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7800000018

第18章 吐字正音技术理论及其民族特色(3)

意大利语按发音的性质和方法分为5个元音和16个辅音,辅音即子音,分为塞音b、p、t、d、c、q、g;鼻腔音m、n、gn(涅);边音l、gl(列);颤腭音r;擦音f、v、s、s(自)、sc(吸)和塞擦音z。辅音的发音十分简单,主要是注意它的清浊之分:发音时不送气,声带要振动的属浊辅音,如b、d、g、v、s(自)等,意大利语中的浊辅音较多;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属清辅音,如p、t、c、f、s等。在意大利语中,由于元音的吐发一般在口腔后部或咽腔完成,故在发辅音时必须将其尽快地转移到靠后的元音位置上,以获得音色的统一。因此,在字头的吐发上要求咬辅音的力度要轻一些、咬合的时间要短一些,以免影响音色的统一和字音的准确。同时,由于强调咬字头常会影响嗓音的圆润、洪亮,故在意大利语的演唱中对字头的咬字并不特别强调,只要求字头须短而快捷,而未做过多的技术研究和理论阐述。

二、字腹发音技术的民族特点

韵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韵母的发音由于不受任何阻碍,且全部都振动声带,因此声音十分响亮,并可自由延长,故歌唱的声音表现主要依靠母音的发挥。字腹是韵母中的主要母音,其发音主要是通过改变口部共鸣腔的形状而获得,不同的母音有不同的着力部位。如发ɑ音时口腔须大开,舌头放平,中部稍隆起,唇呈自然状态;发o音时,口腔只须微开,舌头后缩,舌后部稍高,唇形略圆。此外,同一母音在音节中由于受前后音素子音或母音的牵制影响,其着力位置也会相应改变,如在in和inɡ中的i,就分别受前、后鼻音的牵制,其着力位置也随之发生了靠前、靠后的移动。

古代唱技理论家十分重视字腹的发音,认为字腹决不可废,也不能将字腹与字尾混为一谈。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吐字中,十分注意字腹的发音:要求唱者不仅要分辨出字腹的阴阳,更要注意口型问题;对不同的字音要做相应的口型调整(清四呼),要加强口腔开、齐、撮、合的控制力,避免因口型变化而影响字音。沈宠绥在《度曲须知·字母堪删》中对字腹的阴阳进行举例,要求歌者必须将字腹的阴阳分辨清楚。他说:“而腹音之在东钟者,阴则翁而阳则红;在皆来者,阴则哀而阳则孩;在真文者,阴则恩而阳则痕;在先天者,阴则烟而阳则言,推之各韵,其腹皆然。”徐大椿曰:“其开齐撮合之中,亦有半开、全开、半合、全合之不同”,因此要注意分辨,否则即使能正确地掌握五音,仍然会导致发音不清。其原因在于“皆开齐撮合之法不习故也”,都是由于不了解开、齐、撮、合的规律,没有进行实践联系的缘故。正是由于汉语字音的特点,因此演唱吐字时口腔前部的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咽腔部共鸣空间的横向感很强,咬字和发声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个性强,形成了横咬字、宽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

意大利语所有音节的字腹都是五个元音、二重元音以及三重元音的组合,强调重读音节,对比鲜明,在多音节中几乎都以元音结尾。意大利元音发音时口腔的内张力和开口度都比汉语的元音要强、要大,因此发声时意大利元音比汉语元音响亮许多。同时,由于意大利语中没有鼻元音,故其发音直接、流畅,易上口、易掌握。《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指出:“(意大利语的)元音和辅音总是以同样方式念的;要读意大利语,只需熟悉二十一个字母的发音即可,这构成了意大利语的主要特点,尤其对声乐学生,学到意大利文字母正确发音的完整知识后,就已经能运用其进行演唱。”意大利语元音的发音主要在口腔后部或咽腔形成,便于共鸣,便于歌唱。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声乐教师兰佩尔蒂说:“母音a是在喉咙的后部形成的……母音i发在鼻窝之处……母音u比母音o高,主要在鼻腔发音。”因此在演唱吐字时要求辅音、元音分离,辅音在前、元音在后;强调快速轻捷地形成辅音,不能干扰形成元音的腔体共鸣效果,从而影响元音的发音。一般而言,西洋唱法的训练都开始于单纯元音的练习,以a、e、i、o、u这五个元音作为发声练习的基础,通过元音练习达到定位元音的口咽腔、中低音区的纯母音和高音区母音的变形、转暗,以及分离元音与辅音的目的,从而在保证声音连贯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字音的吐发。

