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许多人在很多时候往往不愿意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差不多”、“还可以吧”来搪塞了事。结果因为没有把根基打牢,所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倒塌了。
失败的最大祸根,就是养成敷衍了事的习惯;而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做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1.接受不完美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一定缺陷的,所以一定要在心理上接受这一点。
一位年轻的老师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一个学校教书,而且分给了他一个最差的班,这位老师本想大干一场,就不停地找差距,订计划,与同学谈心,抱定要搞个“天翻地覆”的决心,想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不管这位老师多么努力,班里的问题还是经常发生,学生还会犯错误。这位年轻的老师非常苦恼,就去请教一位在教育界很有威望的退休老教授,向他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教授也没说什么,但是带着这位年轻的老师来到了自己的花园,年轻的老师见满院的花草郁郁葱葱,不禁赞叹道:“教授,您这花真美啊!”老教授点了点,然后笑着说道:“我这些花里面,有5盆花是假的。”
年轻的老师听见教授这么一说,觉得很惊讶,但是自己根本就没看出来。老教授说道:“你仔细瞧瞧吧,把那5盆假的挑出来。”老师心里很着急,因为老教授还没有回答他刚才提的问题,现在却让自己来挑假花,他耐着性子开始端详起花园中的花来,一盆一盆仔细地看,看着看着,脸色逐渐明朗起来了,最后,他抬起头来对老教授说道:“我找到假花了。”老教授就问他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年轻教师回答道:“那些蓬蓬勃勃一片葱茏,连一点残叶都没有的肯定是假的。相反,那些叶子边缘卷边或干枯的都是真的。”
听到这里,老教授点点头说:“人总是追求完美,造出这些自以为完美的东西,其实,这些花草缺少的正是生命的颜色,有嫩绿,有枯黄,有新陈代谢才是生命的本质啊!”
年轻教师顿时明白了老教授的用意——不必追求完美。
自此之后,他细心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同时,这个年轻教师真诚地原谅学生的过失,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很快他的这个差班就有了起色。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完美,是一种独特的美,这叫“残缺美”。所以,有时候接受这种缺憾美,才能找到真正的美。对于一些固执的追求完美的人,一定要学会妥协,否则,就应了这句话:“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与美玉失之交臂。”
一个渔夫得到了一颗很大的珍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啊!他欣喜若狂,可是在他仔细地看了这颗珍珠之后,有点失望,因为他发现珍珠上有个黑点。他想如果刮掉这个黑点,珍珠就完美无缺了。于是,他拿着珍珠到石头上磨掉了一层后,拿起来一看,黑点还在。他接着又开始磨掉了一层,黑点也没磨掉。他接着又磨,直到最后,黑点是不见了,可是整颗珍珠也都被磨碎了,失去了本来的价值。
有一个词叫做“瑕不掩瑜”,有些时候,人们必须得接受一些缺憾和不完美,否则,可能就会失去更多。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都不宜过于苛求,都不宜要求事事尽善尽美,否则会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去寻找美,而是去发现美。”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有用的原则,我们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不该盯着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
2.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有一个记者采访了“体操王子”——李小鹏,记者问道:“你已经获得了大大小小几次冠军,你自己认为哪次冠军最重要?”李小鹏回答道:“谈不上哪次最重要,在我拿到第一次冠军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次很重要,拿到第二的时候,又觉得第二次重要,在我看来冠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李小鹏从自己得奖牌的真实感受中得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体会,这也是他在不断地超越自我。
追求完美的人都在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追求“更好”这种目标反而更实际一些。“最好”是到了顶端,是完成式;“更好”是正在前进,是进行式。“最好”给人的感觉是停滞不前了,而“更好”则还是在不停地追求着。
有些企业把追求“更好”作为企业的文化,因为人们知道,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可能存在着最好,而且这种“最好”的心态,也反映了一种自大的心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功总是在总结与改进中产生。有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四处宣扬自己是最好的,以为这样会招徕更多的顾客,结果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以前人们认同最好,现在却更倾向于更好,这种转变是比较标准的转变,跟别人比较不如和自己比较,这样更能促进自己的进步。
