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300000046

第46章 关于整理中国文学史的问题

《关于整理中国文学史的问题》是瞿秋白写给鲁迅的信,当时未发表。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根据瞿秋白手稿编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文集》第二卷,题目为《文集》编者所加。

承你送我一本《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的书,谢谢。单是看看这书上引证的一些古书的名称,就使得我想起十五六岁时候的景象。什么《廿二史札记》等等的书,我还是在那时候翻过的——十几年来简直忘掉了它们的存在。整理这“乙部”的国故,其实是很重要的工作。中国的历史还只是一大堆“档案”,其中关于经济条件的材料又是非常之少。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真不容易写。因此文学史的根据也就难于把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但是,大致的一个轮廓还是容易寻找到的。自然,譬如杨筠如做的这本《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只不过汇集一些材料,不但没有经济的分析,并且没有一点儿最低限度的社会的政治的情形底描写。

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命运是有些“别致”。通常总想在中国创造一些特殊的学说,比方说中国没有封建制度,说中国是商业资本“主义”的社会,说中国没有贵族等等。那些“学者”预先把欧洲的封建制度作为一个政治上形式上的模范,然后再把中国的历史事实去比较,就“发明”了这些“新奇的学说”。其实,同样生产方法,生产力的一定程度,决定的是一般的封建制度的基础,而每个时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尤其是阶级关系,阶级力量的对比,历史上的习惯,宗教哲学思想……的“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等等——都可以使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期的封建制度带着一些特殊的形式,特殊的色彩。

其实,就是意大利,法兰西,英国……的Aristocracy何尝是相同的,中世纪的日耳曼民族的贵族,奥国大帝国时代的Junker,古代俄国的Boyar,后来的Boyarin,彼得大帝时代的Droryanin,波兰,保加利亚,以及回教民族里的所谓Mufa等等,都是互相不同的。

西欧式的封建制度也有一千多年;每二三百年,每一个区域,也有些特殊的互相不同的形式,以及逐渐的“形态上的变化”。但是,一般欧洲的历史纪载和通俗的对于“贵族”的解释把中国的学者弄糊涂了。中国的特点就在于:封建制度的崩坏和复活,复活和崩坏的“循环”的过程,曾经经过三四次(最古代的战国时期还不算在内)。这样的转变过程往往使得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一般“屠沽市侩”,“舆台隶卒”利用农民暴动的没有真正的领导,反而爬到了社会的上层,变成了新的贵族。汉朝和明朝是最显著的例子。其他的“丧乱的季世”也有无数的个别的事实。“六朝门阀”这本书里就描写着东汉“孝廉茂才制度”的堕落和转变,以及陈群大人的苦心——恢复典章文物的努力。现在的潘光旦先生一定要“发见”陈群是三国时代的“不自觉的优生学家”了,一笑!其实“民国”以来的张宗昌等类的新贵族不过“命运”不好罢了。他们假使生在明清时代的环境,甚至于象太平天国的“封王”的情形之下,给他们几十年的镇静功夫,他们一样会复兴一种“九品中正”“八比文章”“考试院”的制造贵族的制度,然后重新锢定一些“士族”,“大夫族”……等类的门阀。那时候,也许姓张的老祖宗虽然是张宗昌,面子孙却算是世族大家呢。欧洲的贵族史之中也有不少纪载,可以证明这种贵族最早的出身是简单的“保镖的”(象四川的“护商队”)。

