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止学·智卷一》
【意译】对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应对智谋,这是真正的智慧。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人贵在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所以,他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作为座右铭。诗人苏东坡聪明一世,却也曾赋诗感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聪明是一种财富,糊涂也是立身的本钱,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人在聪明之中办了糊涂事,导致身败名裂,也有一些人在糊涂中办了聪明事,而且获得名利双丰收。
为人处世中,有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机敏更有利。正如《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所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装傻取胜,正是一种智慧。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在商代末期,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精神萎靡不振,天天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后来又发明了炮烙之刑,搞得天怒人怨。箕子和比干等人一次又一次地劝谏,纣王根本听不进去。在这种社会矛盾激烈,国势渐微的情况下,比干采取了“死谏”的方式,强谏三日不走,在纣王的宫殿外一直呐喊。结果,纣王被比干激怒了,他把比干的心脏挖了出来,比干壮烈殉难。
看着比干的悲剧,箕子明白,要想做成大事,最重要的事情是先要保证自己活着。有一次,纣王彻夜长饮而忘记了日期,就问身边的文武大臣,大家竟然都说不知道,于是派人询问箕子。箕子说:“身为一国之君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了日期,天下就要危险了;而一国之人都不知道日期,独有我却知道,那我就更危险了。”于是他就对使者说他自己也喝多了,不知道是什么日子。
后来,箕子干脆披头散发,假装疯了,和奴隶们混在一起。依靠装疯卖傻的智慧,箕子既坚持了原则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使得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长了43年,从而为后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提供了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
是的,如果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也并不是好事。面临危机的时候,藏巧于拙,装装糊涂,扮扮“老实”的样子,凡事不那么较真,往往可以逃避灾祸,转危为安。而且,在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呆傻,要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安全得多。
与箕子一样,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个善于装傻的人。金兵一路南下,将首都开封包围了。为解决城下之急,宋钦宗赵桓决定派人和金人议和,而金人怕宋人不讲信用,点名要宋廷派一个宰相和一个皇子前去。与金人正面交锋,熊多极少,人员的选择,当然比较谨慎。在北宋的大臣里,张邦昌是力主议和的一个,于是成了宰相的人选。在皇子中,赵构因为母亲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不受徽宗的宠爱,所以与皇位无缘,于是就成了皇子的首选。赵构被选中,在意料之中,所以他也没有任何怨言。果然,当张邦昌和赵构一起带着地图、和议书、金银珠宝到金营求和时,俩人都被扣押,成了人质。
赵构见了金国元帅,却装起傻来。同来的张邦昌,低头哈腰,奴颜婢膝,甘做金国走狗。赵构却呆呆地站着,痴痴地直视人不动。金国元帅以为赵构真是白痴,而这样的人质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便把他放回去,要求宋朝另派皇子为人质。宋钦宗无奈,只好改派萧王赵枢去作人质。
赵构卖傻成功,挣脱金人牢笼之后,宋钦宗感觉这个弟弟还有几分小聪明,就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带领万人士卒。后来,金兵攻破开封,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北宋宣告灭亡。赵构因领兵在外,成了“漏网之鱼”。
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宋朝群龙无首,国内一片混乱,国不可一日无主,抗金官兵希望有一个赵家的皇帝,因此,赵构率兵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时,诸路统兵将领宗泽、韩世忠等齐集南京,拥立赵构为皇帝。赵构由此就成了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赵构在称帝前后,有一定的抗金决心,所以他装疯卖傻的从金营逃脱的小机智,还是应该肯定的。赵构由一个本来与帝位无缘的皇子,成功当上了皇帝,不得不说,是“装糊涂”帮了他的大忙。
