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42

第42章 王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1)

———董澐论(附董榖)

在王阳明的诸多门人后学当中,被视为“奇人”或“奇士”者,大有人在。如方与时(湛一),“皆目之为奇士”[1];王襞(东厓),阳明谓“吾浙子无此子也”,“因奇之”,后“益奇之”[2];“泰州更有樵者朱乐斋光信、陶者韩乐吾贞……皆奇士也”[3];甚至钱绪山,亦被其挚友钱薇视为“奇男人”[4]。不过真正作为“奇人”而受到阳明敬重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被薛侃称为“奇伟之士”、“古之逸民”[5]的淮南王艮,另一位就是被焦竑称为“真奇士”[6]的浙西董澐。阳明对王艮是异其行为[7],而对董澐则是“异其气貌”[8]。换言之,王艮“奇”的是处世方式[9],而董澐“奇”的是精神气质。因两人都以“奇”见称,故徐渭遂将董澐与王艮视为同一类型的人。[10]董澐是阳明晚年的弟子与好友,而且曾一度被阳明视为“先辈”和“吾之师”[11]。阳明与玉芝法聚禅师的交友,董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12]与阳明晚年论学密切相关的场所,如碧霞池、天泉桥、天泉楼等,都留有董澐的足迹。[13]但是,对董澐的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国内学者至今尚无人问津,国外学者,亦惟有山下龙二在《阳明学の终焉》一书中有过详论。[14]与浙东地区不同,董澐生活的浙西地区,一直是朱子学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明代中后期阳明学风行之际,浙西地区也仍以折中朱、陆的甘泉学为中心。明末清初的朱子学回潮,浙西地区实为风头浪尖。

如果说浙东地区所表现的思想理念是对阳明学的继承与修正,那么浙西地区则表现出鲜明的否定和批判阳明学的思想潮流。董澐虽是浙西人,但思想旨趣却应归入浙东王门的王畿之序列。因此,董澐思想在浙西地区的出现,在阳明学中实属特例。[15]通过对董澐这个人物的个案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阳明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从诗而儒”与“自友而师”

“从诗而儒,自友而师”,是海盐名士姚士粦[16]在《合刻从吾道人集跋》中对董澐学术生涯中求学王门经历的简要概括。其中“从诗而儒”是讲他从诗人到儒者的转变,所谓“看君已得忘言意,不是当年只苦吟”[17],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立场的改变;而“自友而师”则是讲他与阳明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董澐对学从阳明的坚定决心,这与阳明所谓“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18]的说法稍有差异。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才使董澐成了浙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阳明学者。

一、生平事迹

董澐(1457—1534),字复宗,一字子寿,号萝石,父乐静翁董鉴,居海宁之钱山,至澐始迁海宁澉浦。[19]董澐平生好为善,兄贫,割私产让之。为人仗义,所知邬鲁以田来质,鲁疾革,出券毁焉;鲁卒,复经纪其葬。闻高世贤达所在,不计远近寒暑,投贽纳交。

明清之浙西乃词学之渊薮,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董澐亦“初学为诗,不解随俗营生业,独好吟咏,遇时序之更,风物之变,古迹奇踪,幽岑远壑及夫人情世态之可叹、可哀、可骇、可愕、可慨、可庆,一于诗以寓之。家徒四壁,一毫不入于心。时名能诗者,吴下沈周、关西孙一元、闽中郑善夫[20],皆与游,往来赓倡”[21]。他还“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旦夕操纸吟呜,相与求句字之工,至废寝食、遗生业。时俗共非笑之,不顾,以为是天下之至乐矣”。

所以在世人眼里,董澐一直是“以能诗训后进,从之游者遍于江湖,盖居然先辈矣”[22],属于浙西地区颇有名望的诗人。

嘉靖三年,董澐游会稽,闻阳明良知之说,幡然有悟,遂就弟子列,时年67岁。[23]阳明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曰:“岂有弟子之年过于师者乎?”[24]意谓己比董年少15岁,不可为其师,又见董之勇气,而欲以董为己之师。然董强纳拜称师,阳明“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25]。后董澐弟子亲友及平日之为诗社者来越招澐曰:“翁老矣,何自苦!”澐曰: “吾从吾所好而已。”因号“从吾道人”。阳明闻后遂与之论“从吾之学”,强调有“真吾之好”与“私吾之好”的区别,并提醒董澐,虽“年逾耳顺而始知从吾之学,毋自以为既晚也”[26]。然董澐后来却更多地从道教的立场出发,解读和阐释阳明思想,从而使他的“从吾之学”在吸取儒家“为己之学”的同时,更融合了道家的“真吾之学”(详见后述)。

