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7800000013

第13章 气息技术理论及其民族特色(1)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气息是歌唱的根基与动力,气在歌唱中具有引字、导声的作用,三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其理论结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确立了气息技术理论的基础观念是“气为音帅”,即气息在歌唱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歌唱的第一要素。第二,对调节、运用气息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对指导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气息理论与西方的气息理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其一,在研究观念及表述方式上,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家往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他们更多地从唱者的心理、意念出发进行理论阐述,强调唱者意念对气息的调节和运用,而很少进行“为什么”的理论分析。其表述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气息的直观体验上的,故显得含蓄、深奥。西方唱技理论则通常以理性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采用科学论证的方法对气息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探明歌唱气息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因而西洋声乐理论善于从生理与物理特性的角度指出声带必须通过气流的冲击才能发声,并对呼吸时各个身体器官与肌肉的活动详加阐释。其二,在理论内容上,中国的气息技术理论更注意气息的灵活运用,注重对“点”的详细阐述;西洋气息理论更强调对气息的整体控制和保持,突出对“面”的整体把握。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气息技术理论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并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节 气息技术的理论结晶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民间歌手就能在演唱中自如地控制气息,但一直到隋代,才有关于歌唱气息的记载,即虞世南《北堂书钞·乐部·歌篇》中的论述。其后,历代歌唱家、理论家对气息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气为音帅”——气息技术理论观念的确立

“气为音帅”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史上是一个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命题。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了对气息运用的探讨,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气息问题成了理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气为音帅”的表述方式上,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感悟性、随意性特征。历代理论家很少直接提出“气为音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更多则是通过气息对演唱字、声、情的影响来阐明气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表明气息是歌唱的根基与动力,气在歌唱中具有引字、导声、带情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史上,较早对“气为音帅”观念有所涉及的是唐武则天敕撰的《乐书要录》。书中载:“夫道生气,气生形,形动气缴,声所由出也。然则形、气者,声之源也。”尽管这里的“声”并不仅指“人声”,更多包括的是“乐声”,但是,它毕竟已把气息作为发声的一种重要因素来对待,为后世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气为音帅”观念的真正确立者是唐代段安节,他明确指出演唱的首要之事是调整气息。其《乐府杂录·歌》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即善于歌唱的人必须先调整气息。只要气息调整得当,就可以分辨出“抗坠之音”。“抗坠”二字,最早见于《乐记·师乙篇》:“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抗”、“队”(通“坠”)通常指歌唱时的高音和低音,而段氏之论因联系气息运用而言,故笔者认为“抗坠之音”具体应指气息与喉头、膈肌相对抗所发出的声音。气息与喉头的对抗指歌唱呼气时气柱上升,喉头向下抵抗气息的冲击(喉头放下挡气可以获得良好的共鸣);气息与膈肌的对抗指气息托着声音进入头腔时需要深呼吸,腰围扩张,与膈肌对抗,由此产生下坠之感(音越高气越深)。这两种上下力量的对抗,既可以保持喉头的稳定,又可以使由上至下的共鸣腔体(头腔、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腹腔)充分打开,从而获得良好的共鸣。故段安节说:“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就可以获得阻碍行云、震荡山谷的声音。可见,在段安节看来,决定歌唱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对气息的调整运用。

段安节之后,北宋陈旸对“气为音帅”的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既继承了段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观点,又有所发展,将气息对声音高低、强弱的影响作了具体的阐发。其《乐书》云:“……而抗坠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细而不至于幽散。”(详见上篇第二章第一节)

明清人对“气为音帅”的基础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他们对气息在演唱中的基础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歌唱时的吐字、发声都离不开气息,字声二者的协调平衡更需要气息的支撑。明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曰:“其妙在喉管之交,其用常潜于声气之表。……有贱工者,见乎善为乐者之若无所转,而以为果无所转也,于是直其气以出之,戛戛然一往而不复,是击腐木湿鼓之音也。”该段话大意指(歌唱)的妙处在于声音,其用法常隐藏于气息对声音的调节中。……那些技艺不娴熟的人,看见善于歌唱的人(歌唱时)好像没有调整气息,以为(歌唱时)真的不用调整气息。于是直接呼气出声,结果往往是气息一泻而尽,声音好像敲打腐木湿鼓一样的沉闷破烂。明应谦《古乐书》序曰:“声之变有万,而不离有五:喉音宫,齿音商,牙音角,舌音徵,唇音羽。五者备矣,无中气则不发。”大意指,声音虽然千变万化,却无非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已,但即使这五者都具备了,没有气息的作用也是不能发声的。

