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33

第33章 动词篇(5)

翻:《说文新附·羽部》:“翻,飞也。”《后汉书》中“翻”仅表示鸟飞动,1例,见《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婉娈龙姿,俪景同翻。”但后世多用于表示旗帜、衣袖等的飘动,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现代汉语中“翻”的语义转移,不再表示鸟飞。

小结:《后汉书》“飞”语义场中,“飞”既可以是主动发出这种动作,也可以是被动得到这种动作,既用于可主动做出这种动作的有生之物,也用于由于外力做出这种动作的无生之物;其适用范围广泛,且在使用频率上占据绝对优势,是本语义场的代表词。从表示飞的各种状态的子语义场来看,仍呈现出语义分割较细的特点。而“扬、翻”多用于无生之物,虽偶见用于有生之物,但《后汉书》中或在搭配上有严格限制,或在数量上用例极少,这种用法并不典型。3.走(Walk)

“走”位于《百词表》第65位。有关“走”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孟晓妍《先秦“走”、“趋”同义辨析》、白云《“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张诒三《从上古到中古动词“走”的语法功能演变》、陈金生《释古代汉语中的“走、奔、行、步、趋”》、杜翔《“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李士升《“趋”与“徐趋”》等,研究范围几乎涉及“走”语义场的各主要成员,详尽的辨析了相互之间的异同,并重点描绘了“行-走”的历时替换,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语法功能的演变。行:《广韵·庚韵》:“行,行步也。”《后汉书》中,“行”近2千例,但多表示“巡行、兼摄官职、实施、品行”,本语义场的用法并不多,较之魏晋时期已有了较大不同据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2008:236),魏晋中土文献中“行”大部分表“行走”义。如果把“行”纳入表示人体普遍姿势的“坐、卧、立、行”这样一个小的词汇系统,“行”可看作是“行走”义的泛称,如《皇后纪》:“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此例中“坐、行”对举。从具体语义来看,《后汉书》中“行”一般还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走”,如《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于是斌将侠客晨夜追种,及之于太原,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种,斌自步从。一日一夜行四百余里,遂得脱归。”这里从“步从”可知“行”为步行;可也有表示非步行的,如《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这里从“驾出”可知“行”为骑马或乘车而行。从“行”的速度来看,可以指普通的走路速度,比“走”和“趋”都慢,如《桓荣丁鸿列传》:“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为了“避骢马御史”,停停让让,这里的“行”实际上可能比通常走路的速度还要慢。也可以表示快速行进,如《西羌传》:“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

语法上,“行”单用占绝大多数,可在其前用表快慢的程度副词或表方位或方式的名词来修饰,可见“疾行、徐行、西行、北行、肘行”等,如《李陈庞陈桥列传》:“涂路倾阻,难劳百端,疾行则抄暴为害,迟进则谷食稍损。”《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会更始败,复与般转侧兵革中,西行上陇,遂流至武威。”《西域传》:“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其次,“行”多用为不及物动词,当其接宾语时,往往是用来描述行的时间或距离的名词,如《皇后纪》:“行四日,驱驰还宫。”《孝灵帝纪》:“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而对表示行走目的地的名词,却通常需用“到、至”引出,如《光武帝纪》:“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荀韩钟陈列传》:“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趋:《集韵·遇韵》:“趋,行之速也。”可见“趋”的速度比“行”快。《后汉书》中“趋”表示疾行可单用,如《儒林列传》:“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也可见“趋拜、趋就、趋出、趋走、趋奔”等组合形式,如《方术列传》:“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值得注意的是,“趋”单用时一般不带宾语,但形成组合形式后,可带宾语,此时“趋”的目的性很明确,如《虞傅盖臧列传》:“防不得已,趋就东箱。”《袁绍刘表列传》:“谭被发驱驰,追者意非恒人,趋奔之。”

