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08

第8章 利以合义

“义利”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义利之辩”则持续了几千年,被宋儒称为“儒者第一要义”(《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周易》对“义利”及其关系的看法,大体上与先秦儒家的观点一致。概括起来就是:重视“利”,但认为必须受到“义”的规范。

8.1

说到儒家,人们普遍有一种印象,认为他们多是重视“义”而轻视“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就被汉儒奉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来说,则是十分重视“利”的。比如,在总共不足几千字的卦爻辞中,“利”字就出现了178次,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周易》中的“利”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利、利用和好处;二是“义之和”。

先说第一层意思: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坤》六二)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上九)

无妄,行有眚,无攸利。(《无妄》上九)

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六五)

“见”,音现,出现。“田”,田地。“大人”,有道德并身居高位的人。爻辞的意思是,巨龙出现在田间,潜隐的有德之人利于出来治理天下。它提示人们,条件成熟之时,有才能的人应当大显身手,为百姓服务。“直方大”,指大地(坤为地)有平直、方正、广大的特性。爻辞的意思是,大地平直方正而广大,顺任天道而不自主,所以没有任何不利。它提示人们,像大地那样厚重宽广,顺天应人,就不会遇到任何灾患。“击”,治。爻辞的意思是,为某种类型的孩子启蒙,不利于用过分暴烈的方式,宜于采用严格要求、顺性教化的方式。它提示人们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可一律强迫。“眚”,灾害。爻辞是说,不要妄行,妄行必然招致灾害,没有任何好处。它提示人们,行为要谨慎,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更要小心。否则,必遭不测。“箕子”,殷纣王之叔。“明夷”,光明受到遮蔽。爻辞的意思是,殷人箕子自晦其明,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坚守正道。它提示人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守正不移,燃亮内心的光明。

以上诸例,表明“利”为“好处”、“有利”和“利用”。这一层意思,在《论语》所记孔子的有关言论中也基本如此,如:“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等等。“利仁”即利用仁。“放于利”,即依据个人的利益。“小人喻于利”,即小人懂得的是个人的利益。“子罕言利”,即孔子很少谈到功利的问题。“无见小利”,即不要贪图小利。可见,在孔子的相关言论中,利,也是利益、好处的意思。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而《周易》谈“利”178次之多,说明它是十分关心人们的利益和好处的。从《周易》一书的忧患层面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周易》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为人们谋利益,谋好处。但《周易》之所谓“利”,也并非是要让人占便宜、讨好处,而是在指示正确方向,以求趋吉避凶。所以,在《周易》中,“利”字还有一层意思,即“利者义之和”。

8.2

“利者义之和”,语出《文言传》,其曰: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是《文言传》在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时所说的一段话。大意是:元始,是众善的尊长;亨通,是美好的会合;有利,是事义的和谐;正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用仁心作为本体,可以当人们的尊长;寻求美好的会合,就符合礼;施利于他物,就符合义;坚持正固的节操,就可以办好事务。君子是施行这四种美德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0页。在这段话中,“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合义”,可以说是《易传》作者对《周易》中的“利”字的解释。朱熹于《周易本义》中说:“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各得其分之和。”明人来知德于《周易集注》中说:“上下彼此各得其当然之分,不相乖戾,此利也,乃义之和也。”今人金景芳先生说:“利是收缩、成熟,当秋天时,万物收缩、成熟,应该肃杀了。肃杀是合于义的。义之和,是说虽然有肃杀景象,万物却是和谐不乱,各有各的归宿。引申于人事,利是社会稳定之时,人们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各尽其责。”(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8页。)以上诸家的注解,稍有不同,但有一点基本一致,就是认为“义”为“宜”详细解释见本章以后诸部分。,据此,“利”即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