清方苞《诂律书一则》云:“气就形者,以人之气而就乎乐器也。凡音之高、下、疾、徐,皆以人气之大、小、缓、急调剂而成,故曰就也。”方苞认为,声音(包括人声、乐器声)的高、下、疾、徐等变化,都是根据演唱(奏)者气息的大、小、缓、急调剂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清王德晖、徐沅澂提出的“养气”论,阐述了气与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其《顾误录·沈衣冲养气论》云:“度曲者得四声之是,虽拙亦佳,非徒取媚于听者之耳也。……而其要领,在于养气。谭子《化书》云: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王德晖、徐沅澂引用谭子《化书》中的观点指出:气息随声音而出,声音又由气息决定。气息推动使声音发出,而发出的声音又使气息产生振动,因此,度曲的要领在于养气。王、徐二人论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指明了气息与声音在歌唱中是相依共生、缺一不可的,这是一个颇为辩证的看法,是“气为音帅”观念的延续与深化。显然,明清人对歌唱气息的特点和功能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故他们在关注气息的基础地位上,又对气息的功能以及其对吐字发声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从而充实和完善了气息理论。

1918年,近人陈彦衡在《说谭》中将“气为音帅”的观念在理论层次上大大提升了一步。他说:“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粗音浮”指气息过多而不善于控制会使声音轻飘虚空,如歌唱时声带不闭合或闭合不好,则容易先漏气后出声,使声音被气吃掉;“气弱音薄”即气息浅而少时会使声音显得单薄,如气息没吸到肺的下部,膈肌就无力支撑,容易导致声音软弱无力;“气浊音滞”指气猛力重而导致声音不流动、不灵活,如吸气过多,呼气的冲击力太大会使声音显得笨重;“气散音竭”即气息的用力点不集中,致使声音轻弱松散、后力不济,如歌唱时不善于安排气口,易使气息不够用,导致声音散漫无力。这些论述表明,到近代,人们对“气为音帅”的观念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并做出总结性归纳,使其在理论上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满的总结。

可见,“气为音帅”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理论观点,它表明古人对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歌唱时的发声和行腔必须依靠气息的支撑。人体歌唱时运用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口腔、胸腔和腹腔。歌唱时,气息自腹腔经胸腔到达口鼻腔再贯穿头腔,使气流在共鸣腔里连续激荡,形成声流的振波,从而产生共鸣效应,实现声音的美化。只有掌握调气的要领,运用共鸣腔体来控制气息,才“可得遏云响谷之妙也”,才能获得好的共鸣;同时,要通过气息的贯穿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连断和起伏,才能达到“气盛而化神”,使行腔圆满而流畅。其次,气息与歌唱的咬字吐字关系密切。歌唱的声音表现主要借助于母音的发挥,而母音的发音既要依靠口部共鸣腔形状的改变,又必须通过气息运用使声带振动而实现。因此,没有气息的支持与作用,母音就不能完成音高与共鸣。同时,子音虽然大部分不振动声带,但它更需要气息的支撑去突破发音部位的阻碍,即通过气息的力量去发挥喷口的作用。加之大多数子音不颤动声带,故字头的时值极短,这样发音在蓄气成阻时就要根据字的需要来控制气息,气息越充分,发音除阻时才越有弹性。因此,无论是母音,还是子音,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撑,无气则无字,气在歌唱中具有引字、导字的作用。尽管古代气息技术理论的论述不够详尽完备,却是当代民族声乐气息理论的有力依托,没有前人对气息理论观念的逐步确立,当代民族声乐气息理论的发展将是难以想象的。

