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唱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唱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不知道有多少正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听到这首歌会潸然泪下。每个人都会记得职场中那些感人的片段,比如初入职场时,别人真诚的帮助,一个温暖的笑容。可是,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瞬间的感动,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可是,长久的感恩却很难做到。因为感恩是一种境界,如果能把感恩当做一种习惯,你就要不断地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只有懂得长久感恩的人,才能在职场中获得好人缘,这样做不仅帮助了别人,而且还能收到真诚的回馈。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在你感恩别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去帮助其他的人。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全社会受益。
有人说,福建人最能吃苦,林小明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很能吃苦的人。他的家乡在福建莆田,那是一个贫穷的渔村。初来北京时,靠几百元起家。现在的林小明已经是一家建材公司的股东了。在林小明看来,自己今天之所以能够取得眼前这一切,不是光靠自己吃苦耐劳与锲而不舍,主要还是靠遇到的贵人。
当年的他和同乡一起来北京时,是到一个同乡的公司做业务员,主要是把一些由竹子做成的脚手架,卖到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后来,他发现木材紧俏,就把这个商机告诉了自己的老板,老板也很支持他,就让他去推销木材。
林小明说,当年自己没有启动资金,全靠老乡的支持,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后来在竞争中渐渐胜出,并积累了一些资金,再后来就顺理成章地跨入了建材供应商的行列。
成为了建材供应商后,林小明说自己遇到了一位贵人。那个人告诉他,在北京某地,政府要举办一个招商会,因为政府想在那个地方建立一个装饰建材市场,并且还有诸多优惠政策,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林小明听了他的话,马上联系几个同乡前去招标并顺利中标。于是,林小明就成了这个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也在北京扎下了根。
林小明总是说,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感恩的结果。记得当年老板对自己的帮助,并且不断地希望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如果当初没有贵人来相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事业的发展。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比自己能力强、比自己能吃苦的人很多,但是能始终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并且时时刻刻希望有机会报答别人的人并不多。如果你期待好机会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就要感恩自己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贵人。
林小明说:“如果子女能懂得感恩父母,那么父母的心中就会充满温暖;如果员工能懂得感恩公司,那么公司就会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公司的管理者能懂得感恩员工,那么员工就会更有工作热情..”林小明在感恩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多么重要。
感恩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觉悟。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这样的人在公司里打拼时,一定会得到公司主流圈子的认同。毕竟,谁都喜欢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一起共事,谁都喜欢和有爱心的人在一起发展。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刘备在临终前,对他的儿子刘禅说,一定不要轻视小小的善行,因为善行不管有多小,它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善心,而点滴的善心作用非常大,因为它会引发一个人不可思议的善行。
从佛教的眼光看,一个人的善行,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小小的善行积累得多了,一个人就会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大善事。一个“小小”的善行,可以细微到一个招呼,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如果你懂得积累小小的善行,那么你就会广结善缘。
徐红是天津人,毕业于某著名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徐红毕业后,来到一个知名的国外汽车企业,她从一个小职员成长为区域经理。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徐红在这家外企已经工作了八年,这八年中,她给自己总结的经验就是为人一定要行善,因为行善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
