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100000051

第51章 重返文学园地(3)

在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中,不容许革命作家舒缓从容地把思想融入作品,而往往采用锐利便捷的杂文,投入战斗。30年代初期,是瞿秋白杂文写作成就大,数量集中的时期,成为鲁迅以外杰出的杂文作家。瞿秋白从20年代初开始撰写杂文。他在俄国所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中,已有些文章带着随感录的色彩。它们多半论从事出,寓哲理思辨于其中。除去两书中这些杂文化的散文,还有《涴漫的狱中日记》、《猪八戒——东西文化与梁漱溟及吴稚晖》那样的小说化的杂文。1923年1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最低问题——狗彘食人的中国》一文,可以说是他所写的“正宗”杂文的开篇。随后,他又以巨缘笔名发表杂文十二篇于1923年《前锋》“寸铁”栏。这十二篇杂文,涉及面广,诸如《二十世纪的绝妙好辞》、《康有为与许斯,梁启超与芳泽》,《中国的花车与美国的公使》,《小小一个罪恶》等等,大多以雄健的笔力,各逞变化之妙,冷嘲热讽,淋漓尽致。从这时到1926年,他大约写了四十余篇政论性杂文,发表于《向导》、《热血日报》上。1927年到1930年,瞿秋白从事党的领导工作,事务缠身,杂文写作中断。从1931年起,被迫离开党的领导岗位,才重新拿起笔,写起杂文。同前期一样,后期杂文仍是政治性的。无论社会批评或文艺杂感,都反映他作为共产党人和政治活动家的敏感。他把杂文作为一种扫射旧世界的火力,一种向敌人进行战斗的武器,因而笔力豪骋,运思敏捷,旗帜鲜明,通俗易懂,直言不讳,言必尽意。在体裁和方法上,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或为政论性杂文,或为短评式杂文,或为抒情诗似的杂文,或为叙事记述的杂文;随感、随笔、书评、寓言、经传、戏曲、平话、诗话、打油诗,在瞿秋白的笔下,都运用自如,挥洒成趣,融入了他的杂文创作中。瞿秋白大量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也有不少的杂文,是鼓舞群众前进的战鼓和号角。如《一种云》、《暴风雨之前》、《〈铁流〉在巴黎》,就是这样歌颂性杂文。这在当时一般杂文中,是少有的新的主题。瞿秋白的杂文多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热情奔放,较少含蓄,富于鼓动性和号召力;好作理论分析而较少解剖具体事实,带有他过去大量写过的政治论文的格调。但是,也应指出:并不是他所有的杂文都明白晓畅,较少含蓄。他也有隐晦曲折的文章,如《菲洲鬼话》、《人才易得》等篇就是。对于杂文家的瞿秋白的成就,杂文研究者指出: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开创的杂文,3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峰顶是鲁迅,次高峰是瞿秋白和茅盾。也有的论者进一步指出:就杂文而论,鲁迅和瞿秋白无疑是双峰插云的一代文宗。这两种相近的评价,反映了瞿秋白杂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地位。

大众化文艺倡导者和语言学家

3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艺运动,是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猖狂,国民党统治愈加腐朽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人民群众被旧的文艺包围,其内容大多不脱武侠、剑仙之类的荒诞迷幻,因果报应、安贫乐道、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之类的说教劝戒。这种“大众文艺”、“通俗文学”,经常被统治阶级利用来腐蚀劳动人民,麻痹他们的斗志,消弭他们的反抗。新的革命文学家,与广大群众隔离;新的文艺作品,日趋倾向于欧化,因而不能为群众所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既然承认文学的阶级性或革命倾向性,那么,它必然要求文学大众化,必须让文学为大众所懂得,所接受,所爱好。否则就无法实现革命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利器的根本任务。

革命文学家,历来重视文学大众化的问题。早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的讨论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左翼文学界又开展了一次关于大众文艺的讨论。这次讨论主要是探讨大众文艺的形式问题,引起比较普遍的注意,但许多问题还没有接触或深入。1931年以后,瞿秋白重返文艺战线,以更多的注意力,深入地研究文艺大众化问题。1931年5~6月间,他写《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学阀万岁!》,提出文学革命的问题。9月,写《乱弹》,由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发展,揭示出文学艺术早先来自平民,逐步为少数统治者所霸占,而最终仍将重新属于人民的规律。“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一·二八”上海战争期间,瞿秋白写《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上海战争和战争文学》两文,指出:“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尤其是革命的大众文艺的创造,更加是最迫切的任务了。”“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去!”

