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12

第12章 刘宗周对部分理学范畴的理解(1)

如果从体系的角度看刘宗周哲学,那么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统合归一。这一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承认。刘汋在评论其父晚年学术特色时就说:

先生平日所见一一与先儒牴牾,晚年信笔直书,姑存疑案,仍不越诚意、已未发、气质、义理、无极、太极之说,于是断言之曰:

“从来学问只有一个工夫,凡分内分外,分动分静,说有说无,劈成两下,总属支离。”

又曰:“夫道,一而已矣。‘知’‘行’分言,自子思子始。‘诚’‘明’分言,亦自子思子始。‘已发’‘未发’分言,亦自子思子始。‘仁’‘义’分言,自孟子始。‘心’‘性’分言,亦自孟子始。‘动’‘静’‘有’‘无’分言,自周子始。‘气质’‘义理’分言,自子程子始。‘存心’‘致知’分言,自朱子始。‘闻见’‘德性’分言,自阳明子始。‘顿’‘渐’分言,亦自阳明子始。

凡此皆吾夫子所不道也。呜呼!吾舍仲尼奚适乎?”这段议论自然并不十分准确,但这段议论足以体现刘宗周哲学统合归一的特色。在这种统合归一思想的指导下,刘宗周开出了自己对儒家心性哲学部分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这部分内容在他崇祯十五年写的《存疑杂著》里,后来被并入了《刘子全书》的《学言》(下)。《年谱》也通过按语对这部分内容做了总结:

先儒言道分析者,至先生悉统而一之。先儒心与性对,先生曰“性者心之性”;性与情对,先生曰“情者性之情”;心统性情,先生曰“心之性情”。分人欲为人心、天理为道心,先生曰“心只有人心,道心者人心之所以为心”。分性为气质、义理,先生曰“性只有气质,义理者气质之所以为性”;未发为静、已发为动,先生曰“存发只是一机,动静只是一理”。推之存心、致知、闻见、德性之知,莫不归之于一。然约言之,则曰心之所以为心也。又就心中指出本体、工夫合并处,曰诚意。意根最微,诚体本天,此处著不得丝毫人力,惟有谨凛一法,乃得还其本位,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慎独之说也。先生曰:

“诚无为,敬则所以诚之”是也。夫朱子亦言敬矣,忽诚意一关而缀敬于格物之前,是谓握灯而觅照。象山、阳明亦言心矣,象山混人、道而一心,则必以血气为性命;阳明谓妄心亦照,归之无妄无照,则必以虚无落象罔。先生即诚言敬,而敬不失之把捉,本意言心,而心不失之玄虚,致此之谓致知,格此之谓格物,正心以上则举而措之,盖一诚意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宗周哲学思想统合的规模之大。其中以心统摄一切义理性情,一切义理性情皆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这是从本体上说;接下去又以诚意收摄本体工夫,并以此纠正朱、陆、阳明学说的一些偏颇。

(第一节 心、性、情之间的关系

刘宗周提到的所谓“心性相对”、“性情相对”、“心统性情”都是理学自程朱以来关于心、性、情之间关系的一些观点,但如果上溯这种观点,则可以直追到孟子。刘宗周之所以认为“‘心’‘性’分言,亦自孟子始”,盖因孟子有如下议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这些议论中用了心和性这两个概念,而他在《告子上》中也提到了情:“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从文字上看,孟子的确做了心和性的分别,但却没有做心和情的分别,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心”其实就是“情”,虽然这并不为后来的多数理学家所认可。我们拿“恻隐之心”为例来说明。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什么呢?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由此可见,“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人之心”,是由于他人的痛苦或危险在自己这里产生“怵惕”的感觉而有的,人也由此产生帮助他人的道德愿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通情”(empathy)。我们很难说这种“恻隐之心”不是一种情感。另外,按照孟子的观点:“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孟子·公孙丑上》,那么“恻隐之心”自然也要扩充了,而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顺人情则可以为善,扩四端之心则可以成性,而性即是善,那么在这个语境里心其实是指情。所谓“恻隐之心”即是“恻隐之情”,其他可以类推。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孟子的观点,就应该是这样的:君子的仁义礼智之性是根源于人的内心情感的,比如恻隐之情便是仁的端倪,将这种端倪扩充开来,便可以成仁。其他可以类推。因此,孟子本人可能并没有“由四端见四性”,以性为隐藏(像后儒挖掘的那样)的意思,而只是从明白处指点,由“四端成四性”;并不是情迷性,而是情化为性,而“恻隐之心”便是人的本心,人的本心是一种深厚而且真实自然的情感,是善的基础,仁义礼智四性便由此根芽发展而来,故曰:“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由此看来,在孟子这里的确出现了刘宗周所说的心、性分言,但由于孟子有时将心等同于情,也就是将性、情分言了。只是孟子并不是“心性相对”或“性情相对”,而是心(情)性一体的,从发心到成性在孟子这里是一个过程。结合孟子也曾说过的“恻隐之心,仁也”这样以心为性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性和情都是心,而心就是精神世界的总称了。

