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自己的书作总是自以为非,以求完美。自以为非才能虚怀若谷,虚怀才能深纳。这种求实的风范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题写报头
《人民日报》的报头,是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而且还不止一次。第一次是在1946年,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要出版一张地方性的机关报,便委托当时任中央局副书记的薄一波去请毛主席题一个报名。开始,这份报纸被拟名《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毛泽东听后说:“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他觉得不一定总要冠上地区名字。于是润墨提笔,一连写出横写的“人民日报”,共五幅,并指其中的一幅嘱薄一波说:“这个比较好,用这个!”
1948年6月,党中央决定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正式合并,筹备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也合并。为了表示改刊,薄一波第二次来找毛泽东题写报头。这次是在西柏坡,当时毛泽东心情特别好,一笔便把“人”字写得很大,最后一个“报”字更写得气势不凡。他一边写,一边评论:“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啊,写成报头,中间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这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喽!”
1949年8月,《人民日报》由华北局机关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毛泽东第三次题写报头,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一次的“人民日报”四个字比起前两次的来,当然就更“好看”了!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国民党统治区内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距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该报题字起初出自国民党元老、书法巨匠于右任之手,其后毛泽东又先后题写过三次。1964年7月19日,毛泽东第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名。这次他在一张宣纸上挥毫写下“新华日报”四个大字,然后又对“新华”二字连续写了好几遍,并亲自选定了其中的四个大字,还特地在每个选定字的右上角圈了双圈。最后在交卷时还附信言:“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
1958年,毛泽东为《红旗》杂志题写刊头的时候,更是不知写了多少幅。据《红旗》杂志1983年发表的一页手迹上,毛泽东写了四幅“红旗”字样,有趣的是,毛泽东为自己的字打分写评语;这两个“红旗”下面写上“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那一个“旗”字下面写一句“此似可”;又一个“旗”字边上写了一句“比较从容”等等。
类似的题词不胜枚举。比如,1949年4月和1960年3月,毛泽东曾两次为《湖南日报》题写报头,其手笔都独具风格,但他不以为意。1964年7月,他又第三次为该报题名,并附信表示:“新湖南报报头写得不好”,对自己的字仍不满意。也是在1964年7月,毛泽东第二次为《天津日报》题名,并附信言曰:“天津日报报头写得很不好,现拟重写过。送上重写的四字,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再行写过。”云云。
这些语言和墨迹真切地表明,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毛泽东正是从自以为非的胸怀出发要求自己,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踏踏实实追求至善至美的效果。有时,一幅字,他竟连写多遍,每遍一种墨法,一种笔法,一味情趣,然后再挑选一幅最佳作品公之于世,从不粗疏草率。
自谨与自谦
从我们现在已见到的毛泽东手稿中,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七绝·题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游泳》等,都写过二、三遍。有时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一个字不满意,就要圈掉重写。可以断定,毛泽东在自己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如果没有这种自以为非、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书法成就不会达到这种深入堂奥、炉火纯青的境地。
毛泽东从不把自己的书作强加于人,总期望如己意也如人意。作为伟大革命家的书法家,他的字“理”应为世人所好。但毛泽东决不因其势而强于人。人们的艺术情趣,尤其是书法艺术欣赏角度和志趣并不一致,差异很大。一篇墨迹,见仁者有之,见智者有之,不偏不倚者也有之。毛泽东是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因而他无论应约为什么对象的题词、题字,总是平易而谦和地与人商议“未知可用否?”还常常书写若干幅供人挑选。
1959年,画家关山月与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后,请毛泽东题字,他写好一式四幅,并嘱关山月挑选摹放于上。1961年9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董必武同志,告诉他,他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已写了,“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毛泽东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远是与人为善、共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