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900000044

第44章 谁的现代化道路为最优(2)

第一次现代化是什么,从产业结构和人口空间形式看,就是经济的非农业化和人口的城市化。而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集中,除了户籍和就业外,人口的流动、迁移和居住,毫无疑问,是人口城市化,也即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与其关联的土地制度,又成了人口流动、迁移和居住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量的学术和政策研究在分析城市化进程时,假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有了收入,居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从而忽视了城市化中新移民的居住成本和制度等障碍大小的问题,以及衍生的贫民窟、人口城乡间剧烈钟摆式流动、农村人口迅速老龄化这样的复杂的长期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东亚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住房制度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情况。

1、土地制度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城市化,与其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和居住方式密切相关。从韩国和土地制度看,韩国战后到1960年期间,一是将接收的占农地面积13.4%的日本官民所有的土地,分配给了本国无地农民;二是1949年实施土地改革,政府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3公顷以上的土地,以更低廉的价格卖给佃农。但是,到了韩国工业化加速的阶段,这种分散的土地制度与大量农户放弃农业,并且小农经济不宜进行农业的现代化,1961年到1993年,韩国政府对农地占有和流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鼓励进城的农民流转土地,以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1994年到1997年,政府进一步放宽土地买卖和租赁的限制,在农业振兴区内鼓励农户有更大规模的土地,并允许建立拥有土地上限为100公顷的农业法人。对愿意将农地出售和出租(5年以上)给农业大户的65岁以上的农民,政府给以补贴。

蒋家父子到台湾后,也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将地主的地租压得很低,再以租金的2.5倍从地主手中强制收购,平价转手卖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政府没有钱收购地主的地,就用国有公司的股票顶帐;而农民没有钱购买土地,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分十年还清。台湾开始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但农地可以流转给农民;后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部分农用地要向非农业建设分配,但是,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进行,然而,转为非农业用地的,一半充公,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和医院等。另外,土地交易增值100%的,40%归公;200%以上的,50%归公;300%以上的,60%归公。而且,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

但是,总的来看,韩国和台湾在工业化进程中,都看到了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矛盾,并且大量的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养儿保障和土地保障,逐步地退出农民的生活保障,代之以现代的社会保障。同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给种粮大户,以实现农民进城,农地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韩国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台湾地区进行了富丽新农村和新农业运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不向城市流动了,而是农村道路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后,中青年更加多地向城市迁移。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要远比拉美、印度、中国快得多。到2008年,韩国总人口为4850万,由于有老人和小孩,并且妇女需要在家照顾孩子,韩国劳动人口为2435万,劳动人口中7.2%从事农业,25.1%从事工业,67.7%从事服务业。台湾总人口为2297万,其中劳动力为1085万,劳动力中有5.1%从事农业,36.8%从事工业,58%的人从事制造业。

2、住房制度

实际上,除了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自由迁移和较为宽松的户籍制度外,影响农民进城工作并且留得下的最关键因素是居住成本。韩国和台湾在这方面都有其重要的经验。一是进城的农民可以通过出售和出租自己的农地,包括宅基地,用其收入购买城市中的住宅;二是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民,其兼业化程度较高,并且土地出租和买卖等财产性收入毕生较大;三是在经济的高成长阶段,韩国和台湾地区居民,包括进城的农民,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劳动在GDP中的分配比重较高,使迁移到城市中的新市民,有住宅的购买能力。

