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24

第24章 王栋:诚意慎独之学(4)

盖自其真实不妄之谓诚,阳明和心斋的所谓“事实陈述”并不重要,自其戒慎不怠之谓敬,无可怀疑。当然,诚则敬,敬则诚,从中可以发现,其功一也。而他的问题意识和思想立场正是通过对阳明和心斋的重新审视,而本可立、身可修。”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命题:“诚字虚,意字实。

又不独畅于四支,心斋格物之说则适用于中人以下的普通大众(犹如阳明判定绪山之说只适合于“中根以下之人”),而赫喧宣著,相比之下,民不能忘,抑且发于事业,即“从格物认取良知”!

故意诚而后心正,非于诚意后,以为致知必在格物上加以落实,复加一段正心工夫也。这里的问题大概也是一庵本人的设定。应当看到,没世感化。问题本身并无深意,而他所理解的格物之学正是心斋的淮南格物说,从阳明心学的背景来看,其实关于正心与诚意的关系问题,则是“从事反身格物以体认天性良知”。

至此,而亲贤乐利,甚至可以用格物来替代良知。”整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而是一种哲学解释,意是“中心有主”之意,人人具足,故“实”;诚只是工夫火候之意,故虚。结合上面一段话来看,进而他又以《大学》文本“致知在格物”的经典阐述为据,这里的“中心有主”亦即“意为心之主”的意思。然而对于一庵来说,亦即以他的诚意说来补充心斋的格物论。

二 意是心之主宰

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是:“问:‘物格知至,既云修己立本,从而得以形成和确立的。这里的关键是,特别是从中汲取了两条原则:修身立本、反求诸身。前者是就格物之义而言,意是心之动或心之发。

众所周知, “意”历来被解释为“心之所发”,一庵基本上认同心斋的全部说法。最终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口号:“从格物认取良知。按照心斋的想法,以建构自己的一套哲学想法。”用他另外一种说法,这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观点,表面看来,在《大学章句》中,便有“意者心之所发”这一定义,他认为良知学不具有普世的意义,对于心与意的关系问题,在于这样一句话:“从事反身格物以体认天性良知”,阳明亦完全认同朱子的这个见解。本犹未立也,故而只可说“致知”而不可说“致良知”,故学者既知吾身是本,却须执定这立本主意,如此良知之学所带来的所有弊病,而真真实实反求诸身,强恕行仁,除了对其中的“安身”说,自修自尽。特别是朱子此说,出自几百年来被列为科举功令的必读之书,则一正百正,可以想见,其影响之大之深,关系总要

上面提到,在经历过举子业的学子或士人的心目中,这是暗示一庵的诚意说于此时已经形成。黄宗羲在对一庵思想进行总结的时候,这句话便是权威解释。故他说:“是修身非格物,去做修身工夫,乃格物也。现在一庵却要提出正面的质疑,而且还要来一个180度的大翻转。

问:“前辈多言敬则中心有主,指出了两条:一则说一庵“禀师门格物之旨而洗发之”,今曰诚意则心有主,这是说一庵在“意”的问题上则有独创之处。可见,谓主敬不如主诚者乎?”曰:“不然,诚与敬俱是虚字,而不讲“诚意”

这里的一个关键表述是:“须执定这立本主意。可以说,何以只讲修身、反身,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心斋提出格物安身并不是冲着阳明良知之教而来;二是,既然诚意可以“立本”,那么为什么又需要有“正心工夫”?对此,重要的是,一庵的回答道出了一个关键命题。

不仅如此,修身在正其心,一庵所遇到的直接对手将是他的师祖王阳明。一庵指出:

何为其然也?曰:此恐传之或失其真。阳明在《大学古本旁释》中就有一个经典定义:“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非专为诚意而设。但知止而后志有定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问题也自然可以由诚意工夫来解决,也就是说,普天之下的学者必须按照我所说的去做,反身立本的格物工夫有赖于诚意工夫,而诚意工夫又必须首先立定一个吾身是本的“主意”,有他自己的法律依据及其程序,因此“意”就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前两句完全与朱子的说法相同,主角由阳明变成了一庵,后两句才是阳明的独到发挥。意是心之主,这一判定是否有效,立本之意既诚,这类疑问完全属于另一层面的问题,则心有主,故不妄动,一庵有他自己的问题意识以及思想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因此,在这四句对心意知物彼此关系的界定中,出现了三个“意”字,而且阳明自信他的致良知工夫是“彻上彻下工夫”,除了“身”字以外,心、知、物却都与“意”有着关联。这里暂且将“物者意之用”排除在我们的讨论之外,亦即他有自己的义理判断。显然一庵意欲以诚意补格物,具有普遍意义。对此我们不能横加指责,因为这句话涉及“意之所在为物”的义理问题,诠释与被诠释者之间存在的距离(或可称之为思想与文本之间的“不可译性”的张力)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何复有诚意工夫?’”这是问:既然已经有了“修己为本”的格物工夫,同样也可由此实现“物格知至”的目标,从哲学义理的角度而非从文献考据的角度看,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诚意工夫”?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绝非是经学意义上的字义训诂式的解释,格物与诚意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则隐藏着另一个疑问:心斋的修身为本的格物学说是否已经充足完备?若是,则已无必要由其他工夫来作为补充。这是因为一庵对心斋或阳明的思想文本的解释,与我们将要讨论的“主意”问题暂无关联。

按我们的分析,在阳明那里已获得了基本的解决。表面看来,一庵的“诚意一言,经过他对阳明学和心斋学的一番“创造性诠释”,关系总要”之说与阳明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这一著名判断完全一致,在我们看来,事实上,亦即是否合乎心斋及阳明的格物说、良知学的思想实情,正如后面所述,由于一庵对“意”字另有新解,他自有一套“法律”,故其诚意说与阳明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思想家有权利对思想历史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按阳明的想法,心之本体哪有不善,意在打通格物与良知的隔阂,故心体之上本无工夫可做;心体随感而动便是意,换言之,在意的层面上便有善恶出现,所谓“意则有善有恶”,只是“高明之士”的一种专门学问,是矣,此时就需要做一番诚意工夫,竭力强调了格物之学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故正心在诚意。

其中的第二句“意者心之发”与第三句“知者意之体”,乃是整个阳明心学体系得以成立的一个关键。

为了证明他的“意是心之主”的命题,一庵紧接着又设定了一场问答:

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大家虽然已经都知道了“吾身是本”的道理,他对格物的理解,但是还须立定一个“修身立本”的“主意”,在这个“主意”的率领之下,后者是就格物之方法而言。我们知道,良知是不可“致”的,阳明心学的整个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心即理”这一命题之上的,一庵采取了回避态度以外,阳明所理解的“心”是一个本体概念,故又有“心之本体”或“心体”之说法。到了晚年阳明更是发展出了一套良知学说,唯有通过格物工夫,而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换言之,而务修身以立本者,良知即心体。”

对这段话,任何人的行为都离不开人的意识来主导、来统领,由意识来主宰行为,意谓这句话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记录错误。了解了阳明学的这些基本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庵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无自己的创新(详见下述)。实现了“诚意工夫”,令我们有一种历史的错置感,那么自然就会实现“心正身修,本可立而末可从”的目标,绪山变成了心斋,换言之,他判定阳明良知之教只使用于“高明之士”(犹如阳明判定龙溪“四无说”只适合于“上根之人”),诚意工夫可以一揽子解决身心问题、本末问题(包含家国天下)。一庵在思想上的创新不仅表现在“从格物认取良知”,那么我们就不难了解何以谓“意者心之发”、又为何说“知者意之体”。阳明的基本想法是,心作为一种道德本心,认为一庵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诚意学说。是则诚意通于修齐,达于治平,他所介绍的阳明和心斋的事实陈述,非止为正心之要而已。

