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9200000016

第16章 1980年代内地通俗歌曲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嬗变(1)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 毛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李盈盈

“1980年代不但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而且也是一个纯真朴素、较少算计之心的年代。”思想家甘阳先生这样描述1980年代。1980年代距今不过30年时光,但是它对于经历了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建设尝试,六七十年代政治路线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1980年代成为真正为现代化注入基于“社会行动和实践”的时期。对于19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而言,也是在这样一种特定语境下基于现代化想象而开始的一种社会行动和实践形式,它的风格形成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人们通过音乐演唱形式而呈现出一种探索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事实上,对于现代化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基于这种目标付出的实践和行动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的根本命题。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从行动理念和实践方向上把这个基本命题变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动方向。对现代化的想象、实践和表达为1980年代的社会注入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行动力。音乐的实践成为1980年代最重要且广泛付诸实践的行动方案之一,大量的音乐工作者开始探索在新的社会命题下的音乐的可能性以及行动力。通俗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的发展成为展现1980年代音乐工作者的社会判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和行动能力的重要表现。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一种特殊的生存心态影响着当时的通俗歌曲的发展和风格演变。毫无疑问,1980年代的人们存有一种特殊生存心态,这种生存心态充分反映到当时的通俗音乐演唱和风格变化中。布尔迪厄把这种“生存心态”解释为“它是一种‘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对于那个特定时期而言,这种“生存心态”是集体和个人对于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国家与现代化生活的模糊认识和行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个人主动倾向性的认知系统、实践模式和生活状态,是一种对于现代化的想象和主动性实践。通俗音乐是最早在实践层面表现出这种主动性倾向的艺术形式之一,一大批卓越的音乐工作者开始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中注入这样一种愿望和渴望,而这种愿望和渴望也是影响和塑造1980年代通俗歌曲演唱风格的关键要素。

今天,人们习惯把改革开放看成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发生重大改变的节点,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形成了新中国内地通俗声乐演唱。虽然从1979年到1988年不过是十年左右的时间,然而这短短的十年却让一种演唱形式从无到有地在中国确立起来,并且成为国人最为接受和熟知的声乐艺术形式之一。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历的不仅是改变,还有激荡的冲击与磨合。在这十年间,通俗演唱在质疑与不屑声中挣扎,却也在赞美和鼓励声中迅速成长。它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有无数致力于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人为它默默付出,辛勤耕耘,是这些付出让中国内地的通俗声乐在这十年中呈现出绚丽而多姿的形态,并形成其独一无二的风貌。正是在“现代化想象和实践”的主轴上,1980年代的通俗歌曲演唱作为重要的实践形式才产生了多种可能性,同时,公众的普遍性的“生存心态”也塑造了通俗歌曲演唱风格的表现。

风格,《词源》中的定义是:“艺术特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五·议对》: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膄辞弗翦,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艺术大辞典》中,对于风格的解释即某种艺术作品的特征、格调和品质。

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中,风格都是存在的,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种评判标准,在通俗声乐演唱艺术中,正是不同风格的演唱,让通俗演唱异彩纷呈。在内地流行音乐不断探索发展的1980年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不断推陈出新,而伴随着歌曲风格的不断变化,与创作相辅相成的演唱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此外,本文所指的1980年代具体到音乐风格分期上,大体上是指1979年至1988年期间。本文研究把1979年至1988年以来十年间的内地通俗歌曲演唱风格变化归结为两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抒情表达为主要风格的阶段,以“西北风”为代表的一系列探索本土民族化演唱表达的阶段。

作出这种风格阶段划分的本质原因是基于通俗歌曲演唱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实践形式,以及它如何通过演唱风格的调整和发展体现了1980年代这个充满现代化想象和实践的特定阶段。此外,公众日常生活实践所表达的“生存心态”如何影响和塑造了1980年代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的发展。