由于董澐入王门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学识上不仅不能与阳明身边的王畿、钱德洪等人相比,而且也难以与比他早四年入门的王艮并论。阳明在回答王艮、董澐所提之相同问题“见满街人都是圣人”时,曾予两人以不同之回答。[27]时人认为,这是由于“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28]之故。也就是说,王艮是尚未达到圆融彻悟之程度,而董澐则只是恍若有证悟之迹象,两人对阳明思想的把握应该说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正因为是“恍见有悟”、“初机乍解”[29],所以董澐切望向阳明多多求教,以至阳明去世后,他仍“尚思求指示,哪意服心丧”。然阳明的过早去世,使董澐的希望破灭: “哲人成萎逝,斯道堕微茫。”[30]于是不久他便复究心佛、道,且忽若有悟,遂归乡,与僧玉芝法聚纠诸缁素,结莲社于海门精庐,故又号“白塔山人”。此外,因董澐曾侍阳明于王府碧霞池旁的天泉楼,故又号“天泉绠翁”[31]。由于董澐“不得志于时”[32],一生未曾为官,所谓“老夫独与时相违……红尘要路岂吾事”[33],故黄宗羲称他是“布衣”[34]。又因他淡泊名利,放浪山水之间,所谓“功利滔滔谁得挽,野衣还藉贲林峦”;“忙处不知闲处好,红尘白浪正纷纷”[35],故郑端胤(字思孟)称他是“儒隐”[36]。阳明去世后,董澐很少参加阳明学派的集体活动,据《阳明年谱》记载,嘉靖九年,他曾与薛侃、孙应奎等人共同管理过杭州的天真精舍,其间尝师从邹东廓,时间大概有一个月。[37]此后便归隐乡里,曾借社友之力,建种楼,修水利,为民生福祉做过一些实事。殁后,由其忘年之交许相卿[38]为他撰写了祭文和墓志铭。

关于董澐的生平事迹,黄绾的《萝石翁传》(《石龙集》卷二二),许相卿的《祭董萝石文》和《董先生墓志铭》(《云村集》卷一二、一三),焦竑的《董先生》(《焦氏笔乘》卷三)[39],王阳明的《从吾道人记》(《王阳明全集》,248页),李贽的《萝石董公(附子榖)》(《续藏书》卷二二,卓吾所记皆移自《从吾道人记》),黄宗羲的《布衣董萝石先生澐》(《明儒学案》卷一四),邵廷采的《王门弟子所知传》(《思复堂文集》卷一,念鲁所记亦来源于《从吾道人记》),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卷九),以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 《皇明书》(卷四四,万历刊本)和《明史》(卷二八三)等文献皆有记。此外,据许相卿《董先生墓志铭》记载,董澐的同社僧法聚曾撰有《董萝石行状》[40],然此文现已不存。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可以断言,后世有关董澐的资料,无不出自王阳明的《从吾道人记》与许相卿的《董先生墓志铭》。

二、为学“三变”

董澐的学术倾向一如阳明及其诸多弟子,有过“三变”。许相卿评说并引述法聚之言道:

吾见先生始专于诗,遗其家,甚难之;晚志于道,遗其诗,甚愧之;终入于佛,嗒然自遗也,予愈益怪之,莫能窥已。观乎(法)聚之言曰:“先生在先劫中,殆业豢龙,气相感召,近可远,大可小,有可无,虚实相因,动静相体。若有类焉。”盖先生学三变,归于空,而自所谓吾者,且见为妄矣。[41]“始专于诗”,因有仙家风骨,故许氏“甚难之”;“晚志于道”,是指师从阳明的一段经历,许氏甚感不及,故多“愧之”; “终入于佛”,而有“自遗” “归空”之心境,故使许氏“愈益怪之”。尽管许相卿亦属“澹于宦情”、“不入城市”的隐逸之士,但他对董澐独特的思想个性仍时不时地发出“难之”和“怪之”的不谐音符。关于董澐思想的前二变,阳明在《从吾道人记》中描述得十分形象:嘉靖三年春,董澐来游会稽时,“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闻阳明之言后,遂“辞归两月,弃其瓢、笠,持一缣而来”,于是“弃去其数十年之成业如敞屣,遂求北面而屈礼焉”[42]。瓢、笠系隐者的用品,是孤傲、洒脱的象征,有佛道之气象,而缣缕细绢则显露出亲情诚积之心,是入世、用世的象征,有儒者之风范。说明董澐抵会稽后从阳明那里受到的主要还是儒家积极用世的“致良知”说的影响。而关于“终入于佛”的第三变,许相卿在《祭董萝石文》中又评述道:

公壮僻诗,登坛建旗。公老知学,敛衽讲帷。宗事阳明,岁晏忘罢。良知用别,于佛得师。悟妙入玄,安事拘拘。二氏异同,世学聚疑。公径良捷,予路何迂。[43]这段概述的要害在于“良知用别,于佛得师。悟妙入玄,安事拘拘”,即认定董澐是假道阳明而得于佛氏,悟妙入玄而自得自乐。至于“二氏异同,世学聚疑。公径良捷,予路何迂”[44],则不仅道出了许氏在“难之”、“怪之”的同时于内心深处认同董澐的矛盾心态,而且把董澐辨析二氏、会通三教的思想穴位点得恰到好处。

不过笔者以为,“于佛得师”与“悟妙入玄”之间,董澐也许更贴近于后者即道教,这从他的三个名号——— “从吾道人”、“白塔山人”、“天泉绠翁”皆与道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也可窥见一斑。

此外还可举出四条理由:其一,他对庄子、林和靖、周濂溪、王、陈白沙等道家或近于道家的人均相当推崇。[45]其二,阳明与他的诗文,常涉及道教,如《从吾道人记》中的“阳明山人王守仁书于第十一洞天之碧霞池”[46]之记录。其三,尽管当时的佛、道二家难分你我,但根据董澐所撰的诸多诗篇中,写给道人、道士(如碧虚道士、石门道人、太白山人、虞道士、梅谷道人、乐阳子、灵谷道人等)的数量要明显超过僧人这点作直观分析,亦能看出其对道教的偏爱。其四,虽说董澐从学阳明后已“从诗而儒”,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仍隐含着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叶权《贤博编》中记录的一则逸闻,颇能反映董澐的这一情结:

盐官诗人董罗石,晚年弃旧学,从阳明先生游,即所谓从吾道人者。一日,客为罗石召卟仙,使童子持箕,俄运箕称洞宾降。题曰:“鹤驭飘飘禹穴来,阳明夫子杏坛开。论心论性全无理,非老非儒小有才。投水屈原为孔子,欲将董氏作颜回。

考亭地下如知得,拍手长歌笑几回。”罗石意真仙降也,言于阳明先生。先生曰:“何人持箕?”罗石曰:“童子蔡其潮,渠岂能作乎?”先生曰: “可一见否?”罗石引蔡见之。先生亟称俊才,诗必出渠手,蔡亦不辩。盖罗石晚进,道学非其本色。蔡或有所指授,特戏之耳。然诗于先生刺骨矣。后蔡弱冠登进士。[47]对此,阳明在与董澐的和诗中也曾流露出赞许加忧虑的复杂心情:

“世故茫茫浑未定,且乘溪月放归蓬”;“道人不奈登山癖,日暮犹思绝栈云”[48]。因此可以说,阳明晚年对道家、道教的过分青睐,与董澐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至少表明两人有情趣相投、互补互动之关系。[49]而董澐的道教倾向又与历史上浙西的道教传统不无关联。南北朝的道教理论家、改革家陆修静(406—477)是吴兴东迁人,他敢于创新、著述众多,为道教从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官方宗教作出了重大贡献。道教史上的另一重要理论家顾欢是海宁盐官人,是把玄学与道教融合的重要人物,所著《老子道德经义赎》是老子道教化的代表作。