自然可以说欧洲贵族大半是“武士道”而中国的却是“文士道”。

然而这是形式上的分别,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国的“深入的”小农经济,促成了一种特殊的佃农制度,同时,中国的最大的旧式工商业的枢纽(例如盐,铁,铜,锡,磁器,顾绣,河工……)事实上握在官僚贵族的手里;最主要的高利贷资本和货币资本也是这样,以前当铺钱庄银号是货币资本(moneycapital)就是现在的新式银行也还是这种资本的变相,不过它们直接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财政(金融)资本的附庸。这样,表面上贵族和地主两个“身分”不象西欧那么混合得紧凑,而是官僚和贵族的“两位一体”。而实际上仍旧是贵族地主官僚的三位一体制度。做官的在衙门里是官,在本地是绅士(贵族),也就是地主。在汉朝到六朝的时代,已经有绅士互推头脑(所谓中正)的制度。前清末年——我的年纪还是很轻,只够得上记得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的一些模糊的影象,——地方上的绅士的势力,象苏常一带,就很大的。那时事实上的“中正”还是有的。每一县里的绅士都有事实上的头脑。因为几帮钱庄当铺的竞争也就发生几派首领不断的排挤倾轧斗争的现象。这些绅士早就是当铺钱庄的后台老板,后来象盛宣怀等类的子弟的“欧化”绅士就居然公开的做前台老板了。我这一辈人已经只看见一些“市侩”迅速的变成绅士的过程,因为我有知识的时候,正是“商会时代”的开始和捐官时代的末日了。现在不是简单的绅士“中正”了,现在早已是“绅商”“中正”了。——商会就是现在的中正。贵族的每个阶层,每个派别,在朝的和在野的之间的关系等等,自然是极端繁杂的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能够研究出从汉朝到清末的这个问题的历史,那实在是很有趣的。文学上的贵族和市侩的“矛盾”或者冲突,混合或者搀杂各种各式的“风雅”,“俗物”的概念,以及你说过的“帮忙”和“帮闲”的问题,都和这门阀史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门阀,就是封建式的阶级。你说起刑不上大夫的古话,我想起直到清朝末年还是保存着这个门阀的分别。是不是以前“有功名的人”,第一,见着“父母官”是不要跪的,第二,有了小的过失要交给“学老师”去打手心,第三,犯了重罪必须先革去了秀才举人的头衔,然后才能够打他的“屁股”这很可以写一篇“脚膝,屁股,手心的故事”,你不是有一篇《头发的故事》吗——一笑。

不但如此,这些“士族”不但有“屁股不挨打”的特权,而且有“打别人屁股”的特权。

我小时候最强烈的印象和记忆,就和这打屁股问题有些关系。我们完全是城里人,真正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是,是个“乡绅”人家。记得大概是十岁那年,大年初一,爸爸买了一部《三国演义》给我,我在走廊里翻着那书上的“绣象”看,正在看得得劲的时候,听见哗朗朗的一声响,象是整桌的碗盏都打翻在地下了,接着就是父亲的骂声:

“混账东西,办他!拿我的片子,送他到衙门里去!”

后来,我打听着,那被“送去”的人是打了二十下屁股。为着什么事情——我记不得了。但是,随便拿一张大红名片可以打人家的屁股,这使得我非常的奇怪。而且衙门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是那时候打听清楚的。因此,张飞大打督邮那一回书,我看得特别有滋味;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张角他们的造反。我想:“你们要打人家的屁股,人家自然要造反,为什么又要叫人家是黄巾贼呢”

“门阀”——我们现在翻译外国文的时候,通常总译做等级,这是和阶级不同的。俄文叫做“Сословие”,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叫做état(记不大清),英文字典里总是写rank——但是我想在历史上也许有专门名词的,我以前曾经查过,总没有查着。

列宁曾经说过:

大家知道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阶级(Класс)的分别是把人民锢定在几种等级(Сословие)里面,这就是对于每个阶级在国家里的地位都有法律上的特殊的规定。因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奴社会)里的阶级同时也就是特殊的等级。

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却是相反的,—切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等级的分别已经取消了(至少在原则上),所以这里的阶级已经不是等级。阶级的分别,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里,是同样都有的,不过在头两种社会里(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等级式的阶级(Класс-сословие)而在后一种社会里——只有非等级的阶级(Классбессословный)。