另外,政府所做的工作是,增加住宅的供应,控制土地和住宅的价格,打击土地和住宅投机,并且供应保障性住房。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将住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作了相应的机构与制度设置。但是,一五规划(1962- 1966年)期间,公共部门投资仅占住房投资总额的8.8%;二五规划(1967-1971年)期间,公共投资仅占住房投资总额的13.8%。到了70年代,随着城市化急速展开与住房需求的增大,政府专门制定《住宅建设十年规划(1972-1981年)》,计划在10年内建设供给250万套住房。在制度建设上,政府制定了《住宅建设促进法》(1972年),并于1976年和1978年分别制定《城市再开发法》和《有关住宅供给规定》,对住房建设相关制度进行强化。80年代以后,韩国住房政策中社会理念逐渐增强,开始注重缩短贫富差距,建立公平社会的目标。政府除供给住房外,在五五规划(1982-1986年)期间,开始提供租赁用住宅,制定了《租赁住宅建设促进法》,促进租赁住房建设。六五规划(1987-1991年)期间,为强化租赁用住房建设,设立租赁住房管理工团,在税制上实行优惠政策,并且为租赁住房建设提供大量土地。90年代,政府相继推出《住宅200万户建设规划(1988-1992年)》和《新经济五年规划(1993-1997年)》。两次规划期间共建房584万户,使韩国住房普及率大大提高。90年代末,针对住房价格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跌落的状况,政府作出相应政策调整,包括放宽住房管制,对首都圈地域的住房出让价实施自由化;扩大金融与税制支援,对新购住房减免登记税;积极促进将住房部门与资本市场相联系的抵押债券流动化制度等。在这些政策带动下,韩国的住宅市场进入了复苏与繁荣期。特别是从2000年至2002年,住宅建设以年均18.4%的速度逐年增加,2002年住宅供应总量达到67万套左右,比2001年增加了大约28%。

韩国政府一直控制着房价水平与居民的购买能力相适应。70年代末,韩国住房价格急速攀升。1978年,政府分别制定了规范住房供给条件与方法的《有关稳定住宅价格、抑制投机、供给住宅的规定》,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及供给对策》,采取土地交易许可及申报制度,扩大标准地价告示地域等众多抑制投机对策。同时,政府引进住房出让价上限制度,将新住房价格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80年代初期,政府针对住房经济过热状况也曾采取过一定的抑制政策,如1983年对民营住房实施债券购买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韩国房产价格至80年代中期趋于稳定。到80年代末期,土地投机因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而日益猖獗。为应对这种局面,1988年,政府通过“8·10措施”,采取了房地产检印契约制度和地价公告制度。

台湾在战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住宅政策可说是住宅的商品化过程,房地产采市场化走向,走的是美国模式。台湾50年代初后的四十年,经济快速成长并大幅提升国民人均所得,刺激民众住宅量的需求,住宅供应方面主要由民间市场主导,政府担任的角色极为有限。台湾的住宅租赁市场发育不足,加上中华民族有置自有屋的习惯,使20世纪90年代末时,居民住宅自有率高达82.2%。开始的时候,由于地价较低,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加上农民兼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城新市民的住宅问题解决得还算比较好。80年代以后,房地产市场在低谷和繁荣之间循环,房地产的这种投机,使得台湾的房地产昂贵起来。然而,不论怎么说,美国模式至少使台湾在石油危机之前,让社会的大部分人口,透过住宅市场取得了有私人所有权的住宅。

(二)拉美和印度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和居住模式

拉美和印度土地制度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模式,与东亚又有着较大的不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贫民窟”,但是,随着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压低地价和房价,逐步消除了“贫民窟”现象。而拉美同样与韩国和台湾一样,土地是私有的,居住模式却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大面积的“贫民窟”,特别是印度,“贫民窟”成了低成本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即城市化的一种主要方式。

1、土地制度

拉美和印度土地一般为私有,也有国有和社区所有土地,但是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制度。拉美的土地制度,从历史上讲,是白人殖民掠夺当地土著人土地形成的,为土地庄园封建和劳动黑人奴隶制。战后,除了墨西哥、古巴、玻利维亚少数几个国家在过去进行了激烈的土地改革外,大多数维持了原来的大地产制,占农村人口比例很小的大庄园主拥有大部分的土地。大地产制(又称大庄园制) 是一种将大片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是拉美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短期内难以触动。另一方面,拉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起步比亚洲还要早一些,大规模农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加上过去的大地主庄园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一些国家中面临阻力,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土地没有象东亚和中国大陆那样均田地。于是,无地和少地的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而拉美在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重视重工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容量狭小,进城新移民收入增长缓慢,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能力购买正规的商品住宅。