顾欢的弟子吴兴人孟景翼也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元代道教神霄派的主要传人莫月鼎是湖州人,明代著名道士、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冷谦是钱塘或嘉兴人,明代道教龙门派的主要传人闽一得是吴兴人,等等。据此,认为浙西是道教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基地,也并不过分。董澐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接受阳明学的。

黄绾是阳明早年的朋友和弟子,他对董澐的思想则作过这样的评论:

人各有志,品各不同,其事每不相为,然论世而考德者,必归一之其志、其为、其品始定。若萝石翁者,始嗜吟诗,习之垂老,晚乃执弟子礼于明先生之门,欲为儒学,既又逃释老,遂以殁世。吾诚不知其何志、何为、何品者也。虽然,就其所至而言,则萝石者,实可谓超然斯世,锱铢不入,乐善无求,其贤于人也何如哉?[50]尽管黄绾对董澐的道德、学问、事功略有怀疑,但他对董澐“超然斯世,锱铢不入,乐善无求”的人格品质则褒奖有加。与许相卿对董澐“晚志于道,遗其诗,甚愧之”不同,黄绾不仅抨击董澐“逃释老”,而且连其跟随阳明后立志道学的一段经历也一概表示怀疑。

说明黄绾除了对董澐“欲为儒学”的动机略有怀疑外,还对阳明教示的内容心存疑虑,甚至已流露出全方位批评王学的态势。黄绾以后,对董澐入佛归空的批评,还可从黄宗羲的评论中窥见一斑:

先生晚而始学,卒能闻道,其悟道器无两,费隐一致,从佛氏空有而入。然佛氏终沉于空,此毫厘之异,未知先生辨之否耶?[51]对董澐评价较高的是“于(李)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为狂禅”[52]的焦竑。他不仅在《国朝献徵录》卷一一六《隐士》

中收录了黄绾撰的《萝石翁传》,而且还为董澐作传、题辞,并将《从吾道人语录》补录于《王门宗旨》后(详见后述)。焦竑认为:

国朝理学开于阳明先生,从游者几遍天下,至以学世其家者,独有两人,心斋、萝石而已。心斋子五人,东厓为其仲,学尤邃。萝石子两湖,其见地具《汉阳集》中,学者盛传之。

余观两湖自得之味深,东厓弘道之力大。[53]他还在《从吾道人语录题辞》中指出:

岁戊申(万历三十六年)正月望后,倪润生自书肆得《萝石先生语录》一册以归。余少见王东厓,传先生风谊甚高。[54]得此编亟阅一过,殊为洒然。中诠释《论语》数则,颇与余悬合,盖性所本然,故不谋而同如此。古云“释氏海藏传经,千佛同说”,盖此理也夫!余喜见地与先生相印证,辄题数语而藏于家。[55]焦竑并未见过董澐,董的风谊气貌,他是从王襞那里听说的,而王襞肯定是在会稽时认识董澐的。然焦竑在读了其子焦倪润(字茂慈,见《明史》卷二九五)从书肆中购得的董澐语录后,颇有“与余悬合”、“不谋而同”、“喜……相印证”之感觉,于是便将语录珍藏于家。[56]如果说许相卿、黄绾等人只是在人格气质的层面上欣赏董澐,那么焦竑则是在思想理念的层面上赞誉董澐,而这一切又是由许、黄、焦各自的思想立场决定的。

三、其子董榖

董澐之子董榖,对阳明学在浙西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董榖,邵廷采《思复堂文集》谓“名榖士”,字石甫[57],号两湖公,因居澉浦碧里山,故又号碧里山樵,全祖望称其“董布衣”

(详见后述)。嘉靖二十年进士[58], “仕至汉阳守,亦精于名理,有《四存稿》[59]行世”[60],自称“汉阳归叟”,友人沈南昆良玉谓其性情有似陶渊明,乃以“后陶”为其号。然董榖认为: “渊明之高风,岂余所敢望哉?但亦有偶相似者……但才高名重,直言无忌,为小人所嫉,九死狱中,三迁海外,屡得奇祸,似不若渊明之养晦,此亦命也。”这是董榖对自己个性及命运的最好概括。董榖以经学起家,博学洽闻,称引经传,辨析疑义,“盖服先生(指董澐)之庭训而洞阳明师之精髓也”,故人称“先生(指董澐)之学得两湖公而益显,先生之集之传,赖文学子固(钟令闻)而永存,犹醴泉之有源而传薪之无尽也”[61]。