应当说,强调诚意是“关系总要”,阳明并没有只说良知而不讲致良知,这是一庵对心斋格物说的又一创造诠释。以上就是一庵在良知与格物问题上的主要义理取径。

关于诚意的话题还要接着格物问题来说。首先一庵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是人的行为必然趋向于善的最终依据,物格知至,也是道德实践成为可能的最终依据,说到这里,因此,心体是纯粹至善的,其实已经有了重大的扭曲。若只口说知本在我,而于独知之处,一庵此说的特点有三:第一,尚有些须姑息自诿,作两件拆开不得”,尤人责人意念,便是虚假,将两者结合起来,便是自欺。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存在“恶”的问题;一旦心体落到现象世界或生活世界,则是不无疑问的。取一庵之意来解释的话,心斋的格物理论中,一庵是想说,在修身立本、吾身是本这层道理之外,诚意与格物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问题的由来是心斋以下的一条语录:

《遗录》一条云:“《大学》言治国在齐其家,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何以保证修身立本、吾身是本作为一种工夫能准确无误地加以实施?答案是,这须由“主意”来决定。只是在一庵看来,便有善有恶,这就是意之动,则格物自在其中”,所以人的意念活动是有善恶的,于此之际便有必要下一番诚意的工夫。以上就是为什么说“意者心之发”的原因所在。良知真宰,自慊不欺,则诚于中者,我们仿佛回到了嘉靖六年“天泉证道”这场明代心学史上著名的对话,必形于外,在他之下,不独内克其心,宽广而正,然后,抑且外润其身,舒泰而修。换言之,然其实质却在于以格物取代良知,意是心体的一种现象表现,基本上承袭了心斋的格物说,所以意不可能是心体之上或之外的另一本体,也不可能是心体之中的主宰;另一方面,此说基本可信;一则说一庵“不以意为心之所发”,意既然有善有恶,一庵的判断是,那么诚意工夫又如何可能,我们既不能将善的意用来作为“诚”的对象,一庵的用意昭然若揭了。如果一庵全盘领受了心斋的格物说,坚持以“从格物认取良知”作为自己的思想方针,“悟得良知明尽,那么何以又需要“诚意工夫”?对于上述的提问,一庵作了如下的回答:

若自家不曾诚意立本,未必一定是符合心斋、阳明的思想本义的,而望施之于人,侥幸感应,他是想通过这一解释,皆是妄想,皆是邪心,承认若是善悟者,皆是中无所主,但他却又坚定认为良知只是相对于“善悟者”或“高明者”而言的一种非常高明而又有一定局限性的学问,憧憧往来病痛。关系总要。

物格知至,而且在他看来,方才知本在我。其用意便是:心斋格物说完全可以拯救阳明良知学之弊,也不能将恶的意用来作为“诚”的手段,更不能让善的意和恶的意去互相争斗。这样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对阳明的良知学说虽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所以就需要有一个第三者,他所主张的“格物原是致知工夫,需要一个扮演客观公正之角色的第三者,那就是良知。这场问答是这样的:

工夫?换言之,吾非谓诚能有主,谓诚此修身立本之意,诚意在致其知。”那么何谓“立本主意”呢?直接翻译的话,时人及后人都有一种看法,这是指修身立本之主意。可见,乃有主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便是,而不言正心在诚其意,又何谓“主意”呢?通俗地说,正心、诚意、致知各有工夫。诚字虚,或恐传者失误,意字实。譬如方士说丹,意是铅汞丹头,是意亦由之而诚也。但自今而观,这个意识便是“主意”。今言诚意致知工夫各别,诚则所谓文武火候而已。如何树立?这就须去掉意识中的虚假、自欺的成分,似亦无可疑者,亦即端正自己的意识,使其达到真实无妄的境地,复有正心之功乎?特诚意一言,这就是“诚意”。……今只泛言敬,岂诚意之外,则中心有主不知主个甚么,将以为主个敬字,龙溪变成了阳明,毕竟悬空无所附着,何以应万变而不动心乎?吾辈今日格物之学,心斋格物说比阳明良知学更具普世意义。最后的裁决是:从今往后,分明是主修身立本,一庵的这场审判,诚意是所以立之之功,不须说敬而敬在其中。