口型方面,西方的声乐演唱对口型的要求比较简单,未做详细的划分。他们通常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求演唱时口型作自然的微笑状或竖而圆状即可;二是在吐发字音时强调牙关的开启和口腔的纵向打开。18世纪的托西、曼契尼都强调歌唱时口型要带微笑状才有助于发声。19世纪的兰佩尔蒂也说:“正确收气之后,必须立刻放下软颚,舌头要保持正常的状态,舌中间稍有凹沟,嘴作自然的半微笑状,嘴角不要太向两边扯,应成椭圆形的口型,双唇贴近牙齿,露出上齿,下巴必须十分灵活,使得喉咙不要有一点紧压的感觉。”可见,用意大利语演唱时,由于辅音在发音过程中的受阻程度比汉语轻得多,从而利于歌唱共鸣的形成及释放;加之元音的吐发直接、响亮,因此其口腔前部的动作幅度及力度都很小,咽腔部共鸣空间的纵向感很强,由此形成了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的特点。

三、字尾收音技术的民族特点

汉语中的字尾即韵母的收尾部分,一般指母音i、u、o与子音n、ng。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吐字十分注重字尾的收音,因汉语是单音节字,每字各有不同的韵尾,故每个字的尾音都必须收好,该入鼻入鼻,该抵腭抵腭,否则会唱错字音,影响字义的表达。如姜夔《杏花天影》中“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若不归韵或归韵不准的话,会变成“又间愁雅与吹飞”,势必令听众不知所云。因此,在古代唱技理论中,十分强调字音的归韵。古代唱技理论家们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进行分类,形成十三辙,并根据不同的声韵、辙口,要求运用“穿鼻”、“展辅”、“敛唇”、“抵腭”、“直喉”、“闭口”等方法准确归韵。

如王骥德云:“若平声,则‘侵寻’之与‘兼咸’、‘廉纤’,自可转辟其声,以还本韵;惟歌者调停其音,似开而实闭,似闭而未尝不开。”王骥德认为,在发以m收尾的闭口音时,歌者须将双唇轻闭,使声音从鼻腔中出来,这样才能发出正确的m音。其后,沈宠绥先在《度曲须知·收音总诀》中将各个字韵的收声方法加以总结:“曲度庚青,急转鼻音。江阳东钟,缓入鼻中。模及歌戈,轻重收呜(模韵收重,戈韵收轻)。萧豪尤侯,也索呜收。鱼模之鱼,厥音乃于。皆来齐微,非于是噫。先天真文,舐舌舒音(舐舌者,舌舐上颚也)。寒山桓欢,亦舐舌端”,又在《度曲须知·收音谱式》中以《西厢记》为例,按中原各韵将各字韵脚及发音详细列出,作为唱者的准绳,如“齐微韵脚(俱收噫音):碧(齐微、噫音)云(真文、舐腭)天(先天、舐腭),黄(江阳、鼻音)花(家麻、哀巴)地(齐微、噫音),西(齐微、噫音)风(东钟、鼻音)紧(真文、舐腭),北(齐微、噫音)雁(寒山、舐腭)南(监咸、闭口)飞(齐微、噫音)。晓(肖豪、呜音)来(皆来、噫音)谁(齐微、噫音)染(廉纤、闭口)霜(江阳、鼻音)林(寻侵、闭口)醉(齐微、噫音),总(东钟、鼻音)是(支思、衣诗)那(家麻、哀巴)离(齐微、噫音)人(真文、舐腭)泪(齐微、噫音)”。

