍谦逊,声色不露。在历经围猎风波、巫蛊冤案等等事件之后,过于心急的姬旦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的“密友”不知去向。此人在后来的各大事件中以多重身份亮相,此人究竟是谁?
  • 历史上的今天(大全集)

    历史上的今天(大全集)

    本书将带你走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史世界,对每一个事件进行详细的阐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一千多个条目,五十余万字的容量,带你重温历史的记忆。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历史,读史也充满了乐趣。
  • 废物大小姐:帝君太撩人

    废物大小姐:帝君太撩人

    【女强男强一对一】她,月冥国将军府大小姐,狡黠狠毒泼辣冷血强势;他,天外天帝国一国之君,妖魅冷酷无情专权霸道;“赫连清璃,你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若是你敢死,就算付出一切代价,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捉回你亲自折磨的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轻笑,褪去衣衫,成“大”字型躺在床榻,琉璃眸抚媚流转,磁性魄人的嗓音响起:“来吧,夫人,现在就让为夫尝尝“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滋味吧。”他“拿命去护她的周全,这就是我的命,我愿意认命,心甘情愿。”她“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和他,我说可以幸福,那就一定会幸福。”...
  • 中国历史1000问

    中国历史1000问

    炎黄子孙们,让我们翻开历史,拂去岁月的灰尘,寻找创世祖先们开辟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历史足迹吧!本书以时间为序,从远古的史前文明说起,一直叙述到公元2010年年底,在所有的同类书里是时间跨度最大的,这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本书与同类书相比,虽都是选取历史片段、勾勒历史故事,但本书的选取面非常宽泛,从而使本书的信息量颇为庞大,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再次,本书在叙述时,力求尊重史实,不妄加评论,让读者做阅读的主人,去思考、去感悟……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最后,本书在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考证了正史,也辨析地引用了一些稗官野史、逸闻琐事,从而使本书的叙述角度更为客观,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最新的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滚滚历史红尘。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为自己出色工作

    为自己出色工作

    多付出未必真吃亏、聪明员工不敌傻员工。为什么世界上只有蜗牛能爬上金字塔?勤奋是走向成功的习惯。职场上的你是怎样的人?本书告诉你为自己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是“蜗牛”,也有爬上金字塔的一天。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不做乖女人

    不做乖女人

    相信只有做强势的女人,才能拥有强势的命运,所以我们立志不做乖女人,在爱情面前一样强势,不做作、不装纯。
  •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雍正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迈千古之帝,一心开创大清盛世。他坚持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政。重视直臣能吏,简拔新秀,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他励精图治,蠲免赋税,使民休养生息,并不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派能吏赈灾济民,杜塞乱源。先后进军大小金川、西域和台湾,平息叛乱。让纪陶主修《四库全书》,以收束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乾朝逐步走向生业滋繁的隆盛之世。但与此同时,地士兼并矛盾愈演愈烈,官场贪贿荒淫糜烂不堪,且边患不已,危机四伏,树大中空,加上晚年乾隆好大喜功,多有失政,又任用和珅等佞臣,黜退贤良,国势逐渐江河日下。
  •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显然,这种内外结合之道,是做人与做理的大智慧、大学问,非一般小打小闹之人生游戏。 人生的巧妙正在于合“内方”与“外圆”为一,即内心刚直.外表柔和.不张扬自己.夸大自己,而是求心中“咬定”目标。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的核心就是分析“内方外圆”之道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新见不少,又非常实用。相信,一定能够点活你的做人与做事之道。
  • 外星合伙人

    外星合伙人

    大学毕业,杨叶找了份看管仓库的工作。却没想到上班的第一天竟遇到外星人,而且对方和他一样,也是个穷吊丝……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创办了同一个公司——无限梦(英文简称:ID)(新书《无象天道》上传,从都市开始的修真文,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心理罪前传:第七个读者

    心理罪前传:第七个读者

    《第七个读者》是《心理罪》系列的前传。美丽的大学校园,一个个学生相继离奇死亡,看似没有联系的凶杀案里,却透露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死亡气息。曾经欢快的校园生活,骤然一片死寂,方木美好的初恋也被永久封存。方木于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死亡借书卡”。凶手就在身边。他是谁?方木能阻止他吗?第七个读者,将会怎样影响方木的人生……《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除了独家长篇小说《第七个读者》,还有四篇精彩的番外,分别是《心理罪》系列作品的重要补充,将《心理罪》系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
  • 指间沙

    指间沙

    以高中生活为主线的校园爱情系列,讲述女主角和颜与男主角柳哲铭一波三折的情感故事:跋扈女生白雪屡屡插足,失望之余找来残疾女生张心怡,精心安排她转入和颜所在班级,但随着她与柳哲铭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矛盾,作为柳哲铭好朋友的齐豫曾与他同时爱上和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