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12

第12章 刘宗周对部分理学范畴的理解(1)

如果从体系的角度看刘宗周哲学,那么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统合归一。这一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承认。刘汋在评论其父晚年学术特色时就说:

先生平日所见一一与先儒牴牾,晚年信笔直书,姑存疑案,仍不越诚意、已未发、气质、义理、无极、太极之说,于是断言之曰:

“从来学问只有一个工夫,凡分内分外,分动分静,说有说无,劈成两下,总属支离。”

又曰:“夫道,一而已矣。‘知’‘行’分言,自子思子始。‘诚’‘明’分言,亦自子思子始。‘已发’‘未发’分言,亦自子思子始。‘仁’‘义’分言,自孟子始。‘心’‘性’分言,亦自孟子始。‘动’‘静’‘有’‘无’分言,自周子始。‘气质’‘义理’分言,自子程子始。‘存心’‘致知’分言,自朱子始。‘闻见’‘德性’分言,自阳明子始。‘顿’‘渐’分言,亦自阳明子始。

凡此皆吾夫子所不道也。呜呼!吾舍仲尼奚适乎?”这段议论自然并不十分准确,但这段议论足以体现刘宗周哲学统合归一的特色。在这种统合归一思想的指导下,刘宗周开出了自己对儒家心性哲学部分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这部分内容在他崇祯十五年写的《存疑杂著》里,后来被并入了《刘子全书》的《学言》(下)。《年谱》也通过按语对这部分内容做了总结:

先儒言道分析者,至先生悉统而一之。先儒心与性对,先生曰“性者心之性”;性与情对,先生曰“情者性之情”;心统性情,先生曰“心之性情”。分人欲为人心、天理为道心,先生曰“心只有人心,道心者人心之所以为心”。分性为气质、义理,先生曰“性只有气质,义理者气质之所以为性”;未发为静、已发为动,先生曰“存发只是一机,动静只是一理”。推之存心、致知、闻见、德性之知,莫不归之于一。然约言之,则曰心之所以为心也。又就心中指出本体、工夫合并处,曰诚意。意根最微,诚体本天,此处著不得丝毫人力,惟有谨凛一法,乃得还其本位,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慎独之说也。先生曰:

“诚无为,敬则所以诚之”是也。夫朱子亦言敬矣,忽诚意一关而缀敬于格物之前,是谓握灯而觅照。象山、阳明亦言心矣,象山混人、道而一心,则必以血气为性命;阳明谓妄心亦照,归之无妄无照,则必以虚无落象罔。先生即诚言敬,而敬不失之把捉,本意言心,而心不失之玄虚,致此之谓致知,格此之谓格物,正心以上则举而措之,盖一诚意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宗周哲学思想统合的规模之大。其中以心统摄一切义理性情,一切义理性情皆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这是从本体上说;接下去又以诚意收摄本体工夫,并以此纠正朱、陆、阳明学说的一些偏颇。

(第一节 心、性、情之间的关系

刘宗周提到的所谓“心性相对”、“性情相对”、“心统性情”都是理学自程朱以来关于心、性、情之间关系的一些观点,但如果上溯这种观点,则可以直追到孟子。刘宗周之所以认为“‘心’‘性’分言,亦自孟子始”,盖因孟子有如下议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这些议论中用了心和性这两个概念,而他在《告子上》中也提到了情:“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从文字上看,孟子的确做了心和性的分别,但却没有做心和情的分别,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心”其实就是“情”,虽然这并不为后来的多数理学家所认可。我们拿“恻隐之心”为例来说明。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什么呢?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由此可见,“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人之心”,是由于他人的痛苦或危险在自己这里产生“怵惕”的感觉而有的,人也由此产生帮助他人的道德愿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通情”(empathy)。我们很难说这种“恻隐之心”不是一种情感。另外,按照孟子的观点:“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孟子·公孙丑上》,那么“恻隐之心”自然也要扩充了,而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顺人情则可以为善,扩四端之心则可以成性,而性即是善,那么在这个语境里心其实是指情。所谓“恻隐之心”即是“恻隐之情”,其他可以类推。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孟子的观点,就应该是这样的:君子的仁义礼智之性是根源于人的内心情感的,比如恻隐之情便是仁的端倪,将这种端倪扩充开来,便可以成仁。其他可以类推。因此,孟子本人可能并没有“由四端见四性”,以性为隐藏(像后儒挖掘的那样)的意思,而只是从明白处指点,由“四端成四性”;并不是情迷性,而是情化为性,而“恻隐之心”便是人的本心,人的本心是一种深厚而且真实自然的情感,是善的基础,仁义礼智四性便由此根芽发展而来,故曰:“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由此看来,在孟子这里的确出现了刘宗周所说的心、性分言,但由于孟子有时将心等同于情,也就是将性、情分言了。只是孟子并不是“心性相对”或“性情相对”,而是心(情)性一体的,从发心到成性在孟子这里是一个过程。结合孟子也曾说过的“恻隐之心,仁也”这样以心为性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性和情都是心,而心就是精神世界的总称了。