1979-1985: 改革开放初期以抒情表达为主要风格的阶段

赵孟在其《松雪齐集·咏怀》中写道:抒情作好歌,歌竟意难任。“抒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表达情思。抒情风格的演唱,正是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抒发思想感情。“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给抒情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生长的摇篮。这一类歌曲继承了中国20世纪初流行歌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歌曲的优良传统,这类歌曲的演唱特征表现在:融合传统民歌演唱的一些特点,强调演唱的整体流畅性,声音婉转,吐字中没有明显的爆破、强调和棱角感,声带在某些音的处理上呈不完全闭合状态。这样的演唱与“文革”时期广泛传唱的诸如“语录歌”、“红卫兵战歌”这些声乐作品中所要求的“高、硬、快、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改革开放后的这些抒情歌曲在歌词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感情真挚,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在曲调上,其速度舒缓、节奏柔和,旋律优美并朗朗上口;在伴奏的编配上,加入了一些具有特殊音色色彩的乐器,给予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讨论此阶段抒情演唱风格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的是李谷一。20世纪70年代末,张丕基、马靖华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作曲、作词后,李谷一在歌曲演绎中尝试性地采用了“气声”的演唱方式。从发声的生理学角度讲,她演唱中在某些词的处理上,声带放松不完全闭合,使气流穿过声带时,声音呈现出宛如叹气的效果。歌曲《乡恋》采用了探戈舞曲4\4拍的节奏,李谷一在吐字的处理上,有意地弱化了处于第一个强拍的字头辅音,却在元音上强调,在第二个重音上,直接使用“气声”,在长音的处理上,根据情绪的需要,时而使用“气包声”,使声音的明亮度渐弱,时而让气息绵长而音色清亮。这种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不仅给人以时尚感,也同样具有民族唱法的亲和力。在《乡恋》之后,李谷一还演唱了《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知音》《绒花》《迎宾曲》等多首抒情歌曲。在1979年年底到1980年年初《歌曲》杂志社和其他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共同举办的“全国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选出了15首抒情歌曲,其中就有四首是由李谷一演唱的。这些歌曲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而李谷一本人也成为中国流行音乐演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李谷一之外,还有当时和李谷一一起并称为“南朱北李”的“南朱”——上海的朱逢博。她的演唱曲目广泛,不仅演唱各种民歌,参加歌剧演出,也演唱通俗歌曲,她和李谷一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在抒情歌曲的演唱中采用了“气声”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抒情演唱风格。她的代表作品有《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永远和你在一道》等。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歌手也开始了通俗演唱的探索,以模仿邓丽君著称的年仅13岁的少年歌手程琳,伴着一首《小螺号》红遍了大江南北。之后,中国歌坛上以这种演唱风格亮相的歌手越来越多,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沈小岑演唱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关贵敏演唱的《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青春啊,青春》等都是此种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和歌手的出现,不仅导致了歌曲风格的转变,同样使得这种抒情性的演唱风格开始在内地得到认可和确立。

对于这种抒情演唱风格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在各种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和讨论中都有阐释,但是本文将这种演唱风格的形成和产生放在一种特定社会语境下进行把握,认为正是基于一种普遍性的现代化想象和行动实践,以及来自公众的“生存心态”的发展塑造了这种音乐风格。鲁迅曾说过,风格“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是说描写对象(即题材)因其特点和性质的不同,而影响到作品的面貌。因时而异,是指外部的具体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对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影响。由于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在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活动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在风格上也会带有不同的时代印记。正如古人在《诗大序》里所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众能接触到的音乐大多是样板戏、革命歌曲、语录歌、红卫兵歌曲等一系列带着典型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音乐,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被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不能传唱。文化的“专制”让大众的音乐生活几乎成为“荒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些方方面面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让抒情风格被确立并广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笔者把这些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临界点效应

198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的迅速发展和整个时代转型所到达的临界点而产生的临界点效应密切相关。所谓临界点效应就是在各种成熟条件下,事物的发生从偶然变成必然。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个人意识和人文主义意识的强烈复苏等使得即将开始的1980年代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尽管早期人们的“生存心态”还充满了保守、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甚至在通俗歌曲的开始阶段,一些人仍然以“阶级斗争”思维对流行音乐的性质、功能进行片面化解读,但是无论怎样,在越过临界点之后,现代化成为新的主题,现代化的想象和行动激励大家开展各种层面的探索实施,流行音乐作为顺应人民需求和时代发展的事物,也应运而发展起来。

此外,经济发展成为促成时代临界点效应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茶座、收音机、录音机的普及,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成为继广播、电影等传统传媒之后的又一强大的文艺传播媒介,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同类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本书收集了50部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最新获奖的欧洲短片,以出品时间为序,对各部分影片进行介绍、评赏,像万花筒一样,能让我们了解到欧洲丰富的短片创作。
热门推荐
  • 妈咪,你要爱爹地!