中国的等级制度既然有这样长期的历史和转变,有这样复杂的变动的过程,它在文学上是不会没有反映的。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的划分,显然带着等级的痕迹。所以:

第一,文学史的整理,首先要看清中国的高文典籍,一切文言的文学,都是贵族的文学(或者叫它士族文学,“君子”文学)。这里,有些典籍是“士君子”用自己的文字,或者标音符号(形声字和假借字)记载的一些民歌,——当时的一些平民的口头文学。但是这是极少数的。他们的记载也是极不准确的,他们的阶级立场常常不容许他们正确的去了解平民的意思,而且他们这些“远东古文化的代表”采用了一种最笨拙的“象形文字”(马克思曾经说古代文明的民族之中希腊人是“活泼的小孩子”,而有些东方古代民族是“老头子似的小孩子”,没有生气的呆笨的,甚至于是“低能儿”。中国的古代礼教,什么走上东边的阶沿一定要走几步,走上西边的阶沿又一定要踱几步等等,很使我们想起马克思的这个形容词“老头子似的”!而中国的文字比起古希腊文来,也教人发生这种感想。这是世界一切混蛋文字之中的最混蛋的文字)。中国的贵族不会演说,没有印度的“辩才无碍”的演说术。中国的贵族文学却反而变成了“梵呗”之类的咒语——和实际说话脱离了的一种特别腔调,也许可以叫做“古腔今调”(甚至于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国音字汇的说明书上,还顾虑着“故国三千里……”的“国”字不能够读做阳平声,因此〔!〕,必须保存入声的一种读法)。这些原因,使得文言文学更加和平民等级隔离。

第二,索性单独的提出贵族文学史。这是和整个“远东古国史”的整理联系着的。希腊罗马的文学史可以研究,因为希腊罗马的一般社会史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研究。而古代中国的历史——直到清朝为止,还只有一些杂乱的材料。因此,我们要来研究中国的文学史,就格外困难。其实,文言文学史的价值,只有希腊罗马文学史的那样价值。

第三,中国贵族文学史之中:一,要注意等级制度在文学内容上的反映;二,要注意它受着平民生活和口头文学的影响;三,要注意它企图影响平民,客观上的宣传作用,安慰,欺骗,挑拨,离间的手段;四,要注意它每一时期的衰落,堕落,甚至于几乎根本消灭的过程(例如元朝的所谓戏曲兴起的时候,古文学,诗,词,等等的气焰低微到极点,现在一般人简直除元遗山以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元朝的文学家);以及它跟新贵族的形成而又复活起来,适应着当时许多特殊条件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第四,中国贵族的文学,和其他各国的封建时代一样,承接着古代的封建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类的古代文化,文学和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政治上的一般实用“文章”还没有完全分化。所以历史的歌诀(《书经》之类其实和《汤头歌诀》,等韵歌诀,江湖口诀是同一体材),记载,诏令,论文,都作为文学。而且因为文字的拙劣,文法的形成非常困难,所以一般只在讲究一句话怎样说,一件事怎样记载的技术。这些仅仅是文法学,修辞学上的问题,几乎占领了“文学”的全部。金圣叹那样的才子也只会用批八股的方法去批评《西厢》《水浒》。直到五四时期,胡适之的工作也还只限于考据版本和“发明”一些旧小说的描写方法。

我们的文学史必须注重在内容方面:每一个时代的阶级斗争的反映,各种等级,各种阶层,各种“职业”或者“集团”的人生观的变更,冲突。而贵族文学之中的纯粹文学部分——赋,诗,词,再宽泛些,包括一些小品的描写体裁的散文,笔记等等,以至于所谓正史,实在并没有多少足以做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这是说文言文学发展到唐人的小说就差不多已经走到了“逻辑上的最后结局”。至于什么韩柳欧苏……的议论文章,其实不成其为文学的对象。譬如樊樊山的四六文牍,现在也和一切清朝胥吏幕友拟稿的判牍,呈文,咨文,命令,布告,奏章,以至于《曾文正公日记》一样,渐渐的沉到垃圾桶,以至于黄浦江,太平洋的海底里去。至于说文法学和修辞学的对象,那么,韩柳欧苏……桐城派的文章,和公文程式一样的有价值,也许等因奉此式的文章里所用的虚字眼,专门术语等等,还比古文派的严谨,清楚,确定。