印度1947年国家独立后,对土地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废除原英国殖民统治者将地承包给“柴明达尔”,即中介人,他们向政府交税,再由他们转包给农民耕种的体制,废除这种体制的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二是推行租佃制改革:其中有限制地主向佃农征收租金的比率为1/4,或者1/5,但是,这项改革基本失败;还有保障佃农的耕地佃耕权,防止地主随意将佃农从土地上驱赶出去,使他们失去土地,然而,这项改革大约保证了60%的佃农没有被驱赶,只能是部分成功;再有就是实施土地最高拥有限额法,即地主拥有土地的面积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19到324英亩的面积,各邦的规定不一,这项改革持续了30余年之久,在分散地权方面基本获得了成功,但是将政府集中的土地分配给下层农民的改革,未能获得全部成功。然而,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利的是,一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限制了交租剥削的程度,特别是瓦解了封建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初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消极的一面是,小规模经营,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不论农业土地制度如何,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二、三产业间比较效益的引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耕地/劳动力构成的提高,是一个趋势。即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耕种越来越多的土地。其过程就是土地必然地要集中,要规模经营;小农经济必然地难以为继,要大量破产;农业人口的生计在农业中难以为继,需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转移。这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2、拉美和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贫民窟居住方式

拉美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由于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的无法就业者依靠“非正规部门”就业,结果城市的贫困现象迅速增加,大量的迁移人口住进贫民窟。1980年,拉美城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6290万人,比农村贫困人口(7300万)少大约1000万人,到1990年,城市贫困人口(1.354万人)是农村贫困人口(7390万人)的1.8倍。这些移民通常是几经周折之后最终落脚于大城市的,特别是各国首都。1950-1980年墨西哥城人口由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增至1070万。这种超常速度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因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条件等不能及时地满足和适应大量聚集人口的需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诸如城市人口膨胀、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等。这些城市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居民住在贫民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中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占46%;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占50%;哥伦比亚的圣菲波哥大占60%。

印度的城市化进程较慢,从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工业化以来,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十分缓慢。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间,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从72.1%下降到70.6%,平均每15年下降幅度还不到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绝对人数却增加了1.13倍,平均每15年增长幅度超过了50%。土地面积的不变和农业人口的增多,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加上印度人口众多,向城市转移,而城市中由于小企业发展缓慢,导致就业困难和居住的支付能力低下,使贫民窟局面比拉美地区更加严峻。贫民窟或棚屋居民已经变成印度城市风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由于靠近工作场所的住房不易得到、土地的高成本、无力支付房租等因素迫使数千万城市居民在贫民窟栖身。这些贫民窟的条件是可怕的,缺乏自来水供应、电力、洗澡房和厕所等基本的设施。

由于贫民窟占地者增加速度远高于城市物质环境改善的速度,它们正作为城市居住的支配形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加尔各答2/5以上的家庭只有一间房,甚至没有,大约20万人在其生命中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公共人行道上,估计175万-200万人住在被称为bustees的单层棚屋中。在孟买,60万人住在棚屋中,更多的人住在多层的出租屋中。印度城镇总人口的1/5住在贫民窟或私搭乱建房中。印度大部分城市的贫民窟人口大约占各城市总人口的20%-30%。进入90年代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有研究显示,到1990年,在印度最大的四个城市:孟买、加尔各答、德里、钦奈(马德拉斯)中,居住在贫民窟中的人口分别高达42%、40%、38%和39%。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大城市中的贫民窟人口仍高达3200万人。