黄宗羲也有关于情(心)先于性之说,同时他也认为这也是刘宗周的意思,并将这个观点写入《孟子师说》中:

先儒之言性情者,大略性是体,情是用;性是静,情是动;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他已不是性也。”则性是一件悬空之物。其实孟子之言,明白显易,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而名之为仁、义、礼、智,离情无以见性,仁、义、礼、智是后起之名,故曰“仁、义、礼、智根于心”。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先,另有源头为仁、义、礼、智,则当云心根于仁、义、礼、智矣。

是故性情二字分析不得,此理气合一之说也。体则情性皆体,用则情性皆用,以至动静已未发皆然。才者性之分量。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虽是本来所具,然不过石火电光,我不能有诸己,故必存养之功,到得“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之地位,性之分量始尽……尤如五谷之种,直到烝民乃粒,始见其性之美,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性体尚未全也。

从这段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刘宗周反对性为体、为静、为未发,情为用、为动、为已发的观点。因为如此说,则性体为一“悬空之物”,无实义。而孟子的本意是性以情为基础,“离情无以见性”,仁义礼智之名不是在恻隐等心之前,而是在这四端之后,所谓“性情二字分析不得”就是刘宗周所说的“指情言性”,只是此情此性尚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必须经过护持存养才能贞定,就如同苗芽只有经过养护才能得到果实一样。他在这段议论中也是将心等同于情。黄宗羲认为刘宗周反对性为体、为静、为未发,情为用、为动、为已发,“性情二字分析不得”的说法应该是符合刘宗周的本意的。

其实,刘宗周本人在《存疑杂著》中就有对孟子心性说的讨论,兹摘录数条如下: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何故避性字不言?

只为性不可指言也。盖曰吾就性中之情蕴而言,分明见得是善。

今即如此解,尚失孟子本色;况可云以情验性乎?何言乎情之善也?孟子言这个恻隐之心就是仁,何善如之?仁义礼智,皆生而有之,所谓性也,乃所以为善也。指情言性,非因情见性也。即心言性(新本作“善”,似当从新本———笔者),非离心言善也。后之解者曰:“因所发之情,而见所存之性;因以情之善,而见所性之善。”岂不毫厘而千里乎?“恻隐之心,仁也。”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者以为端绪见外耳,此中仍自不出来,与“仁也”,语意稍伤。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说得仁的一端,因就仁推义礼智去,故曰“四端”。如四体判下一般,孟子最说得分明。后人错看了,又以诬仁也。因以孟子诬《中庸》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虽喙长三尺,向谁说。

世儒谓因情之善见性之善,然情则必以七情为定名,如喜、怒、哀、惧、爱、恶、欲,将就此见性之善,则七情之善,果在何处?又医家言七情,曰喜、怒、忧、思、悲、恐、惊,将就此见性之善,则七情之善,果在何处?《中庸》以喜怒哀乐为情,则四性又属何名? 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有性,而余者独无性也邪?从此参入,便破一班。凡所云性,只是心之性,决不得心与性对。所云情,可云性之情,决不得性与情对。朱子曰:“心统性情。”张敬夫曰:“心主性情。”张说为近,终是二物。曷不曰“心之性情”?刘宗周的这些议论主要是针对朱熹“因情见性”、“心统性情”而发的。朱子曾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今日有这情,便见得本来有这性。”又说:“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朱熹的这些观点在刘宗周看来显得支离和没有必要,甚至有不通之处。在统合归一的思想引导下,刘宗周把心、性、情并成一体,即前文所谓“性者心之性,情者性之情”、“心之性情”,如此则心性、性情之间就不再是割裂对待的关系了。在刘宗周看来,甚至连“性情为心中本有之物”这样的话也不能说,因为此三者就是一个东西。恻隐之心即是恻隐之情即是仁。刘宗周认为,后人都把“端”字看错,认为是性发出的端芽,而他认为“四端”就如同四体,而“仁”只是一端而已。“端”既不是端芽,自然也谈不上由端芽发现种子,所以不能因情见性。如果因情可以见性,那由七情如何见得性善?如由恻隐等心见得仁义礼智等性,那喜怒哀乐之情又见得何性?所以只能说“性之情”,而不能说“因情见性”,如果因情见性就会把性搞乱。由于心、性、情一体,所以此三者一善皆善,并且此三者在刘宗周心性哲学的体系中被称为心、独、意。心是同名,自不须说;独为天命之性,前文已有介绍;意为好恶之情,衍生喜怒哀乐、恻隐、羞恶等情感。刘宗周的以上议论可谓十分精彩,但也有不很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他以“四体”的比喻来说明“四端”就过于牵强,也不可能符合孟子的本意。如果刘宗周所说成立,那么“集义”、“扩充”之说又当如何理解?当然,这个漏洞在黄宗羲那里已经被弥补了。另外,朱子“因情见性”之说似也不可废,甚至可以视为对孟子学说的发展。刘宗周对朱熹提出批评,盖因其对“情”字没有作细致分析。朱熹说的“情”乃是“情感”之“情”;而刘宗周所举的喜怒等“情”乃是“情绪”之情,情绪只有过和不及,不可以善恶论,自然不可以见性。并且,如果人的好恶之情是由意志决定的,那么其情感就有“人为”的可能,其真实性就有些值得怀疑了。