黄宗羲也有关于情(心)先于性之说,同时他也认为这也是刘宗周的意思,并将这个观点写入《孟子师说》中:

先儒之言性情者,大略性是体,情是用;性是静,情是动;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他已不是性也。”则性是一件悬空之物。其实孟子之言,明白显易,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而名之为仁、义、礼、智,离情无以见性,仁、义、礼、智是后起之名,故曰“仁、义、礼、智根于心”。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先,另有源头为仁、义、礼、智,则当云心根于仁、义、礼、智矣。

是故性情二字分析不得,此理气合一之说也。体则情性皆体,用则情性皆用,以至动静已未发皆然。才者性之分量。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发,虽是本来所具,然不过石火电光,我不能有诸己,故必存养之功,到得“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之地位,性之分量始尽……尤如五谷之种,直到烝民乃粒,始见其性之美,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性体尚未全也。

从这段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刘宗周反对性为体、为静、为未发,情为用、为动、为已发的观点。因为如此说,则性体为一“悬空之物”,无实义。而孟子的本意是性以情为基础,“离情无以见性”,仁义礼智之名不是在恻隐等心之前,而是在这四端之后,所谓“性情二字分析不得”就是刘宗周所说的“指情言性”,只是此情此性尚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必须经过护持存养才能贞定,就如同苗芽只有经过养护才能得到果实一样。他在这段议论中也是将心等同于情。黄宗羲认为刘宗周反对性为体、为静、为未发,情为用、为动、为已发,“性情二字分析不得”的说法应该是符合刘宗周的本意的。

其实,刘宗周本人在《存疑杂著》中就有对孟子心性说的讨论,兹摘录数条如下: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何故避性字不言?

只为性不可指言也。盖曰吾就性中之情蕴而言,分明见得是善。

今即如此解,尚失孟子本色;况可云以情验性乎?何言乎情之善也?孟子言这个恻隐之心就是仁,何善如之?仁义礼智,皆生而有之,所谓性也,乃所以为善也。指情言性,非因情见性也。即心言性(新本作“善”,似当从新本———笔者),非离心言善也。后之解者曰:“因所发之情,而见所存之性;因以情之善,而见所性之善。”岂不毫厘而千里乎?“恻隐之心,仁也。”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者以为端绪见外耳,此中仍自不出来,与“仁也”,语意稍伤。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说得仁的一端,因就仁推义礼智去,故曰“四端”。如四体判下一般,孟子最说得分明。后人错看了,又以诬仁也。因以孟子诬《中庸》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虽喙长三尺,向谁说。

世儒谓因情之善见性之善,然情则必以七情为定名,如喜、怒、哀、惧、爱、恶、欲,将就此见性之善,则七情之善,果在何处?又医家言七情,曰喜、怒、忧、思、悲、恐、惊,将就此见性之善,则七情之善,果在何处?《中庸》以喜怒哀乐为情,则四性又属何名? 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有性,而余者独无性也邪?从此参入,便破一班。凡所云性,只是心之性,决不得心与性对。所云情,可云性之情,决不得性与情对。朱子曰:“心统性情。”张敬夫曰:“心主性情。”张说为近,终是二物。曷不曰“心之性情”?刘宗周的这些议论主要是针对朱熹“因情见性”、“心统性情”而发的。朱子曾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今日有这情,便见得本来有这性。”又说:“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朱熹的这些观点在刘宗周看来显得支离和没有必要,甚至有不通之处。在统合归一的思想引导下,刘宗周把心、性、情并成一体,即前文所谓“性者心之性,情者性之情”、“心之性情”,如此则心性、性情之间就不再是割裂对待的关系了。在刘宗周看来,甚至连“性情为心中本有之物”这样的话也不能说,因为此三者就是一个东西。恻隐之心即是恻隐之情即是仁。刘宗周认为,后人都把“端”字看错,认为是性发出的端芽,而他认为“四端”就如同四体,而“仁”只是一端而已。“端”既不是端芽,自然也谈不上由端芽发现种子,所以不能因情见性。如果因情可以见性,那由七情如何见得性善?如由恻隐等心见得仁义礼智等性,那喜怒哀乐之情又见得何性?所以只能说“性之情”,而不能说“因情见性”,如果因情见性就会把性搞乱。由于心、性、情一体,所以此三者一善皆善,并且此三者在刘宗周心性哲学的体系中被称为心、独、意。心是同名,自不须说;独为天命之性,前文已有介绍;意为好恶之情,衍生喜怒哀乐、恻隐、羞恶等情感。刘宗周的以上议论可谓十分精彩,但也有不很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他以“四体”的比喻来说明“四端”就过于牵强,也不可能符合孟子的本意。如果刘宗周所说成立,那么“集义”、“扩充”之说又当如何理解?当然,这个漏洞在黄宗羲那里已经被弥补了。另外,朱子“因情见性”之说似也不可废,甚至可以视为对孟子学说的发展。刘宗周对朱熹提出批评,盖因其对“情”字没有作细致分析。朱熹说的“情”乃是“情感”之“情”;而刘宗周所举的喜怒等“情”乃是“情绪”之情,情绪只有过和不及,不可以善恶论,自然不可以见性。并且,如果人的好恶之情是由意志决定的,那么其情感就有“人为”的可能,其真实性就有些值得怀疑了。

