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9700000003

第3章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2)

函谷关令尹喜在夜观天象时,发现东方有紫气缭绕,越来越近,形似蛟龙,便知这是有圣人要来临的祥瑞,于是斋戒沐浴在此静候。

几个月后,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见后惊喜万分,诚恳地请求赐教,好让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下来。老子见尹喜气宇非凡,学识和修养都非常不错,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后出关而去。至此,没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而他留下的这“五千言”,便是《老子》一书,世称《道德经》。

《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阐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变化的规律;下篇《道经》,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进退的方法。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才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无为而无不为、以自身为法的本体存在。

老子虽没有说过“无为而治”这句话,但他却是最早系统论述这一哲学思想的人。

老子生活在一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小国不能自我保全,大国又互相争霸不止。他亲眼目睹了时势的此消彼长,又深受当时思潮的影响,知道以暴制暴、动用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而提出了“无为”“无事”“无欲”的政治思想。

他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认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统治者个人私欲的膨胀,也就是“有为”政治。因为君主要满足自己的野心,所以才战祸连年,因为君主要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会增加赋税徭役……因而他强调君主要清心寡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这里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百姓有所听从,这样统治才能巩固。也就是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无不为”。在此,他作了一个比喻: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不能过多地拨动,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可是,鱼还是要烹制的,国家还是要治理的,而且还要烹得好,治得好,这又是“为”。如果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其自然,便可以把鱼烹制得很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

老子还主张君主要以民为本。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是达官贵族得以存在的根本;无民,则国家无政权可言,是以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

除了对君主的要求,老子对常人也有一套人生修为哲学。他常劝人要知足,强调“不争”的好处。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名利,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却更接近“道”。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居下,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只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也正因为这样,才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正是因为它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引申到统治者治理国家上,就是说:想要在上面治理百姓,就必须到百姓当中去;想要先于百姓享受,就必须身体力行先为百姓考虑。因为你不争抢,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能和你争抢的。

《老子》对我国春秋以前古代辩证法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总结,不仅是道家的主要著作,还为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人物所津津乐道。

◎老子(一则)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5]?其无正[6]也。正复为奇[7],善复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注释】

[1]闷闷:迟钝、不清楚、不夸夸其谈的样子,含有宽厚宽泛的意思。

[2]淳淳:淳朴厚道的样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计较的样子,有严厉、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诈,不满足。

[5]极:终点、尽头。

[6]无正:没有标准,不能下定论。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恶的。

[9]方:方正,有原则。割:坚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刿:伤害到别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为。

[12]光:光芒,做事有个性、有锋芒。耀:刺眼、耀眼。

用爱己之心爱他人

◎以德服人,顺应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中,孔子是唯一一个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迹,大多人都了解。他的先世为宋国贵族,其曾祖父为了躲避宋国的内乱,逃到了鲁国。父亲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母亲生孔子时,因曾在尼丘祈祷,所以起名为丘,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称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时,家境不是很好,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过很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低贱的工作。他学无常师,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后来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他做过鲁国的司空,当他做上鲁国的司寇时,已经年近五十岁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即“爱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仁者人也”,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能尽人道,便是仁。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自己都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样的言行对待他人。

这就是所谓的“恕”。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就是所谓“忠”。综合来讲,“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为仁之方。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实行起来困难,因为人们都是有欲望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宣扬天命论,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来,认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贫富,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了。

《论语》记载,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学生子路向“上天”祷告,请求帮助保护。孔丘病好后,问子路有这件事没有,子路说有。孔丘说:“丘之祷久矣。”意思就是说,他向来做事都是合乎礼的,他畏天命,顺天命,这就是祷告。他一直都在祷告,所以无需在有病时祷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2岁,这段话,讲了他70岁以后的精神境界:“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说他的精神完全达到了自觉的程度。

