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200000035

第35章 与颉刚论古史(1)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颉刚兄:

今天把你一向给我的信,从头“编年”一看,觉其中或者不曾有信失去。我共收到你的六封快信,最末一封为十一月十八论孔子,对么?现在分条从头一一细答,因以前信每不尽意也。

我对于你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有下列的意见:

(一)你这个“古疆域小,一个中央”思想,自然再对不过。这篇文章却并未提到“统一的由来”,若谓有个大的世界观念便能统一,则从无是说。

(二)我对于你的“古史辨”美中不足之一,是看你说殷颇有“扶得东来西又倒”之势。殷诚然不是一个一统天下,诚然还不如成周,但也决不会仅等于昆吾大彭。殷的疆域,东边“海外有截”,西边伐鬼方,到了甘肃境,北边你已承认他游牧到了直隶的保定。而且敌国之周,都那样称他,连曰大商大商,真像克殷才定了天下样的。我们在这些地方,应该充量用尚存的材料,而若干材料缺的地方,即让他缺着。此文中你说商,也未免有与古史辨中同一趋势。

(三)“知道他们已经游牧到直隶保定了”,此句似应于他们下加“至少”二字。因为找出证据来者,可断其为有,不曾找出证据来者,亦不能断其为无。

(四)你引孟子“夏后殷周之盛”一段话,甚悖你古史辨原则。你正是去辨这些话哩!孟子的历史说,即是你所去辨累层地中之一层。“汤百里,文王七十里”一流话,泛言之,则是“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矣”,显然不合事实。

(五)姜羌是否一字,似乎我们尚未得证据。

(六)《左传》的文句,最不宜乎固执去用,因为今本不知经过多少手也。“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岂必是当时楚王之言,诚恐是《国语》中语来语去之语耳。且楚在齐桓时并不处南海待楚灭越后方真正处南海。

(七)你说“因为那时四海以内有个九方千里之地,所以就有了九州之说”。这话我想不见得如此。九本是一多数词,如汪中所举例。但即令九州之九由方千里者九来,而九州是从哪里来呢?孟子这句话实在太模糊。当时的七国中,齐燕赵秦楚俱不止千里,秦楚竟过三四千里,而韩魏不及千里。且那两国千里是谁呢?当时的小国,周卫鲁俱远不及千里,而宋也不及,中山总是为人分来分去的。

州一个观念,必是一个海国的观念。州岛恐本是一个字,只是“方言的歧异”,用久遂有两义。故《禹贡》一面言州,一面言岛夷皮服。州在《诗》尚是岛之义,渚、岛、州皆舌头发音也。如九州之观念不起于海边人民,则应云九宇,九有,九方,而不应云九州。我久疑此小九州之故说亦起于齐。去年告M.Pelliot,他云岛州一字甚可能。

在Veda中,大陆与岛屿亦是一字。今春找到AugustConrady二十年前一文,名“纪元前六世纪印度在中国之影响”,于此一点甚致疑。他说州之观念及推小至大之瀛海环州,均见于Veda,当是由印度到中国。但此涉想之无稽甚显然。如由印度来,何不先至秦而反至齐?且此传说之见于Veda,究竟是原印度日耳曼人的思想呢,或者是印度土物?如是印度土物,则Veda此说亦是借自被征服之民。如是原印度日耳曼人的思想,则原印度日耳曼人亦并非岛夷,焉得发明此思想。且此思想并不同见于希腊及日耳曼的早年神话,故此思想甚难谓之为“Cosmology印度的”。充量亦仅是印度早年土物。或者当年印度东南一带,南洋诸国,以直到中国的青营,有此一种Vedie之传说,其流入印度日耳曼人者,遂入Veda,流入齐国者、遂有九州大九州之说也。“齐国的邹”有此说,甚可长想。

兄谓因为“齐国人有了这种想像,所以他们就有航海觅地的事业”,这话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有航海觅地的事业,所以他们才有了,或从别人得了这种想像。古代齐国海路交通是大而早的。法显回来,由青州上岸。孙权要找辽东,竟布置海征的计划。汉文景武时,南越和匈奴能相策应。而殷之相土,已戡定了海外一块地方。大约齐之海上交通是史前世的事啦。

(八)徐福与日本一段故事,当是日本人当年慕汉族而造之谣言,与造武天皇等一以汉家皇帝之为号出于一个心理。

(九)《山海经》怕是很后的书,何以你不疑他一下呢?

