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9700000004

第4章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3)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说《大学》是指导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启蒙书,那么《中庸》便是指导人实现完美修养的启蒙书。《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庸”和“诚”这两个范畴上。

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中和”的意思。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传承,是对儒家学者世代相传的“忠恕之道”的发展,其主旨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至诚”的境界。

“诚”是充分表达个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发展天性的诚,便是“教”,便是“诚之”的功夫。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政治和伦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从论述的角度出发,两者却有不同的着重点。

《大学》比较通俗平易,强调各种伦理规范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意义,实践性很强;《中庸》比较高深微妙,把这些伦理规范提升到了天人关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强。

《大学》和《中庸》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著作,长处都在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数千年来,这两部著作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初窥儒家之门的必读书目。

◎大学(一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身心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获取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守节没有改嫁,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便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有模有样。孟母听说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孟子。因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张被动和逼迫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挥,因此提倡自觉自发的教育。

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教育只是要保存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人性罢了。

孟子还将教育比作“有如时雨化之者”,认为不耘苗不好,揠苗也不好,最好的是及时的雨露。也就是说,标准的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

他说:“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前人出了多少力气,才制定出这种种标准。我们用了这些标准,便是不劳而获了前人的益处,这才是标准的教育法,才是教育的捷径。

总的来说,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所以,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

孟子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他主张人应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做到“乐天”“畏天”“事天”,由此可见,孟子的哲学思想颇具客观唯心主义的味道。

◎仁政才是保障

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他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游历于宋、滕、魏等国,还曾在齐国为卿。

民心的向背是孟子十分重视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学带着很强的民权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国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孟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政治观点,是因为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孟子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相信人生来都有一种不忍人之心和种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称“四端”。他认为,有的人可以扩充“善端”,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

因此,孟子同时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并提出这主要在于人的主观方面。做人的确不容易,但人的崇高性和自身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所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说。

孟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观点,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应用于政治,认为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便能引导人们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没关系,好货没关系,好田猎、好游玩、好音乐都没关系。但是你好色时,要想想国家的怨女旷夫们;你好货时,要想想那些穷苦的百姓;你好田猎、好游玩时,要想想天下有多少父子不得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总之,你要善推其所为,要实行仁政。”

对于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也就是说,凭借武力又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天下,所以称霸者必须具备自身是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而施行仁义的人也可以称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须是大国。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国土面积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一百里面积的国土称王。用武力让别人屈服,别人未必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罢了;用道德让别人顺从,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顺从。

不过,当时的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期望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所以,孟子的这种德政学说,被统治者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根本不可实行。最终,孟子选择退而著书,与弟子们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则)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3]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4]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5]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出兵打仗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有利条件;人和指人心的团结与和睦。

[2]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内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委:放弃、弃城。

[4]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这里引申为限制。

[5]畔:同“叛”,背叛。

贱民的博爱

◎平民教父的哲思

墨子,姓墨名翟,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墨子的出生地,一直都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出身平民的墨子,是小工业者的代表,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见,他属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墨子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

墨子主要在鲁国活动,又生活在孔门学说正盛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学说处处和儒家有关系。他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尚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他渐渐不满儒家“礼”的烦琐,最恨那些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却讲究祭礼丧礼。他说:“不信鬼神,却要学祭礼,这不是没有客却行客礼吗?这不是没有鱼却下网吗?”

最终,他舍弃儒学,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也是先秦时代唯一能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抗衡的“世之显学”。

墨家与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两家的哲学方法和“逻辑”。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却恰与此相反,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才能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才会知道该怎样布置构造,使其能避风雨寒暑、分别男女内外。

或许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墨子的思想总体而言,可以看成一种平民哲学。墨子在他的体系中,始终以下层的普通民众作为原点,进而衍生出其他。墨子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在墨子看来,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为依据。对于学习得到的知识,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这种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认识论在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独树一帜。

墨子的弟子众多,他们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特别重视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学生对他思想言论的记录,现存五十三篇。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用爱拯救世界

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那么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人们不“兼爱”,一个是天下人没有正确统一的思想为指导。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墨子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其中,“非攻”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反对战争的意向。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而百姓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不辞劳苦、热心救世的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看见当时各国征战的惨祸,心中不忍,不仅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将其付诸实际。

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地广人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而在它北部的宋国则是个人寡地少的小国。当时的楚王请巧匠鲁班制造了云梯等攻城器械,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墨子得知这个消息后,一面派自己的三百多弟子带着守城器械去宋国支援,一面风雨兼程,步行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都城,劝说楚王停止对宋国的侵占。

他见到楚王后,先作了个比喻,说:“现在有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倒想着去偷邻居的破烂车子;闲置着自己的锦缎绸衣不穿,倒想着去偷邻居的简陋粗布衣裳;放着自己的精美肉食不吃,却想去偷邻居的糟糠野菜。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一定是一个盗窃成性的人。”

墨子接下来就对楚王说:“那现在准备攻打宋国的楚国行为与那个盗贼的行径又有什么两样呢?和楚国相比,宋国不过是破烂车子、粗布衣裳、糟糠野菜而已……”

一席话说得楚王无言以对,但是楚王并没有放弃攻打宋国的念头。他说:“鲁班已经为楚国造好了云梯,正等着我用呢!”

