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400000040

第40章 齐俗训(2)

凡是万物的生存不决定于万物本身,而决定于土地;管理土地不在于土地,而在于人;管理百姓不在于百姓,而决定于君王;君玉要治理的不在于表面的言行,而在于欲念;去除欲念不在于消极地压抑节制,而在于修炼性情;修炼性情不在于性情,而在于到达“德”的要求;到达“德”的要求还并非最高的境界,归根结底要和“道”融为一体。研究一下人性的发展变化就能够晓得:人的性情变得芜杂污染,而不能保持清净洁白,是受了外界灰尘的污染遮蔽。羌、氐、僰、翟,他们的婴儿生下来时哭声都一样,到了他们长大以后,即使有翻译帮他们通话,但离开了翻译仍然言语不通,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和濡染的习俗不同。从这看来,衣着礼仪风俗,不是人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从外面影响接受的。

竹子的特点是能浮在水面,不过砍削成竹简,缠成一大捆丢进水里便沉了,由于丧失了原先中间空的形体特点。金属物本来入水便沉,但放在船上又能随船飘浮水面,由于这时它们处在受船身支托的位置。本来洁白的生绢,用涅染过便变黑,原本是黄色的细绢,用朱砂染过便变红,人的性情原本不邪恶,长久处在坏的风俗之中就会受濡染而改变,一旦更改就忘掉了原先的本性,和他周围人群的习惯相合了。故而说日月总是要发光的,但浮云能够遮住它们的光辉;河水生性是清亮的,但泥沙能够使它混浊;人的天性原本是平淡的,但嗜欲会伤害它。唯有圣人能抛开外物的引诱回归自己的美好天性。那乘船夜航迷失了方向不分东西南北的人,看见了北斗星和北极星就清醒了。那美好的天性,便是人们心中的北斗星和北极星。可以发觉自己固有的天性,就不会失去事物的常情;不能发觉自己的天性,便会动不动受外物的迷乱。如同去遥远的陇西旅游,要是贪赏那异域的风光而急于赶路,腿脚就会越走越沉重。孔子对称赞他的颜回说:“我先前的那些所谓的儒家言行,你能够忘掉,你向我学到的那些所说的美德,我也要忘掉。即使如此,你忘记了从前的我,我还有值得记取的新精神在呢。”孔子是晓得回归道这个根本的人啊。

要是放纵情欲丧失本性,那么行动不会有正确的时节,拿来修身就危险,拿来治国就混乱,拿来用兵就破败。所以没有听说过道的人,没有办法反归自己的本性。故而古代的圣王,可以从自身做起而获得道,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泽布满天下。所以但凡将要举事,必须要先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办事才能正确。如同把玺印按到印泥上一样,玺印正,印纹就随之正;玺印歪,印纹也随之歪。故而尧荐举舜,是通过眼睛观看舜平时的显现决定的;齐桓公任用宁戚,决断在于自己的耳朵。不过,觉得如此能够放弃术数,而听任耳目,那么造成混乱一定很厉害的了。只凭耳朵、眼睛就可以决断,是违反情性的。在诽谤、赞誉方面,凭听觉能够造成过失;在色彩、颜色方面,凭眼睛能够造成偏邪,要是已经引起后果再获得纠正,那么就困难了。

充满悲哀之情的人听见歌声也会哭泣,充满欢乐的人听到哭声也会发笑。悲哀能够使人欢乐,欢乐能够使人悲哀,充满内心的感情使人造成了这个样子。故而要珍视心里没有哀乐的虚空的情景。故而水面激荡就会出现波涛,精气混乱神智便会昏瞆。神智昏瞆的人不可以执政,波澜起伏的水不可以平定。故而圣王持守万物之本,万物的情理便能够探测清楚了,四夷九州之民便能够归服了。万物之本是天下最尊贵的东西,对于天下是无敌的。圣人依赖无敌的万物之本,故而民众的命运就都有所维系了。

[原文]

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予明之。目所见不过十里,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乐弗能给也。无天下之委①财,而欲遍赡万民,利不能足也。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故僖负羁之壶餐,愈于晋献公之垂棘;赵宣孟之束脯,贤于智伯之大钟。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

故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其于养一也。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发,其于服一也。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今之国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其上。夫鸟飞成行,兽处成群,有孰教之?