刘宗周当然不会认为这种情感是人为的,因为与其相关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甚至这种人性是以气质为本。他在《存疑杂著》里又说:

告子累被孟夫子锻炼之后,已识性之为性矣,故曰“生之为性”,直是破的语。只恐失了人分上本色,故孟夫子重加指点,盖曰“生不同而性亦不同”云。孟夫子已是尽情剖露了,故告子承领而退。程子以水喻性,其初皆清也,而其后渐流而至于浊,则受水之地异也。盖言气质义理之分如此。但大《易》称“各正性命乃利贞”,又称“成之者性也”,亦以诚复时言,则古人言性皆主后天,而至于人生而静以上,所谓不容说者也。即继之者善,已落一班,毕竟离气质无所谓性者。生而浊则浊,生而清则清,非水本清而受制于质故浊也。水与受水者终属两事,性与心可分为两事乎?予谓:“水,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从上面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宗周的思想的确对宋明以来的理学所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为后来黄宗羲等人大开新学路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肯定了告子“生之为性”的说法,只是认为告子尚未体会到人的本质。人生而不同于禽兽,自然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在。他也因此不同意程子以气质为人性之障蔽的观点,认为人性必然在人的气质之中,离此气质则人性无以承载。他从气质上说性,便是所谓“主后天”,这种观点和他的理气观是一脉相承的。但这里所说的“后天”与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后天”有所不同,我们一般所说的后天在刘宗周这里被称为“习”,而他所说的“后天”是专指“形而后”而言。因此,因为刘宗周所说的“性”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所谓的“先天”的,如果和“习”相对,那么我们说刘宗周所说的“性”是“先验”的。

在刘宗周看来,人性本善仍是确实无疑的。只是人的恶并不源自肉身,而是源自人的“习”,是“习”使得人性发生了扭曲。他对于“习”的重要性的强调非常值得称道,这说明他敏锐地看到了在人的后天环境中,社会这双无形的手对人的塑造。刘宗周之所以反对离气质而别寻天理,并不见得是因为他对人欲的包容,而可能是因为离气质而别寻天理有蹈虚之弊,使人容易捕风捉影。因此他说:

“朱子以未发言性,仍是逃空堕幻之见。性者,生而有之之理,无处无之。如心能思,心之性也;耳能听,耳之性也;目能视,目之性也;未发谓之中,未发之性也;已发谓之和,已发之性也。”又说:

“未发以前,无极以前,画前,父母未生前,一般伎俩。”所以他是最反对向前一步蹈空的。

关于心性的问题刘宗周在《原性》中也有讨论,可以作为刘宗周对心性关系的总结。他说:

夫性因心而名者也。盈天地间一性也,而在人则专以心言,性者,心之性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生而有此理之谓性,非性为心之理也。如谓心但一物而已,得性之理以贮之而后灵,则心之与性,断然不能为一物矣。吾不知径寸中,从何处贮得如许性理,如客子之投怀,而不终从吐弃乎?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气聚而有形,形载而有质,质具而有体,体列而有官,官呈而性著焉,于是有仁义礼智之名。仁非他也,即恻隐之心是;义非他也,即羞恶之心是;礼非他也,即辞让之心是;智非他也,即是非之心是也。是孟子以心言性也。而后人必曰心自心,性自性,一之不可,二之不得,又展转和会不得,无乃遁已乎!至《中庸》则直以喜怒哀乐逗出中和之名,言天命之性即此而在也,此非有异指也。恻隐之心,喜之变也;羞恶之心,怒之变也;辞让之心,乐之变也;是非之心,哀之变也。

是子思子又明以心之气言性也……我故曰“告子不知性”,以其外心也。先儒之言曰:“孟子以后道不明,只是性不明。”又曰:

“明此性,行此性。”夫性何物也,而可以明之?但恐明之之尽,已非性之本然矣。为此说者,皆外心言性者也。外心言性,非徒病在性,并病在心。心与性两病,而吾道始为天下裂。这段议论中“心性合一”自是可成一说,但此性依气质而立似也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刘宗周“气聚而有形,形载而有质,质具而有体,体列而有官,官呈而性著焉”的话,气聚形立,方有此性。但“心即是气”,终须离此气质方可心合宇宙,此时心虽仍是气,但此气已是宇宙之气,此心也已是宇宙的心,而不应囿于形质之偏。那么,依据心性关系,此性便应是宇宙之性,如何便囿于此形质之中呢?

