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1

第11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11)

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觉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也就是说,以唤醒民众的方式来实现“行道”的目的,构成了阳明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此说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余氏的论述可分两步:第一步先认定阳明已经放弃了“得君行道”的上层路线,转向于唤醒民众的下层路线,此谓“觉民”,让民众起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进而实现“天下有道”,此谓“行道”;第二步余氏又认定心斋的泰州一派崛起于下层社会,心斋的立言传教亦能立足于下层民众,因此可以认为阳明思想的“觉民行道”之精神在泰州一派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进而便可断定泰州学派是阳明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余氏的这一观点也许是承自乃师钱穆之说,钱穆曾指出:“守仁的良知学,本来可说是一种社会大众的哲学。但真落到社会大众手里,自然和在士大夫阶层中不同。单从这一点讲,我们却该认泰州一派为王学唯一的真传。”应当承认,钱、余之说极具启发意义,尽管他们的论述仍属于总论性质,对于泰州学派的丰富思想资源尚未作深入的挖掘,这就有待于我们作具体的考察。

二 讲学为先

然而事实上,所谓“觉民行道”,细究其意,其重点似在“觉民”。而“觉民”说其实是有其思想来源的,我们看了孟子所引用的伊尹的一段话便可明了此说原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

这里所说的“以斯道觉斯民”,乃是先秦儒者所强调的作为“士”所应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为宋明儒者所津津乐道的“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一种政治哲学,其中的“民”是相对于“士”而言的,是指被“觉”的对象。重要的是,所谓“觉民”,究其实质却仍然是“行道”的一项内容而已,换言之,“得君”固可行道,“觉民”未尝不是“行道”。因此,是“以道觉民”还是“得君行道”,应当是同属于儒家士人的一种政治抱负,两者其实是同一性质的事业(二程所谓的“全尽得天生斯民底事业”),都可以在“行道”的意义上达成一致,在儒学的政治观念史上,这又叫做“致君泽民”。以目的与手段这对概念而论,“致君”是手段,而“泽民”才是目的,因此后世儒者又有“不能致君,亦当泽民”之论。以心斋的观点而言,就是儒家学者在抱有“尧舜其君”之政治志向的同时,也应当抱有“尧舜其民”的政治胸怀,若以龙溪的说法言之,则叫做“得君行道,泽加于民”。由此可见,“觉民行道”与“得君行道”一样,应当是自先秦古典儒家以来就有的一种政治观念,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更为儒家士大夫所强调。在此意义上,我们就很难说“觉民行道”是阳明学的一项发明。只是就阳明而言,在“觉民”还是“得君”这一方法选择上,确有迹象表明阳明自“龙场悟道”以后开始偏向于前者,这从他自此以往开始广收门徒、大力推行讲学活动的实际行动中得以窥其一斑。究其原因,固是由于其仕途上的一时失意,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缘性因素,亦即如余英时所说,明初以来恶劣的政治生态环境,与宋朝时代不能同日而语,朝廷动辄对“士”的杀戮和凌辱,极大地打击了士人“得君行道”的信心,因而导致众多的士大夫在政治取向的选择上不得已而转向于“觉民行道”。这一对于明代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是颇具说服力的,明初且不说,就正德、嘉靖两朝而言,的确阳明及其后学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非常严酷(除嘉靖末年徐阶出任内阁首辅的一段时期以外),以至于阳明及其弟子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讲学活动。然而也须看到,他们之所以极力推动这种面向大众的讲学教化运动,一则是为了化民成俗、“以道觉民”,以为以此便可重整社会秩序,同样可以实现“行道”的目的;一则乃是由于“儒臣得君,自古为难”,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若是“身际明圣”、天子新祚或是每当朝廷的权力结构稍有变动之际,则士人们往往又会重新燃起为道出仕、兼善天下的希望。所以,对于阳明及其弟子们来说,虽然在正德、嘉靖两朝“得君行道”的理想近乎破灭,但是似乎也不能说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一政治志向,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阳明心学的思想圈内,会出现“政学合一”之类的论调。

正是在上述的思想背景之下,王心斋才会说出“学外无政,政外无学”的观点。然而遍检心斋遗书,并没有发现“政学合一”一语,相反我们发现在政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心斋的立场毋宁是偏重于“学”的,他说:

社稷民人固莫非学,但以政为学最难,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

或言为政莫先于讲学。先生曰:“其惟圣德乎!僚友相下为难,而当道责备尤重。《易》曰:‘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其必曰:官,先事信而后言,可也。”