刘宗周当然不会认为这种情感是人为的,因为与其相关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甚至这种人性是以气质为本。他在《存疑杂著》里又说:

告子累被孟夫子锻炼之后,已识性之为性矣,故曰“生之为性”,直是破的语。只恐失了人分上本色,故孟夫子重加指点,盖曰“生不同而性亦不同”云。孟夫子已是尽情剖露了,故告子承领而退。程子以水喻性,其初皆清也,而其后渐流而至于浊,则受水之地异也。盖言气质义理之分如此。但大《易》称“各正性命乃利贞”,又称“成之者性也”,亦以诚复时言,则古人言性皆主后天,而至于人生而静以上,所谓不容说者也。即继之者善,已落一班,毕竟离气质无所谓性者。生而浊则浊,生而清则清,非水本清而受制于质故浊也。水与受水者终属两事,性与心可分为两事乎?予谓:“水,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从上面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宗周的思想的确对宋明以来的理学所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为后来黄宗羲等人大开新学路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肯定了告子“生之为性”的说法,只是认为告子尚未体会到人的本质。人生而不同于禽兽,自然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在。他也因此不同意程子以气质为人性之障蔽的观点,认为人性必然在人的气质之中,离此气质则人性无以承载。他从气质上说性,便是所谓“主后天”,这种观点和他的理气观是一脉相承的。但这里所说的“后天”与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后天”有所不同,我们一般所说的后天在刘宗周这里被称为“习”,而他所说的“后天”是专指“形而后”而言。因此,因为刘宗周所说的“性”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所谓的“先天”的,如果和“习”相对,那么我们说刘宗周所说的“性”是“先验”的。

在刘宗周看来,人性本善仍是确实无疑的。只是人的恶并不源自肉身,而是源自人的“习”,是“习”使得人性发生了扭曲。他对于“习”的重要性的强调非常值得称道,这说明他敏锐地看到了在人的后天环境中,社会这双无形的手对人的塑造。刘宗周之所以反对离气质而别寻天理,并不见得是因为他对人欲的包容,而可能是因为离气质而别寻天理有蹈虚之弊,使人容易捕风捉影。因此他说:

“朱子以未发言性,仍是逃空堕幻之见。性者,生而有之之理,无处无之。如心能思,心之性也;耳能听,耳之性也;目能视,目之性也;未发谓之中,未发之性也;已发谓之和,已发之性也。”又说:

“未发以前,无极以前,画前,父母未生前,一般伎俩。”所以他是最反对向前一步蹈空的。

关于心性的问题刘宗周在《原性》中也有讨论,可以作为刘宗周对心性关系的总结。他说:

夫性因心而名者也。盈天地间一性也,而在人则专以心言,性者,心之性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生而有此理之谓性,非性为心之理也。如谓心但一物而已,得性之理以贮之而后灵,则心之与性,断然不能为一物矣。吾不知径寸中,从何处贮得如许性理,如客子之投怀,而不终从吐弃乎?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气聚而有形,形载而有质,质具而有体,体列而有官,官呈而性著焉,于是有仁义礼智之名。仁非他也,即恻隐之心是;义非他也,即羞恶之心是;礼非他也,即辞让之心是;智非他也,即是非之心是也。是孟子以心言性也。而后人必曰心自心,性自性,一之不可,二之不得,又展转和会不得,无乃遁已乎!至《中庸》则直以喜怒哀乐逗出中和之名,言天命之性即此而在也,此非有异指也。恻隐之心,喜之变也;羞恶之心,怒之变也;辞让之心,乐之变也;是非之心,哀之变也。