第五,中国的白话文学的开始时期,很教人想起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所谓“城市新文化”。自然,韵文的“民间文学”,很早就有的了。唐五代的“俗文学”之中已经有“说书”底稿似的东西,或者大半是讲佛经的,象《维摩诘经演义》等类。然而宋朝东京的“热闹”情形,耍戏的,踢球的,说书的等等风俗,很象意大利的龙巴地,威纳齐那些商业中心的情形。在这里开始形成一种“市民文学”或者叫做平民文学,庶民文学,这“平民”不是什么劳动阶级,而正是资产阶级的前身。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所谓平民,庶民,小人——市井小人之中,市侩商人事实上是领导阶级。现代中国,尤其是一九二七之后,“商”的地位,移到了“绅”一方面去了。而在宋元明清的长期的时代经过很多次的变化,移动……而一般的基础却是差不多的。所谓庶民之中的资产阶级逐渐的产生自己的“知识分子”,那些败落户的贵族,文人也有“堕落”到这种地步的。自然,这里还有些农民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不能够有什么发展;农民文学只限于一些歌谣,最多只有北方的犁铧()大鼓,或者一部分“下等戏剧”也有农民庙会的影响;而真正散文的说书式的文学是市民的文学。从这种口头文学,变到有一定的底稿,从口头文学的底稿,变成独立的仿照说书体裁的小说。这是很复杂的过程。这里,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育”的过程是很畸形的,一般说起来,它从没有达到过“在文化上超过统治阶级的程度”,所以这所谓平民文学更加受了许多贵族的影响。比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市民俗文学”更加受着贵族意识的笼罩。而且贵族对于这种文学的蹂躏更加利害。

这里,从元曲时代到五四以前,可以说是现代的(资产阶级式)文学的史前时期。

这部分的历史比较更加重要。我想要写文学史必须把这部分特别提出来,加以各方面的研究,象现代各国的文学一样,从这种文学的言语(文字),体裁,技巧的进展,一直到很细腻的内容上的分析;例如《红楼梦》上的反禄蠹主义,张飞的典型,白蛇精主义等等,分析出这里面的各种人生观的冲突,矛盾,统治阶级的道德和市侩主义的道德的混杂和“决裂”……这里时代的过程,其实已经很长的了,种类也非常之多(例如南边人的弹词,以至于各种地方的戏剧)。最初的工程,恐怕也只能限于一个大体的轮廓,再加上把五四时期对于著名的旧小说的估量,大致的“重新估量”一遍。这倒是很急需的。初步的工作实在已经比研究古文学难得多了。

老雪来了,不写了。

开始写的时候,原来是随便谈谈,只想写几句闲话,谁知道闲谈一扯扯得这么长。我的字又写得这么不清楚。实在对不起,累你看得要眼睛痛了。

六,一〇,一九三二。

同类推荐
  • 军统特务实录

    军统特务实录

    “ 军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其势力分布渗透到全国各地,乃至驻外领事馆,专门对进步团体、人士从事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秘密活动。虽然它暗杀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定的功绩,但这些功劳也难以掩饰其反人民的本质。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李清照的词与情