故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越王句践劗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楚庄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晋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威立于海内。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是故人其国者从其俗,人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进,虽之夷狄徒倮之国,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

礼者实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恲②以见容。礼不过实,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及也,而以伪辅情也。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性也。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缞之服,悲哀抱于情,葬薶称于养,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适,诽誉无所由生。

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陈钟鼓、盛管箫、扬干戚、奋羽旄,以为费财乱政,制乐足以合欢宣意而已,喜不羡于音。非不能竭国麋民,虚府殚财,含珠鳞施,纶组节束,追送死也;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薶足以收敛盖藏而已。

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③;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明乎生死乏分,通乎侈俭之适者也。乱国则不然。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优以淫,崇死以害生,久丧以招行。是以风俗浊于世,而诽誉萌于朝。是故圣人废而弗用也。

[注释]

①委:积,蓄积。②恲(pēnɡ):内心的激情。③肆:店铺。

[译文]

从事仁的人,必定要经过哀伤、喜乐来论说它;从事义的人,必定要经过取得和给予来阐明它。眼睛所看到的不过十里范围,而想普遍光照海内百姓,靠哀乐之情是不能做到的。没有积累整个天下的财富,而想普遍地供养民众,靠利诱是不能满足的。何况喜怒哀乐之情全是有所感受,而自然地表现出来的,故而,哭发自口,而泪出自眼,这全是内心的愤怒而表现在外表的。就如同水往下流,烟往上冒一般,又有谁去推动它呢?故而,勉强而哭,就算哭得筋疲力尽也没有哀伤;勉强做出来的亲善,即使有笑容也不和睦。真情出自心中,而声音应和于外表。所以,釐负羁的一壶饭,就强于晋献公的垂棘之璧,赵宣孟的一束干肉,就超过智伯的大钟。故而,礼物丰厚不能够表达爱意,而真诚的心却能够安抚远方。

故而,公西华奉养亲人,就如同与朋友相处。曾参奉养亲人,如同事奉严厉的主人和暴烈的国君。而他们尊奉尊亲的孝心是一致的。故而,胡地人敲击骨杯,越国人刺伤手臂,中原人歃血,采用的方式各不一样,但他们全是表示信用,这是相同的。三苗人束发,羌族人领口系结,中原人插簪戴帽,越国人剪除头发,而他们都以此当作自己的服饰,这又是相同的。颛顼帝的法律:妇女在路上不避让男的,就把她驱赶到四通八达的路途上去。如今国都里男女相互依偎,在道路上肩膀碰肩膀,而他们都是依各自风俗行事,这又是相同的。故而,四夷的礼节不同,但全是尊崇他的主上,爱护他的亲人,尊敬他的兄长。而猃狁的风俗则相反,他们都对子孙关爱,而对父辈严厉。那鸟飞排成行,兽相处成群,有谁去教它们!

故而鲁国施行儒家的礼节,采用孔子的学说,最后反倒国土被侵夺,名望低下,不能亲附归顺远近的人。越王勾践剃发文身,没有戴鹿皮帽插笏版上朝的礼节,样子生得歪斜不正,不过他在太湖一带战胜了吴王夫差,南面称霸,中原地方的诸侯都领着各自管辖的小国来朝拜。北方的胡人、貉人和匈奴,衣服胡乱缠身,长发拖在地上,像畚箕那样伸腿而坐,讲话叽哩呱啦,不过它们的国家不灭亡,缘由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礼节。楚庄王宽衣长袍,号令行达天下,最终称霸诸侯。晋文公穿粗布衣,披母羊皮裘,皮带佩着宝剑,在天下树立起威风。从这可见,哪能说必定得孔孟儒家的礼节才算礼节呢?故而到了某个国家就该遵循他们的习俗,到了别人家中就该回避人家的忌讳,不要犯禁忌走进去,不要违背礼俗大摇大摆地撞入,可以入乡随俗,便是到了裸身的落后国度,走入遥远的异域,也不会受困惑。