正是因为徐红出身平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也有过从公司的最底层打拼的经历,所以,她能够理解那些身心痛苦的人。当她成为高管之后,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她说,自己虽然不能帮助所有困难的人,但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总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记得有一次,徐红去参加一所希望小学的开学典礼,当她看到大山里的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竟然没有鞋穿的时候,她很难过。于是,她捐献出自己的全年奖金,不仅为孩子们买了鞋子和学习用品,还为孩子们订购了一批护眼灯,极大地改善了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徐红说:“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小,就拒绝行善,因为很可能行一点点的小善,其实都是对别人困难的一个巨大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困难的人,哪怕是给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送一件衣服,我都愿意去做,因为这是我一贯遵循的做人原则。”
可见,当你能发现行善时,你就已经把握住了做人的根本之道;当你能让别人获得幸福时,这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
有些人不重视在点点滴滴的事情上随时随地与人为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行善对于别人来说的重要性。请一定重视小小的善行,内心常存善念。“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你就会时常修正自己的想法,时常省悟自己的做法。小小的善行如同阶梯,拥有了它,你就会将自己的生命提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小小的善行背后,有无限的深意。
诋毁前任东家是大忌
诋毁前任东家,这是职场中的一个大忌,所以你一定不要犯傻,不要大肆去抱怨或者诋毁前任东家。因为不管前任东家对你如何不好,他毕竟还是给过你工作机会和成长空间的。如果你过分地用牢骚和抱怨去诋毁前任东家,会让明眼人清楚地看到,你缺少一种感恩与宽容的心。此外,你这样的性格,也会让你的新东家产生新的联想,万一你以后再找到新的工作后,你会不会同样到处攻击他,像这样的员工,肯定是不会得到公司领导喜欢的,更别说得到公司主流人群的青睐。
王峰已经在广东东莞工作八年了,在这八年中,他换了三次工作。谈起自己的前任东家,他说自己有时还会与对方沟通一下。有空时,大家就约一下,或者吃饭,或者唱歌,或者聊一下各自的事业现状,有时还会有一些合作。
王峰一直感激前任东家,当年在他刚刚来到广东的时候,是他给了自己一个工作的平台,在那个平台上自己学会了一定的本领。所以,在新的单位工作,他很快就能够打开局面。王峰认为,如何与前任东家相处也是一门学问。自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离开原单位后,心里不满,常常诋毁前任东家。其实,这是在职场中的一个大忌。
因为原来的老东家,单位里也管着一大群人。面对公司里各种复杂的人与事,他也会有很多苦衷,而这些事,是不能对外人讲的,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所以员工,也很难理解老板,在公司内部,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不全是高手与高手之间过招。所以,很容易形成员工与老板之间误会的鸿沟。
如果在员工离职之后,离职的员工与前任东家双方之间,都知道对方是高手,那么离职员工诋毁前任东家的事就不会发生,前任东家防范离职员工的成本,也会变得很低。这样大家都可以受益。前任东家与离职的员工之间就不会有很多的积怨和矛盾。
王峰说,离职的员工自己也要有一点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弱者的地位,不要总怕自己受到伤害,不要总是防范意识太强,也不要在自己看不懂前任东家的意图时,盲目地诋毁前任东家。如果离职的员工真这样做了,那么,相信新东家,在了解了这个员工的人品之后,谁都不会任用这样的人。当一个员工分不清自己的理想与狂妄、自信与谎言、进取与虚荣时,他就迷失了自己。对于离职员工诋毁前任东家这件事,自己所能给出的合理建议就是,建议员工不要犯傻,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用在做事上,这样合则两利,分也不至于两损。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留一个广阔的天空。
从王峰的建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诋毁前任东家,这种做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充满了风险。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学会与前东家和谐相处,保持一种理智的心态,这样做,有利于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
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在新的工作环境当中,诋毁前东家,那么,别人就会处处防范你,你的新东家也会因此对你的评价大打折扣。所以,无论你的前任东家的表现有多么差劲,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就把那一切都当成浮云。你现在最应该关心的是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你不俗的职业素质,在新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千万不要让别人防着你
有人说过:“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让别人信任你,千万不要让别人防着你,这无疑就是你赢得成功的转折点。所以,不管你多么渴望自己获得一个主流圈的认同,都不要在取得别人信任之前,做出错误的选择。你要从实际出发,好好地沉淀自己,在你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别人的长处,因为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高光是一家公司的副总。有一天,他得知自己公司的竞争对手推出了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高光为此坐立不安。他想,对方的技术怎么可能超过自己呢?问题是他们最先进的技术还没有发布,对方就把同类的信息发布出去了,消费者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当然是谁说得早,消费者就信任谁。
