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8

第8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8)

我们注意到,赵大洲关于正德十五年的记述非常简略,这也许是由于《墓志铭》的性质所限,然而唯独“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是天以某与王公也”这段文字全部照录,一字不差。那么是否有可能张峰《年谱》抄录了赵大洲的《墓志铭》而不是相反,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张本记述详而赵本记述略,略者抄录详者的可能性远比相反的情况要大。另一个理由是,张峰为心斋入室弟子,于心斋之行实多少有所耳闻,而且事实上他撰写《年谱》以及编刻《语录》,有心斋子弟的有力帮助,这是赵大洲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再者,张峰初刻《心斋遗录》是在1545年左右,这也为赵大洲目睹该书提供了条件。因此我认为,赵大洲的记录当有所本,张峰的《心斋年谱》便有可能是其中之一。至于其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这里就不宜也不必进一步揣测了。

现在我要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可以很好地解答上述问题。据笔者目前所知,这条线索尚未被人所注意。原因之一也许是这条资料的记述方式非常隐讳且简略。据万历本《王心斋先生全集》卷二《世系》所录心斋曾孙王之垣撰《世系详注截略图》,有一条关于心斋长子王衣的记载:

衣,心斋第一子,字宗乾,号东堧,生于正德三年(1508)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十五日,寿五十五岁。业儒。秉性刚直,内外咸服。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后虎墩北洋崔公挽云:“格物曾问,启至聪。”翰墨酷肖阳明公体。蚤年督理家业,瞻父游学之需,中年率弟襞游学江浙。立宗会,光大家学。配享崇儒祠。令人注目的是,说王衣“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会”即领会,“启”即启发。意思是说,王衣对于《大学》“物有本末”有所领悟,启发了心斋的格物之学。在上面第一节“学凡三变”中,我曾说过,有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一句的新解———释“本”为“身”,释“末”为“家国天下”,乃是淮南格物说的一个标志。

换言之,“物有本末”之问题的解决,是淮南格物说得以成立的关键。现在我们却突然发现,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是心斋长子王衣。

那么,这一记载有否旁证可以支持呢?除了上述记载中引用的“崔公”挽联之说以外,这里还有一条现存的资料,可作为旁证,在卷五《门人列传》“王衣”条,有这样的记载:

王衣,字宗乾,先生长子,以师事父。天性刚方,存心仁厚,幼奉庭训,悟物有本末之物,启先公之首肯。长游越中,

会知必良,知为良动。阳明之契重,不阿谄,绝外诱,甘恬退,励清修。君子路上人也。先公殁,率诸弟群聚讲学,会友四方,不堕家声。精楷书,法帖阳明。督耕煎,裕家计,供父游之需。

目之曰:“宗乾,心斋一个孝子;宗顺,心斋一个肖子。”不虚云。先公做物有本末之学,无宗乾是不治生,而冻馁其身者有之矣。年五十有五。弟宗顺为之志铭:格物一窍,宗乾启聪。