很显然,这种“利”,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占便宜一类的好处是大不一样的。然而在《周易》看来,这种“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的“利”才是最大的好处。因为,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当然之分”,它所代表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大利益。再如: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大有》卦上九爻辞。其之所以说“吉无不利”,自然是由于“自天佑之”之故。而天为什么会“佑之”呢?孔子认为,是因为它的“顺”。“顺”,也就是顺服天道。顺服天道,则得天道之助。得天道之助,自然会是“吉无不利”。可见,“吉无不利”的获得,是与合乎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密切相关的。而“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当然会使“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所以,《系辞传》说“变而通之以尽利”,“屈伸相感而利生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即在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于往来屈伸交替相感的同时,赢得天道的佑助,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既然《周易》所揭橥的利益是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大利益,因此,它就特别强调,正确的利益观是利天下、利他人。看下面一段引文: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鱼,盖取诸《离》。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以上这些材料均见于《系辞传》,内容是讲古代圣王观象制器,以济天下之穷,以利天下之用。也就是《系辞传》所谓的“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用《周易正义》中孔颖达的话说,即“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利”。《系辞传》在讲述这段“圣道王功”之前,还有一段颇具哲学内涵的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意是说,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他抬头观察天上的表象,俯身观察大地的形状,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以及适宜存在于地上的种种事物,从近处援取于人的一身作象征,从远处援取各类物形作象征,于是才创作了八卦,用来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用来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573页。)。这虽然是讲伏羲画卦的过程,但也概括地表明,古人“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并非单纯是利益的驱使,而是仰观俯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结果。所以,后继的“圣王”古书中的所谓“圣王”多是创造或发展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们才能根据事物的特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发明创造出耒耨、舟楫、交易一类的器物制度,以为天下百姓谋取最大的利益。

谋取天下人的利益,是古人利益观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它与古人所特别强调的“义”结合起来,成为人们修养自身德性,评价人之行为的主要标准之一。如古人所讲求的民族气节等,都与这种利益观密切相关。

当然,追求天下、国家之利,也并非要否定个人、家庭、团体的利益。在《周易》看来,只要是“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什么样的利益都可以追求。我们甚至也可以说,“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这样的利益就是“吉”,追求这样的利益就是“趋吉避凶”。在这个层面上,“利”也就是“义”,“利”也就等于“义”。

8.3

通观《周易》,“义”字约有几种不同的意义,但这种不同,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它们的内涵还是比较一致的。例如: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坤·文言传》)

这是《文言传》对《坤》卦六二爻辞所做的解释,大意是:“直”是表现人的耿直正大的,“方”是表现人的厚重利他的。有德行的人,庄重不苟以存养内心的正直,厚重利他以处理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既能庄重不苟,又能厚重利他,他的涵养就能深厚而不浅陋。所以《坤》卦六二爻辞说,大地平直方正而广大,顺任天道而不自主,所以没有任何不利。这是表明有德行的人,其所行之事是无可怀疑的。

在这段话中,《易》作者提出了“方其义也”的命题。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指出,“直”、“方”、“大”是大地的品性,它反映了大地的厚重、宽广,以及顺任天道而无私心。而《周易》用大地的品格类比“义”的内蕴,并指明这种“义”是用来处理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义以方外”),无疑是取大地的无私性。大地的无私又以其厚重为前提,因此,可以认为,“义”的这层意思是:厚重利他。

厚重利他,是一种道德要求,它是有德行的人法象“厚德载物”的大地品格而来,因而,它所强调的是无私性和利他性。不过,过分地强调无私与利他,也往往导致重义轻利,或是义非利的片面结局。因此,《周易》在强调“厚重利他”的同时,也十分强调“义”的本来意义——“宜”。

“义”通“宜”(义及宜的原始内涵颇为复杂,可参看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为适宜、应该。这是“义”字的本来含义。《周易》对此也很认可在前面讲“利者义之和”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同人》九四《象传》)

“舍车而徙”,义弗乘也。(《贲》初九《象传》)

“频复”之“厉”,义“无咎”也。(《复》六三《象传》)

刚柔之际,义“无咎”也。(《解》初六《象传》)

《同人》九四爻辞为:“乘其墉,弗克攻,吉。”意思是,爬上高墙(准备攻城),发现攻之不利,于是罢手。爻辞比喻在时机不成熟之时,要果断地作出符合实际的抉择。《象传》认为,爬上高墙而不攻取,是因为认识到了不合时宜;之所以吉利,是因为发现问题后能及时改正。《贲》初九为“贲其趾,舍车而徙”。意思是,文饰自己的足趾,舍弃大车而甘于徒步行走。爻辞比喻人的贫贱不移,洁身自好。《象传》认为,其之所以舍弃大车而甘于徒步行走,是因为处在初九的位置上,舍车步行更为适宜。《复》六三为“频复,厉,无咎”,意思是,皱着眉头勉强回复,虽然危险,但却没有咎害。爻辞比喻人有了过失,带着不情愿的心理勉强地改正。《象传》认为,虽然对于改正过失是不情愿的,但毕竟改了,所以,无咎也是应该的。《解》初六为“无咎”,意思是没有咎害。《解》卦坎下震上,初六阴柔,与九四阳刚之爻相应。《象传》认为,初六与九四刚柔相济、相应而得其宜,所以“无咎”。

