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阳先生(1993:945)认为“新”、“鲜”有个大致分工:事物新用“新”,味道新用“鲜”。《后汉书》中可见有“新味”,见上例(2),且从语料性质来看,出自诏书,应该是别于口语的较为庄重的措辞。《后汉书》中未见“鲜”表示味道新的例子。我们依据《后汉书》中“鲜”的用例,认为“鲜”不同于“新”似在于存在一个视觉冲击的过程,如“鲜”所描写的对象“鱼”的活蹦乱跳,“车、衣”的色泽亮丽。“新”则更侧重于与“旧”的对比或出现变化,因此“新”所描写的对象中可有抽象名词,而抽象名词是绝对不会成为“鲜”的描写对象的。
小结:《后汉书》中“新”语义场的成员较少,仅“新、鲜”2个;其中“新”是代表词,语用范围较广;“鲜”表示新用例较少。现代汉语中“新”仍最为常见,但不再用于表示味道新;“鲜”则基本用于味觉,“新鲜”连用用如“鲜”。
3.好(Good)
“好”位于《百词表》第97位。《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段注:“好,媄也。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而“媄”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色好也,从女,从美。”可见“好”本形容女子貌美由于对甲骨文“好”的字形解说不一,因此对“好”的本义,学界有多种说法。如左民安的“生育美”说(《汉字例话》,1984),认为从“好”字的会意形式看,在古代很可能是以多子女的母亲为“好”的;陈炜湛的“爱情美”说(《古文字趣谈》,2005),认为“好”的本义当为君子淑女相悦相爱之好,男女之美事也。然以“女子貌美”说最为常见,自许慎始,经宋至乾嘉一些学者的修饰补充而沿袭至今,很多词典字书均采用此说。,后来才扩大为泛指事物的美、善。因此我们对《后汉书》“好”语义场的研究将从“容貌美好”和“事物善好”两个子义场来进行考察。
由于《后汉书》中“好”语义场的成员较多,而使用相对简单,多直接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偶见用作谓语的用法;且从历时来看,这些词的词义也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展开论述了,仅各举一例以示:
(1) 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郎襄楷列传》)
其异种满离、高句骊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2) 遣使以美女缯彩赂遗匈奴,要结和亲。(《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马援列传》)
(3)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张曹郑列传》)(按:此例“秀眉”形容的是男子的仪容美丽。)
余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列女传》)
(4) 后宫之号,十有四位,窈窕繁华,更盛迭贵,处乎斯列者,盖以百数。(《班彪列传》)
(5) 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张衡列传》)(按:“蛾”通“娥”,《后汉书》中“娥”均用为人名。)
(6) 尔乃妍媚递进,巧弄相加,俯仰异容,忽兮神化。(《文苑列传》)
(7) 舒妙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张衡列传》)
(8) 夫华离蒂而萎,条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蔡邕列传》)
(9) 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梁统列传》)
(10) 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11) 皆单费百缣,用功千倍,破牢为伪,以易就难,坐食嘉谷,消损白日。(《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12) 后籍姊兄荫势,恣极奢靡,宫幄雕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皇后纪》)
(13) 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杨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班彪列传》)
(14) 子融,有俊才,好黄、老,不肯为吏。(《酷吏列传》)
(15) 林宗谓门人曰:“二子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郭符许列传》)
(16) 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桓谭冯衍列传》)
(17) 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桓荣丁鸿列传》)
(18) 感鸾鹥之特栖兮,悲淑人之稀合。(《张衡列传》)
(19) 尚书卢植为之诔赞,以昭其懿德。(《文苑列传》)
(20)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邓寇列传》)
(21) 每引进,帝辄顾谓左右曰:“佳乎吏也!”(《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2
庶有谠言,以承天诫。(《郭陈列传》)(按:《说文新附·言部》:“谠,直言也。”《说文新附考》:“汉以后止行直言之义矣。”“谠”汉以后只表示“善言”义。《玉篇·言部》:“谠,善言也。”)
(23) 篡前修之夸节兮,恶诈谋之妄作。(《冯衍列传》)
(24) 间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复践辟雍。(《显宗孝明帝纪》)
(25) 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光武帝纪》)
(26) 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27) 惧筮氏之长短兮,钻东龟以观祯。(《张衡列传》)
(28) 夏五月戊子,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怀远,祥物显应,乃并集朝堂,奉觞上寿。(《显宗孝明帝纪》)
(29)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班彪列传》)