内顾弗廑,熟虑以从。不有克孝,克肖将庸。卓哉宗乾,孝友兼隆!所谓“悟物有本末之物,启先公之首肯”,与上述“会物有本末之旨,启父格物之学”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多了“首肯”一词,意谓王衣的领悟得到了心斋的肯定。“格物一窍,宗乾启聪”,则是王东厓《铭文》中语。由此可见,关于王衣的格物之悟,并不是王衣之孙王元鼎的臆造之说,而是王东厓业已肯定的一个事实。应当说,这两条记载加上上述的一条记录,对于心斋格物说形成于何时的问题之解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依王衣生年推算,正德十五年心斋拜师阳明那年,他年仅13岁。如果说在这样年龄已经“会物有本末之旨”,实在是过于年轻了,基本上可以否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由此也就可以说,当年心斋拜师阳明之际,居然信誓旦旦地说“某谈格物”,而且还“间出格物论”,欲与阳明相质,这就非常值得怀疑,如果说有关王衣格物之悟的记载为真实可信,那么正德十五年之际,心斋所谓的“某谈格物”便是绝不可能之事。排除了这一可能,那么董燧本《年谱》心斋55岁条的记录便极有可能是唯一正确的记录。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心斋的格物说受到了其子王衣格物之悟(主要内容为“悟物有本末之物”)的启发;第二,正德十五年,心斋拜师阳明之前,不可能已经形成了淮南格物说(该说的一个标志是对“物有本末”之问题的解决);第三,赵大洲《墓志铭》、张峰《年谱》有关拜师阳明的一段记载不可信,董燧《年谱》的相关记录当为信史;第四,淮南格物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确立于心斋55岁那年,作《格物要旨》;第五,以为心斋在拜见阳明前已有独自的格物论,由此推断心斋所创的泰州学派是独立于阳明学派的,这一论点难以成立。二 道学与格物自11世纪北宋初儒学复兴以来,随之而起的是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运动。自《礼记》中抽出《大学》一篇,并《中庸》而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实倡始于二程而集大成于朱子。朱子定《大学》为四书之首,以为学者入德之门,且以为《大学》一书之要在于“格物”二字,故朱子的格物论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朱子格物论是建立在重新确定《大学》章句之基础上的,这是因为自二程以来(此前还有司马光),学者大多认为《大学》文本存在着错简、阙传等问题,而《大学》文本问题又牵涉到《大学》义理如何疏通、如何解读的问题。事实上,如何正确解读《大学》义理之问题,乃是重新整理《大学》章句的前提和目的。朱子的《大学》改本主要做了四点改动:移动次序者三,改字一(改“亲民”为“新民”),删字四(即两处“此谓知本”之一处),以上是程子既已开始的工作,朱子所作的重要改动其实就是“格物补传”(共134字)。这篇文字既反映了朱子格物论的中心思想,同时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质疑和批评,特别是到了明代以后,引起了后儒的纷纷争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格物”问题不仅是一个文本的改订问题或考证问题,而是贯穿于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义理问题。因为在文本改动的背后,有着义理的支撑。从表面上看,阳明必欲复古本《大学》乃是针对朱子新本而来,其实阳明此行为的背后,亦贯穿着一种思想的判断。质言之,朱王有关《大学》问题的思想分歧就集中在“格物”问题这一点上。

我们知道,朱子的格物解释若以一言而蔽之,则可以四字当之:

“即物穷理”。然而欲了解阳明格物之义,却须从朱子的格物解释之义理进程说起。要之,朱子之释“格”为“至”,谓“物”为“犹事”之义,就此而言,“格物”二字便成了即事或即物之意,说白了,所谓“格物”无非就是到事物上来或与事物相接触,如此而已。

换言之,“格物”二字是不能自我解说的,因为与事物接触以后又会如何,“格物”二字却无法对此作出有效的解释。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文本只是说了“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却没有立“传”,对“格物”问题作出专门的解释。所以朱子认为有必要为“格物”章补传。他在“补传”中为格物致知提出了两个前提设定:“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在这两个基本设定之下,格物致知之义是:以人心之灵即凡天下之物而穷其理,此谓格物;又以推广扩充人心之知识而“至乎其极”,此谓致知。然而朱子此释,语若两分,其义则一。格物就是即凡天下之物以扩充吾心之知识,亦即格物就是致知的工夫。虽然,朱子以为如此解释,庶几合乎《大学》“致知在格物”之本义,然而其实反过来说亦可:格物在致知。格物只是为致知提供了一个手段而已。

在事物上穷其事物之理,既可指格物,又可指致知。要之,格物与致知不可分,须以即凡天下之物为前提,故而格物致知就是一种求理于物的外向工夫而已。阳明据此而批评朱子格物论是求理于外、舍本求末、遗内逐外的义外之学,语虽苛刻,义或不谬。对阳明而言,不如此说则不足以直捣朱子格物论之巢穴而与朱子新本之说相抗衡。

在阳明看来,《大学》之要不在格物而在于诚意。阳明在1518年(在提出“致良知”之前)《大学古本》的《原序》中既已指出: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关于后一句,其意不是说“诚意在格物”,而是说诚意就是格物的工夫,换言之,格物工夫可由诚意所涵摄。因此,同样反映了阳明复《大学古本》时期之思想的《传习录》上卷(徐爱所录的开首十四条),就有“格物是诚意的工夫”之说,意谓诚意工夫可以统领格物,或者格物须由诚意工夫来贯彻。正是在此意义上,故曰:“《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这句话乃是阳明解释《大学》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是针对朱子的《大学》解释而发。因为在阳明看来,朱子只关心“致知在格物”之问题,却未能将格物致知与诚意工夫扣紧说,未能顾及“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这层义理问题,故而在朱子的解释系统中,物与心、意、知遂层层脱节,以至格物与诚意、正心不相连贯。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哲学立场有误,二是错解了“格物”。