二气息技术技巧的细致研究

在“气为音帅”观念的指导下,古人对调节、运用气息的各种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这些论述直观深入,是现实气息技术技巧的规范,具有明显的实践技巧性。其主要技术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不同声音、不同旋律进行时采用的气息技术。南宋张炎在《词源·讴曲旨要》里对不同唱腔的用气方法阐述得颇为精到:“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留连,拗则少入气转换。”现以南宋姜夔词乐《扬州慢》上阕为例,对张炎的论述加以阐发。《扬州慢》前三小节均是一字一音,速度略快,演唱这类曲疾字密的唱腔时,要快速而不慌乱地吸气,即“忙中取气急不乱”;第四小节的“程”字需要延长两拍半,唱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性,以免气竭力衰,断了声音;而八分休止的地方一定要声停气断,以免乱了节奏,即“停声待拍慢不断”。第十小节是高音区的进行,在高音出现时,须提前吸足气,以确保声音的圆润流畅,即“好处大取气留连”;第八到十二小节的曲调连绵不断,此时气息量不能贪多,要把握好气口,学会小换气(即偷气),否则会破坏曲调的完整性,即“拗则少入气转换”。显然,张炎对气息与不同唱腔之间的关系已有了清晰的辨析,他的论述具体、实在,是切实可行的技巧法则。

其二,演唱不同字音的气息技术。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一书中曾多次谈到不同字音的气息运用方法。如《归韵》一节曰:“如东钟字,则使其声出喉中,气从上腭鼻窍中过,令其声半入鼻中,半出口外,则东钟归韵矣。江阳,则声从两颐中出,舌根用力,渐开其口,使其声朗朗如叩金器,则江阳归韵矣。”在唱东钟韵的字时,当气流从喉咙出来以后,使其通过上腭和鼻孔,一半归入鼻腔,一半从口腔出来,这样发出的声音就可正确归入东钟韵;唱江阳韵时,舌根用力,使气流从口腔的两侧挤出,同时口型逐渐张大,发出一种类似敲击金属器皿的琅琅声,这就是江阳韵的正确归韵方法。

在《收声》一节中,徐大椿结合气息的特点来解释吐字收声的重要性:“至收足之时尤难。盖方声之放时,气足而声纵,尚可把定;至收末之时,则本字之气将尽,而他字之音将发,势必再换口诀,略一放松,而咿哑呜乙之声随之,不知收入何宫矣。”演唱一个字的收音处是最难的。因为当其刚发音时,气息很饱满充足,声音可以收放自如好控制;但到收音处时,为这个字发音而送出的气流量已大大减弱,而下一个字的字音紧跟着就要发出,因此必须要准备变换下一个字的发音口诀,这时只要略一松懈,就会发出一种含混不清的声音,不知道是什么字音了。由于昆曲多是一字数音,因此尤其要注意字尾收音时对气息的调整。

其三,对于不同的歌唱情感的气息运用方法,古人也颇多论述。其中,清中叶苏州老艺人吴永嘉对不同声情的用气方法进行了总结,其论述简洁、精到,颇有见地。其《明心鉴·勤学集·声》云:“声欢:降气”、“声恨:提气”、“声悲:噎气”、“声竭:吸气”。《明心鉴·勤学集·气色诀》中又对以上论述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气降心发喜欢笑,气升心发怒恨恼;气噎心发苦悲伤,气急心发惊竭叫。”整体大意是:表现欢乐的声音时要将气息沉下去,即吸气要深,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明亮饱满,给人欢声笑语之感;表达愤恨的声音时,要将气息提起,即吸气后将气息控制在胸部,使人觉得呼气受阻,不畅快,这样发出的声音显得沉郁压抑,给人愤懑之感;表现悲伤的情感时须噎气,即呼气时时断时续,呼吸急促,给人悲痛难抑的感觉;表现声嘶力竭的情感时,呼吸要急促,要像吸气一样快速而突然,这样发出的声音不够圆润连贯,有断绝之感。

$第二节 气息技术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西方的气息技术理论在基本原理和作用上大体相似,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基本一致,但是在理论内容、研究观念及表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古代气息技术理论中“点”的具体研究

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家们善于对气息技术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注重对“点”的详细研究。他们往往通过气息与发声器官、气息与咬字吐字、气息与行腔的巧妙配合来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以满足不同字音、不同曲调,以及不同风格歌曲、不同声乐形式的演唱需要。