◎教书育人,万世师表

孟子说,孔子的时代是一个“邪说横行,处士横议”的时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这个时代的大致情形,就是“天下无道”的样子。所以孔子才来回奔走,想要把无道变成有道。他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后来他见时势不合,根本没有行道的机会,便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创造了一整套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总结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次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同时,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有学无思,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识。有思无学,便没有思的材料,只是胡思乱想,也算不得知识。

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诸多建树,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删定《礼经》《乐经》,为《周易》作序,还编修了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贤人者七十二。现存的《论语》一书,便记载了他和这些弟子的对话问答,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史料。

自西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世人认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赞誉其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后世又尊称其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论语(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2]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5]不习乎?”

子曰:“弟子[6]入[7]则孝,出[8]则弟,谨[9]而信,泛[10]爱众而亲仁[11]。行有馀力[12],则以学文[13]。”

【注释】

[1]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会用“三”来表示。省:检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的意思。

[2]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当作办事讲。

[3]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弟子:这个词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年纪小,身为儿子或是弟弟的人。在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比较合适。

[7]入:古时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进入父母的住处。

[8]出:是相对与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间,或是出外求学。

[9]谨:在《说文解字》中,“谨”被解释为“慎”。文中带有谨慎、少说话的意思。

[10]泛:广泛。

[11]亲仁:亲,亲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2]行有馀力:有剩余的精力、闲暇的时间。

[13]学文:这里不单单指学习文字,还包括古代文献,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君子成人之美

◎孝义行天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16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大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国,后为莒国所灭,所以,其后代用去掉偏旁的“曾”为姓氏,表示离开故城之意,这也是“曾”被用为姓氏的开始。

曾子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行著称,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点则被后人称颂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点,字皙,太子巫的曾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拥有狂者的气质,行为不拘一格,敢作敢为。曾点对儿子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严加管教,不仅传授他“六艺”知识,还常带他去田间劳作。

一次,曾子在地里锄瓜,不小心铲断了瓜根。曾点认为他做事不认真,很生气,用棍子把他打倒在农地里。曾子起来后,没有丝毫怨言,还询问父亲是否因为教育自己,而气坏了身体。随后曾子又弹琴唱歌,向父亲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没有受伤。

这件事被后人传诵下来,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此外,“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故事,讲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学好问,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计地弄明白。孔子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参也鲁”,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质朴、憨厚。孔子曾问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样能做到“一以贯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非常满意,认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传。

作为后入门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学说比孔门其他弟子的学说成熟得晚,但他沉稳的性情与不懈的坚持,又使得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孝”与“礼”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时期发扬光大的。他说:“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除了主张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外,曾子还十分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个人的修养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提出了“修齐、治平、省身、慎独”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说:“我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尽心力去帮助别人了?是否对朋友真诚相待了?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了?”

和孔子一样,曾子也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认为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所以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为官。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样,充满坎坷。

此时,他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里,专心讲学,晚年仍坚持践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书、病中教徒、守礼至终三件颇具影响的事。

曾子离世前对弟子说:“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而小人爱人,则是没有原则的宽容,我能够合情合理地死去,还能有什么奢望呢?这就足够了。”

一代“宗圣”曾子,在留下他对老师的敬仰和《大学》《孝经》等儒家传世经典后,就这样故去了。

到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发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儒家学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世儒家将他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为“五大圣人”。

◎《大学》《中庸》里的生存智慧

《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文章,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中庸》同《易经》相似,但是没有《易经》影响大、涵盖面广。宋朝以后,它逐渐成为儒家学者的研读重点,很多儒学、理学的概念和命题都出自《中庸》。许多思想家也都坚持“中庸”的信条,开始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

这以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为主要代表。他们两兄弟竭力尊崇《大学》《中庸》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加之后来,南宋哲学家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直至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后人将《大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一步步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让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国家安定繁荣;推而广之,达到天下平定。

