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平均以每年 9.5%-10%的速度高速增长,GDP总量增长了近 27倍;到 2011年 GDP总量已超过了日本,达 47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另一方面,从 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至今,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在 20多年中却拒绝同步增长,呈熊长牛短状;1993年 2月上证指数就曾涨到 1558点,2001年就涨到了 2245点,但到现在上证指数依旧在 2100点附近徘徊,举步维艰,只增长了一倍都不到。约 75%-80%的股市投资者都处于亏损状态。有句股谚“一赚、二平、七赔”,说的就是这种现象,股市成了人见人怕的市场。
中国股市到底伤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股民、学者、公司高管、政府官员都有着深刻的感受,每个人也许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自己的理解,甚至是抱怨。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太多了,也很难判断出哪一点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股市是个复杂的系统,要保持良好运转,必须得保证每个零件的正常工作。这里主要罗列一些社会人士反映较大的几个“小零件”。
中国股市之伤一:“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轻回报”
对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或许是最好的“提款机”,可以通过上市再融资;而对我国的股民来说,股市是个“大赌场”,有着一夜暴富的机会。一个不愿分红,一个不知道分红,非常合拍。我国上市公司中,常年不分红的公司不在少数。证监会统计显示,从 1990年到2011年 7月,国内 A股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在内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近 4.3万亿元,其中再融资额达 2万亿元左右,从 1990年到 2010年末,A股累计现金分红(除去红利所得税后)约 1.8万亿元。但不得不提的是,出资 4.3万亿元的普通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股权比例较小,他们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红利也是小头。与低分红现象相伴随的另一些怪现象是:各类融资活动连绵不绝,ST类僵尸公司不断上演不死神话,上市公司高管套现潮一波接一波,上市公司利用股市不断提取资金。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兼具融资与投资功能,其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出位,必将影响到市场本身的发展。据相关统计显示,国内市场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仅为 20%-30%,而海外成熟市场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一般都在 40%-50%。持续的现金分红,是一家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主要标志,对于培育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成熟证券市场,投资者每年分红所得大多数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投资被看成是投资者的一种稳定投资方式,投资者进入股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红,其次才是想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于红利收入是投资者日常投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是否分红十分敏感,红利分配也成为吸引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有力杠杆,使得长期投资受到鼓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而中国股市一直背负圈钱骂名的根本原因就是,上市公司拿得多给得少,很难使股民依靠分红回报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只能从长线投资转向短线投机,通过“高抛低吸”来获取股票差价收益,这也助长了证券市场“重投机、轻投资”的畸形价值取向。
中国股市之伤二: IPO扩容过快,股市分流严重
IPO是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首次公开募股,也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单说就是发行新股。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进入市场融资,支持其发展。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面对这个很好的“提款机”,不能只让现有的上市公司“提取”,而不让其他公司也进来,这显然有失公允。当2009年,尘封了三年的 IPO重新启动后,那些门外早已“饥渴”的公司开始蜂拥而入,制造了这两年火爆的 IPO行情。但 IPO扩容过多,对股市绝对是个利空,股市的目的是搭建融资的平台,资金供给方的资金在一定时间段是有限的,而需求方则大幅融资,这只会让股市资金分流,不利于大盘指数的提升。若干年来中国股市过度融资,2005年股改以来,市场中积累的十多万亿大小非解禁的压力,也需要有个消化过程;由于市场没有赚钱效应,投资者亏损累累,撤离这个市场,更延缓了消化过程,市场供需矛盾十分恶劣。失衡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股市上涨动力的不足,就像一个失血的病人,理论上的治疗措施是要输血,2011年不断加速的IPO发行数量却继续在“抽血”,最终导致了 A股的大跌走势。IPO发行机制是必要的,但应该有个很好的调节机制,限制公司过快的、盲目的、“圈钱式”的上市,目前暂停 IPO的呼声强烈,值得监管者注意。
中国股市之伤三: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中是常态,融资方和投资方有着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即开口借钱的人要比借给他钱的人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放贷的人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借钱人的信息,但肯定没有借钱人那么清楚。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最终会加大侵害小散户的利益的可能性,因此投资者的利益很难得到维护。
在我国,新股要发行必须要找一家单位作为保荐人,为企业上市做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中介机构和公司股东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上市。具体而言,我国的保荐人多为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中通过保荐代表人考试资格的就是保荐代表人,有着签字权,关乎公司能否上市的命运。为了公司上市,这些保荐人往往会先买一定的股票,然后还会请其他同行来一起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样既可以承销上市公司的股票,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一个信号,这只股票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值得持有。保荐代表人为了获取上市成功后高额的佣金收入,也会极力包装这些公司,美化财务报表,并积极宣传,通过发布多份行研报告,推荐该公司的股票。就券商而言,他们自己最清楚该公司股票到底怎么样,等到上市成功后,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慢慢地卖出股票套现,而对外还在不断地推荐该股票值得投资。一旦让公司成功上市后,保荐代表人就可能不会花太多精力去关注该公司的后期发展,又忙着寻找下一个项目。而公司大股东也利用一些内幕消息可以尽早抽身,最后就把烂摊子留给了广大的小散户。正如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券商和保荐代表人本来应该是最具专业素质的,最具职业操守的,现在竟然合起伙来骗那些股民。如此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岂能不让人心寒,股市如何发展?”
中国股市之伤四:股市退出机制不健全
上市融资对企业来说,应该是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只有那些非常优秀的企业才能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交易所要维持“上市公司”这一招牌,必须靠竞争。也就是要有严格的进出制度,进来的时候严格把关,不满足条件时,坚决清理。让市场来选择,保证市场上留下来的是最有价值的企业。
然而我国股市的现状,基本上是只进不出。有人打比方说,中国股市如果是个病人,这个病人得的是腹积水,严重的腹积水。因为股票只进不出,上市的多,退市的寥寥无几。随着退市新政的出台,目前,A股首批退市名单已悄然浮现,如果暂停上市的公司不能在 2012年 9月30日前将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重组方案上报证监会,那么就难以在2012年底前完成资产重组,最终将难逃退市厄运。虽然新政出台在完善我国股市退出机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股市退出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因此,本来是最优秀企业的集合地,最终变成了龙蛇混杂的死水潭。都知道上市就有钱,而且进去以后就可以永享这个“提款权”,IPO不火爆才怪。有一些上市公司,明明业绩惨淡,甚至濒临死亡,但借壳重组概念一来,立刻起死回生。让股民苦恼的是,很难甄别出有价值的投资股票,也导致了有些公司一旦成功上市,就放松经营,坐享收益。所以,要使股票市场这潭死水变活水,证监会必须要下狠心挖通股票退市的渠道。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3-2007年,纳斯达克退市公司数量为 1284家,而同期该市场新上市的公司数量为 1238家,退市公司数量甚至超过了上市公司数量,日本、加拿大、英国的创业板退市公司数量虽然不及上市公司数量,但退市公司数量与新上市公司数量之比均超过 50%,这才是健康的股市。完善退出机制,让股票流动起来,迫使上市公司持续地提高经营水平,努力留在交易所,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让广大投资者自己来选择合适的企业投资。
不可否认,我国股市从成立至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问题还有很多,有问题并不能说明我们失败了,而恰好说明我们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股市的未来要靠监管者的顶层设计,要靠上市公司的努力,要靠中介机构的诚信,更要靠广大股民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