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7200000019

第19章 回窝

砂泥蜂在白天已经过去大半的时候才开始挖井,挖好后用一块石板当盖子盖在井口上,然后它就抛下它的住所,到花丛中徜徉去了。可是,虽然它之前对挖掘的地点并不熟悉,并且它通常同时有好几个窝,可第二天却能带着毛虫返回到它前一天挖好的洞里。虽然泥蜂的洞口已被沙土堵塞,跟黄沙混为一团了,但泥蜂还是会抱着猎物准确无误地停落在自家门口。我无论用眼睛搜寻还是凭印象寻找,都找不到洞口的位置 ;可是昆虫的眼力和记忆却总是屡试不爽。看来昆虫身上有某种东西比单纯的记忆更有用,那就是一种对地点的直觉力,我们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能力,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暂且称之为记性吧。不知道的东西是不可能有名称的。为了尽可能把昆虫的心理弄明白一些,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捕捉方喙象的栎棘节腹泥蜂。在上午将近10 点钟的时候,我在同一个斜坡上的同一个蜂群里抓来了 12 只雌节腹泥蜂,当时它们有的正在挖掘,有的正在往洞里运粮食。我把每个俘虏都单独放在一个封闭的纸袋里,然后统一装在一个盒子里。我走到离窝大约 3 公里的地方,把栎棘节腹泥蜂放走,为了易于辨认,我用麦秸蘸着一种不会褪色的颜料,在它们的胸部中间点了一个白点。

这些膜翅目昆虫被放出来以后,分散着飞到了四面八方,这儿、那儿都有,但是刚飞出几步远,就在草茎上歇息起来,用前腿揉揉眼睛,好像已经很久不见天日而被阳光刺到了眼睛。不一会儿,它们又先后起飞了,可是竟然一致地往南飞去,那正是它们家的方向。5 个小时后,我回到了它们的洞穴旁边,它们的窝是建造在一起的。我刚走到那儿,就看到两只腹部画着白点的节腹泥蜂正在窝里忙碌。不一会儿,第三只画着记号的节腹泥蜂从田野里飞来了,它腿上抱着一只象虫,随后,第四只也飞来了。我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就看到 12 只节腹泥蜂中的 4 只回到了自己的家,这足以说明问题了。我认为不必继续等下去了,因为已经返回的这 4 只会做的事,其他的也会做,况且,说不定它们已经这么做了呢。因此可以推测,另外 8 只正在路上捕猎,或者已经钻进洞里去了。实验的结果就是,我的节腹泥蜂在封闭的纸盒里被我带到了 2 公里之外的地方,方向和路途对它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可它们却能顺利返回,至少我亲眼看到它们的一部分平安到家了。

我不知道节腹泥蜂狩猎的范围有多大,也许方圆 2 公里以内都是它们熟悉的区域。或者,我带它们走的路还不够远,而它们恰好凭借以往的了解返回了。看来,我必须再做一次实验,这一次要让它们走得更远,而且带它们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点出发。

我从上一次做实验的那个蜂群中又取来了 9 只雌节腹泥蜂,其中有 3 只是参加了第一次实验的。我还是把每只泥蜂都关在一个纸袋里,然后把这些纸袋放到一个漆黑的盒子里。我的出发地是距离它们的洞穴大约 3 公里的邻城卡班特拉。我不像第一次那样去田野里,而是要到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的街道上放飞这些泥蜂。节腹泥蜂是生活在乡下的昆虫,从没来过城市。因为此时天色已晚,我把实验推迟到第二天,我的俘虏们也在牢室里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快 8 点的时候,为了与头一天画一个白色记号的昆虫区别开,我在这些节腹泥蜂的胸部各画上了两个白点,然后来到大街上,把它们一个一个放飞了。重获自由的节腹泥蜂,每一只都先从一排排门楼的间隙垂直往上飞,似乎要用最快的速度脱离这交错纵横的街道,飞到视野辽阔的高处,它们到达屋顶以后,立刻奋力一跃,疾速往南飞去。我是从南边把它们带到这里的,它们的家就在南边。我把 9 个俘虏,一个一个地释放了,可是我惊奇地发现,这些身处异地的昆虫每一只都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飞行的方向。几小时后,我又来到了它们的洞穴口。我看到几只头一天做实验的节腹泥蜂,因为从它胸部的一个白点就能辨认出来,可我刚刚释放的那些昆虫却一个也没见到。它们找不到家了吗?是在捕猎,还是正躲在巷道里平复这场实验带给它的紧张情绪呢?我不得而知。第二天,我又去观察。这一次,我发现了 5 只胸部画有两个白点的节腹泥蜂,它们正积极地工作,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3 公里的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炊烟缭绕的烟囱,这一切对于这些地地道道的乡巴佬来说是如此新奇,却阻挡不了它们回家的步伐。