当然,装糊涂不是真糊涂,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保全自己的方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无论在官场、商场、职场,装糊涂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明朝都御史韩永熙在江西为官时,把江西管理得很好,百姓都称赞韩永熙的德政比皇上还要高明。韩永熙却从不沾沾自喜,他甚至会做几件看来很愚蠢的事情,让百姓们抓住他的把柄,街谈巷议。有人问他:“你何必做这些有辱自己身份、败坏自己的名声的事情呢”韩永熙回答说:“天子是天下第一,没人能够超过他。”
有一天,门人报说江西宁王朱宸濠之弟求见。宁王是皇族,而且手握重兵,朝廷对他的态度一向是压制与拉拢并施。韩永熙风闻宁王有谋反的意思,想不出宁王之弟前来的目的,但可以确定他无故前来,绝非好事。但他知道只是叫人准备了个白木小桌,随时听用。
果然,朱宸濠的弟弟一见到韩永熙.就让所有的人全部退下。他单独对韩永熙说道:“宁王要谋反,你要小心!他的军队距离你这里最近,最先遭殃的人肯定是你。”进接着,他威胁韩永熙答应他,和宁王一起谋反。韩永熙像个呆子地听着,过了许久才抬起头,瞅着宁王的弟弟耳朵,大声问:“你说什么?大声点。”宁王的弟弟又高声重复了一遍。韩永熙还是皱着眉,解释说自己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击中了,根本听不见他说的话。
宁王的弟弟不相信韩永熙的耳朵没雷击中,认为他是在装聋,就故意用话激他,说:“我说你这个名乌龟!”韩永熙还是摇头,表示自己一句话也听不见,要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他搬出白木小桌,宁王之弟就在上面仔细书写了宁王的谋反之事。
韩永熙看到后,故意显出惊讶的神情,还大喊可恶,表示绝不帮助宁王。
等宁王的弟弟走了之后,韩永熙立即把宁王欲谋反之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来调查了很久,却没有证据。宁王与弟弟也推说根本就没有此事,是韩永熙有意诬陷,离间亲王,当处斩刑。朝廷立即逮捕了韩永熙,将他押送京城。朝廷欲定其罪。韩永熙将白木小桌拿出来作证,这才获释。
不得不承认,装糊涂真的是一种成功之道。善于佯装,精巧隐藏,能使事情更加顺利。当然,这只是在小事情上的糊涂。
总之,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千万别被捧晕了
◎“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四书集注》
【意译】诋毁人的人,其诋毁之词有不真实的地方;赞誉人的人,其褒扬之词也有过头之处。
唐太宗曾经询问魏征:“君主怎样叫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往往是越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难,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忠言呢?没有人会喜欢些难听、刺耳甚至是苦涩之言,而甜言蜜语、恭维奉承的话,又是一些人爱听的。
孔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就是说,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什么好心眼。这些人往往会嘴上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善于拍马屁,善于投机钻营,甚至会吹捧当权者功绩,迎合领导者的心意,无所不用其极。正是很多领导被吹捧的高兴了,因此就给这些人提供了机会,领导者也经常会受这些人的蒙蔽犯下大错而不知晓,待到东窗事发,为时已晚。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传说在清朝时期,如果皇子们读书不认真,就会被师傅训斥一声:“你想学朱厚照吗?”朱厚照之所以这样昏庸,正是他身边的人捧晕的,尤其是以刘瑾为代表的“八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朱厚照还是太子的时候,身边本来应有良臣忠侍辅佐,可是在他身边,却只有“八虎”,他们日夜引导朱厚照游戏骑射,因此而得名。刘瑾是“八虎”之一,他很有知识,口才也很好,深得朱厚照的喜爱。朱厚照即位以后,刘瑾数次升迁,一直爬上首席太监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刘瑾等人就整日给朱厚照送鹰、犬等捕猎动物,吸引并陪伴他出去骑马射箭、耍枪弄棒,使朱厚照纵情娱乐,起居无常,不再读书,也不视朝政。他还专门在朱厚照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向他请示政事,朱厚照这时就心烦气躁的说,你们什么事情都来找我,难道你们都是吃闲饭的么?刘瑾装作小心翼翼的样子推下去,心里美滋滋的走了。
刘瑾等人专权弄事,朝臣对他们不满,写奏章请求弹劾“八虎”。朱厚照看到后,不仅依旧执迷不悔,竟然伤心不已,竟不想进食,对一味奉承自己的“八虎”十分舍不得。刘瑾等人深谙朱厚照的心理,设法使朱厚照迁怒于忠臣,这样,“八虎”就将内阁的大权彻底控制在自己手中。
朱厚照受“八虎”的蛊惑,更加不思进取,荒于政务,朝廷纲纪败坏,终于使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民间怨声载道,民变纷起,宗室相继反叛。最终,荒淫无度的朱厚照在巡游时不慎落水,受寒得病而死,终年31岁,死后无子嗣。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只有极少数败在强大的敌人手里,绝大多数是被身边的吹捧打倒的。被吹捧的领导经不住吹捧,就会按照吹捧者的意志办事,或者被吹捧得迷迷糊糊,才做出一些诸如排斥异己、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等的事情来。