礼貌是对朴实的文饰,仁惠是对恩德的效验。故而,礼节应依据人的感情的不同,而替它节制文饰;而仁惠之心流露体现在容色上。礼貌不超过朴实,仁惠不超过恩德,此是治世的道理。儒家提倡的三年之丧,这是强迫人干做不到的事情,而用虚伪来辅饰他们的情感。夏后氏倡导的三月之丧,是断绝人的哀思而迫使切断人的情感。儒家和墨家不去探讨人的情感的来龙去脉,却真要主观地实行违背常情的礼制,规定守孝期限和孝服。哀悼仪式适合实情,葬礼对得住父母养育之恩,不强迫人们做不能做到的事,也不禁止人们充分尽哀,礼仪的规定恰如其分,就不至于出现诽议“不孝”的事。

古人并不是不会制定繁琐的尊卑进见礼仪,不会表演《采齐》、《肆夏》那样的舞乐,而是认识到拿那些繁文缛节旷日持久地麻烦民众毫无用处,故而制定的礼节能够帮助表明真情实意就行了。古人并不是不会摆设钟鼓,热闹地吹奏管箫,舞动干戚,挥动羽旄,纵情歌舞,而是认识到那样做耗费钱财,扰乱政事,故而制定音乐能够抒发欢乐的感情就行了,故而既抒发了内心的喜悦之情,又不至于沉迷在音乐之中而乱天性。古人并不是不会耗尽国库储备、劳民伤财,为帝主将相、达官贵人举办厚葬,让死者含珠宝裹玉衣,带走生前的享用,来追念死者的恩德,送他们归天,而是认识到这样做穷了民众,毁了正业,而对枯骨腐肉毫无益处,故而安葬能够掩盖遗体就行了。

以前舜市南巡去世在苍梧,就地埋葬,全国都市店肆照样营业;禹王巡视江南死后葬在会稽山上,农民照样在田间耕作。他们真算得上明白生死份定,知道享受应当适度的人。乱国就不是如此了。他们说的和做的相违反,感情和外表不一样;礼仪花样烦多,音乐乱丽丧失节度;推崇厚葬害苦活人,规定长期守丧束缚人们的手脚。所以世风污浊,朝廷诽谤的事萌生,故而圣明君王废除他们那一套不运用。

[原文]

义者循理而行宜也,礼者体情①制文者也。义者,宜也;礼者,体也。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鲁治礼而削,知礼而不知体也。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霤,葬成亩,其乐《咸池》、《承云》、《九韶》,其服尚黄。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祀门,葬树松,其乐《大濩》、《晨露》,其服尚白。周人之礼,其社用栗,祀灶,葬树柏,其乐《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礼乐相诡,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亲疏之恩、上下之伦。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胶柱而调瑟也。

故明王制礼义而为衣,分节行而为带,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于奇丽之容。隅訾之削;带足以结纽收衽,束牢连固,不亟于为文句疏短之鞋。故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所谓聪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所谓达者,非谓知彼也,自知而已。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矣。道之得也,以视则明,以听则聪,以言则公,以行则从。

故圣人财制物也,犹工匠之斫削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曲得其宜而不折伤。拙工则不然,大则塞而不入,小则窕而不周,动于心枝于手,而愈丑。夫圣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离之散之,已淫已失,复揆②以一。既出其根,复归其门,已雕已琢,还反于朴。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其转入玄冥,其散应无形。礼义节行,又何以穷至治之本哉?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此未可与言术也。

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后,则壤土草而已,夫有孰贵之?

[注释]

①体情:体察情理。②揆:掌管,管理。

[译文]

义是依照道理,实行适当的事情的意思;礼是观察情理、节制文饰的意思;义,便是适合的意思;礼,便是得体的意思。先前有扈氏为了道义而灭亡,他晓得义而不晓得合时宜;鲁国修整礼义而土地被削,他只知礼节而不晓得得体。有虞氏的祭祀土地神用封土的办法,祭祀的处所在室中央,埋葬在田亩之中,他的音乐用咸池、承云、九韶,他的衣服崇尚土色即黄色。夏后氏的礼仪是:他们的社神用松木做成,于春天举办户祭,送葬时灵车上棺柩四周围上帐幔,装扮着翣扇形状的饰物,舞乐用《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和《六英》,衣服推崇青色。殷代的礼法是:他们用石头做成社神,在秋季举办门祭,葬礼有在墓上种松树,舞乐用《大濩》、《晨露》,衣服推崇白色。周代的礼仪是:他们的社神用栗木,在夏季的四、五月祭奠灶神,葬礼有在墓上种柏树,舞乐用《大武》、《三象》和《棘下》,衣服推崇赤色。四代的礼乐都出现了重大变异,服制也不一样,不过他们的礼仪都适当地表现了亲疏的感情和上下人伦关系。要是死抓住一个君王的法典,拿它作典范去否定改变了的礼俗,那如同比胶柱鼓瑟了。

