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茹辛来到杨永志跟前,见他久久地打量自己,不禁腼腆起来,心也不由得急促地跳动起来。她用不好意思的目光从上到下迅速地把杨永志扫了一遍。见眼前这个小伙子一米七几的个头,结实的身材,国字形的脸上透露出一种男人的气概,不觉害羞起来。两人目光相遇时,一种触电似的感觉传遍了柳茹辛的全身,她连忙低下头去,羞怯地不敢去望他,只小声地喊了声:“永志哥,你回来了。”她便迅速地跑到前面牵牛去了。
望着柳茹辛逃跑似的走了,杨永志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忙帮柳入江背草:“你放下,我来帮你背。”
柳入江看见杨永志风尘仆仆的样子,推辞着说:“这不重,一起走吧,换来换去反耽误时间。”说着,两人朝柳茹辛走去。
杨永志也不再坚持,跟在柳入江身后往大队走去。途中他仔细询问柳刚老师的近况,间隙心里还在反省自己刚才怎么这么失态,竟瞧得人家姑娘不敢跟自己一起走了。
翻过几道山梁公路后,进入了山腰坝子。只见涪江从远处的山谷中奔流而下,沿着山峡一路奔来,又向山脚下的谷口流去。江水像一条绿色的带子,嵌在金黄色的坝子边上。山里的气候要比县城周围晚一个节气,稻子还整整齐齐长在田里。公路顺着西边的山脚在坝子里向北伸去。这坝子有五里路长,是多少年来由涪江水冲积而成的。这便是全县闻名的五里坝。
五里坝在计划经济时,按行政区域划分名叫回水坨村,在当时称为回水坨大队,是杨永志的家乡。全大队共五个生产队,从南向北依次排开,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共一千五百多口人。所有的房子都是沿着山脚紧靠公路,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摆在坝子边上。院子的背后便是逐渐高耸、连绵不断的群山。杨永志的家就在一队,紧靠大队部。学校、代销店、大队医务室以及知青点,都在大队部的院子里。这是一个坐西朝东、全木结构的大四合院,是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张震山的爹张雨林修的。土改时被没收后,留下未分出去的公房用作大队的办公地点。
三个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来到大队部门口的代销店。营业员李琴惠忙迎了出来,对杨永志说:“永志,快回去吧。听说你要回来,你嫂子王梅华和侄儿军军到路口已望过好几遍了。你母亲、妹妹和你们队上的人早等在后边院坝上呢。”
杨永志一听,心早跑了,忙对柳入江兄妹说:“你们回去吧,我另外找个时间去看柳老师。”说完,他就往后边跑去。刚到自家院门口,他便看见晒坝上已聚集了很多人。这情景使杨永志想起了三年前乡亲们在村口送自己出去读书时的光景。也是这么一个早晨,天边飘着一片红红的朝霞,喜鹊在树上不断地叫着,队里像办喜事一样,男女老少都到了。这个给他盆套里塞几个果子,那个往他盆套里装几个鸡蛋;这个给几元路费,那个给双袜子或一条毛巾,还没走出多远他的盆套就装不下了,但人们还在往里塞。母亲和妹妹在一旁不停地道着谢。
大队支书杨永国一边送着他,一边对他说:“孩子,好好念书,念完书再回来。要为咱大队争口气,你是五里坝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你看看咱大队搞农业机械化都找不到一个能干的人。以往开会写个标语,也找不出一个能提笔杆子的,还得去求人家,多难呀。”
表姨父陈长生也在一边嘱咐:“到城里后别辜负全大队老少爷们的希望,能念到哪就念到哪,念完了再回来。”
这些嘱咐杨永志都一一记在了心上,年轻的他眼里早已满含了热泪。就这样,他带着全大队人的希望和祝福,去省城上大学了。
这次毕业分配时,学校有意让他留在校团委工作,他都好意谢绝了。分配到县农业局后,正好局里要派帮村干部,他就要求回回水坨大队。
见杨永志出现,已等候多时的支书杨永国、大队长赵志清、大队民兵队长兼治保主任张二虎,还有大队妇女主任肖兰英、本队队长赵志明、副队长杨永松、二队队长李海生、三队队长赵志军、五队队长孙涪江、大队会计唐福先、保管员陈长生、五保户烈属唐成玉、本队社员黄有新和他老婆“干叫唤”、表姨妈长生婶、母亲、妹妹等全都迎了过来。侄儿军军、“干叫唤”的儿子二狗子、肖永才的儿子肖二娃等更是一窝蜂地跑上前来,围着他叫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