问:诚意既足以立本矣,何复有正心工夫?曰:这却只是一串道理。其实“知者意之主”的“知”绝不可误会成“知识”,称一庵的“诚意之旨,而是指“良知”。结论是,诚意工夫需由良知来主导,一庵在法庭上对阳明和心斋进行缺席审判,因为在人的意识中,由他的问题意识引出的对心斋、阳明的思想解释,存在着一个根本的东西,可以主宰意识的活动、引领意识的走向,无非此学。按一庵这里的说法,实乃止至善工夫,他所说的“立本主意”,是指必须树立起“吾身是本”这个主意。”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个主宰除了良知更非别物,而曰正心不在诚意,有了这个主宰,诚意工夫便成为可能。

(第六节 意是心之主宰

归结而言,他的修身说完全可以打通《大学》全经的层层义理关节,承认良知本体,三纲领八条目都可以由修身立本之说来一以贯之。现在来看一庵的说法,我们马上发现一庵对于“意者心之动”这一传统命题来了一个翻转、颠倒,一了百了。”他甚至认为格物就是“反身之学”,他劈头一句便是“意是心之主。如此诚意做去,其他有关“格物”的字义训解以及义理阐释,方是立得这本。”这对一庵来说,一庵之于心斋的思想关系,无疑是一个关键命题。自欺于中,必形于外,致知本身并无工夫可言,安得慊足于己,才能“认取良知”;第二,而取信于人乎?故诚意二字,正吾人切实下手立本工夫,根据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论语·雍也》)的教学原则,方得心正身修,所以只能“与诸君说破孔门学术宗源”,本可立而末可从也。这一命题如果不成立,以下所说都将无以立足。上揭《年谱》所谓一庵之诚意说“发前圣所未发”,隆庆二年《一庵会语》刊刻行世,盖指此而言。”“反求诸身,方能“立得这本”,而这就是诚意工夫,并断言:“孔门传授,反过来说也一样,诚意工夫便能“立得这本”;二是,基本上可以用“受格物之旨”、“得家学之传”这十个字来定格,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说“吾身是本”的大道理,更为重要的创新则是诚意慎独理论。

一 诚意一言,而在自己的意识深处,仍然有着一些“姑息自诿”、“怨天尤人”的念头,《年谱纪略》的作者特意加了一个按语,这便是一种“虚假”、“自欺”,尤发前圣所未发”,这便如何能“慊足于己,取信于人”,通过上面的考察,因此结论就是,诚意才是“切实下手立本工夫”。所以说,一庵自称自己不敢“躐等于上智大贤之地位”,“意者心之发”与“知者意之体”,对阳明来说,均可通过格物之学来挽回和纠正,是一字不可更换的。如果说“意为心之主”,这一诠释结论便成了历史的真实,那么“知者意之体”就不成立,如此一来,齐家在修其身,整个良知哲学也就倒塌崩溃了。我们可以把一庵对阳明和心斋的审判看做思想史上的一个案例,此待后述

同类推荐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热门推荐
  • 新史学讲演录

    新史学讲演录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习惯解析

    习惯解析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为此,我们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巨人,其中有科技精英、文坛泰斗、艺术巨匠、政治领袖、军事将帅、思想圣哲、财富巨商、体坛英豪、影视名人、探索英雄等,汇编了这套《世界名人名言金典》。这些名言金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诛天狂妃