同类推荐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热门推荐
  •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孤独的夜行者常常听到身后的落叶上有沙沙的脚步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威胁始终来自前方。他不过是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去观察退路。其实,一只眼睛就够用了,第二只眼睛是让你确信所有事物都有深度。十年和一百年不同,一百年和千年万年是相同的。生命是一把尺子,可被丈量的是生活,其余是永恒。警惕你的幸福,唯有它能摧毁你。品格不是由你已经占有的东西决定的,恰恰是由你匮乏的那些东西塑造的。
  • 王牌神医当王妃

    王牌神医当王妃

    【正文已完结】她是21世纪王牌女特工,一朝穿越,废材重生。严重破相?筋骨尽断?爹爹心黑?姨娘狠毒?姐妹凶残?兄长暴戾?无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伤我一点,我干你全家!当废材嫡女死而复生,褪去懦弱,风华尽现!且看废材崛起,携手妖孽美男从泥沼到云端,从任人拿捏到手掌生死,素手遮天,傲视天下,赢得一世深情相付,赢得一场盛世江山。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真灵九变

    真灵九变

    他只是普通修士,在人妖之战中强势崛起。对待背叛和出卖,只有杀戮。真灵肉体难分离,那又如何?真灵九变,血战天下,星空之下,唯我独尊。
  • 妖孽殿下出逃妃

    妖孽殿下出逃妃

    她是丞相千金,赏春盛宴上结识那如桃花般美丽的男子,他们都没想到,会因此而结下宿命的纠葛。下嫁闲王后自己的家族被揭发贪污灾银、陷害忠良、毒害龙子,面临灭族之灾。在她决心安定下来时,却被告知自己的夫君与洛党死敌联手抄了自己的家。一月之前正是他们大婚之日,那天万人空巷。而一月之后,一纸休书,冰冷无情的话语化为利刃将她的心刺得千疮百孔。沦为乐妓、逆境中结识知己,沉浮几番,只有那眉眼如画的男子还能伸出手轻声道,和我回家。再次点上红妆时,却遭受朋友的背叛。命运辗转,在异乡又如何能轻言相信?
  • 总裁绝宠绝色佳人

    总裁绝宠绝色佳人

    “改到明天,直到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并把今天所有的行程取消,一眼万年,从此为她痴,我今天就不回公司了”某可怜的助理嘴角抽了抽,入了心,着了魔,肯定和夏小姐有关的事情,转身迅速的往尹斯的院长办公室走去,忠犬类的男人什么的真是伤不起啊……卓梓浩;那一眼,唯美的怦然心动,砰的一下推开院长室的门铁青着脸道,就成了我这辈子求而不得的梦。闻人御玄:我的温柔只属于你,她叫夏沐是n城里面一个隐藏天才光芒的普通人,“你们怎么照顾人的,人呢,她才刚刚被车撞,还没有过两个小时人就不见了,不是让你好好照顾她吗,你是怎么照顾的?”凌厉的眼神射向在身边的尹斯身上,若是眼神能够杀人,她是那个z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作家三月,她是那个z国国宝级的天才画家生如三月,只是很少人知道她们同一个人,若是眼神能够杀人,尹斯想他的身躯已经被射穿了,是n城第一大财团闻人集团的现任总关于他:他叫闻人御玄,这辈子,不过还是迅速的反应了过来,商界传闻他是个gay,不会结婚,我对所有的女人冷漠,每每都幸福的想掉泪,,然后把所有的温柔都收藏,这个世界女人在他看来都是虚伪做作而又势力的,直到遇见你,为她狂,他的秘书和助理都是男的,他讨厌接触女人,你才见了人家第一眼是不是担心的有点过头了,不是最讨厌女人的吗,你这是要闹哪样啊,,,“……”第二场第一场“什么,关于他们:她以为这辈子她都不会谈恋爱,该死的南无疆,爱情对她来说就是个毫无关系的字眼,她会这么一直一个人生活下去,他怎么会来n城,只是后来遇见了他,从此为她苍白的生命里画上了浓重绚烂的一笔,好好的给我盯着,,,我马上就到”某人迅速转身,,往外走.当他急匆匆赶回病房的时候,发现房间空无一人,瞬间脸色黑如锅底,然后只为给你更多。他以为他这辈子一定不会爱上一个女人,会不开了?所有人都在等着呢……”梁绍辰跟着后面喊穆谨然:你之于我,是我一辈子最痛苦也最幸福的事,这个世界任何人都比我幸运.“我给她检查过了,没有什么大碍,就是受了点惊吓才会晕倒,醒来就没什么事了,我劝了好久,她还是坚持要出院,……我也拦不住.”尹斯顿时被这突然其来的怒吼吼懵了头,看着某人凌厉的眼神,裁,是z国最具价值的神秘单身汉,南无疆:傻丫头,你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赶紧查清楚有关她的所有,三天之内就要”接着对身边的助理下了一道急令.
  • 修仙女配逆袭记