(十)“那时候人敢于放胆思想所以常有很聪明的话(下至)……一个行是了”。我想,放胆思想只能有很荒唐的话。当时的一般阴阳家识纬论者,每是有些方技的。他们却是着实的观天。观天的人见星一夜起东落西一回,而其中有以年变位置者。地动之一种想像甚可有,所难者,说明此天系统耳。歌白尼、盖理律均是说明此系统。至如于地之动一种涉想,即巴比伦之牧童恐也必有想到者矣。且地动与认地是行星亦并不是一事。

(十一)“但何以后来武功就低落,疆土就不能再开拓了!”你的答案是“尊重儒家”,给德化之说征“服”。我想后来汉家皇帝何以不再拓土,不是由于德化之说。我于心有一甚复杂的议论,此时写下累数千字。待下次作一长谈罢。

(十二)我总觉得你这篇文理,与在《古史辨》上,颇犯一种毛病,即是凡事好为之找一实地的根据,而不大管传说之越国远行。如谈到洪水必找会稽可以有洪水之证,如谈到纬书便想到当时人何以造此等等。其实世界上一些寓言(Parables),一些宇宙论(Corsmologics),每每远到数万里。洪水之说,今见之于Genesis者,实由巴比伦来。其在巴比伦者由何来,今不可得而考。纬书上一些想像,及洪水九州等观念,我们不可忘传说走路之事也。汉阴阳家多齐人,而制历者或有外国人,二百二十万年及颛顼诸历,焉知非中央亚细亚流入者也?如必为一事找他的理性的事实的根据,每如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凿矣。

弟斯年十二月七日

(原文刊载于1927年11月8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二期)

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

孟真兄:

弟有一疑难问题,乞兄一决:

在《论语》上看,孔子只是旧文化的继续者,而非新时代的开创者。但秦汉以后是一新时代,何以孔子竟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心人物?

用唯物史观来看孔子的学说。他的思想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秦汉以下不是封建社会了,何以他的学说竟会支配得这样长久?

商鞅,赵武灵王,李斯一辈人,都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何以他们造成了新时代之后,反而成为新时代中的众矢之的?

弟觉得对于此问题,除非作下列的解释才行:

孔子不是完全为旧文化的继续者,多少含些新时代的理想,经他的弟子们的宣传,他遂甚适应于新时代的要求。

商鞅们创造的新时代,因为太与旧社会相冲突,使民众不能安定,故汉代调和二者而立国。汉的国家不能脱离封建社会的气息,故孔子之道不会失败。汉后二千年,社会不曾改变,故孔子之道会得传衍得这样长久。

兄觉得这样解释对吗?请批注,愈详细愈好。

弟颉刚十五,十一,十八

颉刚兄:

十八日信到,甚喜。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有讨论。你问:“在《论语》上看……何以孔子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心人物?”我想,我们看历史上的事,甚不可遇事为他求一理性的因,因为许多事实的产生,但有一个“历史的积因”。不必有一个理性的因。即如佛教在南北朝隋唐时在中国大行,岂是谓佛教恰合于当年社会?岂是谓从唯物史观看来,佛教恰当于这时兴盛于中国?实在不过中国当年社会中人感觉人生之艰苦太大(这种感觉何时不然,不过有时特别大),而中国当年已有之迷信与理性不足以安慰之,有物从外来,谁先谁立根基,不论他是佛,是祆,是摩尼,是景教,先来居势,并不尽由于佛特别适于中国。且佛之不适于中国固有历史,远比景教等大。那种空桑之教,无处不和中国人传统思想相反。然而竟能大行,想是因为这种迷信先别种迷信而来,宣传这种迷信比宣传别种迷信的人多,遂至于居上。人们只是要一种“有说作”的迷信,从不暇细问这迷信的细节。耶稣教西行,想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很不能说那萨特的耶稣一线最适宜于庞大而颓唐的罗马帝国,实在那时罗马帝国的人们但要一种“有说作”的迷信以安慰其苦倦,而恰有那萨特的耶稣一线奋斗的最力,遂至于接受。我常想,假如耶稣教东来到中国,佛教西去欧洲,未必不一般的流行,或者更少困难些。因为佛教在精神上到底是个印度日耳曼人的出产品,而希伯来传训中,宗法社会思想之重,颇类中国也。(此等事在别处当详说)