在瞿秋白的积极推动下,到1932年夏又有第二次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4月25日,瞿秋白在左联理论性的机关刊物《文学》半月刊创刊号发表《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1931年10月写),6月10日又在《文学月报》创刊号(《文学》半月刊被禁后创办的左联机关刊物)发表《论文学的大众化》,对上文作了补充和发挥。《文学月报》的编者,可能认为瞿秋白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而又很复杂,就约请许多人来参加讨论。茅盾应邀用止敬笔名写了《问题中的大众文艺》一文,以后周起应(周扬)、何大白(郑伯奇)、田汉等人都发表文章参加讨论。在一年多时间里,《北斗》、《文学》半月刊、《文学月报》等刊物发表不少文章,连续不断地讨论文艺大众化。左翼作家在这时所写的分析革命文学其他问题的文章,也常涉及大众化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一时形成热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注意的中心。瞿秋白后来又写了《“我们”是谁?》、《欧化文艺》、《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论翻译》等文,以及一些书信手稿。

瞿秋白在文艺大众化的研究和讨论中,付出的精力,撰写的文章,比之其他文学问题都要多。比之其他左翼作家,他的论述,也更有条理,更为深刻,更富有创造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正是瞿秋白,第一次明确提出:为工农大众服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他还初步阐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家向工农大众学习,转变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他承前启后,既坚持和深化了早期共产党人关于革命文学的主张,又为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工农兵方向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30年代初,中国文艺运动的状况如何?瞿秋白尖锐地指出:“普洛文艺一般都应当是大众的,难道有‘非大众的普洛文艺’?然而不然!居然有!”瞿秋白认为,在题材和内容上,新文学的题材狭小,内容贫乏,始终脱不开知识分子的小圈子。新文学的作家们所写的作品,“只是限于知识分子的自我描写”,诸如失恋,家庭冲突,三角恋爱,稿费太少,上海的亭子间生活,北京的小公寓生活,等等。而对“乡下佬‘上城’的问题,穷人想赖债的问题,丘八想回家的问题”则很少涉及。革命文学运动也沿袭老路,与大众隔离着。一些革命作家眼中的“民众文学”,不过是“洋车夫文学和老妈子文学”,只用“浅薄的人道主义”,“来可怜洋车夫老妈子,以至工人,农民”。在语言方面,瞿秋白认为,虽然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一开始就提倡白话,反对文言,使白话成了文学语言的正宗,比之文言接近了人民大众的口语,但并不是大众化的。早在1923年由苏俄回国后瞿秋白写《荒漠里》一文就指出:“中国的现代文还没有成就”,“‘文学的白话,白话的文学’都还没有着落”,使群众的精神生活陷在荒凉的沙漠里。他叹息地问道:“唉,中国的新文学,我的好妹妹,你什么时候才能从云端下落,脚踏实地呢?”这个看法,瞿秋白在八年之后,即1931年他写《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和《学阀万岁!》等文时,依然没有变化。他承认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之文学改良运动的“旧式白话”有所进步,是“新式白话”;少数优秀作家已在运用真正白话进行写作。但他认为,大多数作品使用的仍不是真正的白话。这时,瞿秋白从“左”的观念出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很有可能成为“反革命力量”。他不满意五四时期形成的白话,对文言、白话优劣判断较为绝对,把语言文字问题与阶级、等级制度相联系,又急于实现汉字拼音化,因而对五四文学革命评价过低,呼吁进行又一次文学革命,要有一个所谓无产阶级的五四。他说:“记得当初五四运动的时候,胡适之有两个口号,叫做‘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现在检查一下十二年来文学革命的成绩,可以说这两个口号离着实现的程度还很远呢!现在的新文学,还说不上是‘国语’的文学,现在的‘国语’,也还说不上是文学的‘国语’。现在没有国语的文学!而只有种种式式半人话半鬼话的文学,——既不是人话又不是鬼话的文学。亦没有文学的国语!而只有种种式式文言白话混合的不成话的文腔。”瞿秋白挖苦地指责用这种文腔所作的文学,是“骡子文学”。他说,“因为他是‘非驴非马’:——既然不是对于旧文学宣战,又已经不敢对于旧文学讲和;既然不是完全讲‘人话’,又已经不会真正讲‘鬼话’;既然创造不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又已经不能够运用汉字的‘旧中国文’。这叫做‘不战不和,不人不鬼,不今不古——非驴非马’的骡子文学。”这段话,实在是过激了,有一次,茅盾和瞿秋白相遇,茅盾问他:“难道你真认为‘五四’以后十二年间的新文学一无可取么?他回答说:不用猛烈的泻药,大众化这口号就喊不响呀!那么,他自己未尝不觉得‘五四’以后十二年间新文学不应估计太低,不过为了要给大众化这口号打出一条路来,就不惜矫枉过正。但隔了一年,在论‘大众文艺问题’时,他的主张就平稳得多了。”