在古代,“趋”是一种很有讲究的礼俗,疾步上前往往隐含着对尊者或长者的敬意,《汉书·叔孙通传》“传曰趋”颜师古注:“趋,谓疾行为敬也。”《后汉书》中如上举《儒林列传》“趋”单用的例子中,“不趋”即是“显宗”对大儒“包咸”的一种礼遇。考察先秦文献,我们发现,虽然“趋”多用于“下对上”,但也有例外,如《战国策·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走:《集韵·候韵》:“走,疾趋也。”可见“走”的速度比“趋”快。《后汉书》中“走”306见,未见用如现代汉语“走”的例子。较之“行、趋”,“走”的语法功能显得更为全面。在适用对象上,除了用于人外,还能用于动物,如《梁统列传》:“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在是否带宾语上,可用为不及物动词,如《崔骃列传》:“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也可以带宾语,跟“行”相比,“走”多直接带地理名词,如《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岑走天水,公孙述遣将侯丹取南郑。”只有1例和“行”一样用“至”引出,见《隗嚣公孙述列传》:“始起据汉中,又拥兵关西,所在破散,走至南阳,略有数县。”同时“走”还能接指人的宾语或指代人的“之”,表示“使……走”,如《班梁列传》:“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张诒三考察了上古到中古文献中“走”与名词宾语的搭配变化(2005:284),认为“走”带目的宾语的功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衰退。我们从《后汉书》中可以看出,尽管“走”在自身的发展中可能带宾功能有所衰退,但和“行、趋”相比,仍有很大的自由度。

随着语言的发展,“走”的语义发生了转移,不再表示“疾趋”,而表示“行走”,并逐步替代了“行”。白云在《“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中对“走”的词义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描写,她认为“走”的行走义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举《读曲歌八十九首》“语我不游行,常常走巷路。败桥语方相,欺侬那得度”为证,并指出“走”于晚唐五代时期逐渐进入通语口语系统,直至元代行走义逐渐成为“走”的基本义。关于这个替换过程,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新词“跑”的加入才引起的,如徐国庆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1999:6)中说:“古代汉语中,‘走’和‘行’本是对立的,由于‘跑’取代了‘走’的意义,便使‘走’有了‘行’的意义。”而“跑”的奔跑义,王力先生(1980:656)认为产生于唐代,并举马戴诗“红僵跑骏马,金镞掣秋鹰”为证,《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词典》均以此作为始见例。似乎“走”表行走义在表奔跑义的“跑”产生之前就产生了,那么“行、走、跑”在词汇系统中的线性替代现象又怎么会是“跑”的加入引起的呢?杜翔在《“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一文中指出,“走”其实在“跑”的奔跑义产生之前曾兼表行走义和奔跑义,“走”后来代替“行”表行走义,实际上应是自身语义内部的调整。

奔:《尔雅·释言》:“奔,走也。”邢昺疏:“奔,大走也。”可见“奔”比“走”的速度还要快,“走”是跑,而“奔”是飞跑、狂跑。《后汉书》中“奔”224见,多数表示奔跑义,从语境上看,常用于战败逃跑,如《皇甫张段列传》:“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诸谷上下门。”从适用对象上看,“奔”和“走”一样也能用于动物,如《文苑列传》:“飞兔、褭,绝足奔放。”不同的是“奔”常用于本身跑得很快的“马、兔”等,而“走”常用于“狗”或是表泛指的“兽”,如《马融列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此外,“奔”还可用于非生命体,如《五行志》:“更始二年二月,发雒阳,欲入长安,司直李松奉引,车奔,触北宫铁柱门,三马皆死。”不过此例中“车奔”也可理解为马拉着车奔,实际上也是“马奔”。在接宾语的问题上,“奔”多带地理名词,且比“走”显得更为灵活,可以直接“奔+地理名词”,如《张王种陈列传》:“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还可见“奔”后用“入、出、还”等引出地理名词用以表明方向的,如《朱乐何列传》:“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另“奔”也可带指人的宾语,但不同于“走”接指人的宾语时表使动义,此时“奔”多表示投奔,且语音上为去声,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仅有1例“奔”带指人的宾语表示奔走,见《袁绍刘表列传》:“谭被发驱驰,追者意非恒人,趋奔之。”但此例中“趋奔”连用,“奔”独用时未见带指人的宾语表示奔走的例子。