如明代程明善在《啸余谱》里列出了发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沈、小沈、疋、叱、五太和五少十二种啸声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气息和发声器官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如发外激音:“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大开两唇而激其气,令其出,谓之外激也。” 发外激音时要将舌头抵在上齿里面,上下唇尽力张开,使气息冲击牙齿而出。发内激音的方法是“用舌如前法,闭两唇于一角,小启如麦芒,通其气,令声在内,谓之内激也”。“芒”,稻麦等子实壳上的细刺,指将舌头抵于上齿内,两唇关闭,但留一个像麦芒一样的小孔,气息从其中通过,使声音包含在嘴里。再看如何发大沈音与小沈音,“沈”,读作chén,同“沉”。发大沈音时:“用舌如外激法,用气,令自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气煌煌而雄者,谓之大沈。”即将舌头像发外激音一样抵在上齿内,气息自高而低。喉咙打开,好像嘴里含着大东西一样。气息充沛而雄壮的,就是大沈音。小沈“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气,勿令扬大。小沈属阴,命鬼吟龙多用之”同上。。发小沈音时,舌头仍然抵在上齿内,将气息略为阻挡,使其不致扬大。小沈属阴,常用在命鬼吟龙之处。尽管程明善论述的是一般的啸歌之法,但对于舞台演唱仍然实用。

同类推荐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热门推荐
  • 飞云掣电:雷电灾害的防范自救

    飞云掣电:雷电灾害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

    本书告诉读者在遇到事情和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和人沟通,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
  •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老板,为了薪水,为了面包,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却没有一个选项是留给自己。本书用大量精彩的案例阐述了敬业、负责对个人职业生涯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旨在帮助读者重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深刻体会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涵义。
  • 你丫别逼我休夫

    你丫别逼我休夫

    穿越后,莫名其妙生出个孩子也就算了,她爹居然还是佛门尊者,这也就算了,竟跟她说什么行夫妻之礼是淫邪之事,还一年两次,眨眨眼:“行啊,一次半年!”男人立马恨铁不成钢的沉下脸:“出去!”女人见他敲击木鱼,狡黠一笑:“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让你裸奔,哦不,是我天天在你面前裸奔!”“出去!”口气不容拒绝。这日,某女可怜兮兮的看着男人:“夫君,我已经很久没吃肉了!”没有回应,只有永无止尽的木鱼声,某女阴笑一声,慢条斯理的解开裙带:“你丫非逼我动粗是吧?”男人闻言,不屑的扬唇:“你打得过我吗?”一回头,顿时石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卓越方法探寻(人生高起点)

    卓越方法探寻(人生高起点)

    人生的智慧丰富多彩,成功的方法许许多多,如果你想把握住未来的人生,那末,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就会裨益多多。这套《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将精彩的人生哲理、实用的人生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人生经验,尽收囊中,送给广大读者,目的就是启迪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法学思与辩

    法学思与辩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特殊的科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成为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法学思辨文集。
  • 碧游灵宝

    碧游灵宝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说鸿蒙未判还是混沌的时期,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任何的生命到处是狂暴的混沌黑洞,吸收着宇宙的力量。因有数不清的混沌黑洞不停的吸取混沌世界的力量,混沌世界开始完结流露出新的篇章……
  • 木槿醉