大众化问题的深入讨论,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郑伯奇用何大白的笔名发表了《大众化的核心》一文,把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与工农大众对立起来。何大白写道:“我们的方法错误了么?不是。我们的口号太高了么?不是。我们的文字太难了么?不是。”何大白认为文艺大众化迟迟不能实现,困难很多,而“第一重困难在大众自己,就是大众对于我们的理解有没有相当的准备。”这种看法,在当时小资产阶级革命作家中具有代表性,“充分的表现着知识分子脱离群众的态度,蔑视群众的态度”,因此,应当加以批评。瞿秋白立即写《“我们”是谁?》一文,指出新文学之所以不能实现大众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资产阶级作家蔑视大众,好为人师。他说:

同类推荐
  • 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对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故事,来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
  •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本书主人公林海水是安溪大地之子,这块大地赋予他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当人们看到:为中国煤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林海水十年来和家人住在“干打垒”的简陋房子里,在东北凛冽无比的风雪中,用扁担挑水吃;当人们看到林海水不顾自己血压高,在煤井里爬进爬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尤其在“文革”时期,林海水是“反动学术权威”,属被打倒之列,而且各派系之间的武斗、枪战如同家常便饭,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可却摧不垮林海水那颗“赤子之心”,心里仍然只装着自己的事业,他不顾头顶呼啸的子弹,和工人们坚定地保护着矿井。看着这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谁能不为之动容!“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是一本评介民国早期总统的通俗图书。包括北洋政府的5位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和缔造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共6位总统。书稿以视角独特勾划出了这几位人物,全书兼具客观思辨性和故事趣味性,使读者看到一群鲜活的面孔。
热门推荐
  • 爆笑囧事:驭蛇傻妃

    爆笑囧事:驭蛇傻妃

    洞房花烛夜,某拒婚的“痴傻”太子妃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爷,欺负一个傻女人你会有成就感吗?”“试试不就知道了。”某爷邪魅一笑,欺身上前。怎奈,门外骤然兵荒马乱。管家惊慌失色跑来报告,“主子,主子,不好了,太子府被群蛇包围了。”21世纪的天才美少女穿越到了一个人魔兽齐聚的玄幻时空,成了一个人人耻笑的痴傻废材。神蛇为宠,群蛇为伍,且看一个废材小姐如何扭转乾坤,叱咤风云。
  • 女帝憨夫(下)

    女帝憨夫(下)

    他豪门士族的少宗主,世人皆以为他笨如阿斗,却不知他才高八斗,不知他只是韬光养晦;皆知他善良敦厚,却不知他为了她,也可以心狠手辣!权贵财富以及地位在他的眼中皆如粪土,娘亲的去世让他卸下了多年来的枷锁。于是,他毫不犹豫,领着心爱的她私奔去!她延烜皇族的小王爷,世人皆以为她男生女相,却不知她女扮男装;不知她面对他也可以温柔可人!权力皇位以及仇恨在她的心中皆没他重,因此,即使是难以抉择的选择,也没能阻止她想与他厮守终生的念头,于是,她为他抛下了一切,随他远走他国!自此,一对恩爱鸳鸯逍遥地浪迹天涯,却不知在踏上他国境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场母女相对,手足相残,腥风血雨的开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太虚魔尊

    太虚魔尊

    战遍世界高手的龙神国神秘少年,为解开力量之迷,在机缘巧合下唤醒了洪荒时代的妖尊。而随着血月的出现与七大神器的现世,少年的身世亦渐渐明朗。究竟洪荒太虚五尊孰弱孰强?一场从远古延续至未来的阴谋,必将导致灭世圣战一触即发。
  • 毒妇难为

    毒妇难为

    她是相府嫡女,本该众星拱月如霓虹初升,却因顾婉容的出现失去所有,直到临死她才明白,当年的接连失利不过是有心人的蓄意为之。重生一回,她必将前世之债一件件地全数讨回!害我母者,反噬其母;害我兄者,断其手足!害我声名狼藉者,你便好好活着,看我一次次将你踩入泥底!
  • 不一样的自然保健法

    不一样的自然保健法

    本书是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多方位学习、试验、求证的临床精华。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写书的缘由与目的、介绍了血型决定你吃什么最健康、说明了抗癌养生的生理时钟、揭示了改善体质的饮食方法和生活方式。这套颠覆性的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赢得各界名流的肯定,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
  • 美好的心路历程

    美好的心路历程

    ,本书作者通过讲述人生的心路历程。教会我们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