以上诸例,证明在《周易》中“义”也用作“宜”,指适宜、应该。需要指出的是,《周易》之所谓适宜、合理和应该,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为其标准的。《周易》制作的目的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所以,它的适宜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顺应、合乎自然及社会的规律。合乎之,则“利”就是“义”;不合乎之,则“义”就是“私利”。合乎之,则“直而方”;不合乎之,则“曲而圆”此处之“圆”指圆滑。。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又可以由适宜引申为正当、合理。请看孔孟的议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孟子·万章上》)

前引孔子的两段话,第二段可以看做是对第一段的注释。孔子认为,富与贵,是谁都希望得到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有德行的人是不接受的。贫与贱,是谁都十分讨厌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摆脱它的。所以,不是用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有德行的人来说,就像天边的云彩一样,是不被理会的。孟子的议论,直绍孔子而来,他的意思是,如果不合乎道理,不符合规律,就是把天下给了我,也不要。可见,在孔孟这里,“义”表现为“正当”与“合理”。这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意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译文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不正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吗!

8.4

由于《周易》的体例限制,它对“义”与“利”的关系讨论得不多。但从前面的论述中也不难发现,它还是十分重视二者的关系的,如其所谓“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合义”,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它对“义利”关系的看法。而且,其惯用句式“义无咎也”等等,也说明,《周易》讲“义”是处处离不开“利”的(“无咎”即无害,无害即有利)。通观《周易》,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约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义利并重;一是利以合义;一是利在义中。

义利并重,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这可以从《论语》的有关记载中得到证明。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义”,如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颜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颜渊》)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成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在这些材料中,孔子一再强调,义是君子道德人格的一个重要层面,应当好好修养维持。另一方面,孔子并没有因此忽视“利”的价值。如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

这些材料表明,孔子对于追求经济上的富裕、政治上的地位还是十分认肯的。但孔子反对片面追求富贵和地位,反对不择手段地攫取利益和名誉。所以,他强调二者并重,“见利思义”,以义处利。

如前所述,《周易》之制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趋吉避凶,获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说,它的出发点是“利”,最终目的还是“利”。但作为一部“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典籍,《周易》谋取利益的方式是“顺乎天而应乎人”,所以,它所强调的“利”,又是合于“义”的。

利以合义,是《周易》义利观的一大特点(参见本章前面的有关部分),也是对孔孟义利观的一大发展 (关于孔孟的义利观,本书不拟多论,请参看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第五章第一、二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从某种意义上说,“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合义”的思想,对于中国思想史上的片面重义论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

由于《周易》义利观的特点是利以合义,所以,在它看来,利也就在义中: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渐》初六《象传》)

“曳其轮”,义无咎也。(《既济》初九《象传》)

以旅与下,其义“丧”也。(《旅》九三《象传》)

这些材料,前两条是讲“义”而得“利”,就是“利在义中”。最后一条是讲不义而失利。《旅》九三爻辞:“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象传》认为,爻辞之所谓“丧”,是由于其行为不合于义。这从反面证明了“利在义中”。

需要指出的是,《周易》之所谓“义利”,是以对“天之道”与“民之故”的明察为前提的,所以“利益”之获得,也是“履信思乎顺”(义)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的“义利”观,由法象天地之道而获得,其哲学的根据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之理中限于本书的体例,这一问题不能详谈。要言之,《周易》强调效法天地,天地之道是其立论的哲学基础。人以效法此道为“趋吉避凶”、“迁善改过”之必要途径。这与孔孟的致思理路颇不一致。。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而就儒家义利观的发展而言,由于许多思想家一味在主体意识和道德修养层面讨论“义”与“利”的关系,所以难免有重义轻利之嫌。相对来说,《周易》以天地之道为本根,把义利问题纳入到合规律的、合目的的生命活动之中,化解二者的矛盾,使之达到合一。其理论思维的意义似乎更大。

当然,对天人相合的过分追求,使《周易》很少讨论“义利”发生冲突时的应对办法。因而,道德情感层面的内容显得相当贫乏。这一点,孟、荀的部分观点似乎可以济其不足: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干观,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

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舍生取义”说。如果把它与《周易》结合起来,则不仅可以获得人生的智慧,还能获得人生的勇气,自然也就利而合义、利在义中、持义不挠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热门推荐
  • 极影邪刃

    极影邪刃

    遗憾传说,百年一遍,千年一转,万年一现。曾经遗憾传说上有一段话:“亘古夜苍,月同众星执掌夜空。浩瀚银河,日凭己力独霸昼穹。月星之力异士修之,偶有大成,美其名为:太阴星。日阳之力........太阳星。”你敢去探寻太阳星吗?
  •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
  • 生死考验的爱情:蚂蚁蜕变记

