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吴国朝堂动荡不安,百姓也因为连年征战和劳役而备受摧残。如今又逢了荒年,夫差赶到国内危机四伏,好像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虽然他根本不以为可以危及他的统治,但是他也很想借着再次北伐一方面真正过过中原霸主的瘾头,一方面也转移一下大臣们的注意力。
这次夫差可是在大殿之上颁旨,让伍子胥出使齐国,去下战书。伍子胥接过这个旨意,他苦笑着下了殿。回到家之后,将夫人叫到跟前,说道:“夫人,这次千岁命我去齐国下战书,也是我伍子胥的死期到了”。夫人一听慌了神,“相国,您怎么这么说,这”。伍子胥一摆手,“夫人,你是个明白人。千岁还要伐齐,吴国离着亡国也就不远了。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了,这个夫差,哎,根本不似先王那般英武决断。他遇事糊涂,又好大喜功。上天要灭吴国,岂是我能回转得了的。我想此去齐国,带上你们,把你们托付在齐国,然后我一人回来受死”。
夫人一听,泪流满面,“相国,若是没有别的出路了。那为妻我情愿与你去死,你就把我们的孩子寻个好的归宿就是了,我那元灵既然已经没有了下落,你我的这个孩子可一定要保护好他”。伍子胥听罢十分感慨,拉着夫人的手,点点头,“好,那你在家中等候,我去安顿好孩子就回来”。这时伍子胥的三子伍封才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似乎能觉着家中大难来临,可又不是十分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父亲要带着一起去齐国,他便高高兴兴地随着去了。到了齐国,伍子胥就将伍封托付给齐国的大贵族鲍氏门下,让伍封从此更姓改名,再也不要回吴国了。
子胥没有给齐国下战书,交代了儿子的事情,便返回了姑苏。可是他一进城,就有金甲武士将他拿住,五花大绑。伍子胥高声问道:“我身犯何罪,你们要拿我”。一个殿堂官答话,“相国,您也别怪我们这些人,是千岁让我们请您直接去王宫的,快走”。不由分说,这帮人就把伍子胥绑至了王宫外。
这时,从宫门里出来一个内侍,手捧着一把剑,此剑名叫属镂剑。内侍走到伍子胥的跟前,高高捧着剑,说道:“相国,你私通齐国,有谋逆之罪。千岁念在你是先王的老臣,不忍斩杀,特赐你属镂剑自尽”。虽然伍子胥料到自己凶多吉少,可听了这话,脊梁骨还是冒了一股凉气。伍子胥说道:“好,不过我有一言,我死之后,将我的头颅割下,悬挂于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勾践带兵杀来,灭掉吴国”。内侍进去回禀,夫差一听,气得直拍桌案,“这个老东西,临到死了,还嘴硬。好,孤就依他,他死后将他的头颅悬挂于城门”。侍卫刚要出去,“回来”,夫差叫道:“孤什么也不让他看到”。夫差突然想起来伍子胥那双眼睛盯了自己一辈子了,如今他死了,还要来烦我吗?夫差说道:“伍子胥死后,将他的尸体装入口袋,投入大江”。
这一年,正是公元前484年,可怜一代风云人物,吴国的功臣伍子胥比孙武的下场害惨,落得尸沉海底。后来在江苏一带便有了端午节包粽子投入长江的习俗。
伍子胥死后,夫差更是把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交给了他十分信任的伯嚭来管理。而他自己则在公元前482年,带了三万亲兵,赶到了黄池,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的封丘市,去会见晋定公。目的嘛,显而易见,夫差已经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现在要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进而要号令周天子,欲称霸大周朝。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当下里,夫差怕走漏消息,命人杀掉了报信的差官,并且对于越国入侵的事情要求秘而不宣。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色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晋军招架不及,只得先败北。于是黄池之会,吴国先歃血,成为了盟主。
夫差急匆匆往回赶,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他又得到消息,太子被越人所杀,姑苏难以支持。在无奈的情况下,夫差派人与越国媾和。勾践本想一鼓作气,灭了吴国。可是范蠡仍然认为时机未到,吴国的国力尚存,让勾践接多提条件,接受媾和。
时光荏苒,到了公园前478年,吴国又遇荒旱灾年,全国几乎是颗粒无收。这时勾践又用了文种之计,三战三捷。尤其是其中的笠泽之战,使得吴越两国的国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是注定了吴国亡国的一战。
勾践率越军大举攻吴之时,吴王夫差则率军到笠泽江(今江苏吴县松江)抵御。吴在江北,越在江南,两军夹江水布阵,准备明日在江上水战入夜后,勾践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令左队口衔梅子顺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队口衔梅子顺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两队鸣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
吴军获讯越军分两队渡江,准备夹击吴军,不等到天明,也将军队分为二部,以抵御越军。可是这个时候勾践亲率三军,偷渡过江,不发一点声响,突然袭击吴中军,吴中军大乱,往下溃败。越军左右两队趁势渡江追击。吴军三战三败,退保吴都。吴国大片土地沦落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