是子思子又明以心之气言性也……我故曰“告子不知性”,以其外心也。先儒之言曰:“孟子以后道不明,只是性不明。”又曰:

“明此性,行此性。”夫性何物也,而可以明之?但恐明之之尽,已非性之本然矣。为此说者,皆外心言性者也。外心言性,非徒病在性,并病在心。心与性两病,而吾道始为天下裂。这段议论中“心性合一”自是可成一说,但此性依气质而立似也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刘宗周“气聚而有形,形载而有质,质具而有体,体列而有官,官呈而性著焉”的话,气聚形立,方有此性。但“心即是气”,终须离此气质方可心合宇宙,此时心虽仍是气,但此气已是宇宙之气,此心也已是宇宙的心,而不应囿于形质之偏。那么,依据心性关系,此性便应是宇宙之性,如何便囿于此形质之中呢?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热门推荐
  • 王的野宠

    王的野宠

    被称为笑面蛇蝎,她依然我行我素。他,蒙佐扬,她名义上的父亲。她爱他。如飞蛾扑火。赶走他身边所有的女人,黑暗中最疯狂的一朵罂粟,她张狂的活着。他,多金的政坛新秀。不输给她的爹地,同样是王者的他莫测高深。柳若言:我还从没见过一个女人,如你一般的蠢笨,看不清是非黑白!不过,我喜欢…他是迷一样的男人,邪魅狂野,对她这种主动勾引的女人,不拒绝,却永远都掌控着大局,而她却陷入了牢笼。“惹上我,你的一辈子就完了…..”他对着她嗤笑。“我不信!”推开他,她的心却开始失去了平衡…..一本意外的日记本,却让她发现了一件惊天大秘:她一直视为天神的爹地竟然是她的杀父仇人!她拿起手枪,却最终下不了手。爱与恨的交错,恩与怨的交织,让她错过了心爱之人。但是不服输的个性告诉她,她依旧要张狂的活着,于是她远赴沙漠,寻找着她心中的truelove.......柳若言:也许曾经你不是我的,但是从今往后,你只可能属于我一个人!叶可凡:我喜欢你装糊涂时候的样子,但不喜欢你真糊涂时候的样子,因为,这样真的很二!Joe:恋恋,嫁给我吧,带你逛遍天涯海角,是不是很诱人?蒙佐扬:我是你爹地,你不该爱上我!如果有一天,你要杀我,我不会怨你!肃日: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公主,我会拼尽全力保护你!***【剧情片段】“这么严肃干嘛,笑一笑嘛,你笑起来很好看!”某女纤细的手指轻柔的划过柳某人冷硬的眉梢。“我有对你笑过吗?”柳某人冷声反问。“是好像没有哎,那……你笑一下嘛,验证一下我的猜测是否正确!”某男气结!却不知这个“麻烦”会一直缠着他!***“我只问你一句话:我爹地妈咪是不是你杀的?…….这是妈咪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的一点一滴是不会假的,我告诉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的自私自利!”“啪!”一记耳光清脆的甩响在星恋的脸颊,打得她七荤八素。“恋恋……”蒙佐扬看着自己的双手,眼中充满了懊悔。***“你如果想从我身上获得一丝一毫利益的话,那么,我老实告诉你,他是我的杀父仇人,我绝不会放过他,我们之间的父女之情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是你未婚夫…….我要的……只有你……”叶某人抛开算计的目光,温柔的看着她。***“如果我让你留下来,你会答应吗?”某人郑重的看着她,眼中充满了期待。“我……”星恋犹豫不定。“如果我的人民让你留下来,你会答应吗?”
  • 很牛叉的穿越:百花国的美男们

    很牛叉的穿越:百花国的美男们

    她看到了老板苟且之事而失业,亲眼看到男友劈腿而失恋,心情不爽与千年大树哭诉,一激动朝天大骂了几句被雷,劈回了古代的百花国,从天而降的她破坏了太子的同房花烛,差点被砍头。莫名成为宰相之女,哥哥说要娶她,国师之子说是她相公,太子要纳她为妃,突然出现一大堆的美男都与她有牵连,让她无所适从只想逃离……
  • 神医绝恋

    神医绝恋

    她是一位才貌双全身怀高超医术的奇女子,只盼着能和心上人过着潇遥自在的生活,奈何天违人愿,她被帝王看中进入宫中,她的心上人为了能看她一眼也放弃自由入宫为官,然而善良如她,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深宫中虽承圣恩却郁郁寡欢,面对下人的背叛,还有好姐妹和知己的死,她能否从柔弱中坚强的站起来,而最终,她能留给最爱她的两个人的,为何只能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杠上腹黑王爷:妾本狂野