面对别人的奉承、抬举,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就只会看到自己的长处、成绩和功劳,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弱点和不足,而且好用自己之长比人之短,越看越比越觉得自己是一朵花,别人全都是豆腐渣。三国名将关羽最后兵败身亡,就源于别人对他吹捧,使他自我感觉良好,以致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
关羽本来就狂妄自大,当大臣费祎拿诰命到荆州封关羽时,关羽一听他和老将黄忠同为“五虎将”时,发怒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于是不接印。这时候,费诗使用自己的巧嘴,对关羽吹捧一番,把他抬到了与汉中王平起平坐的地位,关羽心理受用,才罢休。当关羽听说孙权拜陆逊为将代替吕蒙时,他说:“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震!”当孙权想娶他的女儿为儿媳以求和好时,如果关羽能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他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一句话不但丢掉了“联吴”的大好机会,而且与东吴结下大仇。在败走麦城时,死到临头之际,关羽还执迷不悔,竟说:“虽有埋伏,吾何俱哉!”结果,瞧不起东吴,瞧不起孙权,瞧不起什么人的关羽,最后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还被人割了脑袋。
其实,关羽之所以目中无人,在己一方,诸葛亮对关羽的骄矜处处迁就,连他在花容道上放走曹操也不深究;在敌人方面,出于谋略考虑,曹操在关羽被困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使关羽自以为是无价之宝;陆逊替代吕蒙后,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是写信又是送礼,极尽阿谀奉承,把关羽美得连自己吃几碗干饭都不知道了。关羽自诩百战百胜、天下无敌,其实在败走麦城之前,他并没有战胜吕布的记录。下邳一战,他又被名将张辽围困于土山,如果不是曹操惜才,要招降他,恐怕他早已横尸阵前。
同关羽一样,历史上被捧得晕头转向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阿谀、吹捧的麻醉不仅麻醉人的大脑神经,更会腐蚀人的灵魂,使人失去理智。奉承的话听多了,听顺了,听入耳了,还会养成一种怪癖:只能听喜,不能听忧。无论哪儿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到处莺歌燕舞,越来越偏离实际。
凡是喜欢吹捧别人的人,也都是一些有所企图的。列宁曾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吹捧,其实也是一种行贿。只不过叫精神行贿。这些进行精神行贿的人也大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因为不学无术,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就只好靠吹捧上司来取悦领导,以图有一个好日子或者分得一点好处。真正有真实本领的人,从不喜欢跟在领导后面溜须拍马。
在古代的皇帝中,能够虚心纳谏,保持清醒的人,要数唐太宗了;而在大臣中,最不喜欢拍领导马屁的人,则以魏征最负盛名。魏征对自己的领导毫不客气,在政事上,他从来都是直言劝谏,直到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如此,就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他也不放过。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回到洛阳途中,因为饭不好吃而发脾气,魏征就进谏说:“隋炀帝就是常常责怪老百姓不献食物,或者是因为所献的食物不精美而亡国的。难道陛下想重蹈他的覆辙么?陛下应该吸取教训,小心谨慎,有这样的食物已经很好了。”太宗听罢,幡然醒悟,说:“要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呀!”在贞观年间后期,国家强盛,唐太宗也逐渐懈怠,但是自己却觉察不出来。这时,魏征就上了一道奏章,把唐太宗的表现都一一列了出来,唐太宗看后就让人把奏章贴在屏风上,以便早晚警醒,随时改正错误。他还让史官写入史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魏征直言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君臣同心,所以共同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哀叹朱厚照、关羽之际,现代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认识到,即使身边没有魏征那样的谏臣,也应该对别人的“吹捧”、“抬举”保持清醒,经常反思自己,时刻谨记:亲君子,远小人。
搞分裂者众叛亲离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意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尚书·洪范》
【意译】没有私心,不结党派,国家的发展之路就会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