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7800000014

第14章 气息技术理论及其民族特色(2)

再如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喉有中旁上下》一节里,谈到了发不同字音时具体的气息运用。他说:“故出声之时,欲其字清而高,则将气提而向喉之上;欲浊而低,则将气按而著喉之下;欲欹而扁,则将气从两旁逼出;欲正而圆,则将气从正中透出。”大意指在歌唱发声时,如果想把字唱得清楚高昂,须将气息提到喉的上部;要把字唱得浑厚低沉,须将气息按到喉的下部;要把字唱得狭窄扁平,须将气息从喉的两边挤出;要把字唱得方正圆润,须将气息从喉部正中送出。徐大椿指出,只要掌握了正确多样的气息技术,就“自然各得其真,不烦用力而自响且亮矣”。

对于不同节奏节拍的用气方法,张炎曾在《词源·拍眼》一节中以唱大曲《降黄龙》花十六为例,对其进行了论述:“前衮、中衮,六字一拍。要停声待拍,取气轻巧。”又说:“唱曲苟不按拍,取气决是不匀,必无节奏。”徐大椿《乐府传声·顿挫》中指导唱者在遇到乐句的分句和休止时,要及时换气,这对于其声音的运用有很大的好处:“顿挫之时,正唱者因以歇气取气,亦于唱曲之声,大有补益。”

此外,古代唱技理论家们还对演唱中的各种气息技术进行了总结,如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列出了歌唱时的五种呼吸方法以及总的气息运用原则:“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偷气”,在不影响歌唱旋律、节奏和表现的情况下,快速轻悄地换气,多用在歌词密集、音符快速变化、节奏紧凑的乐句中。“取气”,吸气,在每一乐句之间自然地吸气。“换气”多用在句末,要换得灵巧自然,忌重忌慢。“歇气”,行腔停顿时使气息暂缓,常用在短时值的休止处,或是出于情感的需要使声断气连。“就气”,在字与字或腔与腔之间要顺气势自然过度衔接。“爱者有一口气”,歌唱时要始终保持气息的连贯与通畅,要学会控制气息。现以姜夔词乐《杏花天影》最后一句为例,对芝庵列出的部分呼吸方法进行阐述。

“日暮”二字间是六度的大跳音程,紧接其后的“更移舟向甚处”又都在高音区进行,故该句为歌曲的紧要处。演唱时,在“日暮”前的吸气(“换气”)要快,同时注意呼气时气息要保持平稳均匀,用气息将声音托住送出,音与音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圆滑(“就气”),吐字真实,声音圆满,切忌随意雕饰;而“更移舟向甚处”一句最好中间不换气,但在出声前须深吸一口气(“取气”),然后利用腰腹的力量控制住气息,将其徐徐送出,使声音柔和宛转、疏放清淡;整句演唱气息要轻柔、连贯、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爱者有一口气”),以此体现姜夔词乐遒劲峭拔的音乐个性和空濛缥缈的意境之美。燕南芝庵是古代唱技理论史上对不同呼吸方法进行总结的第一人,尽管其文字过分简略,但给唱技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其论述屡屡被后人转述,影响深远。

可见,中国古人对于气息运用的论述大都从现实需要出发,择取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加以阐发,注重对“点”的研究与分析。这些论述要求依靠不同的气息变化去表现不同的吐字、行腔和感情:有时气往下沉,有时气往上托,有时呼吸深而粗,有时呼吸浅而细,并由此发展出提气、沉气、就气、截气、偷气、取气等多种各具特色的用气方法和呼吸技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色彩。

在西方,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是西洋唱法的主要声乐形式,尤其是西洋歌剧,西洋唱法的发展是与西洋歌剧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气息方面,从早期的胸式呼吸到后来的胸腹式联合呼吸以及腹式呼吸,西洋的气息技术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歌剧演唱的需要,并逐渐形成了注重控制和保持气息的技术特点。西洋唱法强调歌唱整体气息的上下贯通与气息的控制,要求以呼吸的强弱变化来控制音量,并在与打开的喉咙以及身体积极协调状态的配合下,获得个人声音音量及音色变化的最充分展现。19世纪著名的声乐教育家F·兰佩尔蒂(Francesco Lamperti,1811—1892)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兰佩尔蒂认为,呼吸是歌唱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呼吸不仅与声音的好坏有关,还涉及感情的表达等一系列问题。兰佩尔蒂学派20世纪的主要继承人,英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849—1931)认为,在学习者能够正确掌握气息的控制方法之前,他是不宜尝试打开喉咙歌唱的。与兰佩尔蒂学派齐名的加尔西亚学派也与兰佩尔蒂学派持有一样的观点,加尔西亚二世(Manuel GarciaⅡ,1805—1906)说:“谁不掌握呼吸的技术,谁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歌唱家。”加尔西亚二世认为,要运用呼吸练习来加强肺部的力量和弹性,并通过练习曲的演唱使声音得到稳定、获得力度和增强表现力。