把鸽子从窝里取出来,送到很远的地方,它也能迅速返回窝里。

节腹泥蜂被运到了 3 公里之外的地方,也能顺利返回。如果将动物的体积与飞行路程的远近相比,它比鸽子要强多少倍啊!昆虫的体积只有1 立方厘米,而鸽子的体积完全有 10 立方厘米,甚至更大。鸽子的体积是膜翅目昆虫的 1000 倍,所以与昆虫相比,它应该从 3000 公里处,也就是法国三个从最北到最南的距离之外返回。我不知道哪只信鸽曾完成过这样的壮举。但是翅膀的力量并不是可以用距离的远近来衡量的,高超的本能更不是。这里不能用体积比来考虑 ;所以我们只能说,这种昆虫与鸽子是名副其实的对手,而不能确定谁比谁更强。

如果鸽子和节腹泥蜂被人为原因弄得颠沛流离,来到了一个它们从未到过也分辨不出方向的地方时,它们能否凭借记性的指引分别返回鸽棚和地洞里呢?它们是以记性为指南,每当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从那里以某种方式辨别出方向,然后往远在天边的家的方向展翅高飞吗?当它们第一次到达某个地方时,是不是这种记性给了它们高空中的指引呢?很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对于陌生的东西,头脑是不可能有记忆的。膜翅目昆虫和鸽子不知道它们身在何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指引它们飞行,它们是被放在漆黑的密封的纸盒或箱子里运走的。它们完全不知道地点,也分辨不出方向,可是它们顺利返回了。由此可以断定,指引它们的是一种比单纯的记性还要高明的东西,那就是一种专项本领,一种对地形的直觉。这种对地形的直觉力,我们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因为我们身上没有与它相似的东西。

我想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种本领在它狭窄的职能范围内是多么的灵敏和准确,但是一旦超出环境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又是那么的局促和愚钝。这也是本能所具有的亘古不变的双重性。

一只为给幼虫捕食而四处奔波的泥蜂离开了洞穴,不一会儿带着猎物返回了。泥蜂在出发前,倒退着把洞口的沙土扒过来堵住入口 ;在黄沙漫漫的沙地上,根本看不出这入口跟其他地方有什么异样 ;可这对于这种膜翅目昆虫来说,简直再简单不过了,至于它找到洞门的办法,我已经在前面叙述过了。

让我们用恶作剧的手法改变一下现场,难为难为膜翅目昆虫吧。

我拿来一块平板石头把洞口盖住了。不一会儿,膜翅目昆虫来了。在它外出这段时间家门口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似乎并没有使它产生任何怀疑,而是毫不犹豫地奔向了石板,想通过挖掘进入洞里去,但是它选择挖掘的地点不是在石块上面,而是在与洞口对应的那个部位。挖了一会儿以后,它意识到这个障碍物十分坚硬,便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它围着石头左看看右看看,索性钻到了石头底下,往一个准确的通往窝的方向挖了起来。

看来这块平板石头根本奈何不了这个足智多谋的膜翅目昆虫,我们还是另想一个办法吧 ! 见它很快就要挖到洞了,我便阻止了它,用手绢把它赶到了远处。膜翅目昆虫受到惊吓后,久久没有返回,我恰好有足够的时间设下埋伏。现在采用什么材料呢?在进行临时实验的时候,必须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东西。在不远处的路上有一些牲口的粪便,还十分新鲜。我用路边的一个木片作工具,把粪便挑了过来,一块块地摆放好、弄碎,然后撒在洞口周围,厚度至少有法寸,面积约0.25 平方米。膜翅目昆虫一定从没见过这样的门面。无论是材料的色泽、性质,还是臭臭的气味,都会让膜翅目昆虫上当的。它会接受自己门前的这些粪便层和这个味道吗?会的。它来了,在高空中对这番奇怪的场景进行了一番侦查后,它落下来,踩在粪便层的中央,在对着入口处一边挖一边扒起来。它钻进了充满粗纤维的粪团中,一直钻到了最底部的沙土层,在那儿它立刻找到了洞口。而我再次把它抓住并扔到了远处。