    李清照的词与情

    通过对李清照传世词作的解读,以独特视角展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一本既不失本相又温情俏皮的李清照词传,倾诉浮华岁月的易安心曲。
  •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谈人生时能够冷静地剖视人生,直抵人的内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归家的路途,读来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张中行谈人生的散文还如晨曦般带着希望,把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
  •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毛泽东声东击西诱敌固守围而不打,蒋介石试图拉傅作义南撤,以加固长江防线。傅作义主张“固守平、津、塘依海作战”。由此为解放军创造了战机。林彪天津还未开战就坦言胜券在握,用鲜血钻穿“铜墙铁壁”活捉陈长捷……
热门推荐
  •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对待历史,曾经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决绝放手、有人始乱终弃,唯有钱穆,他带着诚恳的心读历史,并在历史中找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傲骨。本书将钱穆大师的史学主张浓缩为50余个主题,去芜存菁,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 天使没有设防

    天使没有设防

    一个尊贵冰冷,一个温柔似水,握在手心都是凉的,爱的火花如何擦出?他是时下正大红大紫的偶像明星,她跟了他三年,他却从来没有喜欢过她,她从此变得冷若冰霜。直到他的出现,他用他的冰,她用她的冷与他对视,从最初的无情,到他喜欢她,到她也喜欢他…
  • 琴弦丫头:我的绝色王子

    琴弦丫头:我的绝色王子

    杜宇辰那因为疲惫而呈死灰色的眼突然亮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了琴,琴的面板光滑细致,弧度打磨和漆面都很精致,乌木的手感也恰到好处,算是上...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赫连云凉

    赫连云凉

    杳已经开启潇湘币奖励项目对于一直支持杳的读者,杳以后可以给予更实在的回馈啦!会选取读者赠与价值不等的潇湘币,参考内容包括:长评、精评、礼品道具、留言数量。相当于大家可以免费看VIP章节。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古家,百年名门,家族繁盛,人才辈出争夺——总是不变的戏码。古云溪,凉薄淡漠的古家二小姐。家族争斗,人情冷暖,在单薄的生命面前,总是如此无足轻重。为了保护自己那颗因先天性缺陷而脆弱的心脏,习惯了置身事外的冷漠。一次重生的机会,是命运的补偿,还是另外一场无情的捉弄?前世的古云溪今生的赫连云凉段铭瑞武学世家落宇山庄少主,沉稳内荏,气宇非凡。只是——那双眼眸太过深邃,平静的表面下,又会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样一个不能掌握的人,云凉不愿招惹,可偏偏事与愿违。莫寒羽亦兄亦友的大师兄,在外人看来无可挑剔的温雅外表下,却有着令人无语的极度护短无理的脾性,尤其是对觊觎他宝贝师妹的人…司寇商魔教教主,狷狂恣意。藐视众生的狂妄,出神入化的功夫,强硬霸道的手段…从未经历过的捉摸不定的情感令云凉胆怯、好奇,一步步试探性地靠近,陷落近在咫尺。但是当现实、纠葛摆在眼前,她是选择转身还是…赫连风清强势睿智的赫连山庄大小姐,与她的能干、美貌齐名的还有她极度护妹的种种手段。包容一切的爱护、没有掺杂杂质的亲情引起了重生之人的贪恋。韩泷祺昭国三皇子,精明的上位者,角逐至高无上的权利。宫中倾轧,险象环生,习惯了宫廷的勾心斗角,习惯了朝堂的口是心非,遇见近乎无欲无求的云凉,那种由内散发的宁静和淡然,却像风暴的中心,牵引着他不断靠近…萧水何亦正亦邪的栖凤教,洒脱逍遥的左使,随心而动的性情与云凉甚为契合,一场相交,一对知己,一场杀戮,一段恩怨,究竟如何,竟让云凉不惜改变初心,参与到水深混沌的皇权之斗…她不问世事,不理世人的指手画脚,是因为没有人触动她的底线,当有人跨越雷区,赫连云凉不会吝啬展示性情的另一面…一趟无心的京城之旅,却掀开了一个掩盖十几年的真相——赫连云凉的身世之谜。纠葛在她生命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当经历过种种,她还能够保持那颗淡然的心?有没有人,能让她甘心相伴?
  •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本故事纯属虚构】她是现代盗墓世家的首领,惊才绝艳,异世重生,却穿越到了一具被活埋在地宫的不知名身体。活埋啊!被慢慢折磨窒息而死的痛苦,让她愤怒了。她要复仇,她要让幕后之人付出代价。谁成想,真相是这样的残酷。家人的背叛、爱人的另娶。她发誓要讨回公道,所有人都别想逃。
  • 爱上伪良民:我本无良

