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识人的慧眼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
【意译】考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地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地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浊暗无神。
识人,是一个为官者必需的资本。而慧眼识人,则是一个好官必需的资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官场上,具备一双识人的慧眼,都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为官者能够不被人的表面现象所误导甚至是迷惑,能够深入地了解到人才的本质和特征,从而进行正确的取舍和利用。
在当今社会,慧眼识人能够帮助企业领导更好地管理企业,更能够帮助为官者更好地为政府选拔人才。而这一本领的利用以及最后收到的效益,在以前甚至是古代,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证明。先人们曾经利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察言观色。在挑选人才时,他们能够既准又狠,而且省时省力。比如,有名的慧眼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识人方面还有一句名言,就是“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咸丰年间,曾国藩有个很出名的徒弟,就是大家熟知的李鸿章。李鸿章很敬佩老师的才能,经常到府上去请教。一次,他领着三个将军去求见曾国藩,想要老师给他们分配一些合适的职务。
不凑巧的是,李鸿章去的时候,曾国藩不在,他只好和三卫将军在大堂里等候。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后,曾国藩回来了。不过,他回来后,并没有接见那三个人就让他们回去了。李鸿章很不理解,就问曾国藩怎么回事。他笑了笑,说:“对于他们的能力和本性,我已经在后面看得很清楚了。”李鸿章听了,很惊讶。他又解释说:“那个脸上有麻子的人,一直站立挺直,不卑不亢,双眼有神,是个能担大任的将帅之才。那个高个子的站立从容,目光和善、谦恭,是个忠厚人,可以分配到后勤。而那个小个子的人,根本不堪重用。因为他在有人过来时,规规矩矩地站着,而人一走,马上就没了正行。这样的人是个地道的阳奉阴违的小人,只给他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就行了。”
李鸿章听了,很是敬佩。
之后,这三个人的发展果然如曾国藩所料。那个麻子脸的将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铭传。他南征北战,智勇双全,后来在台湾打败法军,并担任台湾巡抚。高个子将军叫做张树声,他确实忠厚,后来担任两江总督,功绩显著。而那个小个子将军,只会投机取巧,阳奉阴违,最后,也只是做了个小小的道台而已。
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慧眼,很准确地为三个人做了定位。这样,既选拨出了对事业有利的人才,也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合理、充分地发挥。这样,大家都少走了弯路,可谓是一举多得。而在更早的古代,像曾国藩这样能够慧眼识人的智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曹操就是明显的一位。
当年,孙权上有英勇的父亲和长兄,年纪小小的他并没有过多的表现。而曹操却一眼看出了孙权的才干和智谋,还曾夸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果真,孙权接替父兄掌管江东后,对曹操势力的扩展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除了孙权外,曹操对于与之鼎立的另一位帅才刘备的才识,也早就有所预见。当年,刘备带领关、张二人寄于曹操篱下。尽管刘备尽情于田园之中,表现得胸无大志,也被别人看做是一个落魄的伪贵族,但曹操却不这么认为。他观察刘备的眼神和举止,发现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虽然一时落魄,但日后必定能够有大作为。所以,才有了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一段佳话。
果然,刘备后来崛起,同孙权一起,与曹操形成了鼎立之势,大大地影响了他的野心的实现。如果曹操当年没有看清他们,对他们没有任何提防,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其所灭了。不过,话说回来,曹操这个能够慧眼识珠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其中,张松就是明显的一例。
张松身高不过五尺,其貌不扬,但却是个人才,而且能够过目不忘。最初,他在益州做谋臣,不过,益州的首领刘璋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才能,一直不肯重用他。他就趁着奉刘璋的命令去曹操那里时,带了张益州的地图,打算献给其他明主,以求重用。他来到曹操所在的许昌后,本以为他能够慧眼识英雄,但聪明一世的曹操却犯了糊涂。他看见张松身材短小,又相貌丑陋,就故意冷落他,不打算重用。他叫主簿杨修拿自己新作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接过新书,看了一遍后,就已经烂熟于心。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过目成诵,便对杨修说:“这哪里是丞相的新书!这是战国时的名作,现在世间已经广为传颂,连三岁的小孩子都能背诵。”杨修不信,张松就背了一遍给他听。杨修很是惊讶,就把这件事转告了曹操,曹操听后,反而把自己的新书给烧掉了,还说:“难道,古人和我想的一样?”