步:《玉篇·步部》:“步,步行也。”《荀子·正论》“步中武象”杨倞注:“步,谓车缓行。”可见,“步”的速度缓慢,可表示人举足徐行,也可表示车慢速行驶。《后汉书》中“步”单独作谓语的例子较少,如《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常见为组合形式“步走、步行、行步、步归、步从、步逐、徒步”等,如《李杜列传》:“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在适用对象上,《后汉书》中“步”基本上都用于表示人步行,但有一例也可看作是车缓行,如《方术列传》:“后乃驾驴车,与诸生俱诣许下。道过荥阳,止主人舍,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子训曰:‘乃尔乎?’方安坐饭,食毕,徐出以杖扣之,驴应声奋起,行步如初,即复进道。”这里“行步如初”,也可看作指的是“驴车”。

徒:《论语·先进》“吾不可徒行以为之椁”皇侃义疏:“徒,犹步也。”邢昺疏:“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后汉书》中此用法不多,不见独用的例子,多“徒行、徒步、徒跣”连用,如《袁张韩周列传》:“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

“走”语义场一直以来就是比较复杂的聚合系统,早在甲骨文中关于行走类的词汇就已相当丰富,我们的考察也仅涉及其中较为常见的成员,其它如:用于在水里走的“涉”,追逐逃跑类的“追、逐、逃、亡、遁”,隐含跨走意味的“越、逾”,侧重走的方向性的“登、陟、进、前”等,这里不一一展开论述。

小结:《后汉书》“走”语义场中,虽然从使用频率上看,“行”表行走义并不多,但从意义范围和具体所指来看,“行”是用于泛指的上位词。我们根据行走的不同方式,大致分为表示疾走的“趋、走、奔”和表示步行的“步、徒”,并对它们在《后汉书》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描绘和对比分析,除了传统注家所谓语义上的区别以外,在语用对象、带宾功能、搭配能力、感情色彩上都存在着种种差异。

现代汉语中,“走”早已代替“行”表行走义,然而和“饮——喝”、“食——吃”在方言中的反映一样,在古汉语遗存较多的粤语、闽语中,“行、走”仍分别表示行走义和奔跑义。

4.来(Come)

“来”位于《百词表》第66位。如果我们把“来”看作表示身体位移运动的概念,则“来、去往、归返”只是方式不同的位移运动。在古文献和注中“来、去往、归返”相通的例子很多,如《读书杂志·史记第六·太史公自序》:“《晋语》‘自今以往’,《吕氏春秋》上德篇作‘自今以来’;《吕氏春秋》察微篇‘自今以往’,《淮南》道应篇作‘自今以来’。是来即往也。”《书·洪范》“归其有极”蔡沈集传:“归者,来而至也。”因此,表示“去往、归返”的词是都可以归入“来”概念义场的,王凤阳先生(1993:727)就把“归、还、回、溯、复、返、来”列为一组辨析。但如果从“来”这个词本身的语义特征着眼,侧重于强调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参照系,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的一种位移,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往、归返”的运动方式和“来”是不同的,汪维辉先生(2000:268-275)就曾撇开“来”而单独分析“还、返、归/回”,若此,“来”语义场则只有“来”这个成员了。

我们对核心词的研究,并不是以词为单位,而是以这些词所反映的概念为出发点,以语义场为单位进行研究,因此我个人倾向于把“来”语义场看作是表示身体位移运动的语义场,而不仅仅局限于“来”这个词所表示的具体的语义特征。那么《后汉书》中“来”概念下的成员就比较复杂,包括“来、至、赴、适、之、去、造、往、返(反)、复、归、还、旋、回、就”等,其中“来”更是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成果叠出。这里我们对“来”语义场的考察也重点集中于“来”这个成员上,具体分析《后汉书》中“来”的使用情况。

