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100000034

第34章 结语 汉语诠释学话语(2)

《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方法。经法、史法与文法是“春秋笔法”的外延:经法意在惩恶劝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变,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属辞比事,故求其美。尚简用晦是“春秋笔法”的本质特征,是《春秋》对“诗三百”比兴寄托手法的借用和发挥,意在追求“一字定褒贬”的美刺效果。

春秋笔法论题以及孟子称“孔子作《春秋》”,强调“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等命题,所显示中国文化传统追求的修辞境界是以诚、义、志、道为目标。也正是这种修辞境界设定背景中生成了发掘文辞所蕴涵的微言大义的解读法则。因此,“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命题,就是以志为目标突破文辞的不足,从接收者的角度追求修辞立诚的境界。可以说,伦理对话的人格诠释的以意逆志诠释学强调意与志相通,是立足意义本源的人伦之心,实现修辞立其诚的文化追求。

三、人文世界

以意逆志诠释学是中国修辞精神的呈现,同时进一步看,以意逆志的理解之路与修辞立其诚的境界追求共同指向人文世界。

具体来说,以意逆志诠释学是“人文化成”命题与“言意之辨”等论题所呈现的传统语言观念的产物。其传统转化的经典建构、体认的为己之学特质正是中国语言观念所显示的文化精神所在,而中国语言观念显示的文化精神就是人文化成。《周易·贲·彖传》提出: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颖达疏)无论是诗言志形成的《诗》世界,还是春秋笔法建构的《春秋》世界,这些现代视野中的语言世界、文本世界属于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中的人文范畴。

语言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称为文,“‘文’居于传统文论知识体系的中心部位,可以说传统文论的大部分论域都是围绕‘文’的语义关连和意义空间而展开。……天、地、人之‘文’的思‘文’之道开启了整个中国文论乃至中国艺术、人生诗性思考的独特的知识道路”。

所谓的人文就是人之文,其与天文、地文并列,是内在之道的显现。“以天文指自然天象,以人文指人类社会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和文明建制。很显然,在文的指称的普遍化中,其最终的、并最具本体性质的普遍化引申,就是将天地之象统称为文。因为在这一称谓中,文实际上已经成了自然本体的示意性构形显现了。……从文之本体性的生成我们也可看出,文与道的本体性关系并非直接对等和同一的关系。文自身的本体性既是道本体的存现方式,又具有从道之无中游离出来、凸现出来的相对的独立性。它既是道意呈现,又是道实现有无转化的媒介与方式。它既是道之显,又是道之用,这形成了文道之间种种隐含的张力。”“中华元典以天道为人文的起点,又认为人文仿效天道而成,但是,中华元典讨论的展开部,却并非天道而是人文。”“循天道,尚人文”则是中华元典创制期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典籍所共同遵循的运思路径。“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文是内在之道向外在展现的过程与成果,人文也就是内在人性的形成过程与呈现形式。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王弼注)“人文化成”命题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与核心。“在这一元典命题里,集中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三层内涵,或者说是由内而外、由体而用、由境界而功夫的三重要素,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倾向、以‘止’为度的中和境界和以‘化’为用的美育功夫。”

这种以“人文化成”为主旨和特征的文化精神成了在“轴心时代”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元典文化精神,并在中华传统社会绵延相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性、共通性的文化精神。与《吠陀》、《佛经》、《圣经》等以“宗教圣典”垂世不同,也与《物理学》、《形而上学》等以“唯智经典”述理不同,中华元典以“人文经籍”的形态出现;它们有别于希腊元典文化那种出于对自然现象最后根据的渴望而形成的执着的纯粹求知精神,更迥异于印度元典文化和希伯莱元典文化那种出于对彼岸的追求与奉献而形成的执着的宗教情怀和出世意识,而着重体现了人文化育精神。

中国文化元典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追求人文化成的特质。因此,《诗》之所以成为人文,不仅在于其是圣人之志的形成过程与呈现形式,也在于其是学者内在圣性的形成过程与呈现形式。“事实上,并不是凡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被称之为‘文’的。人世之物是否能被称之为‘文’,要看它是否披泽教化而来。”“人文化成”命题显示中国传统观念中人文是与化成相关连的。文辞作为外在形式,只有在向内在转化的过程中呈现其人文特质。修辞立其诚是表达过程中人文的表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过程中人文的呈现,它们共同呈现中国传统观念中《诗》、《春秋》世界的人文特质。也就是说,《诗》、《春秋》等经典文本的世界在传统文化视野中呈现为人伦教化的人文特质,同时,人文教化的传统价值追求又使论者寻求《诗》、《春秋》等文本的微言大义。