可见心斋认为从重要性的角度讲,学优先于政,讲学就是为政。就“为政莫先于讲学”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而言,这一方面是说,须先把学问做好,然后从政,庶几可望有所作为;另一层意思则是说,为政离不开讲学,讲明此学亦是一种政治。当然心斋所说的“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学问,而主要是指良知心学、道德性命之学。尤可注意的是,在第二段文字中心斋对于为何说“为政莫先于讲学”所阐明的一个理由,其中所谓“其惟圣德乎”,其实就是明道所说的“有天德可语王道”的意思,这里“圣德”显然就是指“君德”。然而即便如此,“僚友相下为难,而当道责备尤重”,意谓能否做好为臣的本分依然是一件难事,同时当道者的“责备”却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的宽松,所以在君臣相遇之际,作为官员必须先有取信于人主的能力,这就必须依靠平时的学问素养。由于心斋的语录往往很不完整,给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斋的真实思想及其论述理路有时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上述一段话的基本意思是清楚的,他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讲学先于为政!应当说,“学外无政,政外无学”之类的话头只是一种原则论,若无具体的义理阐发,往往会落于空洞,然而“为政莫先于讲学”则是一句实实在在的意思鲜明的观点。如果我们结合心斋一生的学思路程来看,就会清楚地了解心斋何以会有这样鲜明的主张,从嘉靖元年京师讲学开始,中经阳明逝世后在泰州开门授徒,最后一直到他逝世为止,即便说心斋的大半生便是在讲学运动中度过的,亦非过言。关于心斋之重视讲学,还有两段资料可以作为有力的旁证,他曾说过:

六阳从地起,故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以兴起人才。古人位天地、育万物,不袭时位者也。

这里所说“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也就是“为政莫先于讲学”之意。很令我们吃惊的是,讲学优先于为政或为政莫非讲学,竟然与“不袭时位”这一观念联系在一起。这不就是心斋初见阳明之时,阳明借以批评心斋的那句话吗?亦即《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由此看来,阳明对心斋的警告发生了一定的效果,心斋不但对自己的喜露圭角的豪气有所收敛,而且对于阳明字之以“汝止”的苦心也已有所体会。

另一段资料是心斋在给宗尚恩(按:生平未详)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的话:

所谓“欲自试”云者,古人谓“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为学”,此至当之论。吾丸斋且于师友处试之,若于人民社稷处试,恐不及救也。进修苟未精彻,便欲履此九三危地,某所未许。有疑,尚当过我讲破。这里所说的“古人谓”,未及详考。心斋的态度是明确的,虽然从原则上可以说“学外无政,政外无学”,但是却万万不能毫无原则地混同学与政的区别,尤其是“以政为学”的说法,以致有以“政”为试验之忧。如果将从政看做一种试验,不妨先在师友处“试之”,若于“人民社稷处”试之,一旦有误,恐已不及挽救;如果学问尚未有进境,便欲出仕为官,这是吾人所不能赞同的。可见心斋对于“学”的重要性实在是非常强调的。他几乎是把“学”看做为政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接着给宗尚思的第二封书信中,讨论了“为禄而仕”的问题,心斋说道:

昔者孔子为禄而仕为乘田,必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为

委吏,必曰会计当而已矣。牛羊不茁壮,会计不当,是不能尽其职,是为不及。牛羊茁壮、会计当而不已者,是为出位之思,是为过之。过与不及,皆自取其罪过。……为禄为道,无入而不自得者,有命存焉。所谓“为禄而仕”,古时称“委吏”或“禄仕”,又称“为贫而仕”,原是与“为道而仕”或“行道而仕”为相对之概念,心斋又说:

知此学,则出处进退各有其道。有为行道而仕者,行道而仕,敬焉、信焉、尊焉,可也。有为贫而仕者,为贫而仕,在乎尽职会计,当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以上两段话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显然心斋对于“禄仕”是持肯定态度的。这里面涉及“仕”的目的问题,质言之,可以归结为“为禄而仕”与“为道而仕”两种。其中所引“孔子为禄而仕”的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依孟子的观点,为贫而仕非终极目的,这是在道之不行而又不得不“为养”家庭的情形下所作的权宜之计,孔子之为“委吏”,当属此例。朱子为此条下注时,曾以“娶妻”为例,生动说明“为贫而仕”

不过是为了“资其馈养”,而非为了“行道”,若从根本上讲,出仕的目的仍在于“行道”。可见,“为贫”或“为禄”终究只是一种“权”论。

若以上述心斋的观点与阳明的观点作一比较的话,则可看出两者的不同,阳明再三强调出仕必须是“为道”,若非为道而仕,则是一种“窃”的行为,这一判断相当严厉。关于“禄仕”,阳明认为虽古已有之,然终非自己的志愿。他于1508年在谪所龙场写下的《龙场生问答》一文中指出:

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者,窃也。今吾不得行道矣。虽古之有禄仕,未尝奸其职也。曰牛羊茁壮,会计当也,今吾不无愧焉。夫禄仕,为贫也,而吾有先世之田,力耕足以供朝夕,子且以吾为道乎?以吾为贫乎?该文之作,正当阳明一生中所受最大挫折之时,然而从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阳明并没有放弃“为道而仕”的愿望。他自己对于此次被贬为龙场驿丞,以为这是“谴”而非“仕”,然而虽说是“谴”,但犹有“职守”,故终究仍是“仕”而非“役”,既然是“仕”,那么就仍须以“行道”为职志。阳明借“龙场生”之口,又设计了这样一场问答:

龙场生曰:“夫子之来也,谴也,非仕也。子于父母,惟命是从;臣之于君,同也。不曰事之如一,而可以拂之,无乃为不恭乎?”阳明子曰:“吾之来也,谴也,非仕也;吾之谴也,乃仕也,非役也。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吾万里而至,以承遣也,然犹有职守焉。

不得其职而去,非以谴也。君犹父母,事之如一,固也。不曰就养有方乎? 惟命之从而不以道,是妾妇之顺,非所以为恭也。”话题是从此次赴任究竟是“谴”抑或是“仕”这一问题讲起,但在论述过程中,阳明所欲表明的中心论点无疑是:“道不可屈”。不论是“子于父母”,还是“臣之于君”,固然都必须“惟命是从”,但又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妾妇之顺”。其中,阳明既采用了荀子“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观点,又汲取了孟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的思想。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明在“仕”的问题上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为道而仕”才是最终愿望。

反观上述心斋之言,他以“孔子为禄而仕”为由,对于“禄仕”显然是取较为宽容的态度,而不像阳明那样,以之为“窃”、以之为“有愧”。事实上,古人对于“禄仕”虽不采取决然反对之态度,但只是在天下失道的情况下而不得已为然的一种“权”法,“仕本为行道”,毋宁说是儒家士人固守的一个原则。朱子便指出:“仕本为行道,而亦有家贫亲老,或道与时违,而但为禄仕者,如娶妻本为继嗣,而亦有为不能亲操井臼,而欲资其馈养者。”这里所说的“道与时违”是一个重要的表述,也就是说,“为贫而仕”是在“道既不行”的情况下的一种暂时选择而已。关于这一点,心斋亦持完全赞同的态度:

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若为禄仕,则乘田委吏,牛羊茁壮,会计当尽其职而已矣。道在其中,而非所以行道也。不为禄仕,则莫之为矣。故吾人必须讲明此学,实有诸己,大本达道,洞然无疑。有此把柄在手,随时随处无入而非行道矣。心斋承认在“道既不行”的情况下,不妨“为禄而仕”,虽然道就在那些琐碎事物之中,但只是尽职而已,谈不上是为了“行道”,而如果可以不为禄而仕,则还是放弃为好。重要的是,人们若要把握住此处的关节,则需要在日常讲学中讲明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明白了为官出仕的道理,便能做到随时随地“无入而非行道矣”。

综观上述,可以说心斋依然把“为道而仕”视作士人出仕为官的原则,与此同时,心斋也依然把讲明此学看做正确处理“为禄为道”之关系的关键。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对心斋所说的“学外无政,政外无学”有一个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三 出入为师

以上我们大致检讨了有关“为学为政”以及“为禄为道”等问题,事实上这也就是儒家士人所面对的“内圣外王”以及“经世济民”的问题,同时也必然涉及士人的“出处”问题。出,指出仕为官;处,指致仕归养或退隐不仕。这本来主要是儒家士大夫在政治去就上的基本态度问题,早在孔孟时代,儒家学说就有关出处问题定下了一个基调:“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所谓“卷而怀之”,意即收而藏之,引申为士人可以退居山林、隐而不出。这一基调的中心思想是:士人的出与处,最终取决于天下有道还是天下无道。当然按上述“禄仕”的说法,即便是在天下无道之时,也还允许采取“为禄而仕”的变通手法。然而对于士人来说,“出处大节”毕竟是一个关涉到能否成就大人君子的关节点。所以,心斋非常强调:“学术宗源,全在出处大节。”意谓学术之旨归最终必然要落在“出处大节”的问题上,换言之,在出处问题上一旦行为有误,即可证明其学术必然不正。因此随着宋代以后政治官僚体制的成熟,儒家士大夫在出处去就的问题上如何抉择成了一个非常重大而又严肃的问题。及至明代,亦莫能外。上述阳明的《龙场生问答》,其实主要就是谈了士人的出处去就这一核心问题,可以确认的是“为道而仕”依然是阳明的一个政治信念。