我说这一篇旁边话,只是想比喻儒家和汉以来的社会,不必有“银丁扣”的合拍。只要儒家道理中有几个成分和汉以来的社会中主要部分有相用的关系,同时儒家的东西有其说,而又有人传,别家的东西没有这多说,也没有这多人传,就可以几世后儒家统一了中等阶级的人文。儒家尽可以有若干质素甚不合于汉朝的物事,但汉朝找不到一个更有力的适宜者,儒家遂立足了。一旦立足之后,想他失位,除非社会有大变动,小变动他是能以无形的变迁而适应的。从汉武帝到清亡,儒家无形的变动甚多,但社会的变化究不曾变到使他四方都倒之势。他之能维持二千年,不见得是他有力量维持二千年,恐怕是由于别家没有力量举出一个Alternative(别家没有这个机会)。

儒家到了汉朝统一中国,想是因为历史上一层一层积累到势必如此,不见得能求到一个汉朝与儒家直接相对的理性的对当。

这恐怕牵到看历史事实的一个逻辑问题。

说孔子于旧文化之成就,精密外,更有何等开创,实找不出证据。把《论语》来看,孔子之人物可分为四条。

(一)孔子是个入世的人,因此受若干楚人的侮辱。

(二)孔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只是一个霸道,全不是孟子所谓王道,理想人物即是齐桓管仲。但这种浅义,甚合孔子的时代(此条长信已说)。

(三)孔子的国内政治思想,自然是“强公室杜私门”主义。如果孔子有甚新物事贡献,想就是这个了。这自然是甚合战国时代的。但孔子之所谓正名,颇是偏于恢复故来的整齐(至少是他所想像的故来),而战国时之名法家则是另一种新势力之发展。且战国时之名法家,多三晋人,甚少称道孔子,每每讥儒家。或者孔子这思想竟不是战国时这种思想之泉源。但这种思想,究竟我们以见之于孔子者为最早。

(四)孔子真是一个最上流十足的鲁人。这恐怕是孔子成为后来中心人物之真原因了。鲁国在春秋时代,一般的中产阶级文化,必然是比那一国都高,所以鲁国的风气,是向四方面发展的。齐之“一变至于鲁”,在汉朝已是大成就,当时的六艺,是齐鲁共之的。这个鲁化到齐从何时开始,我们已不可得而知,但战国时的淳于髡邹衍等,已算是齐彩色的儒家。鲁化到三晋,我们知道最早的有子夏与魏文侯的故事。中央的几国是孔子自己“宣传”所到,他的孙子是在卫的。荀卿的思想,一面是鲁国儒家的正传,一面三晋的彩色那么浓厚。鲁化到楚,也是很早的。陈良总是比孟子前一两辈的人,他已经是北学于中国了。屈原的时代,在战国不甚迟,《离骚》一部书,即令是他死后恋伤他的人之作,想也不至于甚后,而这篇里“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远及尧舜”四端中,三端显是自鲁来的。又《庄子·天下篇》,自然不是一篇很早的文,但以他所称与不称的人比列一下子,总也不能甚迟,至迟当是荀卿吕不韦前一辈的人。且这文也看不出是鲁国人做的痕迹。这篇文于儒家以外,都是以人为单位,而子邹鲁独为一Collective之论,这里边没有一句称孔子的话,而有一大节发挥以邹鲁为文宗。大约当时人谈人文者仰邹鲁,而邹鲁之中以孔子为最大的闻人。孔子之成后来中心人物,想必是凭借鲁国。

《论语》上使我们显然看出孔子是个吸收当时文化最深的人。大约记得的前言往行甚多,而于音乐特别有了解,有手段。他不必有甚么特别新贡献,只要鲁国没有比他更大的闻人,他已经可以凭借着为中心人物了。

鲁国的儒化有两个特别的彩色:

(一)儒化最好文饰,也最长于文饰。抱着若干真假的故事,若干真假的故器,务皮毛者必采用。所以好名高的世主,总采儒家,自魏文侯以至汉武帝。而真有世间阅历的人,都不大看得起儒家,如汉之高宣。

(二)以上项更有关系的,是儒家的道德观念,纯是一个宗法社会的理性发展。中国始终没有脱离了宗法社会。世界上自有历史以来,也只有一小部分的希腊及近代欧洲,脱离了宗法社会。虽罗马也未脱离的。印度、日耳曼民族中,所以能有一小部分脱离宗法社会的原故,想是由于这些民族的一个最特别的风俗是重女子(张骞的大发明)。因为女子在家庭中有力量,所以至少在平民阶级中,成小家庭的状态,而宗法因以废弛。中国的社会,始终以家为单位。三晋的思想家每每只承认君权,但宗法社会在中国的中等阶级以上,是难得消失的,这种自完其说的宗法伦理渐渐传布,也许即是鲁国文化得上风的由来。