    爱上伪良民:我本无良

    她成绩优秀,但是却不是好学生,请假从不交假条,典型的霸王假,老师们总是拿她没有办法。他无良,可是却每次都让她得逞后功成身退,他觉得他上辈子一定欠了她什么,这辈子来还债的。当她爱上他,可是间歇性失忆的病症却让她忘了他,当爱已经降临,他们的命运将会被谁主宰……
  • 一寸河山一寸血4

    一寸河山一寸血4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4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历史。
  • 落魄千金,总裁禁爱

    落魄千金,总裁禁爱

    他少年气盛险些丧命,为报一命之仇强势占有。她家道中落家破人亡,执拗反抗却被迫承欢身下。命运的纠葛沉浮,情恨的刻骨缠绵。究竟是他的错,还是爱的错?十五岁的奚瑶灵气逼人,第一次看见妖孽一般的宫司律,却被他散发出的阴冷吓跑。二十岁的奚瑶美丽脆弱,近乎卑微的跪在宫司律的面前,求他接受自己的身体。二十二岁的奚瑶娇媚哀伤,尝尽世间苦楚只求一个解脱,却因命运的一不小心万劫不复。【一段豪门的恩怨情仇将两人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一心报复却在不知不觉间将心沉沦】“宫司律,我真是为你可怜,像你这种从来没有得到过真爱的人除了钱你就是一个乞丐!”“爱?!瑶瑶,你告诉我什么叫真爱!嗯?!就像你爱景墨?!你躺在我的身下爱着景墨是吗?!可惜他死了!他在天上看着你是怎么在我身下承欢的!”“宫司律,你有那么多女人为什么不肯放过我?!”“这条命这是奚家欠我的!你是奚家的女儿,理应你还!”奚瑶却不知,除了还命,更要还情。【她执拗的反抗,却换来男人的欲罢不能】“全世界这么多人死去,为什么你不死?!你是最应该下地狱的!”“瑶瑶,就算是地狱,我也要拖着你!”“宫司律,我这辈子最痛苦的事就是在你身边!”宫司律霸道的不放手,既然痛,就一起痛吧!【一段家仇令她恨他入骨,她联合别的男人想要将他推入地狱】“我要宫司律万劫不复,不得好死!”“真相查明之日,宫司律万劫不复之时,我就是你的。”却不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宫司律的万劫不复正是对她的爱。【命运的一部小心,她却怀上了他的孩子】“宫司律,我们试试好好在一起。”“瑶瑶,你在,我就心安了!”世间的喧嚣不复存在,只要她在,他就别无所求了。【旧情人归来,她惨遭利用伤的体无完肤】“瑶瑶,只要拿到芯片我就带你离开!”“为什么?!为什么要将我推向宫司律的身边?!”“一口一个宫司律,难道这两年来你爱上他了吗?”【危险逼近,她失爱也得爱】“瑶瑶,他们的目标是你,对不起!”旧情人无情的抛弃了他,让她生死听天。“瑶瑶,我带你回家!”一句我带你回家瓦解了奚瑶坚强的心,从此恨无意,爱无边。死亡的终点竟是爱的开始,她在闭上眼的那一刻爱上了他,却不知他早已情根深种,爱恨纠结,拼了性命也要换她安好。【背叛与算计纷拥而至,她心如死灰自杀却不能最后精神崩溃所有的一切都回到17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