前者表现为朱子“析心与理为二”这一原则立场的重大失误,依阳明之见:“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这一原则立场有误,是导致朱熹哲学所有错误的根本原因,朱子误解格物之缘由亦在于此。

也正由此,朱子将“格物”错解成了“即物穷理”。

若依阳明之见,格物之基本要义有二:一曰,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也;二曰, “物”者,“意之用”,“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或“意之所在便是物”)。当然就格物之义而言,以上二义便可尽之,若就此说的义理根据而言,则当说这是阳明的“心即理”这一基本立场所使然。也就是说,阳明对格物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针对朱子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以及程伊川的“在物为理”这两个基本命题作出重要的修正乃至推翻,亦即以“心外无理”来推翻“定理”说,又以“此心在物为理”来修正“在物为理”。在阳明看来,由“心即理”这一立场出发,始能从根本上否定“即物穷理”说得以成立的依据。然就上述两个“格物”的基本要义而言,格物就变成了“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正心、诚意、致知便与格物连贯为一。另一方面,阳明又说:“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此说则可与“四句教”中的“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说相印证。合而言之,格物不再是“即物穷理”之意,更不是“扩充知识”之谓,而是指祛除物欲、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然而问题是,“格其意之物”以及“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工夫得以成立的依据何在?换种问法:由谁来保证“格其意之物”、“正其不正”得到正确的实施? 阳明的答案是“良知”。良知是“主人翁”、“大头脑”,良知才能保证格物(阳明所说的格物)无误。所以,在上述两个有关格物的基本要义之外,还必须补充一条:“知者意之体”。阳明晚年提出致良知之教以后,对心意知物的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并对《大学古本旁释》提出的“知者意之体”作了补充说明: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亦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显然,这是用“良知”来定义“知”,作为“意之体”的知,就是良知。由于良知是心之本体,所以“心体”的应感而动,也就是良知本体的应感而动,“意”是良知本体应感而动所展现出来的。所以说“有知而后有意”,在此意义上可谓良知是“意之体”,人的意识活动中的是非善恶,都由良知来掌控、监督,从而确保了为善去恶的可能,同时也就确保了格物的可能。以良知为意之体的这一界定非常重要,明确了良知在人的意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此相应,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也作了相应的重新诠释,以致良知来解释格物及致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阳明晚年对格物致知的一个经典阐释,也是他的晚年定论。但是吾人亦不得不说,这是阳明的致良知之教,而未必符合《大学》格物之原义,格物问题最终被化解成了致良知的问题。

虽说致良知未必是格物之本义,然而若就《大学》一文之精神而言,则阳明的良知说未必能出乎其外。唐君毅先生则指出,《大学》所言“明德”乃指内在于人心的光明之德,义同孟子的能知善知恶的道德良知,亦与阳明所谓心体良知无以异也;《大学》又言“明明德”,则是明德之自明,而非另有所以明德之人心以明之,此亦正同于阳明之良知本体能自致而呈现,“故通《大学》全文之精神而观,则见阳明之言致良知,实无大异于《大学》之言明明德”,“阳明良知之知,固亦通于《大学》之所谓‘知止’之知矣”。因此,阳明良知之教有进于《大学》格物之说,并能相契于《大学》之精神。唐先生此说极有参考之意义。当然此说并不意蕴阳明的格物解释便在义理上高于朱子,朱子之说实亦有合于《大学》之旨意者。个中缘由,非此处所能尽言。

要而言之,阳明以“正”释“格”,以“意之所在”释“物”,以良知释“意之体”,于是,格物便成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或曰“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到了后阳明时代,王门弟子中除个别人物提出了独自见解以外,基本上能坚守阳明此说,而不同于在良知问题上呈纷争不息之现象。如龙溪曾说:

“良知是天然之则,物是伦物感应之实事。……伦物感应实事上,循其天则之自然,则物得其理矣,是之谓格物。”“‘意之所用为物’,是吃紧要语。物之善恶无定形,意善则物善,意恶则物恶。”另一位阳明再传弟子王时槐亦指出:“阳明以‘意之所在为物’,此义最精。……故意之所在为物,此物非内非外,是本心之影也。”然而心斋的格物说则大不同于阳明,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第一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一句的“物”字上,而不同于阳明关注于“知所先后”一句的“知”字上,又合“身家国天下”为一物,以“身”为物之本,以“天下国家”为物之末,进而提出了格物即安身、反身、修身之义的见解,开创了一套独特的淮南格物说。

三 格物安身

如上所述,在格物问题上,朱子“以至训格”,强调“即物穷理”;阳明“以正训格”,强调“正念头”。淮南格物与此两说均不同,强调了“安身立本”之义。

心斋的格物解释首先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 “格”是“絜度”或“絜矩”之谓;其二, “物”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之谓,“身与天下国家”为“一物”,其中“身”为“物之本”,“天下国家”为“物之末”。以此为据,所谓“格物”,就可作这样的解释:

絜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

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以上便是淮南格物说的基本旨意。其主要特色在于:第一,释“格” 为“絜矩”、“格式”之义;

同类推荐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热门推荐
  • 安修鲁斯河之龙

    安修鲁斯河之龙

    ,反正她是这样认为的。那里的水最清澈,安修鲁斯河是维拉的家乡,风景也最漂亮,那里也是水龙族的栖息繁衍之地,记忆中,因为那里有她最美好的童年
  • 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

    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

    这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该书以发生在663年的白江口海战为切入点,以边缘史料为依据,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梳理中日海战史,并着重介绍了白江口海战爆发前朝鲜半岛三国、中国、日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渊源,文风活跃,内容有趣,知识点丰富,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历史上的中日战争关系以及朝鲜半岛历史。
  • 暗帝

    暗帝

    那时,她是徒,他是师.情,犹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为他做尽一切,杀人,挡刀,甚至失去了女子最重要的容貌.为他身负重伤,坠落涯底.九死一生,再度归来时.换来的却是一杯忘情水,看着曾经至爱的他拥着一名绝色女子,一双壁人狠狠的撕裂了她的心.此时,她是灭他满门的仇人之后.“喝了它,从此陌路.再见时,刀剑相对.”冷漠的话语没有丝毫温度,出自他口.她无声低笑,隐忍着最后一丝希望,问,“你可曾对我动过心么?哪怕只有一分?”“未曾.”短短的两个字狠狠扼住她的呼吸,再度抬头,泪湿容颜,“你既无心我便休.”语必,再无一丝留恋,仰头饮尽忘情之水.三年后再度相遇,伊人如昔,情意不再.噬骨的悔恨让他面色如纸,颤声道,“绾绾,还记得我么?”女子娇俏一笑,梨窝浅浅,却道,你是谁?此时,他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西楚王国的暗帝。上穷碧落下黄泉,生死相同.你逃不掉的!她是他的徒,亦是他的心,囚禁在身边生生世世!………………………………………………………………………………………………………强力推荐亲亲小妹火儿的文文《娘子走错房》一声闷响之后,一室黑暗。怎么回事?地下室里,从两个不同的隔间出来一男一女,同时扬眉,“你是谁?”“水儿,爹给你们俩下了鸳鸯散,春宵一刻值千金啊!”带着开心的男声逐渐消失。地下室中的两人如遭雷击,异口同声的低咒,“该死的!”半刻一过,两人皆是变了脸色,呼吸逐渐紊乱…“喂!你…你别过来啊!”女子带着的声音带着娇软,却是直接的拒绝。男子闻言,嘲讽的扬起薄唇,“这句话应该由我来说罢!”女子闷声不吭,却银牙紧咬,该死的!美男在前,却不能吃,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她走错房间了!欲哭无泪!一刻钟后男子忽然站起身,直直的走过来,“我知道鸳鸯散的另一个办法,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死!”“什么?!”“鸳鸯散,其中一人死了就无效了!”“你死!”女子立即接口,没有丝毫停顿。“所以,就剩一个办法了!”话未说完,男子强健的身躯猛然扑了过去……霍水,四国首富万茶山庄大小姐,五岁便已臭名昭著,带着一众俊美小厮,骑着小红马,耀武扬威的穿梭在大街小巷。路人甲:色!色!色啊!路人乙:美!美!美啊!路人丙:有钱!有钱!太有钱了!路人丁:邪恶!邪恶!太邪恶了!总结:人如其名,祸水!若问:谁愿娶万茶山庄大小姐?众人…
  • 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