一些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希望孩子做到最好,他们总用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用最好的期待值要求自己的孩子。结果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心理所受的影响。教育专家建议,在教育孩子时应学会“不求孩子最好,只求孩子更好”。有一个家长把孩子写过的作文都订了起来,有一天,拿出来跟孩子一起看,当然,孩子年级越高写得越好,从刚开始的造句到后来写成一篇作文,从语言不通顺到后来用词准确,从“豆腐账”到后来感情丰富的文章,从这里面,孩子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在写作方面更有兴趣了。
家长没把孩子的文章拿去和别人的文章比,而是和孩子自己的文章比。这一比,她看到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优秀的一面、不同凡响的一面,教育孩子要做得更好,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有些人认为,只有追求完美才能把事做好。事事做到最好,才是上进的表现,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是不求上进。其实,我们应该超越的不是别人,是自己,要做自己的更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具备这种精神,否则,就会导致自己停滞不前,甚至还会不进则退。
小张和小陈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当年小张毕业后,分配到一家效益非常好的国企,工资待遇在同学中都是最高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压力,同学们非常羡慕,都觉得小张找到了最好的工作。小陈的情况则不同了,他四处奔波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最后就在一家小企业做起,工资很低。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在他看来,如果明天做的事比今天做得好,如果明年的工资比今年的工资高,自己就算成功了。他也不强迫自己追求最好,只是觉得能一点一点变得更好,那自己就有希望。在工作中他快速积累经验,若发现了自己能力欠缺,就赶紧报学习班学习。几年后,他又找到了一个中型的企业,在这个岗位上他工作勤奋,表现很好,很快提升为管理者。十多年过去了,小张所在的国企改制,公开向社会招聘高层管理人员,小陈去应聘,居然成功了。可是小张还是那个企业普通的职员,由于工作没有压力,他的能力一直没有长进,到最后企业裁员,他就被裁掉了。
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成功不在于我们处于什么位置,而在于我们正朝什么方向努力。”小张开始时是处于最好的位置,可是他没有努力。而小陈,虽然当初起点低,但他一直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往更好的方向努力,结果他成功了。
3.不要苛求自己
有两个人在毕业之后开始创业,都做软件开发的生意。其实甲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研发的过程中一直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总想研究出自己最满意的成果之后,再推向市场,因此一再延迟推出产品的时间。乙在研发出一种软件后,立即把它推向了市场。虽然这种软件功能不太全,但是能解决人们电脑中的部分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一定便利,所以他赚了一大笔钱。乙的软件推向市场后,顾客反馈出很多问题,乙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开始改造自己的软件,结果一步一步地升级更新,顾客越来越满意。甲在那里闭门研发,一直追求完美,当他想把产品推向市场时,却发现已经被乙抢占了先机,而且自己闭门研发的软件,远不及乙的软件,所以他最后以失败收场。
甲认为不断地追求完美才是正确的,不知道为什么结果却是失败的,就向人寻求答案,咨询师告诉他说对于创业者来说,千万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许多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咨询师建议他可以考虑去做研究或者咨询工作,因为追求完美的性格,对于创业并不是优点,反而是阻碍。
有些产品和实物是没有完美标准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改进才能趋近完美。我们知道,最初的手机功能就是打电话,后来有短信、录音、摄像等功能,功能越来越完备,各方面越来越完美。如果最初的设计者想做得完美之后再推向市场,那么直到今天也难以上市,而且随着手机款式的更新、功能的完善,想一次性制造出最完美的手机,也是难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追求完美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到位,而且永远也到不了位,只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做好。不管做任何事情,人们都很难一次达到尽善尽美,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只能说不断地向着这个标准靠近。
不仅是在制造产品时如此,有些情况下,如果条件和时机不具备,还想样样都做得最好,结果会弄得反美不美,甚至会导致失败。
在一次参加威尔士公开赛时,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遇到了希金斯,前四局他仅拿到2分,虽然第五局一杆过百,可他最终还是以1∶5输掉了比赛。事后,他的经纪人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丁俊晖过于追求完美所致,因为丁俊晖当时的状态并不是最好,只能算是一般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自己要求仍旧很高,不但要取得胜利,而且一定要打出自己的节奏,以及每一个球的走位都要到位。结果,因为他想得太多了反而落败了。