(三)东亚和拉美及印度居住模式的比较

在这里要评论一下的是,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农村的土地是私有的,国家不能强制征用农村农民的土地,他们的土地可以作为资产,可以入股、出售、抵押融资、出租,因此,有了农民创业的资本来源;城市建设开发商所用土地,向农村农民购买,城市内部土地的分配,以及功能分区,有严格的城市规模的约束;一些到城市的农村居民,可以将其土地出售,或者出租给其他土地使用者,土地得到了较为规模化的经营;农民绝大部分最后转移到了城市,在城市中工作,或者创业,有了收入,在城市中购买了住房;早期小农破产到城市周围形成的贫民窟逐步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积累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被拆除和改造;向城镇转移的大量的劳动力,大部分先是被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所吸收,再后来工业和农业中的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又被服务业所吸收,而且组织形式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格局是,城市周围基本没有了贫民窟,城镇的原居民和转移进入城镇的居民,都安居乐业。这就是东亚土地制度与城市化的格局。

同类推荐
  •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精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中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最精辟响亮的一些红色经典语录,重温党的历史,回顾硝烟岁月,畅想火红年代,缅怀不朽英雄。在启迪中重塑精神家园,在感染中找回失去的信仰,在受教育中坚定红色信念,坚定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决心。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公务员工作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等,并提供了一些详细的调查、沟通等工作技巧,帮助公务员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一书收录了作者从事党务工作的心得体会、理论研究。
  •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是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以党章和党中央颁布的相关条例为依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行为规范进行了解读。根据党员行为不同性质,本书分别设专章对政治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经济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讲解,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本书可以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行为规范的了解,提高认识,规范行为,牢记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热门推荐
  • 闲居诗韵

    闲居诗韵

    本书以历史、地理、人文为写作范畴,是一本散文为主、诗歌为辅的文学集子。其中诗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代诗歌和古体诗歌。
  • 好莱坞首席明星代理人:迈克尔·奥维茨传

    好莱坞首席明星代理人:迈克尔·奥维茨传

    在本书当中,作者向读者披露了奥维茨的发家史;在贝弗利山的某家大饭店,他将百元美钞撕成两半,以预订前排最好的包间,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为了赢得一位犹豫不决的客户,他在全议桌上跳起四不像的踢踏舞;他时刻记得给客户送一些礼物,尽力帮助他的客户和朋友,事无巨细,把它当作自己的义务——以及他的同事用飞机载客户去晚餐等等壮举。
  • 小妾有点坏

    小妾有点坏

    她替姐姐嫁入轩辕府当轩辕老爷的第八房小妾,喝了点酒,晕忽忽的进了一间房。轩辕彻出外谈成生意回来没通知任何人!以为她是娘给他找来的小妾。于是,就这么将错就错下去。
  • 重生之第一名媛

    重生之第一名媛

    咸江市。一栋豪华的私人别墅里,苏雅身穿红色的旗袍,曼妙玲珑的身材在旗袍的包裹下凹凸有致。头发被精致的盘起来,发丝中镶嵌着一颗颗钻石的小发夹。“小姐,你需要用点夜宵吗?”佣人何姐穿着苏家传统的白色佣人服恭敬的问道。“不用了,姑爷呢?”苏雅那张被妆容覆盖的异常精致的脸庞带着急切,也带着兴奋,似乎还有些迫不及待。清雅脱俗的瓜子脸,一双碧眼水波粼粼,小巧高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青春小礼

    青春小礼

    我叫木小男,土生土长的一个小城市的小女生。我住的小城有个很美的名字,它叫木香,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又小又精致。这里所有的建筑,房屋,树木都仿佛一个个袖珍的小礼物,一个上帝放在人间的小礼物。
  • 着男装倾天下:妖娆驸马

    着男装倾天下:妖娆驸马

    传说,姚驸马阴险狡诈,皇后贵妃都要忌惮其三分;某人不屑,招惹小爷自然要十倍奉还。传闻,姚驸马偏好男风,凡被他看上的,都难逃其魔掌;某人无奈,拜托,是他们赖上我的好不好?风闻,姚驸马雌雄同体,实为妖人转世。某人咆哮,尼玛,这么明显的胸中丘壑竟然看不见?传言,姚驸马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朝堂战场,无所不胜,复国定疆,无所不能。某人得意,娃纸,你终于真相了……且看现代苦逼女穿越异世,着男子衣,收女儿态,把握机会,步步为营,从一介贱民蜕变成封疆固土、指点江山的一代巾帼。(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