    妈咪,你要爱爹地!

    与慕少言离婚的第三十六天,许若妍很郁闷的被医生告知——她有宝宝了。仰头呈四十五度凝望天空,无语凝噎。她千方百计与他离婚,结束这段利益联姻,唯独漏算了这个意外宝宝的到来。******商场霸主,百花丛中的翩翩公子慕少言终于栽在一名充满神秘气息的女人裙下。为了她,不惜砸下百万名车豪宅,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甚至不顾家人劝阻,一意孤横与家中未曾谋面的妻子离婚,只为与佳人双宿双飞。无奈阴沟里翻船,眨眼间百万名车豪宅已易主,美人芳踪无影。*****五岁大的两个宝宝睁着无辜的大眼,无视于眼前男人寒霜似的脸庞,朝着另一个气质高贵的美男欢呼,“爸爸!”慕少言瞪着两个豆丁大的小家伙,那张可爱无比的小脸完全是自己的缩小版,再瞧瞧那美男身边站着浅笑吟吟的女人。不禁恨恨的磨牙,很好!当年不但把他耍得团团转后跑了,还是带球跑了。再次相见,许若妍挽着好友的哥哥,笑眯眯地开口,“前夫,你好!”瞬间,某男表情千变万化。
  • 沟通无极限

    沟通无极限

    本书避免了一般口才读物中常见的那些枯燥的理论教条,也没有罗列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口才奇迹,而是从大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沟通无极限”这个口才理念,将一系列提高口才的方法清晰地展现在您的面前。这一过程遵循了“了解-学习-实践-应用”的科学学习步骤,并且力图让每一位读者将本书提出的106个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为每一位读者切实提高自己的口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有助于读者从中有所感悟,提高锻练口才的积极性。
  • 工作有方法:年轻人要掌握的101个业绩倍增法则

    工作有方法:年轻人要掌握的101个业绩倍增法则

    本书《工作有方法——年轻人要掌握的101个业绩倍增法则》,从计划、执行、时间、整理和简化、人际关系、心理建设、听、说、读、写、衣、食与行等角度,为你列出了最终的参考方向与解决方案。
  • 四婶

    四婶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流行病学高血压普查和专家推算,我国大约1亿以上人患有高血压。最近在部分地区普查,高血压患病率约占14%;但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不足40%;而能使用药物治疗者不足20%;已经达到控制高血压目标者不足5%。换而言之,不少高血压病人仍不知道自己已经有高血压、仍未接受有效的治疗。本书通过一系列的高血压防治问答,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的认识高血压。
  • 奸商养成记

    奸商养成记

    什么叫寸土寸金?什么叫寸金难买寸土地?万丈高楼平地起,左看右看买不起。存折上几个零算什么,比不上房产证上一个名。原本欢欢喜喜去看房,谁知天上掉下一块天花板,吧唧一声,人穿了……人世间最悲哀的事是什么?答:房到手了,人却穿了……既然上帝给了我穿越的机会,我就用它来捣腾房、地、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之问鼎后位

    重生之问鼎后位

    前生她不想斗,却得了惨死宫中的下场。老天垂怜,让她重新来过。今生她一定得斗,要斗就要斗到最顶端,成为皇后,成为太后。
  •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说到胡适与鲁迅,两大对峙的奇峰,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 李元霸异界游

    李元霸异界游

    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被雷劈死后尸骨全无,但命运使然,年仅十八岁的李元霸并未身死,反而穿越到了异界大陆,投身在一名落魄贵族少年身上。在这里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爱情,找到了他内心深处最渴望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