同类推荐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热门推荐
  • 王妃霸君宠:皇上别太坏

    王妃霸君宠:皇上别太坏

    皇帝哥哥在官道迎接我,他的笑容仍然那么温暖,我以为我可以一生拥有,我每日祈求佛祖的恩赐,求他再多给我些时间。因为皇帝哥哥那么孤独,他需要我的陪伴,他需要有人珍惜他在乎他。曾经姐姐已经走远,我却不可以,我要留下来,即使再苦再痛我也要留下来,只因有他殷切的期盼。
  • 20几岁要感谢折磨你的人

    20几岁要感谢折磨你的人

    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品尝了成功的滋味,才会想着品尝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但是我们第一次的成功,总是在满足现状的安乐心态中迟迟不肯到来,如此,我们获得成功的期限越拉越长,等到了三十而立的年岁,可能依旧一事无成。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动力,一种推助力,这种力量也许让我们很痛苦,不好受,但只要它出现,我们就会努力地奋斗,振臂高飞,从而攀上成功的枝头。
  • 光与暗的生灵

    光与暗的生灵

    为了保护自己的王国,死亡之家的主人阿努比斯派出了仆人。与此同时,为了同样的目的,生命之家的主人奥西里斯则派出自己的儿子荷鲁斯。他们必须立刻而且永久地毁灭宿敌——曾经一千王子。然而他俩谁也不知道,在黑暗中,夜哭之物早已潜伏,准备着毁灭生与死的世界,以及全部人类。罗杰·泽拉兹尼是美国科幻与奇幻界最富盛名的双料大师。在他的长篇小说《光明王》与《光与暗的生灵》中,他开创性地将神话传说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概念引入科幻的领域,以瑰丽的文字、宏大的设定和磅礴的故事情节,为科幻文学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 天价契约

    天价契约

    “邵北寒是你男朋友?”沈桐的背被迫贴在墙上,顾梓风的眼睛危险的眯起。某女诚实的点点头。“男朋友?我同意了吗?”某男笑得轻浮。某女放肆一笑,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你没病吧,我交男朋友需要得到你的批准?”“你忘了你签下的是什么?你忘了你要赔上的生生世世?跟他走?你想好了,信不信我把飞机轰下来?”他的原则,只要得到,绝不放掉。“你……狠!”不做无谓的争吵,要逆天,先认怂……柔弱小羊变成狼!拍拍手,N次,出逃成功!某男掀翻了面前的桌子,怒火滔天,喂不熟的白眼狼……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鸡肉的味道

    鸡肉的味道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妾上无妻

    妾上无妻

    她是翼王府嫡郡主,却遭心仪之人背叛,害得翼王府除她之外满门抄斩。从此她性情大变,和亲远嫁,却在中道被劫,从而命运再度转折。他是龙乾太子,与她青梅竹马,却在共许终身时背叛她,待幡然悔悟,佳人已远。他是邻国的年轻王爷,闲散不得宠,表面性情温和胆小,实则却是腹黑无情。自救她后,他无趣的生活开始变化,本是将她当猫养,不料她骨子里是头狼。试看聪明强势的女主如何在一群腹黑男子中纠缠,试看在情与冷的交织中,女主如何一步步的登高至顶,傲然天下。
  • 非常同桌同桌对头

    非常同桌同桌对头

    陆飞、欧阳子、李小奇……好动、好话话、好做小动作的男生们,大丽 、李小白……可爱、活泼、聪明的小女生们,他们生活学习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读者朋友们快来看看这本《同桌对头》,书里收录了《别拿生活委员不当干部》、《李小白的生日会》等好玩的故事。
  • 少年游

    少年游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鬼母肉身

    鬼母肉身

    公告:实体书上市后更名为《藏秘诡事之奴奴花卡卡》,各大售书网站及新华书店有售在经历了《生死轮回图》的劫给之后,洪力和师弟们本来打算离开天眼寺的,可谁知就在这天晚上,一个神秘的凶手潜入天眼寺,并于当晚杀死了一个和尚,残忍地剥下了他的皮!为了追查这个剥皮凶手,洪力他们跟着藏民央巴,一同来到一个叫”茕茕长街“的地方,在这里却碰到了比“剥皮者”更加诡异凶险的事……作者博客:http://m.pgsk.com/mary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