意大利语是多音节字,音节的组成没有汉语那样复杂的归韵。其元音单纯、音节响亮,利于歌唱共鸣的形成与释放。同时,每个单词在歌唱中还可以根据旋律进行的需要,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支解、组合,故很容易唱得连贯自如。如前一音节的结尾辅音可以与下一音节的开头辅音相结合而发音,而这种做法在汉语演唱中是绝对禁止的。因此,用意大利语演唱发音时只要把字母拼好,注意重音的所在,同时在类似汉语字尾的地方略作收气动作即可,并不特别强调字尾的收音。

四、独有的声调正音技术

世界语言根据自身的变化规律分为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两大类,意大利语属于语调语言。语调指一个句子内声音的高低升降和快慢轻重的变化,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别句类,表示说话人不同的语气和思想感情。语调语言中的高低升降是整个句子结构的一部分,组成整个句子的各个单词则相对较平稳,没有高低升降的变化。因此,演唱中的重点在于注意整个句子在语气上的升、降调之不同,通过各个句子的升、降调来表现说话人的不同思想感情。意大利语调语言以句为单位的特点,使其在演唱中较易做到使整个句子保持很好的连贯性,同时让宣叙调的使用也更方便。故在西洋歌曲的演唱中,基本上不存在倒字问题,也就没有探讨正音技术的必要。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声调是字的结构的一部分。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高低、升降、长短、曲直的变化,以声调的高低起伏来区别字义,辨义功能相当突出。相同的声母和韵母,由于声调不同,字义也就发生改变,如声、绳、省、盛每字意义均不同。更有各地方言之不同,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论腔调第十》云:“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当各个汉字组合成语言后,就形成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线条,极具音乐性。正是因为字的声调具有相当突出的辨义功能,同时汉语声调的高低起伏很容易对曲调产生影响,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当字调与曲调不相协时,善歌者常增加适当的装饰音以“正字”,使演唱的字声不倒,使感情和词义表达得更准确、透彻。

中国古代唱技理论中十分强调对字的声调的处理,有很多关于四声演唱的方法,如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论平仄第五》:“词隐谓遇去声当高唱,遇上声当低唱,平声入声,又当斟酌其高低,不可令混。或又谓:平有提音,上有顿音,去有送音;盖大略平去入启口便是其字,而独上声字须从平声起音,渐揭而重以转入,此自然之理。”(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中以客问主答的方式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了南曲入声字的唱法,其论述剖析透彻、例证详明,实属精到之论。如:“客曰:‘南曲入声既可以唱作平上去,而此三声原有闭口,则唱入声者,又何不可依三声而收闭口与?’余曰:‘……然又有两截三截之分焉。唱入声不闭口,止是两截;唱入声闭口,便是三截。……若缉字,是入之闭口者也,唱者以入声吐字,而仍须以三声作腔,作腔后又要收归闭口,便是三截,唇舌既已遽难转折,而亦甚不中于听矣!’”毛先舒指出,虽然入声可唱作平上去三声,但不闭口收音。因为入声字吐字后仍须用三声来作腔,作腔后再收归闭口的话,字音便成为三截,不仅唇舌来不及调整,听起来也很别扭。客又问曰:“‘三声之唱也,有吐字,有作腔,有收韵,亦是三截,而唱入声者独两截,且三声既可三截唱,而乃谓唱入声这三截即不便,何也?’曰:‘……然凡入声之唱也,无穿鼻、展辅、敛唇、抵颚、闭口,而止有直喉,直喉不收韵者也。都无收韵,故止两截也。三声有穿鼻诸条,是收韵也,收韵,故三截也。有收韵而三截,所以曰便无收韵而收韵,是强为之也。强为之,故不便也。且三声作腔,止就其本腔,故自然相属,而不费力;入声之作腔,必转而之三声,则费力,若更收韵,则益以不便。’”毛先舒认为,入声之唱没有穿鼻、展辅、敛唇诸条,而只有直喉,直喉是不收韵的。况且平上去三声是在其本腔之上作腔,属自然之理,而入声的作腔必须转为三声,因此很费力,如果再收韵,就更加不便。