从上例我们可知,“好、美、秀、丽”既可表示“容貌美好”,又可表示“事物善好”,兼属两个子义场。在表示“容貌美好”的子义场中,不同的词有不同的侧重,如“好、妍”侧重于外貌形象,“窈、窕、姣、丽”侧重于身材,“媚、冶、妖”侧重于体态等;“秀”则不同于其它的词,可用于表述男性;同时成员之间常组合连用,如“窈窕、姣丽、妍媚、妙婧”。在表示“事物善好”的子义场中,虽然我们依据《后汉书》中的用例所体现的特征,分为“品质优良、外表华美、才智兼美、品行善好、征兆吉祥”5个小类,但实际上有的词所代表的特征并不是单一的,我们只是以最常用的特征将其归类。如“良”既可表品质优良,如例(10)“良马”,也可指品行善好,如《郎襄楷列传》“天下莫不嘉朝廷有此良人,而复怪其不时还任”中的“良人”;“嘉”除了可表品质优良、“善”除了可表品行善好外,二者都还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郭陈列传》“嘉谋异策,宜辄纳用”中的“嘉谋”、《南匈奴列传》“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中的“善意”等。
小结:《后汉书》“好”语义场中的成员多达42个,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好”这一特征进行细分,沿袭了上古语义场划分较细的特点。现代汉语中,这些成员在口语中大为缩减,“好”则最为通用,使用范围最广。
4.圆(Round)
“圆”位于《百词表》第98位。《后汉书》中与“圆”有关的词有:圆(员)、圜、环。
圆(员):甲骨文中尚未见“圆”,但从“日、晶”等字的甲骨文来看,先民对圆这种性状已经有了认识。《广韵·仙韵》:“圆,同圜。”《学林》卷九:“圆,用员字者,省文也。”又《孟子·离娄上》“不能成方员”宋翔凤赵注补正:“方员之员,或作圜,或作圆。作员者,假借字。”《后汉书》中“圆”共14例,“员”用为“圆”4例,多与“方”连用或对举,如《班彪列传》:“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体,放太、紫之圆方。”《舆服志》:“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郭陈列传》:“置方员于规矩,审轻重于衡石。”此外,“圆(员)”也可作定语修饰名词,可见“圆坛、圆盖、员石、员栅”,如《祭祀志》:“枚长一丈,厚一尺,广二尺,皆在圆坛上。”《东夷列传》:“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
圜:“圜”本指天体,也可形容如天体之圆,如《楚辞·天问》“圜则九重”朱熹集注:“圜,谓天形之圆也。”后“圜”在应用中逐渐泛指圆形,《广雅·释诂》:“圜,圆也。”《后汉书》中“圜”表示圆这一特征4例,可见“圜方、圜冢、周圜”,如《张衡列传》:“俗迁渝而事化兮,泯规矩之圜方。”
环:“环”本指中空的圆形玉器,后也可引申表示中空的圆形,《庄子·庚桑楚》“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陆德明释文引《广雅》:“环,圆也。”《后汉书》中“环”在本语义场的用法有2例,均用作定语,可见“环堵、环缨”,如《舆服志》:“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这里“环缨”义为环状的冠带。
小结:《后汉书》“圆”语义场中的成员较少,表示圆这一性状“圆”为基本词。现代汉语中“圆、员”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员”不再表示圆,退出了“圆”语义场。
5.干(Dry)
“干”位于《百词表》第99位。“干”与“湿”相对,泛指物的失水或缺水状态。《后汉书》中与“干”有关的词有:干(乾)、燥、旱、枯、槁、焦、萎。
干(乾):《集韵·寒韵》:“乾,燥也。”《希麟音义》卷八“乾燥”注引《字样》云:“乾,本音虔,借为乾湿字。”又《字诂·干》:“乾湿之乾,亦可借用干字。”古人常把乾湿的“乾”写为“干”,如《释名·释饮食》:“干饭,饭而暴乾之也。”《后汉书》中此种用法“干”仅1例,可见“干饭”,如《独行列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而“乾”在本语义场用法3例,可见“乾饭、乾皮、乾鼠”,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
燥:《玉篇·火部》:“燥,火干也。”又《释文》:“楚人名火曰燥。”可见“燥”隐含因火而干。《后汉书》中“燥”共6见,除1例表示中医病名“六淫”之一外,余多与“湿”连用或并举,如《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土为弃物,岂有性情,而欲制其厚薄,调其燥湿邪?”《独行列传》:“推燥居湿,备尝艰勤。”也可与本语义场其它成员组合,如《方术列传》:“佗曰:‘死胎枯燥,势不自生。’”
《后汉书》中“干(乾)、燥”出现次数的比例为4∶5,使用频率大致相当,二者词义已无太大差别,但用法上,“干”主要作定语,而“燥”则多与“湿”形成反义聚合。
旱:《说文·日部》:“旱,不雨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引《洪范五行传》:“旱之为言干。”“旱”表示干是指因日晒不雨而造成的缺水状态,所形容的只是气候。《后汉书》中“旱”多用为动词,表示“不雨”,真正用为形容词表示状态的“旱”较少,如《方术列传》:“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枯、槁:《说文·木部》:“枯,槁也。”《集韵·孝韵》:“槁,枯。”又《慧琳音义》卷四十一“枯槁”注引《考声》:“枯、槁,干也。”可见“枯、槁”表示干枯意义无别,《后汉书》中二者常常连用,有“枯槁”3例,但都是比喻用法,形容人的憔悴,如《耿弇列传》:“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从用法上看,“枯”在使用频率及应用范围上远超出“槁”,搭配形式可见“枯骨、枯骸、枯尸、枯鱼、枯胔、枯华、枯树、枯叶、枯朽、枯毁、枯焦、枯旱、枯燥”等,“枯”也可单用,如《五行志》:“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而“槁”的使用狭窄得多,仅见于“枯槁”这一组合形式中。
焦:《慧琳音义》卷三十“焦然”注引《考声》云:“焦,极干也。”《释名·释言语》:“燥,焦也。”《后汉书》中“焦”表示干燥有3例,均与“枯”组合,“枯焦”1见,“焦枯”2见,如《卓鲁魏刘列传》:“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左周黄列传》:“顷年以来,旱灾屡应,稼穑焦枯,民食困乏。”
萎:《集韵·支韵》:“萎,草木枯也。”《慧琳音义》卷三十一“萎黄”注引《文字典说》云:“萎,枯槁也。”《后汉书》中“萎”表示枯萎仅1例,见《蔡邕列传》:“夫华离蒂而萎,条去干而枯。”这里“萎、枯”对应。
小结:《后汉书》“干”语义场中,“干、燥”用于泛指,其它成员则在适用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旱”主要用于指气候,“枯、槁、焦、萎”主要用于形容草木。现代汉语中,表“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义基本上“干”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