高光认为,这个问题很可能出在公司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高光想应该怎么办呢?他认为,不仅不能帮助公司摆脱困境,而且弄不好,甚至会给董事会留下一个管理不力的印象。如果在公司内部大张旗鼓地挖“内奸”,还会把大量技术精英挤到竞争对手那里去,那样做,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想来想去,高光认为自己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于是他在分析了对方的技术诉求点后,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对方的产品与技术跟自己公司的技术并不在一个档次上,他们可以走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于是,他对自己的上司说:“技术数据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暴露出的那部分才更是要命的。所以如何把握时机对外发布自己公司的技术与产品,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每一家公司,在技术的公布上,都会有所保留。所以,我们不用怕对方有所行动,因为我们公司还有很多没有‘暴露’的技术。”
董事会听了高光的汇报之后,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平息了。公司上下都暗自捏了一把汗,因为自从竞争对手率先公布了他们的技术之后,高光所在公司的技术总监已经写好了辞职报告。因为他清楚,这个问题公司一旦开始追查下去,他是第一个有口难辩的人。高光平息了这场风波之后,技术总监非常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处理这个问题,公司肯定会发生一场人事大地震。”高光说:“我作为这个公司的副总,深刻地知道人才在公司里的价值,如果在这样关键的时候,不能与手下的同事风雨同舟,弄不好也会引起董事会的怀疑,与其这样,还不如替大家请命,待平息风波之后,再从内部加强管理,增强员工们的凝聚力。”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一个人如何在一个公司里,既得到领导的信任,同时又能得到同事的忠诚?只有以坦诚之心待人,在取得别人信任的同时,才有可能得到领导和部下的鼎力相助。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让别人从你身上感到安全
你可以想一想,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常因你糟糕的表现,而直言与你这样的人合作实在是没有安全感?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出现,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你的行为是否已经触到了职场道德的底线。
因为,一个让别人时时刻刻感觉不到安全的同事,一定不会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不能让别人从你身上找到安全感,那么别人就会主动与你拉开距离。这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从建立,而且会对你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损害。
严松是一家电子商城的售货员。他谈起自己的从业经验时说,让别人从你身上感到安全,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自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经常有顾客来买产品时,会非常认真地问价格与售后服务,其实顾客是怕被忽悠,而一个销售员,给人一种忽悠人的印象,就是没有给人安全感。
有些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没有安全感,生怕遭遇卖家陷阱,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顾客没有相关的技术知识,有的是因为售货人员刻意制造了很多美丽的谎言来欺骗顾客,目的就是达到成交的目的。比如,夸自己的产品如何好,别人的产品如何糟等。严松说,这种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自我表扬”,其实很愚蠢,因为顾客会觉得你在刻意诋毁竞争对手,是在刻意地为消费者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顾客很难在消费的时候有安全感。
严松在与顾客的沟通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如果自己不能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上感到安全,那么自己在开展工作时就会阻力重重,所以,严松就从自己做起,把微笑挂在了脸上,把服务做到了最细,把信任留给了对方。每当顾客来询问产品时,他会详细地给顾客做一些到位的讲解。对于顾客关心的价格问题,他会明确地告诉顾客,这件产品正常的出厂价格是多少,市场销售的价格是多少,其他商场的销售价格是多少。
别人看到严松如此做事,都笑他太傻,不挣大钱挣小钱,但是严松不以为然,仍然实实在在地为顾客提供着最真诚的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顾客看到严松如此实在,就多次来他这里买东西,并不断地介绍新的顾客到严松那里买。严松也因此获得了上司的肯定与奖励,并被提拔为大堂经理。
让别人从你身上感到安全,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人脉就会变得非常宽阔,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有效地建立了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交际圈子,你改善了你的心理健康状态,你本人也逐渐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找准阵营跟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