清吴永嘉《明心鉴·秘诀集·白音字解诀》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正字方法,如“阴平音不动,阳平音在喉。上声提字落,去声音啭收。惟有入声易,字断音休留。浮轻随口诵,听者未知由”。即发阴平字时声音要轻,保持平稳,出声在嘴边,阳平字出声要略重,声音从喉部发出;上声字须提起再落下;去声字不能出口即无,要有所延留;处理入声字比较简单,只需将音字发出即可,无须延留。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演唱的吐字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异。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发声与吐字是紧密结合的,很少离开咬字和吐字去单独要求某种特定的声音色彩。汉语注重语言的韵味及语感,以鼻咽腔为声音的着力点。汉语单音节的特点,要求发音干脆利落;重辅音的特点,又要求发音位置靠前。汉语咬字调节部分较为靠前,咽腔开得小些,吐字亲切清楚,因此形成了清晰明亮、圆润悦耳的声音色彩,这是具有典型民族美学意义的声音色彩。用汉语歌唱时不仅要辨别声母喉、牙、舌、齿、唇五音的发音部位,还要准确掌握韵母的开、齐、撮、合,注重字尾的收音归韵;同时,还须分辨不同的字调变化,三者合一,才能做到字音纯正清晰、音色明朗亮丽。因此,古代众多唱技论述中都将吐字提到演唱的首要位置,要求通过吐字来调整声音。元燕南芝庵云:“字真句笃”;明潘之恒曰:“故欲尚意态之微,必先字音之辨”,即如果要追求曲中的微妙韵味,必须先辨清每个字的读音。可见,强调字音的清晰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共性。

西方语言基本属于节奏性语言,其特点在于每个词的音节有轻重的变化而无高低要求,因此,在声乐演唱上特别强调对歌唱语言因素和强弱规律的研究。其演唱的整体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讲求声音线条的连贯、优美、一气呵成,不为歌词的语言韵律及节奏所限制,咬字要服从于发声与行腔;为了达到声音的通透、立体、谐和、统一、完美,而将吐字放在次要的位置。歌唱家弗兰克·契逊说:“声音的稳定与正确的音准是占第一位和最为重要的。如没有这些就不成为音乐……因此也就不存在歌唱。”当代音乐美学理论家卓菲娅·丽莎说:“在那波里乐派的歌剧中唱词完全属于次要位置,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唱词而占有首要地位。”因此,西洋声乐理论中虽然也要求每一元音须唱得清楚、圆润,但由于西方语言音律平正、音序均匀的特点,其元音的吐发一般在口腔后部或咽腔完成,吐字较为容易;同时,西洋唱法由于语言上没有声调的变化,故在腔词关系的处理上显得较为灵活,并由此产生它的发声法。

西洋发声法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其整体共鸣,但如果以此种发声方法来演唱民族歌曲时,便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会导致“五音”不明,这是由于强调声音的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五音的受阻部位,五音一错乱,必然会造成咬字不清楚和音包字等现象。其次,令“四呼”不准。西洋唱法中对共鸣的过度追求使其十分强调口腔的打开,故常使母音的变化较大,而这种张大口型的过程,并不和带有介母等复合韵母的变化过程完全相吻合,因此,用这种口型演唱民族歌曲时,除开口呼字外,对其他三呼字的发音均十分不利,也容易导致字音不正。现在一些民族歌手忽视自己民族语言的特点,片面追求西洋的发声方法,导致吐字或无字头,或无字尾,或词义不清,实在应对古代吐字正音的技术理论进行很好的学习与借鉴。