    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

    本书汇集了几百个令你感动的故事,以顿悟点评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读过故事后有所顿悟,有所启发,进而开创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愿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带给你与众不向的感受,助你的人生更上层楼!
  •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2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2

    故宫博物馆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被盗了一件很重要的文物。黄金手杖。李浩天在从泰安回来以后,被曹明直接拉上,追寻着黄金手杖来到了新疆沙漠之中。在这里,李浩天重逢了大学同学李伟。在沙漠之中很多人都会迷路,但是李伟在十多年前就来过这片沙漠。沙漠之下的黄金,风干的尸体,痛苦离别的亲情……
  • 武灵天下

    武灵天下

    他原本是武林高手,竟重生在一位已被人唾弃而自寻短见的废材身上;没有根骨,没有先天灵气他一样可以成为强者,谁让他原本就是武林高手。《武灵天下》讲述一位武林高手带着飞刀绝技重生到灵界,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灵尊级暗器师的故事。
  • 紫薇仙尊

    紫薇仙尊

    他本是一介凡人却得到紫薇大帝的传承,自此踏上修仙之路!得神兵四门,化天地玄黄,开创一个崭新的宇宙世界,且看他如何凭借一副神秘的金色卷轴,衍化出鸿蒙金榜!
  •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5:积极心态的力量》摒弃了空泛的大道理和长篇的说教,以直击核心的方式为你讲述积极心态的力量,通过许多名篇佳作告诉你如何为人做事,那些达到人生巅峰的幸运儿,无一不拥有积极的心态!
  • 至尊灵药师

    至尊灵药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去就直接把空灵儿空投到了异世界!成了空家三小姐,一个传说中的废物,真的天才!可怜见的,这天才就因为没有人知道无属性的特殊,硬是成了废柴!而且因为废柴竟被人退婚?!退婚!你妹的,你当姐稀罕你啊!告诉你不是你退婚,而是姐把你给甩了!不过庆幸的是,还有这一帮子可爱的家人在呵护着她,保护着她。她怎么能够不为他们舍生忘死呢,不为他们而奋斗成就一代王者至尊呢!当然,还有那个人,一直默默的守护,许她一生,永世相伴。异世大陆,灵力为基,属性为辅。王者之路,契魔兽、学炼药、修灵力……嘿嘿,顺便还可以逗逗炮灰之类的,嘿嘿。
  • 穿越之女配翻身

    穿越之女配翻身

    苏青瑶穿越了,但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自己成为一部小说里的女配。这是一个重生女的故事,而她苏青瑶,就是那抢了女主的相公,逼得女主自尽,等女主重生后又被活活虐死的绝版女配。老天,不待这么玩儿人的!罢了,木已成舟,接受现实,幸好女主刚刚重生,先和女主打好关系,接着图谋发展。但是,我说女主,你是女主你威武,我是女配我让路。你空间在手,美男在侧,日子滋润生活安逸,还要使计将我嫁给那个渣男就不对了吧。老鹰不发威,你当我不会飞啊。不过,等嫁过去之后,苏青瑶才发现,那个绝版渣男男配,居然也被穿越了。“呜呜•••••夫君啊,同是天涯穿越人,你夫人被欺负了,你不会见死不救吧。”配角自保策略:【一】远离女主,珍惜生命:作为配角,替主角挡刀子当炮灰不可避免,就算你不害她,为了女主的九九八十一难,其他人也会出手。所以,见到女主,立即让路。【二】远离男主,拒绝美男:作为配角,要坚定不移的相信好男人都是女主的,美男都是向着女主的的亘古真理。凡是和女主有关系的男人最好不要靠近,不然轻则清白不保,重则身死道消。【三】作为配角,懂得自觉:不管发生什么事,有主角在场一定要保持“作壁上观,隔岸观火,冷眼相对,绝不出手”的十六字方针,坚决贯彻女主出现,撤退百米的政策,一切以女主为领导核心,女主是对的,女主不对的也是对的。【四】配角也有尊严,在不触犯配角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谨遵以上条款,若是触及自身利益,那就要翻身农奴把歌唱,雷霆出击,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