关于董榖的“立言”宗旨,其好友法聚曾作过这样的评论: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热门推荐
  • 小飞侠(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小飞侠(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小女孩温迪和两个弟弟见到了小飞侠彼得.潘。他们一起飞去了幻想国,那儿有美人鱼、印第安人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胡克船长率领的一群凶残的海盗。温迪跟彼得住在树洞下的家里,幸福地照顾着一帮孩子。直到有一天,温迪开始想家了……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茶花女(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茶花女(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茶花女》以作者自述的口吻开始。在名妓玛格丽特的遗物拍卖会上 ,小仲马买到一本签有阿尔芒名字的小说。几天后,阿尔芒找来,欲以重金购回此书,小仲马慨然相赠。阿尔芒便向他诉说了自己和玛格丽特,即 茶花女,赤诚相爱的动人故事。《茶花女》言流畅,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该书还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长演不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可这房盖了三次,把小花猪那幢破旧的房屋吹倒了。三次都倒了。小花猪又盖了一幢小洋房。书中描写了动物界一些能工巧匠的建筑能力。小花猪决定去找动物界那些建筑大师学学手艺,突然而来的大风,于是他参观了蚂蚁的地下宫殿、白蚁的城堡、蜜蜂的蜂巢、缝叶莺的巢穴等
  • 婚非得已

    婚非得已

    这是一场从被诱惑到反诱惑的妖娆小情事…人生的前十八年,她,是权贵圈里茶余饭后的聊资,是平民百姓家用来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论个性:她暴力狂傲,阴狠毒辣;她目中无人、有仇必报、甚至恩将仇报…论外貌:不说天上有人间无,却也是妖娆多姿,让人垂涎欲滴…论家世:她是中央纪委副书记的千金。却是娘疼,爹不爱。一场意外,把她推至风口浪尖;从此,她的人生整个颠覆!滕家的放逐,让她终于学会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懂得将骄傲和谨慎并用,隐于茫茫人海之中,掩了一身光华。三年的爱情之路,终于要走向婚姻的殿堂;她以为她的人生即将完美,等来的,却是另一场意外…好不容易撑起的晴天,重新归为一片混沌黑暗…迷茫之中,是谁伸出了一双手?誓要将她拉出伤痛?听说,她又要结婚啦!这可是京城的大事件!就是不知道这回,她那夫君是何方神圣?要说到他,那就比较有来头了…首先,他的父亲是军委总参谋长;母亲是享誉全球的珠宝设计师;他本人更是有口皆碑的杰出青年!目前为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师长。于公,他是国家栋梁,指挥着一支威武之师。于私,他是温家骄傲,未做过一件出格之事。但这一次,他突然要娶一个前科不大好,还退过一次婚的女人?更如珠如宝的疼着…世人皆哗然:一株仙草被一坨狗屎给糟蹋了!当然,仙草是他,她是狗屎——可是,据某女说: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衣冠禽兽的心;某女还说:此人擅长演戏,易动情者勿近…小叔语录:当小叔遭遇曼曼前未婚夫,他是这样说的:“那副眼镜是我给摘下的,所以,记住,曼曼,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为他敛去锋芒!没有任何人值得你鲜血淋漓的拔去自己所有的羽翼!你不缺人宠,从今天开始,我允许你跋扈,允许你任性,允许你张扬!咱不怕把事情闹大,专拣大的闹,我给你撑腰!”‘怕老婆’的小叔,标准的温家三字经:“你不懂?她不让,我目前,归她管。”遭遇‘牵牛花’骚扰的小叔,“有一句名言很适合你——随意攀爬,失足,则成千古恨!”
  • 复原古武

    复原古武

    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年代;刘兴以超人的毅力与精明的头脑复原古武,追寻人类的起源,纵横宇内;他自创的功法可以练出狂血,越阶杀敌;请看坎坷的人生道路如何磨砺出至强者。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众尊

    众尊

    仙界沉沦,大道不公,既然仙非仙,道非道,那还有何资格掌控万物!我之手,将屠尽所谓的万仙,掌控生死轮回!我之足,将踏碎不公的大道,重铸鸿蒙万宇!我为,众生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