本来宗法社会也但是一个有产阶级的社会,在奴婢及无产业人从来谈不到宗法。宗法的伦理必先严父,这实于入战国以来专制政治之发达未尝不合。那样变法的秦伯,偏谥为孝公。秦始皇统一后,(第一举即是到峄山下,聚诸儒而议礼,迨议论不成,然后一人游幸起来。后来至于焚书坑儒,恐惧非其本心。秦王是个最好功喜名的人,儒家之文饰,自甚合他的本味。试看峄山刻石,特提“孝道显明”,而会稽刻石“匡饬异俗”之言曰,“有子而嫁,背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看他这样以鲁俗匡饬越俗的宗旨,秦国的宗法伦理,在上流社会上是不会堕的。故始皇必以清议而纳母归。孝之一字必在世家方有意义,所以当时孝字即等于decency,甚至如刘邦一类下等流氓,亦必被人称为大孝,而汉朝皇帝无一不以孝为谥,暴发户学世家,不得不如此耳。有这个社会情形,则鲁儒宗之伦理传布,因得其凭借。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热门推荐
  •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会这张无形的棋盘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晓历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拥有精妙绝伦的高招,下出变幻莫测的妙棋:强者当更强,弱者将突围,变弱为强。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众多鲜活的历史个案,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情境,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时刻的决策与谋略。本书以史为鉴,希望您在开启它的那一刻,不仅仅阅读到无数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现实中更好地选择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败。
  • 无欲女皇

    无欲女皇

    前世,在爱人和亲人的双双背叛下,她坠楼身亡。今生,她只想无欲无求、默默终老,无奈却被卷入皇权的争斗当中。前生,她相信了爱情的美好,最后失去了一切,包括生命。重生后决定与爱绝缘的她,却得到一个又一个男子的倾心相对,面对他们的深情,她又能否走出过去的伤痛……是否在某一刻开始她的心已经不再无欲无求……现代文系列之《总裁的狂妻》完结现代文系列之:《无心娇妻》完结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敢钓我娘,滚开

    敢钓我娘,滚开

    天哪,这是什么世道?和自家哥哥的一个拥抱,居然引发了哥哥粉丝的不满?她被推下池塘淹死不说,还狗血的穿越了?什么?拖油瓶?为什么她也会有?而且还是她自己亲自生的!这都是什么事啊?宝贝精明能干,帮助妈咪她驱苍蝇,赶老鼠,做的那是一个尽职!美男多多?姐不稀罕!咱追求的可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只羡鸳鸯不羡仙!呃?做不到?那就——滚!!!!!片段一:“娘子,你的眼中到底有我吗?居然还敢和别的男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落铭轩的眼中突然爆发出无名的怒火!他可以爱她,宠她,但是她绝对不可以背叛他!“我就是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怎么了?我们还同吃同住同睡呢!”羽悦不满的看向落铭轩,再看看自己旁边不小心撞到的人,他到底在发什么神经啊?“同住…同睡…”落铭轩觉得自己的心好像在窒息,她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他?满腔的爱换回来的到底是什么?“咦,妈咪,你是在说和我吗?”一个粉嫩嫩的娃娃突然蹦了出来,疑惑的问道。“…”你出现的真不是时候,羽悦用眼神控诉着自家的儿子。片段二:“悦悦,跟我回去!”落铭轩霸道的看着羽悦,一心想要把自家的亲亲娘子带回家。“老头子,你当我是死的啊?想要带走我妈咪,那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羽杰毫不示弱,想把人带走?行!打过他再说!“儿子…你…”能打的过他吗?很是怀疑的看着自家儿子那小小的身板,羽悦默然。“妈咪,放心,他输定了!”他刚刚可是说从他的尸体上踏过去,有本事就杀死他!片段三:“你们要怎么样才肯跟我回去?”落铭轩已经感觉到深深的无力了,这娘俩,他是彻底的投降了。“我要你的钱!”羽悦笑眯眯的说道。“我要你的权!”羽杰欢快的笑道。“好!”钱和权能够换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值!“妈咪,太好了,这样我们以后出去玩,他就不能让人去捉我们了!”羽杰开心极了。“是啊,而且他也没有钱去找我们了!”羽悦抱起自己的儿子,使劲儿的亲了一下!“你可不许反悔哦!”母子两个异口同声。“…”他现在就已经追悔莫及了。“那我和你们一起去!”反省了半响,落铭轩突然开口。“…”母子两个默然。虽然开始有点小白,但是咱保证,绝对不是小白文哦!亲们看过来,喜欢的话收藏一下哦!推荐友友滴文文~~~相公滴《上校爹地,耍流氓》:汐儿妞滴《魅世至尊》:小骨头滴:《娘子,别逃了》:l落雪吖滴:《师兄,你别跑》:残姐姐滴:《腹黑总裁的律师情人
  • 艺绝天下(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艺绝天下(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丛书》以感悟的方式发掘浅显故事中蕴涵的有关哲理,来帮助青少年朋友修心养性,提升智慧,做一个生活中的智者,拥有快乐的人生。
  • 幻夜