《后汉书》中“来”共666见,除用作姓氏、民族名外,基本上都表示自彼至我的位移运动。从语法功能上看,“来”可以单用,如《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先帝征君不至,骠骑辟君而来,何也?”也有“来”构成的各种组合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来+动词

“来+动词”是《后汉书》中最常见的搭配。

此结构中大多数“来”的意义很实在,表示朝说话人方向的动作行为,这时“来+动词”是一个连动结构,《后汉书》中可见“来会、来贺、来集、来盟、来取、来迎、来吊、来救、来伐、来入、来献、来观、来见、来朝、来诣”等,如《光武十王列传》:“诸王来会辟雍,事毕归蕃。”《文苑列传》:“射徒跣来救,不及。”但有时“来”并不表示实在的动作行为,只是指示第二个动词动作行为的方向。如《班梁列传》:“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此例中“来降”的主语是“二国”,显然不可能真的来,这个“来”只是依附在“降”前,使“降”的动作意义具有更明确的针对性,“来降”就是“对我们降服”。这种用法《后汉书》中的其它用例如:

(1) 其后匈奴争立,日逐来奔,愿修呼韩之好,以御北狄之中,奉籓称臣,永为外扞。(《南匈奴列传》)

按:其中“日逐”为匈奴名,泛称,显然“来奔”表示“逃向我们”,“来”不表具体动作意义。

(2)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卓鲁魏刘列传》)

按:这里为双方面对面的对话,显然“来”的具体动作已经完成,“来言”表示“对我们说”。

(二)动词+来

《后汉书》中“动词+来”的组合中,多见“往来”,如《东夷列传》:“乘船往来,货市韩中。”此例中“来”为实义,“往、来”相对;也有“来”用如趋向动词的用法,但用例很少,如《方术列传》:“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董卓列传》“并率其众数千骑来”(此例为“动词+宾语+来”),此时“来”表示动作的意义其实有些弱化,用法不同于“往来”中的“来”,而含有提示动作完成的意味,如上例“从东南飞来”如果说成“从东南飞”,“并率其众数千骑来”如果说成“并率其众数千骑”,显然后者有进行体的意味,前后表达的重点完全不同。

(三)来+名词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1980∶633)中指出:上古时期,“来”是排斥宾语的,凡用“来”字的地方,目的地是显然可知的。《后汉书》中“来”以不带宾语为常,但也有带宾语的例子,宾语可以是处所名词,如《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也可以直接带单音节方位词,如《袁绍刘表列传》:“公孙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而现代汉语中,诸如“来南”这种用法已基本不见。同时《后汉书》中如“往来、来入、来到、来至、来会”等组合形式带处所名词的情况也很普遍,如:

(3) 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张曹郑列传》)

(4) 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求见彧。(《郑孔荀列传》)

(5) 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邓寇列传》)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来”接宾语,如《独行列传》:“到官,以爱惠为政,怀来异俗。”《崔骃列传》:“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这里“来”为使动用法,表示“使……来”义。

同类推荐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热门推荐
  • 经理人必备商务口才与谈判知识

    经理人必备商务口才与谈判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书是经理人必备系统丛书之一,从管理概论、管理职能、管理创新以及管理法则与实践四方面,比较客观地讲述了经理人管理工作的本质,为广大经理人搭建出走向成功的知识阶梯。
  • 农女的秀色田园