虽然膜翅目昆虫的窝已经被遮掩得面目全非了,可它还是能够准确地找到,这不正说明了它并不是单纯靠眼睛寻找和靠记性指引吗?那么还有什么呢?是嗅觉吗?这很值得怀疑,因为粪便的臭味丝毫也没有影响膜翅目昆虫敏锐的洞察力。不过我们还是改用别的气味来试试吧。

在我随身携带的昆虫学实验工具中,正好有一小瓶乙醚。我把之前铺下的粪便层扫掉,换上一层青苔,青苔铺得不厚但面积很大,我一看到膜翅目昆虫返回来就把抱乙醚洒在了青苔上。乙醚的气味太强烈了,以至于刚开始时昆虫不敢靠近。可过了不一会儿,膜翅目昆虫还是扑向了散发着强烈乙醚气味的青苔 ;它穿过了障碍物,钻进了窝里。乙醚的气味跟粪便的气味都没能阻止昆虫,这说明它一定有某种比嗅觉更灵敏的东西指引着它。

人们通常认为,指引昆虫的某种感官一定位于它的触角中。我已经描述了膜翅目昆虫寻找洞穴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它似乎并没因为把触角这些器官取消掉而受到妨碍。我们再做一个可靠的实验充分地确认一下。

我抓来了一只泥蜂,把它的触角连根剪断后立刻放走了它。泥蜂可能被我捏得像被针刺一样疼,所以惊恐万状,迅速逃亡了。这一次我等了很久,以为它不会回来了。但它还是出现了,还是准确无误地直扑向那个被我第四次改头换面的洞口,它的窝已经被我用一颗核桃大的卵石像马赛克那样盖住了。对泥蜂来说,我的工程虽然远远超过了布列塔尼①的拱形建筑物,超过了卡纳克的史前期遗留下来的巨石林②,却无法让这个身体有了残缺的昆虫上当。在被马赛克掩盖的洞口旁,这只被剪断触角的膜翅目昆虫跟正常昆虫在类似情况下的反应一样,很容易就找到了入口。这一次,我让这位执著的母亲安安稳稳地回到它的窝里。

洞口连续四次被改得面目全非,颜色、气味、材料的改变以及身体的疼痛,这一切都难不倒膜翅目昆虫,它甚至都不曾对洞口的位置产生过任何怀疑。我束手无策了,我想,如果昆虫不是具有某种我们所不知道的特殊功能的指引,在我用恶作剧混淆它的视觉、味觉的情况下,它怎么可能一次次回到家里呢?

几天后,一次成功的实验,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把一个泥蜂的窝完全打开,但并没有完全捣毁它的原样。这窝埋得不深,几乎是水平放置的,而且挖在一个不太硬的沙土中,这使得我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我用刀刃把沙一点儿一点儿地刮掉,直到把它的屋顶彻底刮平,于是这个地下住所俨然成了一条或直或弯的渠道样的小沟,大约有 20 厘米长,洞口的一端可自由进出,另一端则是闭合的凹陷,幼虫就藏在那儿,躺在它的食物中。

现在它的遮蔽所完全暴露在苍穹之下,沐浴在阳光之中了。当幼虫母亲返回时,它会怎么做呢?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问题一个个分解开吧。要进行观察可能相当麻烦,我见到的情况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母亲返回就是为了给幼虫送食物,可要想找到幼虫,首先要找到洞门。

在我看来,幼虫和洞门这两个问题值得单独观察。于是我把幼虫和它的食物拿走了,渠道的尽头空空如也了。做完这些准备以后,只需要耐心等待了。

膜翅目昆虫终于回来了,它径直奔向那个已经被我摧毁得只剩巷道的家。我看到它努力地在地上挖掘着、打扫着,弄得沙土飞扬。它如此百折不挠,并不是要挖一条新的巷道,而是在寻找一扇活动的围墙,然后用头一拱,把围墙拱倒,它就可以进去了。可是它遇到的不是活动的东西,而是未经翻动过的土地,十分坚硬。土地的坚硬度终于使它警觉起来,于是它开始在地面上巡查起来,不过它并没有走远,而是一直在洞口原来的位置附近寻找,最远也就走出几法寸而已。然后它又返回那个已经探测、打扫了 20 多次的地点,继续进行探测、打扫,可就是不肯离开那条狭窄的半径,因为它固执地认为洞门就在那儿。我用草根轻轻地把它拨弄走了好几次,可它并不上当,每次都立刻返回原来的地点。过了很久,它看到了那条渠道,这似乎稍微引起它的注意,但它没有放在心上。泥蜂往那儿走了几步,不断地扒着,随后又返回了入口处。我见它有两三次走到渠道的尽头处,在幼虫藏身的凹陷处漫不经心地扒几下,可是紧接着又迅速返回到入口处继续寻找。面对它的执著,我都有些不耐烦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百折不挠的膜翅目昆虫还在那个已经不存在的洞口所在地寻找着。