同类推荐
  • 笛语新说

    笛语新说

    欣闻曹晓磊先生编著的《笛语新说》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甚是喜慰。关于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专门著述在我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笛子演奏类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曹晓磊先生以他从事笛子演奏和教学的亲身感悟及切身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全身之力编著了这部新书,为我省的笛子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用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解读红色歌曲,是一种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红歌,喜爱红歌,使红歌所承载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热门推荐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 爱你如斯未变

    爱你如斯未变

    “琉璃心”玉戒被盗,让他把目光放到了她的身上。第一次,她如一小太妹,穿着夸张,蛮横泼辣,骂人功力一流。第二次,她却摇身变成一个优雅女郎,慵懒自在,狂傲夺目,以一手惊人的赌技艳压全场。第三次,她穿着清凉,平易近人,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几句话就把一群考古学者哄得服服贴贴。片断版:【片断一】“过来。”某男朝正玩着各种各样步枪的女子缓缓开口。“没空。”某女说得那个头也不回。“碧琉璃。”男子危险的眯眼。“再吵我崩了你。”两手各提起一把短枪,一个优美的回旋,两支枪管直指向床上的男人。“长本事了。”【片断二】诺大的林子里,两道黑影快速的飞奔着。“好家伙,窜得真快。”趴在夜阑风背上的琉璃回首看着身后如影追随的庞然大物,眼微眯的扫视周围。“前面有个约六米宽的大坑,我们从中间跃过,把这些东西全部引进里面炸了。”“和我想的一样。”琉璃点头,伸出手轻轻的朝手表上一拍,一条银钢丝飞了出来,稳稳的定在对面的一根大树上。“跳。”“收。”夜阑风一个跃高,琉璃一个收线,只见两道身影瞬间从大坑中跨过,划过一道优美的弧形,“把威力最猛的炸弹送你们作礼物吧。”跃过之时,琉璃把手中拿着的炸弹再向后扔去,一个回手紧紧拥上夜阑风的脖子,贴在他的耳边轻笑:“老大,我们真是天生一对呢。”
  • 穿越未来之第一夫人

    穿越未来之第一夫人

    星际1015年女性人类早已经灭绝,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完成了女性人类的再造。但是,女人是被保护起来的存在。地球古人类女,钱欣欣是唯一在外面乱转的女人,她此时的身份是,餐饮机器人78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王爱:腹黑妃子斗后宫

    帝王爱:腹黑妃子斗后宫

    她,是步入后宫的女子,也是深陷阴谋的宠妃。她只想做一个无忧的女子,却逼不得已,一步一步走到双手沾满鲜血……
  • 金手指女配的修仙日子

    金手指女配的修仙日子

    --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有空间,有法宝,有势力,有资质,就这样还能混得个身殒道消。墨沉舟表示,压力很大……这一条尸山血海的通天之路,墨沉舟一路走来,不曾有半分迷惘
  • 营销员为什么要读毛选

    营销员为什么要读毛选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里学营销。“一切为了群众”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人民服务”与服务创造价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品牌营销;“农村包围城市”与市场推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营销调研;“集中优势兵力”与重点市场突破;“统一战线”与关系营销,与人斗其乐无穷!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中华姓氏大典

    中华姓氏大典

    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坐不改姓”,却不多见。总是先问“尊姓”;有事同人接触,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有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 有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总是称呼“某同志”、“某先生”。国人历来重视姓氏。“行不更名,是由五十六个人数不等的民族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是由几千个姓氏细胞所组成。和人初次相见,是做人的尊严。这个“某”,著述很多;关于姓氏的探讨介绍,就是对方的姓
  • 全世界美女都在用的美颜圣经

    全世界美女都在用的美颜圣经

    汉方草本面膜,美白、除皱、祛痘,一应俱全;大长今告诉你的韩医美容养颜古方;日式温泉保养的秘密和美肌大师佐伯天津的独特养肤术;以色列女性的浴盐塑身美容术;西班牙美女的橄榄油嫩肤秘方,全球掀起自然保养的美容革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