不过,曹操也感觉到,张松可能确实有些才干。过了几天,他就把张松又叫到跟前,想具体了解一下他的能耐。可张松一见面,就把曹操过去几年的过错,毫不留情地一一指了出来。曹操大怒,立即把这个“狂妄自大”的张松用乱棍赶了出来。
张松见曹操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就去了荆州,投靠刘备。而刘备并没有像刘璋和曹操一样,被张松的外表所迷惑。他透过了现象看到了张松的本质,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很友好地接见了他。张松受到礼遇,也认为找到了明主,就把益州的地图献给刘备。并回益州劝刘璋接刘备入蜀,和孟达等人一起做了刘备的内应,对刘备的帮助很大。
正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刘璋和曹操就是被张松的外表所“欺骗”了,从而失去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刘备与之相反,他认识到了张松的价值,就像捡了块宝贝一样,低投资而高效益。
正所谓“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我们处于当今社会,对于古人的成败得失,以及其中的缘由,应该多加学习,以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被其他人都认为没有价值的人,要冷静地观察和揣摩,从本质上认清其特性。当年的耐克公司,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濒临破产的公司起死回生,并一举夺得了运动鞋市场。当时,迈克尔·乔丹寻找运动鞋制造商的伙伴时,很多知名的公司都对乔丹的影响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只有少数的几个包括耐克在内的公司看到了乔丹的未来。耐克公司最终与乔丹合作成功,不仅使公司起死回生,乔丹也声名大振,并从此有了“飞人乔丹”的称号,可谓双赢。
倘若每位领导都他们这样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能够认识到人才的才能所在,那么,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才大量埋没的现象出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求没有发展。
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止学·修身卷十》
【意译】看不出人的品行,就是不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算不上是德高了。
◎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
【意译】贤良之士品德高尚,能言善辩,学识广博。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意译】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
2008年9月,江西警方破获了一起生黑客案。在抓获的十余名犯罪嫌疑人中,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篡改政府网站数据库,“伪造公文”,牟取暴利。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感叹。这些大学生虽然很有才,但他们道德败坏,不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儿,反而来危害社会。类似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放在社会上的一枚枚炸弹,时刻都危险得很。
类似的现象,在当今和历史上层出不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如果去做坏事儿,其后果,反而能比没才能的人更严重。对于一个人来说,才能固然很重要,但是德也是不可缺少的,不然,他身边的环境就会很危险。这也就体现了那句话--“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司马光曾经对人进行过以下四种高低界定,他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就是说,德才兼备的人堪称是圣人,是我们极力寻找的那种人。而有才而无德的人,还比不上无才无德的人,他们居于最下等,属于小人,是我们要极力避免推荐和使用的人。
但是,很多领导看见有才能的人,总是心生爱意,不忍遗弃,就试着用一用。结果,总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开始后悔。这样,倒不如遇见这样的人,开始就不用。或者,严加调教,等其变成德才兼备的人,再加以利用。
要说用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用人的时候,就很注重德才兼备。所以,很多人虽然很有才华,但由于品德不佳,而得不到重用,比如魏延。
魏延起初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靠刘备时,很受刘备的赏识。他本是一员猛将,武艺和才能都很强。在南征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刘备死后,他成为了蜀军的中流砥柱。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必代亮”,而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但是,诸葛亮却选了蒋琬来接替自己,告诉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冷落了魏延。
诸葛亮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魏延确实有万夫不当之勇,出谋划策也很在行,可是,这个人性情高傲,很难和别人团结。当时,他和杨仪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却因为个人的性格关系,不能很好地团结在一起,大大地削弱了蜀军的战斗力。如果让这样的人统领蜀军,那么,蜀军内部一定会大乱。而且,魏延除了性情不好之外,脑后还长有反骨。刘备和诸葛亮在的时候,可以进行压制和震慑。如果不在,那就很难保证他不会出卖蜀军。