在西方文化传统真理与方法的视野中,语言或者是通向真理的方法,或者就是真理本身。而在中国文化传统天道与人文的视野中,人文是内化与外显互动、天道运行与人心修行统一的教化。因此,在人文观念的背景中理解语言,中国传统论者关注语言外在性的不足,强调“世界有在语言之外的部分,人的存在不能完全由语言来组织和承载,而且人的存在经验比语言更为基本,更为本质”。“言意之辨”等论题显示了中国古代探讨语言问题的基本精神,“在利用语言来传达表现时,中国古人一直注重通过紧密联系读者的理解来超越语言的局限和束缚”。其“言不尽意的矛盾之所以能够被解决,是因为言辞本是建立在‘意’即人生经验和对存在的领悟基础之上的,而作者与读者之心相同,其意亦大同,读者可以因言而跃入不假言辞直接以心会心以意逆志的境界”。因此,在“理解问题上,中国古人向来就是坚持客观性与实用性互为联系不可分离的原则”。其“理解的目的不仅是理解,也不仅是为了作者原意或文本本意相符,理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理解者自身对某个论题有所认识,对人生存在有所领悟,从而有益于理解者当下的人生存在。也就是说,理解从本质上又具有实用性”。以意逆志诠释学显示的正是这种体认的为己之学传统特质。

同时,“不言而喻,人文之为教化已暗含了圣人之功。一方面,教化是从圣言开始,圣人因为领会了天地之文的内在性(‘道’),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明’。由此决定了天文、地文、人文以圣言为扭结的内在贯通和关连。另一方面,普通人之言,非圣人之言,要想成其为‘文’,含教化之功德,就须参照、阐发、光大圣言,才能进入天文、地文、人文连贯一体的意义系统。这样,人言之为‘文’便不仅仅要求条理和辞章,它的内在要求具有和圣人之言一样的价值指向:‘参赞化育’而成就人文。在此层面,确定了中国‘依经立义’的释义传统”。以意逆志诠释学追求的就是传统转化的经典建构。

人文世界的建构,从修辞的角度看是修辞立其诚,从理解的角度看是以意逆志;从圣人的角度看是人文化成的教化,从习者的角度看是依经立义的体认。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转化的经典建构、体认的为己之学特质正是人文化成的意义创建。

综上所述,传统转化的经典建构、体认的为己之学、伦理对话的人格诠释为特色的以意逆志诠释学与中国修辞思想与人文观念相关连,是修辞立诚与人文化成等传统文化精神中生成的关于理解问题的汉语学术话语。

把握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或获取内化于人心的天道,这显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精神追求与学术取向。在理解问题上,把语言作为意义的本源或把人伦作为意义的本源,中西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学路向。在人与人关系成为重大问题的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诠释学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具有重大意义。它限定了真理与方法视野中的西方诠释学边界,开拓了伦理视野中人格诠释的诠释学问题与论域。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热门推荐
  • 丹麦童话20篇

    丹麦童话20篇

    相信这些童话,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还能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真、善、美,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展开想象……总之,这些经典童话中的可贵品质,会使孩子们的人格变得更健全,内心变得更强大,心性变得更随和。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作者任宪宝)是“少儿故事馆丛书”之一,收录了《墨子制止了一场战争》、《邹忌和齐王的故事》、《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等故事。经典的故事,一生的智慧,开启孩子认识世界的天窗,让您的孩子健康成长。
  •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小青驴驮金子

    小青驴驮金子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绵州神游

    绵州神游

    详细描述了四川省绵阳市人文历史状况,为了解绵阳提供详尽资料。
  • 琉云历

    琉云历

    会一直写下去~,构思了很久的魔法文。希望能够让心中的人物活起来。读者的阅读是我最大的支持
  • 如果下一秒再爱你

    如果下一秒再爱你

    她爱过一个人,爱了很久。可当初的她只是丑小鸭,不敢说出那个字。她认为只要她默默地守候在他身边,就已经如沐春风,就已经此生足矣。这段记忆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让她看不到,有人在一旁,深深地看着她,关注着她,爱着她。终于,她明白一个道理,她虽然没有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但是,在经历了似水流年后,却能爱上那么一个人,以及与那个人彼此相爱。一颗早已知道名字的树,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终是硕果累累,亭亭如盖。
  • 若爱只是一夜繁花

    若爱只是一夜繁花

    他已经寻找了她二十年,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成熟帅气的男子了,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也出现了皱纹。
  •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孩子走在马路上,有交通危机的顾虑;孩子去上学,有被大孩子欺凌的可能;现在更有被报复社会的极端人员危害的可能;孩子去游乐场游玩,也会发生无法预知的危险等等。身为家长的您,不可能每天24小时一直守护在孩子的身边保护他。即使发生意外时您在孩子身边,也有可能和孩子一样不知所措。所以,家长除了要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概念,也要跟孩子一起学习预防发生意外的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急救方式。本书介绍了如何防止交通意外,在校园、游乐场、家庭等各种环境下的意外发生及预防。针对孩子已发生的几大意外作说明,让父母,老师以及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各种意外发生的预防。这是一本让孩子了解危险,远离伤害,家长和老师们必备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