同类推荐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热门推荐
  • 废材惊天逆袭:狂凤驭妖

    废材惊天逆袭:狂凤驭妖

    自古以来驭魂者皆是逆天而行打乱轮回的罪魁祸首。传言干这行的总有一天会受烈火焚身之苦,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她,行内人口中的天才驭魂师,唯一一个经受烈火焚身而大难不死之人。虽逃过天降的灾难,却躲不过人为的阴谋。凤离月,天绝大陆第一强国风凛的公主,还在母亲的腹中时便受万人的羡慕。可是出生前不久嘴贱的国师却说她的降生,将会使风凛国福祸双至。出生之日天降暴雪整个帝都冰封三尺,狠心的父亲宁可无福也不要灾祸降临,将她掐死在襁褓之中。当二十一世天才驭魂师的灵魂,遇上风凛国公主的废材之躯,究竟是沦为废材还是强者崛起?
  • 穿越之亲妈后妈

    穿越之亲妈后妈

    穿越!这种事情也能发生在我的身上!宗雯醒来看着一身狼狈的自己,感叹不已。不受宠!好吧,反正我也不需要,只要有机会就泡美男去,谁管他是不是护国大将军。弃妃!唉。没想到我宗雯也有成为弃妃的时候,还是个被送人的。算了算了,弃妃我无所谓,只当是多一重身份罢了!儿子!这下好了,连分娩的痛苦都省了,两个儿子已经很多了,我应该不需要再生了!抱着这样的心态,穿越者宗雯开始在古代的生活。降继子,收毒蛇;闯皇宫,揍皇上;继子桀骜,亲子腹黑,还有一个调皮捣蛋干儿子;将军冷酷,皇帝霸道,王爷如花,公子如玉,绝色管家是小受,邪魅男子是材狼,美男一个接一个,就是比不过咱俊美无双,粉嫩清纯的好儿子!谁想伤害他们,我就与谁誓不两立!不过,貌似三个儿子都不是什么软脚虾。齐子尧语录:“老,老妈?你很有自知之明,你确实很老。不过,妈妈可是妓院老鸨的称呼,你想不开要堕落青楼吗?”顾雪松语录:“喂,女人,有没有兴趣陪本少爷逛青楼,我可以考虑给你工钱,当然也可以为你创造和我爹单独见面的机会。”喻紫箫语录:“你,调戏良家少男!我不管,赔钱,不赔就拉你见官!”各位亲们,玄天的新小说出炉了!本文走的是幽默温情路线。女主有些迷糊,有些可爱,但精明的时候也很精明。可惜,就是被男主和两个儿子压迫。在这部小说中,女主的两个正太儿子可是很强大的!本文先主既讲亲情,又讲爱情。就看女主怎样抢回儿子,怎样带着儿子大闹宁国吧!喜欢的亲们多多投票,多多收藏!推荐自己的新文:《冷女御夫》《五岁儿子是相公》《一个儿子七位夫》朋友的文:《结香》
  • 驭蛇小娘子

    驭蛇小娘子

    夫君心黑黑,宠妾灭妻不算,还把她打包外送。甚至要诛她九族!泣血而生,三年筹划,她化为和亲公主,斗妻妾,闯鬼林,驭群蛇……她立下毒誓,定要他血债血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孔雀

    孔雀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假名媛的回首恋:前夫最大

    假名媛的回首恋:前夫最大

    某日,他正在约会,她突然出现扑进他怀里:“老公,不正好扯平了?”“……”,夙睿西直接把她提起:“老公?”某女理所当然点头:“亲亲老公,我们可没离婚!”他邪气一笑:“你倒是提醒了我”某女无辜可怜,看着他身边的女人,说的隐晦:“你不要我了么?昨天晚上我们还那个啥,不惜搭上自己的婚姻、收他心、更为他生下孩子,一分钟不见就想你!”约会被她搞砸。很好的呀。”“你不要我一次,三年前,她利用一切,我不要你一次,最后却把他的爱践踏在脚底。三年后,当已死的她再次出现,那块立了三年的墓碑算什么?他爱她,宠她,可她却狠狠伤害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

    千百年来,神话故事一直有着不朽的魅力,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在世界各国代代相传。他们不仅是全人类的一种绝不可多得的、也绝不可能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史无前例的杰作。不论翻译它的人文笔如何笨拙,都无法阻止它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在世界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它对西方文学、艺术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均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这启发我们:若想畅读任一民族之文学艺术作品,深刻理解其思维特性和文化特质,从该民族的神话故事入门,无疑是一条捷径和敲门砖。
  •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本卷《穿越与另类》,既包括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穿越小说这一类型,也收入了一些题材比较“另类”的小说。穿越小说中,既有典型的网络穿越小说,也有发表于流行阅读杂志的穿越作品,还有“另类”的穿越小说。“另类”小说中,既收入了贾平凹、莫言等纯文学作家的作品,也选入了耽美和奇幻这两种类型的网络小说。既有文坛巨匠,也有文学新人;既有成名已久的传统作家,也有人气旺盛的网络作家,超越雅俗界限。将穿越小说和“另类”小说汇集于一册,是本卷的特色,而“另类”中,纯文学与网络小说的并行不悖也是本卷选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