    杠上腹黑王爷:妾本狂野

    带着现代桀骜不驯、张狂固执的灵魂,她重生了,现在的她,成了王府里一个不受宠的,王爷的小妾,当清冽的眼睛睁开,“她”已经不再是“她”,一个顶级杀手穿越成了大婚第二天就被打死,并被贬为小妾的王妃,纵然是萧条院落也难掩她的绝代风华,粗布麻衣也难掩她的万丈光芒!冷眼看那些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她高调的宣布:“要我命者,我先灭之”
  • 黄色童话书

    黄色童话书

    《黄色童话书》是一本39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收录了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变驴的洋白菜》《雪女儿与火儿子》《魔法戒指》……那些美丽动人的想像伴随多少人走过他们的童年?那些扬善避恶、催人进取的情节是多少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个集子中安德鲁?兰先生将为我们展现他的彩色神奇世界。
  • 税苑花香

    税苑花香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活动的热潮中,在全市人民广泛学习“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勤劳智慧”的“临汾精神”热潮中,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税苑花香》一书,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 红颜乱

    红颜乱

    “帝王妻!?”NO!她要嫁的明明是宰相!谁知新婚之夜,她就成了“深闺弃妇”,还被告知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于是,某女子夜半翻墙去皇宫乘凉,却被迷路的状元郎给缠住,要求跟着回家暖香闺。你说,她到底是收呢还是收呢?
  • 弑道杀途

    弑道杀途

    ,一个小小的阴谋,宇宙第一魔头被镇压百世而不得轮回,阴差阳错之下,魔头逃过道法的镇压转世重生,这究竟是大道的疏忽,还是又落入了另一个阴谋之中?且看他如何在杀伐中成长。破开天道寻回前世的记忆
  • 羞涩狂妃

    羞涩狂妃

    她洛芸,洛氏集团继承人,外兼职业杀手。身负弑母深仇,大仇得报的那一刻,一场醉酒导至意外穿越。穿越后什么情况,原来一朝穿越竟成了落迫公主,臭名远扬是其次,还属于典型的有胸无脑。恶奴欺主是吧,卸你一条腿算便宜你了。姐妹算计,自己承受恶果去。皇后,皇后怎么拉,照样给我的池溏里游泳去。更另她意外的是,这本尊的生母,竟然跟自己的妈妈长得一模一样,只可惜昏迷不醒。从此冷血的她也有了期待,为救母华丽蜕变。他萧莫辰,萧国寒王,名号家喻户晓,生得一幅天神自羞的容颜就算了,手段更是残忍嗜血,敌人闻风丧胆,民众敬而远之。唯有在她面前,改变一往冷脸常态,邪魅至及,行径常常惊掉世人下巴。他苍南诺,江湖上神秘组织苍月宫少主,顶着一张颠倒众生的容颜。向来眼高于顶的他,见到她那如谪仙般不可亵渎的玉颜后,一颗沉睡的心也随之清醒过来。只可惜世事无常,不如愿事十有八九。他秦舒,秦国帝王,亲自前往求亲,竟被当众拒婚,中他情何以堪。片断一刚刚才打烂一名婢女的脸,而后对上另一名婢女。“至于你么”看着夏红欲言又止。“脸上伤未好,本宫胆子很小,万一半夜醒来看到这张脸吓坏了可就不得了了,你们说是么?”她做出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旁边众宫女看到她这副神情都被雷到了,刚才还你修罗一样,这会胆子倒是小了,鬼才相信呢。片断二“为什么,为什么,你心里明明是爱我的不是吗?”秦舒质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见过自恋的,没见过你这么自恋的”对上那喷火的眸子冷伶丁的说一句。片断三“洛纤芸,你不过就是个臭名远扬的傻子,凭什么站在辰哥哥身边”“凭什么,就凭我是个傻子呀,你不知道辰最喜欢傻子吗?有本事你也变成傻子去”面对情敌的挑衅,她挑眉一答,气得对方直跳脚。
  • 7S倍速记忆法

    7S倍速记忆法

    ,超越自我的人们捎到理想的彼岸!乘坐在“超级”号快轮上的人们都将迅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本书集中了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记忆力提升训练专家们的最佳成果,根据他们的理念开发出最有效的提升训练方案,本书可以为那些还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子们和总抱怨自己记性不好的人们送去一叶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方舟!同时也顺便把那些勤奋上进。按照本书中的方法去行动,你将可以成倍提高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