    农女的秀色田园

    池莲蓬穿越而来,成为贫穷农家院里的小农女。两年,好不容易家中安定,娘亲身怀双子,却不想,坏事接踵而至——爹爹伤病卧床,舅妈贪财无情,村民耍赖撒泼,家中拮据难捱。当困难到来之时,小农女也当自强不息,奋起迎战!————莲蓬夜半数家产,薄田茅屋——银子没多少?苦逼!娘亲身怀双胞胎,不能劳作——据说是男胎?好事!爹爹意外摔断腿,卧床养伤——没有劳动力?惨了!姐姐出门遭欺负,大打一架——媒婆不上门?愁人!亲戚上门来撒泼,打人骂架——仇恨值满格?记着!————池莲蓬握拳,有了银子好办事,咱要致富:八岁稚龄太小?没事,姐姐先上!创业资金没有?没事,山里去找!恶霸流氓捣乱?没事,溪头顶住!——【溪头卧剥莲蓬】——溪头:莲蓬,我眼中都是你。莲蓬:猪头,我衣服都湿了。溪头:莲蓬,我帮你。莲蓬:溪头,你剥我衣服干嘛?溪头:娘说,洞房花烛夜,溪头剥莲蓬。莲蓬:。。。——这故事还可以这样介绍——这是一个叫莲蓬的农女发家致富,同家人一起对阵各种极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叫溪头的农夫抓耳挠腮,终在洞房夜如愿卧剥莲蓬的故事。——且看小农女如何打造属于她的秀色田园!——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合二为一的姑娘

    合二为一的姑娘

    本书是由张志宏编著的长篇小说《合二为一的姑娘》。 树袋熊的女友岚车祸身亡,24天后的深夜,树袋熊突然接到岚的电话,说她在玉枷山下的西库镇,穿着医院的病号服,口袋里还有一支鹤骨古笛树袋熊将她接回了家,却发现她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的灵魂几经周折,树袋熊得知,是广仁医院院长古永年教授将岚的记忆复制到了一心想死的女儿笛的大脑里。岚和笛在同一躯体内相处得越来越好,树袋熊感觉就像和两个双胞胎姐妹生活在一起。但当两个灵魂在一个肉体里努力合二为一的时候,树袋熊将怎样区分肉体与灵魂的真爱?而岚和笛又将怎样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 嫡女妖妃

    嫡女妖妃

    她重生前对爱情充满渴望,一直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爱情童话故事,却最终被逼婚:她重生后成为大周皇后周蔷的妹妹,在上天的指引下与自己的真命天子南唐后主李煜奇迹般的相遇了……只因姐姐的缘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爱意。直到姐姐的离世,她代替姐姐终成所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猫空爱情故事

    猫空爱情故事

    对于政大,我有一种似乎永远都抛不开的眷恋。别人问我,为什么对政大有这么深的喜爱?其实说真的,我不太清楚,但我惟一有印象的原因有两个。1、从小就喜欢张雨生,所以爱屋及乌。2、你应该听说过一句话:“得不到的,在心里永远是好的。”如果你一定要问出一个所以然,那我只能告诉你,政大之于我,就像皮卡丘之于小朋友一样。因为在猫空发迹,所以似乎有很多人认为我是政大的学生。对于各位会有这样的误会,我只能说抱歉。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跟随勇敢的心:我最难忘的读书之旅(修订版)

    跟随勇敢的心:我最难忘的读书之旅(修订版)

    记住一些词,记住一些人和书的名字,会有助予生活。谨以此书纪念那些“透过眼前浓雾而看到了远方”的人。他们曾携着电、裹着雷,闯进一个青年不眠的思想之夜:为反乌托邦咯血而死的奥威尔;战争中当逃兵的“德国良心”伯尔;苏军炮塔下镌写“布拉格精神”的克里玛;见证俄罗斯伟大精神夜晚的巴纳耶夫;与精神“鼠疫”殊死搏斗的加缪;替百万亡灵起诉“古拉格”的索尔仁尼琴;孤独讲述“人,岁月,生活”的爱伦堡……稿纸的背后,是流亡、牢狱、枪声,是过早逼近的坟墓和匆匆竖起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