    幻夜

    是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她的魔性?是什么样的幻影,操纵着他的灵魂?地震之后,宛如人间炼狱的断壁残垣中,水原雅也借机杀了舅舅,却被一神秘女子当场目击,她答应为水原终生保守秘密。他们相偕前往东京,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从此再无一丝太阳的无边幻夜:凡是接近过她的人,都遭逢厄运;凡是触碰过她过去的人,都不知所踪……《幻夜》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多线演进、暗藏伏笔、丝丝入扣的写实技巧在本书中愈加纯熟,以笔为刀,直刺人性最深处的无边之恶,将人为活下去而不择手段的绝望,书写得血流成河……正如评者所言:“《幻夜》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绝望之书’。”
  • 娘子别跑:捡个妖夫来种田

    娘子别跑:捡个妖夫来种田

    封王又如何,将我母子发配到这贫瘠偏远的南荒,想的不就是任由我们自生自灭。想我堂堂新时代女强人一枚又怎会如此落魄,想要我不好过,该说是二皇子。只因当朝国师一句“龙生两子,我便要过得比你们任何人都好。必有一妖。种田发家,开辟疆土,当我富可敌国,她,又有谁能耐我何。遥遥云游“启禀主子,前面有一尸体挡路,还未死,如何处理。”“拖走,大云皇朝的长公主,别弄死,记得收取报酬。”从此女做男身。”“多谢救命之恩,小生无以回报,噢!不,只好以身许。"妖孽般的容颜,卖萌的表情。所谓打不过就跑,只是......“娘子别跑啊!你要对人家负责!”
  • 你是我的寂寞天使(完)

    你是我的寂寞天使(完)

    妈妈嫁入了豪门,我就是那个“拖油瓶”。他目空一切的样子,根本就是看不起我嘛,切,我也看不起他,仗着有钱有势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妈妈一定要我转学,转到那所见鬼的贵族学校去。天要亡我,那我不是每天都要跟他一起上学了吗?有一天,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天天对我横眉冷对的他竟然喜欢……我?狂喜中,看我好好报复他!可是,我的心什么时候为他沦陷了呢?群号:18533531;62326203
  • 贤妻良母难为

    贤妻良母难为

    莫黛本以为自己盲掉的双目这辈子都不会再次发挥它们的功用了,但老天似乎有意给她一次重见光明的机会,在她28岁生日的当晚安排她穿了——她该感谢老天的,真的————感谢他让她甫一睁开眼就发现自己挂在半崖的一根树杈上,下一秒便自由落体向下坠,身体横向着陆,直挺挺砸向岩石;——感谢他让她穿到一个女养家的女尊世界中,成为一户家徒四壁穷得不能再穷的农家中的“妻主”;——感谢他让她这个前世没什么恋爱经验的大龄女青年已经有了丈夫,三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还有一个尚存在肚子里)的惊悚现实感;——感谢他让她知道她的人缘有多么微妙,亲戚不亲,邻里不睦,丈夫吧,一个貌合神离,一个胆小怯懦,还有一个压根儿就瞧她不起.人生在世总要有个奔头,重生的惊喜很快便被困窘的现实打破——她为什么而活?她要怎么活?当一声怯怯的软软的糯糯的小猫似的童音传进她的耳内——“娘.”她看着站在面前的两个瘦得皮包骨头,明显已经病态的小萝卜头,她的心尖儿颤了,虽然这具身体里的芯儿是换了,但血缘亲情却是磨灭不去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一刻已经认命了——丈夫神马的先忽略不计,为了孩子们她也要努力活好。她要为孩子们支撑起这个贫穷的家,她不求大富大贵,但至少要把孩子喂饱喂好。运用前世不多的经验智慧,再偶尔使用一下坑爹的异能,坚忍低调做人,不卑不亢行事,踏踏实实种田过日子,勤勤恳恳赚钱养好家。看着孩子们渐渐圆润起来的小身体,看着家人愈来愈舒展的眉眼,她从心底升起一种满足感。她希望日子会如此顺遂地过下去,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狗血的。她忽略了老天一直以来偏爱的“小言情”,从穿越后的那一刻她就努力摒弃掉的感情问题,渐渐显露出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