    生死考验的爱情:蚂蚁蜕变记

    本生性脆弱的北方女孩未予,痴等暗恋男生近十年未果,却意外的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岂料婚后第一天,一场抢劫让她父亲撒手人寰,母亲长卧病床,生活百般刁难,她都坚强勇敢,却不想凶手落网的那一天,一个秘密被揭开天幕。“你说什么老公,他,凶手,他,竟然是你的哥哥?为什么?
  • 一刀惊春

    一刀惊春

    唐门一扯淡姑娘被逐出门派后,浪荡了半年,上夫家认了个门儿,就被某不靠谱男青年认领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竹马是男配

    我的竹马是男配

    程三自幼喜欢一同长大的舅家表哥,只是很久之后才知道,俊美无俦、情深不悔的韩家表哥是一种叫“男配”的奇怪生物,只可惜,她不是女主……-------------------------------------------------------------------个人比较喜欢今世恩怨今世了,所以女主是一个真正的小姑娘,或许会犯蠢,或许会犯错,但有一个优势是,谁和咱有仇,咱这辈子就痛快报了。分享书籍《我的竹马是男配》作者:冬天的柳叶
  • 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航海史是人类历史史册上的一宏伟篇章,从木船的制造到帆船的出现,以及之后大型油轮,舰艇、航空母舰等民商用船和军用船舶的发展,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的增加以及航线的不断拉长,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和航海家们的足迹来遨游广阔的海洋,了解发生在浩渺大海中的那些点滴过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远古帝王谱

    中国远古帝王谱

    原始初民时代收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神话帝王6位,氏族联盟时代收录了各阶段十二个独立政权的帝王181位,王族分封时代收录了夏、商、西周三代帝王63位,诸侯争霸时代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王国的帝王115位。
  • 红楼之蝶玉雍祥

    红楼之蝶玉雍祥

    她,绛珠仙子,本该与紫微星君喜结连理,却奈何爱上了紫魂星君,那个是紫微星君弟弟的人。为情所困的她,跳下星河,只为了忘记前尘往事,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不料两个男人都不愿意放手,一个个跟随她下凡而来,凡间的他们不再有无上的法力,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她,九天玄女,将绛珠仙子当做亲妹妹来疼爱。看着凡间的她要经受轮回之苦,不忍。终向王母求情跟去凡间,只不过她是真身下凡,拥有着记忆与法术,王母规定不到万不得已不得随便使用法术伤人,否则会遭受五雷轰顶之刑。人间道,林黛玉伴随着百花齐放诞生。他,胤禛,曾经的红线已断,前世的倩影已经远去,此生的他势要抓住那桀骜不驯的人影,原来还有人能让自己有那么多的喜怒哀乐。他,胤祥,不管轮回几世,依旧难忘心中的那个人,这一生他一定要抓住她。他,胤祀,自己温文尔雅的笑瞒过了世人,为什么却骗不过那两个相似的身影?他,水溶,身为白龙王转世的他,前世得不到那个人,为何今世依旧这么残忍?他…看到书名,大家应该猜到了,此文又是一篇关于黛玉的故事。推荐自己的文文:《穿越之成为黛玉》《红楼之禛玉》她,黑道上有名的罂粟冰美人,一次散心不料赶上了八级大地震,跌入山间,本以为此生已了。再醒来却是一个孩童的身躯,记忆袭来,原来这个身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林黛玉,也罢,就让我给这个柔弱的女子一个崭新的人生。什么?贾琏趁着父亲病重要私自处理林家财产!“林家的人即使死光了,也轮不到包衣奴才来处置主子的财物!何况我林黛玉还活着,你动一下试试!”狠毒的语气陪着阴狠的目光,贾琏一哆嗦。康熙大帝要收我做义女?“有林家小姐这个身份就够了,林黛玉生是林家人,死是林家鬼!想要娶我就要入赘!”一通话下来,一群阿哥傻眼了。贾母来访,“我苦命的敏儿呀!”“我娘确实很苦,因为她在贾府呆了十七年!”黛玉毫不留情的抨击贾母。“做我的福晋,我一生只会有你一个!”胤禛冷着脸说道。“你难道忘了我的话么?要娶我一定要入赘!”黛玉冷着脸,浑身散发着不亚于胤禛的冷气。当经历了重重算计,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看他们如何笑傲大清,开拓未来。男女主早定,男配女配众多!《凤帝天下》她,雨欣,是FBI的顶尖特工,一次意外事件使她魂归一个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王朝。紫国的当朝太女,心狠手辣,才智双全,为其他三国所不容,一朝身死,再醒来已经换了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