故而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义来作衣裳,分清礼仪来作衣带。衣服能够遮身就行,要合常规,宽松舒适不绊手绊脚便很好,不必希望十分美丽的样式,而着意裁剪缝制。带子能够扎紧纽绊收束衣襟,系得牢固便行,不用急切讲究绣上圆转方直的花纹图饰。故而说制定礼义的根本目标,是辅助人们修养最高的美德,不能受儒家、墨家那一套限制。

所说的明,不是说他能看见他人,只是指能看见自己。所说的聪,不是说他能听见别人,只是指能听见自己。所说的达,不是指能明白他人,只是指能明白自己。故而,身体是道所依托的对象,能获得自身,也就能获得道了。获得了道,那么用它来看则明亮,用它来听则明白,用来说就公允,用来行就畅通。

同类推荐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热门推荐
  • 徐志摩诗文集

    徐志摩诗文集

    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的徐志摩,是一位独抒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致力于追求“爱、美、自由”,这成为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主题。本书精选了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和散文,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作者那诗人的气质和文人的儒雅,尤其是那自由浓厚的浪漫气息,独具神韵的唯美意象,幽雅清逸的语言风格,读来更是让人沉醉。在欧州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徐志摩,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也是独具风格的散文家。比起诗歌,他的散文更直接、更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复杂思想和人生态度。他眼界开阔,兼收并蓄,散文更是融合了东西方散文小品的特性和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园地中自成一家。
  • 重生之若你爱我如珍宝

    重生之若你爱我如珍宝

    张悦的前生,衣食无忧,吃穿不愁,最大的希望是能够拥有一个爱她并被她所爱的男人,可希望永远变成了奢望!重生了,张悦终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家庭,金钱,事业,个人能力,这些远比爱情更重要。于是,此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带领全家好好过日子。可是,老天不要开玩笑好不好?曾经那么希望爱情的时候,一切都是奢望,现在,爱情靠边站了,为什么偏偏招惹上这么多美男啊?温馨甜宠文,没有太多金手指,细水长流,女主自强自立,男主干净专情,对女主极尽宠爱。喜欢甜文,宠文,种田文,校园文的妹子看过来,在这里,你一定能够找到属于你的那盘儿菜!
  • 万千美男:陌上初薰

    万千美男:陌上初薰

    东豫王一笑惊艳天下,太子连玥阴狠狡猾,七皇子连陌风流倜傥。她的一生,注定要与这三个男人纠缠不清。应是庄周梦蝶,梦醒,却发现自己来到古代,成为大将军期望最高的儿子,可卿本佳人。穿越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当然是左拥右抱,永享艳福!一群美男在身后狂追,她只需回眸一笑,石榴裙下拜倒无数英雄好汉。
  • 雪夜龙藏

    雪夜龙藏

    他原本是一名孤儿,一名杀手,在异世重生重生,他如何一步一步登上巅峰?是强敌的来袭,还是亲者的背叛,亦或是命运的捉弄?是巨龙冲天,还是杀神临世。亦正亦邪,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村密事

    鬼村密事

    西夏王朝在蒙古铁蹄的蹂躏下覆灭了,最后被屠城了,贺兰山下十几代的王陵也被一盗而空,党项后人四处离散。而一千年后,在小小的村落里面出现了诡异的事情,一个旅游项目连连发生死亡事件,身为便衣警察的郭三,凭借这异常的天赋和胆量,和同伴勇闯鬼村,引发了一段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不朽剑圣

    不朽剑圣

    一个生而不凡的少年,一只本应握着菜刀的手,最终在人情冷暖下,悍然进入江湖,搅动风云。手中的剑,江湖之密,剑圣可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