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历史悠久,传说丰富。彝族人民在节日里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既有特点,又饶有趣味。
一、火把节的名称
火把节,在有的地方志里叫星回节,并被一些人引用。但在彝族群众中,除了极少数人有所闻外,都不说星回节,只说火把节。
星回节,是指“一年已尽,岁星复回”。古南诏有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之说。而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则在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即使拉前或挪后一点,也不超过十天半月。因此,说火把节即星回节,在时间上是说不通的。
过去,彝族人民计算年月的方法,与汉族人民使用的阴历基本上相同,但没有历书,全靠观星望月,推算记忆。以月圆之日为中,前半月为明,后半月为暗。一年十二月,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不同的是,彝族只用十二地支的属相作称呼。如鼠、牛、虎、兔……而不是把地支同天干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所以,过去杂居在凉山的和凉山周围的汉族人民,把彝族人民计算年月的方法,叫做“黑甲子”。还有,彝族人民以十一月为岁首,在阴历十月份过年。这同汉族人民以正月为岁首,在十二月份过年,是大不相同的。这样一比较,就很难把火把节同星回节拉在一起了。
说火把节是星回节的依据,可能是同火把节的一个传说有关。唐时,南诏未统一前,本为六诏。一个诏王为了谋害另外的五位诏王,专门修了一座松明楼,星回节在松明楼治酒宴客,趁五位诏王酒醉时火焚松明楼。其中一位遇害诏王的妻子,用她独有的智慧,在若干烧焦了的尸体中,准确地认出了丈夫的遗骨。群众为了纪念这位节妇,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一说二十五日),打着火把到村外表示迎接。由于是在星回节遇害,所以就有人把火把节叫做星回节。时间久了,还有人以为火把多系松柴细竹野蒿所制,就同彝族人民不点灯而照“松明子”附会起来,又有把火把节叫做松明节的。这就与传说中的南诏故事完全不相干了。
二、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在凉山虽然尽人皆知,但并不是各地都过这个节日。凉山彝区大体上分为“所地”(小裤脚)、“什乍”(中裤脚)、“义诺”(大裤脚)三种地区。居住在这三种地区的彝族人民,除了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对待火把节这个节日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如“所地”地区,过火把节特别隆重、热闹。据我们多次参加火把节观察,有的年份过这个节日,聚会的人数上万,活动项目有二十余种。布拖坝子的火把节,几乎年年都是“少长咸集,人山人海”,可作为代表。“什乍”地区过火把节,除少数地区比较隆重外,一般只是以村(堡)为单位,杀牲喝酒,并由青少年和儿童在傍晚打着火把,在房前屋后、庄稼地边转一转。在这一类地区,有的群众甚至不知道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而只记得火把节是在包谷“背娃娃”的时候。“义诺”地区则只知道火把节这回事,偶尔也摆谈一下,但没有明确的日子,也不开展什么活动。雷波、美姑即属于这一类。
火把节,确实说得上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它的全过程大致是这样:在节日的头一天、各个村(堡)凑钱买一头老牛,等到天黑以后椎杀之,这就是通常说的“打牛”。打牛时,每家要燃起一支火把,围着牛吼叫。同时吹竹笛、弹月琴等,以唱歌、跳舞为乐。过节这天最热闹,村村寨寨,扶老携幼,聚集在附近宽敞的坝子里,开展节日的各种活动。主要有斗牛、斗羊、摔跤、跑马和弹月琴等,这些多系男子的活动。妇女主要是唱歌、吹口弦、弹月琴和“请酒”等。到傍晚才开始打火把,同时伴以唱歌、弹琴。布拖坝子的群众对打火把比较讲究,夜幕中往往出现火龙、火圈、火花、火环等各种图案,而且隐现无常,颇多变化,有“银花火树”之称。到了第三天,由少数人把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远送之。
如果把彝族人民过年同过火把节作一比较:过年是全凉山一致的,过火把节则不尽然。过年是一家自宴,并以走亲戚为主要活动;过火把节则是全村(堡)集合,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所以,彝族中有这样的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过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意思是,过年有吃的,过火把节有看的。还有“要吃好的等过年,要玩个痛快等过火把节”等说法。
三、火把节的传说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有不少人作过搜集、整理,可以概括为:传说多,故事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一般都流传在群众之中,也有一部分或载入地方志,或被搞社会调查和文艺创作的同志搜集、整理。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好的,有人物、有故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种是不大好和不好的,即内容消极落后,有的带迷信色彩,有的还起着维护奴隶制度和破坏民族团结的作用,基本上属于糟粕。从时间上看,都比较古老,其中载入地方志的,多发生在汉、唐年代。
这些传说中,流传广,影响大,故事优美,思想感情健康而又较有意义的,当推彝族人民杀天使抗租税、烧害虫保庄稼的传说。关于这一传说,群众中有几种说法。一说那个天使叫则库血夫,是受天王安天古兹(有的又叫“火地公子”)的派遣,到下界来收租催税,鱼肉乡民;一说不是天使,而是天上最大的凶神斯热阿比(有的又叫“史惹把和”)到人间来敲诈勒索,为非作歹。群众是怎样斗争的呢?说法也各不相同。一说是激起公愤,群起而杀之;一说是群众中出了一位英雄叫阿曲拉马(有的又叫“阿提拉巴”),同这个天使或凶神既斗智、又斗力,最后为民除了害。对打火把灭虫害,说法也各有不同。一说是虫子吃了那个天使或凶神的尸体,从坑里爬出来吃庄稼;一是天使被杀,天王震怒,专门放天虫下来吃庄稼。把这些传说的异同加以比较后,我们认为,尽管细节不一致,但基本上还是—个故事,只是由于时间久了,辗转相传,加上各地语音上存在的一些差异,造成了版本不一。
其次是表扬烈妇,歌颂彝族妇女的聪明才智。这方面的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有二。一为《悼阿南》。汉元年间,有一个彝族首领被汉裨将郭某所害,并欲夺其妻阿南。阿南心中主意已定,故提出三点要求:一设幕祭天;二焚故衣、易新衣;三大会国人,以礼娶。郭某件件依从,于六月二十四日,张松幕,会国人。阿南祭夫毕,焚故衣,俟火炽,就跳进火里自焚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烈妇,每年都在那天燃起火把。二为唐开元年间,六诏之一的邆睒(音腾闪)诏王的妻子,在一片焦土瓦砾中认出丈夫遗骨的故事。前面已简略介绍,就不赘述了。
第三,其他传说还不少。流传较广的有:诸葛亮南征,凯旋时路过彝寨,正是傍晚时候,群众燃起千千万万支火把迎送。还有,观音菩萨路过凉山,屁股后面跟了一大群虫子,走—路吃一路庄稼,群众就打起火把烧虫子,送观音。另外,也有说火把节,完全是为了“照田祈年”,并以火炬之明暗,卜一岁之丰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广大彝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凉山彝区的火把节,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群众自觉地破旧俗、立新风,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文艺演唱,开运动会,搞物资交流,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以及开座谈会、看电影等。
(1978年8月《凉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