所以,魏延虽然很有才干,战绩也很出色,但是,诸葛亮选人一直注重德才兼备,也只能不重用他。后来,果然,在诸葛亮去世不久,魏延就由于个人的恩怨,与杨仪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被部将杀死。
如果把魏延放在现代,也应该算是一个有知识、有胆量的人才。很多领导面对这样人,难免会起爱才之心,从而会不顾道德方面的缺点,而加以重用。那么,起初,他利用自己的才干,可能会有很好的收益和效果。但结果,肯定是失大于得,令人后悔莫及。
诸葛亮曾经说过:“君简贤能而任之。”这里所为的贤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才。这样的人一定具备的条件就是丰厚的学识加高尚的道德,缺一不可。诸葛亮德才兼备的用人观,使得蜀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值得我们学习。不然,就有可能像同为三国时期的袁绍一样,因为用人不善的缘故,而使整个作战计划以失败告终,甚至危及自己的性命。
袁绍位列“四世三公”,在争霸的诸侯中,具有很大的势力。当北方的曹操崛起,并打算统一中原时,袁绍曾成为其最大也是最难克服的敌人。本来,袁绍的实力远大于曹操,却在官渡之战中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用了有才无德的谋士许攸。许攸也算是个有胆有识的人,在袁绍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他给袁绍出了很多主意,功劳很大。不过,这个人好贪,袁绍虽然知道,但顾及他的才华,就经常忽略他的缺点,并一度重用他。
官渡之战时,他曾经向袁绍献计,将汉天子接过来,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没有同意,许攸很生气。后来,许攸的家人贪财,被袁绍的部下抓获,许攸便变转身投靠了曹操。当时,袁绍和曹操双方僵持不下,而曹操兵马的粮草已经很少了,眼看就要自认失败而退兵。但是,许攸一投降,却让战局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烧了袁绍的粮仓,使袁绍的实力大减。本来稳握胜券的他,结果却败得很惨。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在选人、用人的时候,没有注重“德才兼备”,错用了许攸这样有才无德的人。
而许攸确实有才,他能在曹操将要失败时,只用一条妙计,就挽回了大局。但是,他的这种才能,对于袁绍来说,确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不过,这样的人恶有恶报。最后,他仗着自己有功,而对曹操出言不逊,被曹操的部下所杀。
为官者千万不要像袁绍一样,应该在用人前先仔细考察其品行如何。战国时的李克,曾经给自己的领导选人才时,提出了几点考察方法。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加以利用。他说,看一个有才能的人的品德如何,可以看他平时都和什么人接近;自己做了官后时,推荐过什么样的人,自己希望得到什么;不做官的时候,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贫穷时,又坚决舍弃过什么。
以这种方法选出的人,多半都会使德才兼备的人才。领导们可以放心地加以重用。相反,考察过程中,如果有任何大的纰漏,最好都不要有惜才之心,免得用错了人,后悔莫及。
听其言更要察其行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
【意译】起初,我对于别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做的事情;现在,我对于别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做的事情。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意译】能治病的药多是味苦难咽,但是聪明的人却勉励自己喝下它,因为知道这药能使自己的疾病痊愈;忠言听起来不顺耳,但是贤明君主还是能听从它,因为知道它可以用来取得功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
【意译】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会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学识渊博的人不会卖弄学识,卖弄学识的人不是真的渊博。
放眼当今社会,口才好的人到处都是。甚至是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也不乏其人。不过,这些人在工作中真正能有良好的业绩的,却是不多。究其原因何在?很简单。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天生的才能之外,如果一个人把功夫都花在了练嘴皮子上,那么,很显然,他在实干方面下得我功夫就少之又少。所以,这种人,总能给人一种美观的外表,和一副空空的皮囊。当然,这里这么说,并不是否定所有口才好的人。那些既有真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强的人,还是领导们的首选。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口才好,是说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强,而不是能自我表现欲望强,富有煽动力的人。通常,能在别人面前说得天花乱坠的人,能把事情办好的不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从小熟读兵法。一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久经沙场的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他只会说,不会做。对于谈论兵法,他很擅长,可是真正行军打仗时,他的兵法往往起不到正面的作用。一次,赵国和秦国打仗。赵国的国君不听宰相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等人的多方劝阻,认为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行军打仗便无人能敌,就让他做了军队的统帅。
赵括利用自己对兵法的熟悉,“蒙骗”住了国君,但是,最后的实际情况,却和赵括之前谈论的完全不一样。他带领的军队被对方切断后路后,反面包围住。最后,不仅他自己战死,赵国的四十万兵将都被活埋。赵国的国君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