丁俊晖如果不这么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没有这么高,可能成绩会更好一些。这种完美的要求,使他束缚了自己,给自己更多的负担,结果影响了实际水平的发挥。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衡量自己所具备的条件,然后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如果不顾外在条件,只是追求完美,就可能难以达到目标。比如,在参加考试写作文时,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所给标题写出一个意思完整、内容相对精彩的作文,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一字一句地斟酌,像作家写小说那样,想写成经典之作,可能会因为时间所限、各种条件的影响,难以完成一篇好作文了。所以,在追求完美时一定要看清条件,看清时机,否则就会反美不美了。
心理学家发现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个人心态的发展影响极大。那些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自己的压力很大、焦虑、身心疲惫,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患上各种身心疾病。在他们的内心,常常隐藏着偏执和自我压抑。早在1996年,心理学家保罗?海威特和乔丹?弗莱特共同对103位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和观察。他们发现,这些患者都是对自己提出很高要求的人,他们追求十全十美,以至于心态越来越抑郁,而患上了抑郁症,最后不得不接受治疗。
著名作家席勒在19世纪写的一本叫《遗失的部分》的书中,写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圆弧被切去了,使得它非常痛苦,因为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于是它就开始出发,四处寻找遗失的那一部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这样,速度虽然很慢,但它可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甚至还可以看清花草上的露珠在滚动。它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有时还与蚯蚓同行,一边前进一边聊天。途中它也发现了许多圆遗失的部分,但没有一片能与自己相匹配,因此它不得不继续寻找。经过很长时间的跋山涉水,这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与遗失的那部分结合后,它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圆。于是,它又开始在路上滚动起来,可是这次速度比以前快多了,快得连路边的花都看不清楚了,也无法跟蚯蚓谈话了。整个世界都与以前残缺时不一样了,它能体验到的只有自己的速度,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了下来,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一部分丢在路旁,然后慢慢地滚动着行走,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中。
人应该把自己的基点放在对完美的追求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事的时候,都是力求完美。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女人打算买一条裙子的时候,如果不跑遍所有的商店,试过所有的款式,她们就会觉得自己的选择不够完美。可事实却是,她们选来选去,最后可能就挑花眼了,反而选中一条不太合适的裙子。有些人要求自己的形象一定要完美,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但可能越克制自己就越紧张;有些人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一般,他们一定要做得最好,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戗,工作却未必如想象中的那般好。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处于追求完美的高度紧张状态中,就像那个飞速转动的圆一样,失去了享受和欣赏生活中许多美好东西的时间。
有一个年轻人,做事情很喜欢追求完美,可是每一件事情都不遂人意。每做一件事情,不满意的时候,他总是会深深地责备自己。为此他非常郁闷,处于痛苦之中。后来,他看到一篇《不完美也OK》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他触动很大,他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总要求自己完美呢?这样很累,很苦,总是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就总是不快乐。如果换一种思维来想,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更不可能做到什么事情都完美。”这样一想,他的心情就好了许多。以后,他就不再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常常为自己解围,当然,这并不是让自己破罐破摔,而是让自己在一种宽松的心境下去工作,结果,效果真的很好。所以他的经验就是:不放弃努力的同时放松心情去工作,去学习,体会过程带来的快乐,不刻意追求完美的结果,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4.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就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的时候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何晶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她是位精明能干却始终保持低调,尤其不愿被媒体曝光的商业女强人,因此对于她的身世和成就,在新加坡鲜为人知。如今,随着夫君正式宣誓就职,何晶不得不开始在媒体面前“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