    木槿醉

    木槿花,朝开幕落,颜如舜华。一朝红颜,一碗清酒,为谁而醉。*女子身子一怔,轻缓地弯下腰,面无表情地拾起那一纸休书,从容地走到男子的身侧,抿嘴道,“盟主确定要休了槿夕?”男子冷哼,微眯眸子直视女子,“难不成要我堂堂商盟娶一个残花败柳?”女子讪讪一笑,小手镇定自若地撕开那封休书,轻笑着分析道,“盟主,槿夕虽是妇道人家,却也深知上官家与商盟之间的利益,假若今日盟主真要休了槿夕,槿夕没有半句怨言。只是盟主要知道,大哥既然可以明知槿夕这残破之身还把槿夕嫁入商盟,若盟主把这一事儿传了出去,上官家丢的也不过槿夕的这一张脸,可是盟主就不一样了。”……………………“你说得这么言辞恳切不过是不想被休而已。”男子冷眸悠转,一丝复杂转瞬即逝。女子淡淡地弯起嘴角,一抹清风拂过,撩起耳边细碎的青丝,水润的唇瓣轻动,“女儿家怕的不过是寻不到一个好良人,盟主是一个好良人,但不是槿夕的好归属。”“那为何不让本盟主休了你?”男子不解地挺起剑眉。女子霁颜,“若盟主听取槿夕之言,槿夕愿意安安分分地呆在符羲山庄,粗茶淡饭,不会干涉盟主的生活,更不会要求盟主尽丈夫之责。”*片段二“你来这里干什么?”手持长剑的男子冷眸直射着临危不惧地立在殿中央的凤衣女子。女子拉了拉端正地站在身前的小男孩,优雅从容地轻启红唇,发髻上的金步摇铃铛直响,“我要当皇后,我的儿子必须是太子!”“你配吗?”男子居高临下地鄙夷道。“我配不配就要看这破匣子里面的东西足不足以权倾一朝帝皇的地位?”女子身边的丫鬟把那漆黑的小匣子递到众人的跟前,灼烧了几双贪婪的眸子。“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在地面上蠕动的皇袍男子悲愤地指着那淡然不惊的女子,明黄色的衣裳染满艳红的血迹。小男子扯了扯女子的衣角,努嘴,“母后?”女子嫣然一笑,将小男孩推到新皇的身前,掌心上用力推着男孩的肩头,冷凝道,“甄儿,叫父皇,……(文文女主让人又爱又恨,喜欢的架空文的读者就收藏一下吧!)“此文慢热,以后的更新都会在晚上的11点左右”《爱不弃》《王妃何婉约》玄青色锦袍的男子两眉紧紧地拧成一块,不满地死盯着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的女子,冷冷地哼了又哼。女子得意地瞥了他一眼,大快朵颐地吃着满桌子的菜肴,全然不顾男子那张黑漆漆的脸。“王妃,慢着吃,本王似乎没有饿着你吧?”
  • 庄主有毒之神医仙妻

    庄主有毒之神医仙妻

    【本文女强男强,双强双C,宠文无虐,一对一,欢迎跳坑】一朝醒来,她竟穿成唐门庶出小姐,还没弄清楚处境,就强被穿上嫁衣,代妹出嫁。这个身子倾国倾城,却生来病魔缠身,走几步都得喘几声?不怕!她随身带着药修至宝,养好身体不过小case。什么?自己要嫁的男人传说是怪物?连娶了十二任新娘全死于非命?修炼魔功?吸食女子阴气?还吃人肉?“呵。”一声笑。她没有说过吗?她见过的怪物可比这强多了。新房相见,她意外的发现眼前这个被被外界传为怪物的男子,不但生得绝色,安静的让人揪心,最关键的他还是最利于她修炼的毒体,随时随地散发的气息都诱惑着自己将他“吃”掉。“你会杀我吗?”“我会对你很好。”“我要做什么?”“呆在我身边。”然后,她为保命交换自由,呆在这个男人身边,白吃白喝,白拿白花,还外加不时“吃”一“吃”男人来修炼。炼药师大会,女子旗开得胜,风华绝代,惊乱众人眼目。从此之下,世人才惊觉传说中的废材才是真正的绝世天娇。随之而来的原情人求合,娘亲家人求助,高手来求药…【男女感情】“我喜欢这花,你给我吗?”“我的就是你的。”“那要是别人的呢?”“抢过来给你。”然后,只要她看上的,他化身强盗。…“在想什么?”“想以后弄一个和雪鸢山庄相比的势力。”然后,她决定抢回属于自己的,他随身相助。…“唔,这菜好吃。”“喜欢?”然后,为了她合口的,他出入厨房。…“他说让我做他的皇后,说这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一人难斗千军万马,我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然后,为了不让她颠簸流离,为了她行走万里无阻。他争江山,统天下,一切尽纳手中,让世人再不敢打她注意。…最后?最后他就成了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打得过流氓,斗得过情敌的完美夫君啦啦啦~【女强,男也强!宠文,爽文,新文,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