正是出于对整体歌唱气息的强调,故西方的气息理论更为强调气息技术的共性,重视对“面”的把握,即整体的呼吸原则。如17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卡奇尼在歌唱中特别强调气息的整体控制,要求演唱时应始终保持气息的连贯、通畅,认为这是美声歌唱艺术的最根本要素,是歌者具有连贯、圆滑的旋律线条的基础。18世纪最负盛名的声乐教师波波拉在教学中,也十分注意气息的通畅自如,反对离开气息的稳定支持去片面拓展音域。19世纪,加尔西亚在《关于歌唱艺术全集》(1847年出版)一书中提出,歌唱时必须注意对气息的全面控制。要做到吸气时头要平正,肩部展开,胸部放松;横膈膜放下时要平稳,用慢的稳的动作提起胸。他还建议用四种练习来发展呼吸器官和它的弹性:长时间地、慢慢地将空气吸进肺部,慢慢地将这些空气呼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住肺部吸满了空气的状态,以及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住肺部没有空气的状态。

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苔特拉齐妮(L.Tetrazzini,1871—1940),吸气时“要想象肺像一只空口袋,空气像东西似的倒入袋内,先充满了底部,然后中部,然后再往上直到吸不进为止”;“呼气要徐缓,感到好像把气息支持在前胸似的。假如你在歌唱时保持这种感觉,那就会在控制方面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避免送出过多的气息冲击声带”;“气息送出时要保持均匀、平稳、流畅”,“决不可在喉咙里加任何挤压的力量。声音必需在气息连贯流畅的基础上发出”。

可见,西洋的气息理论更为强调对气息的整体控制和保持,强调呼吸道的全方位扩张,其技术以共性为主;而中国由于声乐形式的多样性、不同地域风格歌曲的地方性等特点,故更为注重在控制、保持气息的基础上对气息加以灵活的变化,即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气息技术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并富于变化。

二、以感性经验为主的研究观念及简洁含蓄的表述方式

在中西方不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西方在气息理论的研究观念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家们习惯用感性的歌唱体验和演唱实践经验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重视以观察、分析、比较和实际操作为基本手段,强调通过唱者的心理感受来调节和控制歌唱的生理机能。因此,他们在演唱时常以经络、脏腑和意念来引导歌唱的呼吸,重视气息的实际运用。其用语简洁、含蓄,蕴涵丰富。而西方人对于一切事物都善于作理性的分析并运用逻辑推理,同时采用科学论证的方法对事物的发生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在歌唱气息研究方面,他们比较重视生理解剖分析,常对呼吸作生理与物理特性的分析。

同类推荐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白朴杂剧杂剧艺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未来写文记

    未来写文记

    你将会获得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某人如是说。外星文明却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已经残缺千年,请勿模仿,人们的内心就越容易空虚。--情节虚构,就是拯救他们的内心。你要做的。既然已经忘记过去,科技越发达,那就创造未来
  • 尼采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尼采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1868年,24岁的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辞职,之后他便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煎熬,直到1900年去世。
  •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

    她,蔡璐璐,一个80后单身女孩,经历了一段奇幻又刺激的间隔年之旅:在路上,她经历了单身女孩旅行可能遇到的各种惊奇、刺激和彪悍的事:她想要的,是如何在庸常不变的朝九晚五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与价值,如何不在房子、车子、信用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日渐麻木,将年少时的所有梦想抛诸脑后。也许答案就在路上。每个人只能年轻一次,即使不能像光鲜的影视剧中那般轰轰烈烈,至少要给自己一次机会,试着推开那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哪怕只从门缝中瞭望一眼也好。
  • 绝世武尊

    绝世武尊

    一个身患竭血症,无法修炼的废物,得到一面能够推衍世间一切的神奇镜子!功法、武技、炼丹、制符、布阵,对他来说,统统都变得易如反掌!他修炼最强的功法,饮最烈的美酒,泡最美的女人,灭最嚣张的敌人,一步步走向武道巅峰!亿万神魔,匍匐脚下;无尽星空,尽在掌中!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魔仙神

    魔仙神

    火系魔法家族的遗孤为了躲避仇家追杀,糊里糊涂来到神州,不料因此失忆,引起了一堆笑话,误入逆云却有卷入一场比仇杀更大的是非之中,命运沉浮,岂是人力所能主宰,世事棸变哪能被你左右!沉睡的记忆被唤醒,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阴谋与报复,正与邪,爱与恨,尽在祝枫羽的《魔仙》之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穿成端妃这杯具

    穿成端妃这杯具

    方皇后:端妃那个小贱人,居然又是一脸疲惫的样子来请安,她这是想向我示威吗?王宁嫔:端妃当这后宫之中只有她受宠吗,哼,做什么成天被陛下疼爱的样子!曹洛莹:冤枉啊,你们每天晚上瞪大眼睛一宿一宿的不睡觉试试,王宁嫔我也是在救你的命好吗!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穿越女凭借自己的王八之气刷嘉靖boss宠爱结果把自己给坑惨了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是著名作者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