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防御作战时,还应注意防御的目的在于创造条件转入进攻。“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守中有攻,积蓄力量,由防御转入进攻,方符合孙武“以不败而求胜”的防守战略。
孙武认为,两军交战,当知道自己的力量尚未达到足以马上战胜敌人的时候,就要采用防御作战的方式消耗疲惫敌人,待敌出现有被我打败的条件时,再转入反攻。这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真谛。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诸侯王发动叛乱。汉景帝命周亚夫为将,率军东向进击吴、楚联军。此时,吴国军队正在攻打梁国,而梁国地处吴、楚联军西进而夺取关中的必经之地。周亚夫针对楚军凶悍、吴军精锐的实际情况,决定以梁国为诱饵,迟滞、消耗敌军,而汉军主力则据守昌邑要地,进行决战的准备。周亚夫率军进至昌邑后,即坚守不战,吴楚联军多次前来挑战,亦不为所动。此时梁王派遣使者请求周亚夫增援,周亚夫从大局出发,不出兵救梁,反而派出精锐轻骑兵袭击吴、楚后方,切断了其运粮道路,从而使敌人陷入绝粮力疲的困境,最后不得不引兵后撤。周亚夫见决战时机已到,率军追击,终于大败吴、楚联军,取得了平定七国叛乱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周亚夫称得上是一位善守者。第一,他准确判断了形势,采用坚守不战方针,在昌邑深沟高垒,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之利,使敌不知其所攻。第二,他以梁为饵,又派兵袭击敌粮道,使吴楚联军疲惫粮断而陷入困境。第三,当敌军难以为继时,他立即抓住时机,转守为攻,大获全胜。
兵战中,运用“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谋略,常能转守为攻,反败为胜。把它运用到非军事领域,也往往能收到奇效。
在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年代,忧国忧民、犯颜直谏的忠臣难以安身立世,而懂得“善守”谋略者却能以佯狂避祸。商朝末年,殷纣王荒淫无道,听从妲己谗言,残害忠良,于是比干被剖心,微子启被放逐。箕子见大事不妙,乃装痴卖癫。据传,殷纣王整天在酒池肉林里寻欢逐乐,连日子也记不清了,便派人问箕子。箕子等纣王使者说明来意后,琢磨了半天,又拍着脑袋想了一会,才满怀歉意地说:“这几天我老饮酒,也记不清今天是什么日子了。”使者走后,底下人问箕子明明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推说不知道呢?箕子答道:“天子主宰国家,不知道什么日子,整个国家中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日子,唯独我知道,那要招杀身之祸。”
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像箕子那样,以“善守”来避祸,而有作为的政治家则常常运用“善守”谋略,等待时机,以图一逞。东汉末年,刘备暂受挫折时,曾委身于曹操门下。曹操素闻刘备有雄才大略,心中戒备,常常暗中试探。刘备怕他加害于己,便施韬晦之计、“善守”之谋。整天种菜灌园,像一个老农。曹操仍不放心,在青梅黄熟之季节,于后花园里设宴摆酒,请刘备议论天下之事,旁敲侧击,进行试探。曹操问刘备谁是今天真正的英雄,刘备假装糊涂,先说袁绍、后讲刘表,把当时割据拥兵的军阀一一道来。曹操听后哈哈一笑,有意激刘备道:“当今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位!”刘备闻言大惊,以为曹操已看破他的用意,一失手把手中筷子掉在地上。曹操见探出了马脚,忙追问道:“怎么啦。”恰巧此时阴沉的天空闪过一道闪电,雷声炸耳。刘备借机掩饰,说被惊雷吓得掉了筷子。曹操从此不把这位怕雷的胆小鬼放在心上。
刘备在寄人篱下时,采用了“善守”之谋,委曲求全,终于躲避了杀身之祸,为日后东山再起,与孙权一起同曹操争夺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创造了前提。
度、量、数、称、胜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兵法·军形篇》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容量的大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
只有正确把握和使用以上五大程序,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有一次,齐景公让养马人给他养一匹他最喜欢的马,不料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让人拿刀把养马人肢解掉,这时晏子正在景公面前陪侍。左右拿刀进来,晏子阻止他们,问景公道:“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上哪一部分入手呢?”一听这话,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话意,尧、舜是古代明主,他们从来不用酷刑。便下令不肢解,让把养马人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他还不知道他的罪过,就要死了,请让我数数他的罪状。让他明白他犯了什么罪,然后再交给狱官。”景公说:“可以。”晏子就数落说:“你知道你有三大罪状,应判死刑。君王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死罪之一;你把君王最爱的马养死,这是死罪之二;你让君王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知道了肯定会怨恨国君残暴,诸侯们听到这样重马轻人,肯定会轻视我们国家,甚至加兵于我们。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百姓积下怨恨,让我国的国势被邻国削弱,这是死罪之三。你有这三条应判死罪的原因,你是该死了,就把你交给狱官吧。”景公听了这些话,猛然醒悟,急忙说:“放了他吧,不要为此坏了我仁义的名声。”
公元前531年,晏子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以南方大国自居,没把齐使放在眼里,并有意借此羞辱齐使一番,以显楚威。他得知晏子身材短小,特在郢都的城门旁开了个5尺左右的洞,让晏子从洞进城。晏子大声呵叱道:“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进,今天我出使到楚国,不应从这种门进。”楚王一听,急命军士开城门迎接。晏子一进郢都,又遭各种刁难。先是一群状如天神、手执兵器的大汉来迎,以反衬晏子的矮小;后又有一班智能之士出来戏弄,讽刺齐国,指责晏子,甚至挖苦说晏子身高不足5尺,力不能缚鸡,只会耍嘴皮子卖乖等等。晏子都从容应对,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把这班大臣驳得哑口无言,满面羞惭而退。进见楚灵王后,楚王又亲自出马捉弄他。楚王轻蔑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当大使?”晏子反唇相讥说:“临淄城有7500多人家,人人撑开衣袖就成了阴凉棚,每人挥一把汗,全城就像下雨一样,人们肩碰肩,脚挨脚,怎么说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出使楚国呢?”晏子回答说:“我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什么样的人出使什么样的国家。有贤才的出使上等国,不才的人出使下等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我最无才最没出息,所以只能出使楚国。”几句话羞得楚王面红耳赤。接着,楚王招待晏子喝酒。在喝到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捆绑的人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长在淮河以北就结枳子,只是叶子相似,两者的果实味道并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条件不一样。今天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这幕戏是晏子来楚国前,楚王和侍臣策划来羞辱晏子的,没想到得到这种结果。楚王技穷,只好向晏子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倒被大夫取笑了。”又一次,晏子出使到吴国,骄横的吴王自许为天子,命令引导宾客的小吏说:“晏子要见我时,就喊:‘天子请见’。”第二天晏子有事要见吴王,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说:“天子请见。”晏子当即表现出吃惊的样子。那人又说:“天子请见。”晏子仍然表现出惊异的样子;当第三次听说:“天子请见”时,晏子又第三次表示大为惊骇,说:“我奉国君之命,出使到吴王这里。是我不聪敏而感到迷惑不解,难道这是进入了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这之后,吴王方说:“夫差请见”,用诸侯之礼接见了晏子。
从以上这几个事例可以看到,晏子在各种场合,屡次巧妙地运用了间接批评方法,广泛地施展了他的广识通变之才,以睿智善辩的口才,赢得了威望,使他成为春秋时期最出色的政治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