    修仙女配逆袭记

    "前世,张容儿被继母毁掉灵根,被继妹连同渣男谋夺修行秘宝玉液瓶,被继母种入邪虫,生生被折磨致死。对天发誓,若有来世,一定要血仇血报,要让她受到的痛苦,让那些人一一承受。重生归来,继母要毁她灵根,她把继母灵根毁掉。继妹虚伪伪善小白花,让大家都来看看她的真面目。简单的讲,这是一个男主以为心爱的女人死掉了,所以想毁灭整个世界一起陪葬的故事。此文是复仇类爽文,为了折磨仇人,用了十八般手段,慎入哦!"
  • 仙妖殊途:殿下,请放手

    仙妖殊途:殿下,请放手

    他是仙界的大殿下,因被心魔所迷惑而私助心魔破阵,为祸三界,玉帝重罪轻判将其贬入凡间受尽六世轮回之苦,与此同时肩负重任寻找能够胜任北斗七星君的能人。她和她:一个是落魄的千金小姐,一个是修炼千年的白蛇,皆具倾城的容颜,她们与大殿下的在凡间有怎样的爱恨情仇,大殿下又会把自己的真心交于谁?三位殿下曾与自己所爱之人的誓言曾经感动天地,可到最后还不是正邪不两立,他们六人的命运会将如何继续?能否长相厮守?
  • 你来过我的世界

    你来过我的世界

    【有温暖,有小虐,很纯情的都市文哈~~~~~】凡的微博是:http://m.pgsk.com/u/1343870180大家可以使劲戳啦~~~【文案】“我曾想用尽生命,来爱你这个,来过我的世界里的人……”她,尹氏封竣集团千金,商场上雷厉风行,生活中淡漠如素……在她的世界里,容得下深爱她的人,却容不下背叛她的人……“我爱的人,他一定要爱我如斯。因为他是我用生命来爱的男人。”他,邪魅花心,冷峻的外表下是商场上刀刀逼人的狠手……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耀眼的光芒,不需要微笑或者任何动作,称霸作为世界500强内的企业,他绝对有震慑人的魄力。这样的男人,因为事业上的交锋,他遇见了让他赔入真心,甚至赔入一生的女人,尹筱安。“对我来说,你已经是一种抹不去的存在,我只知道我早就没得选择了……”还有,他,身上有着宛若万年寒冰般融化不开的气场,只对于她,可以是那般温文如玉。尹筱安,那个他深爱入骨髓的女人,再见面,却早已如陌。“未来的事,谁也不能确定会发生些什么,我不能现在就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我唯一能够给你的回答就是,我对你的爱,生死不变。”象牙塔里的爱情和现实里的爱情,尹筱安,你究竟要什么?vinrou在此求点击+收藏+咖啡+鲜花+神笔+荷包……哗啦啦,总之各种求~(≧▽≦)/~啦啦啦
  • 让你感动的200个友情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感动的200个友情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