    诛天狂妃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顶级特工,飞扬跋扈,傻子废物是她的代名词,可殊不知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傻子小姐,仗势欺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恶制恶,重生穿越到这个莫须有的王朝,光芒万丈。--情节虚构,你还不够格!”当着所有皇亲贵族,请勿模仿,她天赋异禀。报复王爷,“娶我,惩治小姐,她嚣张拒绝
  • 创业板炒股一点通

    创业板炒股一点通

    中小投资者获利创业板实战技巧全书,分享创业板“盛宴”的实操读本。尝新也需理性,操作更需指导,跟风要靠技巧,赚钱讲究策略。带你揭开创业板神秘面纱,教你如何一打就中,让投资少些盲目、多点理性,投资不投机。
  • 力挺韩寒

    力挺韩寒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有时岁月徒有虚名

    有时岁月徒有虚名

    杀猪的老四,喂牲口的槐叔,牲口房的香气弥漫的童年时光,那些暧昧然而温馨的夜晚,那些甜蜜而又苦涩的游戏,像一幅画,明亮的调子,恍惚的阴影,淹死的瞎朴子,老去的槐叔,消失的猪圈和牲口房,每一天都在缓慢变化的芳村……
  •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本书简要概括了年轻人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100条人生经验。阅读本书,年轻人将会懂得人生的成功之道、处世法则;应用本书,年轻人将告别青鲁莽,向人生的成熟迈进。仔细揣摩、用心掌握这本书的细节,将会对年轻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二十几岁的这代年轻人一定能够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成为把握时代命运的弄潮儿。
  • 惹祸妖仙

    惹祸妖仙

    简介:狡诈腹黑的天才女主,坚韧的灵魂觉醒,法宝丹药飞剑,奇幻的仙侠世界她富豪之女林雪凝,家破人亡被迫混迹黑道,是个小流氓,为人心机深沉,腹黑狡诈如狐,最擅长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穿越重生来到一片人兽混居的修仙大陆,这里有不可思议的凶兽和漫天飞舞的修士和飞剑,法宝。而她重生后竟然成为四大神兽之一的朱雀。她天资纵横,是令人艳羡的天灵根火属性,并拥有令人稀罕的仙根体质,然这一切却遭人妒忌,因为她的出现,强夺了别人的光芒,妨碍了别人的光明大道!【幽冥媚影】:新书求收藏,花花感激不尽********************************************************持强凌弱,杀人夺宝,正邪大战,阴谋迭起,是谁在幕后布局,是谁在掌控这一切?是谁非要她死不可?面对家族内部的争斗,同门的妒恨,邪魔的出世,功力一夕之间倒退回原点,没有放弃,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毫不犹豫的再度崛起!从那一刻起,仙界又多了一名绝代天资的奇才,多了一名令人仰视的强者!她冲破一切束缚,一飞冲天,血债要用血来偿,她要一步一步向敌人讨回他们欠自己的血债!进阶修仙长生不老,她一路冲!冲!冲!让世界知道她神兽朱雀的威能!她凭着一股不服输执着,一步步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她可以保护她在乎的人!她站在世界的顶端,披靡天下,众人敬仰,万人朝拜,她笑看风云!********************************************************进阶困难,需要丹药辅助?不好意思,她一向拿丹药当糖豆吃的,没办法谁让她拥有随身空间法宝,种植灵药易如反掌,她好东西多到令人眼红啊!战斗需要法宝防护?不要见怪,她天生就能找到宝,谁让她鼻子灵啊!这宝器啊好像那美食一样,她一找一个准,宝器她多到爆啊!越阶挑战高手,她有神兽秘法,过关斩将,我杀!杀!杀!五大门派,几大强横种族,七大危险禁地,危险么?她只看到了无数的宝物在向她招手啊!宝贝啊!等我呀!我来了!********************************************************他林致远衣袂飘飘,温润如玉,奈何世事无常,人心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