这时墨子解下身上的带子,将其围成城墙的样子,再用一些筷子当守城的器械,让楚王看着他与鲁班演习攻城之战。

经过了九次攻和防,鲁班都“战败”了。鲁班已经用完了自己的攻城之术,而墨子守城的办法还有很多。看到这样的结果,楚王只好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一个朋友看到墨子一生慷慨好义,便劝他道:“如今天下人都不肯做义气的事,你何苦这样尽力去做呢?我劝你不如就放下不要做了。”

墨子回答说:“这就好比一个人有十个儿子,九个都好吃懒做,只有一个尽力耕田。吃饭的人那么多,耕田的人那么少,那一个耕田的儿子便应该格外努力勤奋才好,否则大家都会饿死。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义气的事,那你更应该劝我多做些才好。为什么反来劝我放弃呢?”

墨子言行颇多,但其学说充满了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他思想中合理的因素,被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余下的神秘主义部分,也被秦汉以后的神学家吸收和利用,影响深远。

◎墨子(二则)

若使天下兼相爱[1],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

【注释】

[1]兼相爱:互爱互助。

[2]“若使”句: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顺的人吗?

[3]“无言”句:没有什么话是不诚实的,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送给我桃子,我回报你李子。

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贫困的人生

庄子一生的事迹,流传下来的很多,但是可以考证的很少。他本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世常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热门推荐
  • 强扭的瓜,好甜!

    强扭的瓜,好甜!

    这是一个由一封情书引发的被动爱情喜剧!唐笑笑决定写情书给暗恋了六年的美少年陆金陵,可是当她情书递出去之后,一抬头却发现面前的男生不是陆金陵?不是陆金陵就算了,可他居然是那个“四大古都美男”中最不好招惹的洛阳!胆小的唐笑笑没敢说那情书不是给洛阳的,于是,只能心里流着泪目送那个帅帅的男生将她的情书放进包里带走……全校女生开始进行唐笑笑“批斗大会”,为了保命,最佳损友给唐笑笑出了个损招:将错就错,将洛阳追求到底!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为了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更好地领悟如何做人,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将其中人物形象简略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来揭示做人的方法和技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三国演义》为引子,或以全局为立足点,提纲挈领,或以局部为落脚处,小中见大,剖析出了较为全面的做人智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启迪。
  • 时光曾经震颤过

    时光曾经震颤过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九云记

    九云记

    ,清朝作家改写朝鲜小说《九云梦》的作品。字数、情节增多。《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推荐
  • 精神的故乡

    精神的故乡

    跟孩子们谈谈精神,是我这本小书的任务。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精神这种东西太抽象了,又听说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不过,我又想,如今大人们都在忙于物质的事情,譬如挣钱呀,装修房子呀,买汽车呀,等等,哪有工夫关心精神这种没有用处的玩意儿,要谈精神也只有跟孩子们谈了。再说,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提时期生长起来的。所以,只要我谈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如果谈不通,就意味着我谈得不好,甚至谈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别的什么复杂的东西。看起来,写这本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试呢。
  • 在逃皇后迷情记

    在逃皇后迷情记

    他自小在深宫之中长大的皇子,卧薪尝胆,机关算尽,一夕夺得皇位。铁腕除乱臣,灭叛党,巩固皇权。大权在握,认识了她,一夕成婚,原以为可以幸福得过一世,可他终究留不住她,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守却那么难……他是皇室遗失在宫外的孩子,十岁那年,遇上她。匆匆一聚,转首天各一方。再见时,他是十五岁的少年将军,铁蹄所到之处无人不闻风丧胆,她却已嫁为人妇,身心疲惫。为了她,他十六岁官拜丞相,企图登上王位,只为了与她双宿双飞……她,一个来自现代的平凡到骨子里的女人,一次意外来到赤色大陆,从此走上一个不再平凡的坎坷之途。在这铮铮爱意中,她勘不破生死,在这无间的地狱中,她没有救赎,没有皈依。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 独裁良相:张居正

    独裁良相:张居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独裁良相:张居正》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张居正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