如果它见到幼虫时会怎么样呢?这是第二个问题。继续用同一只泥蜂做实验也许得不到想象中的最好的效果 :一再的徒劳无功的努力更加坚定了昆虫继续寻找的决心,我觉得它已经陷入一种固定思维中,而正是这种思维使得它对某些事实百思不解,而这正是我想知道的。

我需要一只新的没受过刺激的实验对象,这样它才能完全被最初的某种冲动所指引。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把它的窝完全打开了,但我没有破坏它原来的样子,幼虫仍然待在原来的地方,食物也还在原处,除了没有了房顶以外,房间里的一切都完好如初。好了,面对这露天的小屋,放眼望去,一切细节都尽收眼底 :前庭、巷道、位于尽头处的卧室,以及幼虫和它那成堆的双翅目昆虫 ;房屋成了一道小沟,在小沟的尽头处,幼虫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烦躁地扭动着。可是幼虫母亲的行为表现跟前面的那只一模一样。它停在原来的洞口所在地,在那儿不停地挖掘,清扫沙土 ;它在几法寸长的半径范围内尝试了几下后,总是会回到原地。它根本不到巷道里搜索,也不担心正饱受煎熬的幼虫。幼虫的表皮十分娇嫩,从温暖潮湿的地下突然暴露在了烈日之下,此时它正在已经咀嚼过的双翅目昆虫堆上扭动着身子,可它的母亲却对它置之不理。对于幼虫母亲来说,这跟随处可见的沙粒、土块、干泥巴等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这位费尽千辛万苦要找到婴儿摇篮的母亲,这位温柔而执著的母亲,现在所需要的只是它已经习以为常的洞门,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它所关心的。这母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寻找熟悉的通道上了。可是这条路已经畅通无阻了,没什么可以阻挡它 ;幼虫正在它的前方不远处苦苦挣扎着,那正是它竭力寻找的对象啊。它只要轻轻一跃就能来到这不幸者的跟前,那不幸者正在等待它的救援呢。它为什么不径直跑到它疼爱的婴儿身旁呢?它只需要给它挖一个新窝,就可以立即把婴儿藏到地下。可是它没有这么做,孩子就在它的眼前忍受着太阳的炙烤,而母亲却固执地寻找一条已经消失了的通道。

在动物的情感中,母爱是最强烈、最能激发才智的,可是看到这位母亲如此顽固不化,我的吃惊程度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如果不是对节腹泥蜂、大头泥蜂以及各个种类的泥蜂反复做过这样的实验,我肯定不会相信眼前看到的事。

欣慰的是,这位母亲犹豫了这么久以后,终于走进了那条已经沦为小沟的过道里。它往前走几步,又往后退几步,然后再往前走,十分漫不经心,并且不停地东扫一下,西扫一下。也许是它那模糊的记忆和双翅目昆虫堆散发出的香气,把它引到了躺在巷道尽头处的幼虫身边。现在,母子终于团聚了。在经过长时间焦灼不安的分别后,在这特殊的相聚时刻,它们之间有没有更深切的关怀或情感的抒发呢?母子之间会如何表达感情呢?如果有人认为理所当然会发生这一切,那么,我下面的实验会令您彻底打消这个想法的。泥蜂根本没认出那是它的幼虫,而是把它当做了一种纯粹的障碍物,认为它毫无价值,甚至有些碍手碍脚。它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了,可是它从幼虫身上踩过了,竟然心狠手辣地践踏它。当它想在房间的尽头处进行一番搜索时,就会粗鲁地蹬一脚,把幼虫踢到后面去 ;它推搡着幼虫,想把幼虫踢翻,赶走。当一块大卵石阻碍它工作时,它就是这么做的。当幼虫遭受如此粗暴的对待时,它想自卫。我曾看到它抓住母亲的一只腿用大颚咬起来,就像咬它的双翅目昆虫的腿一样。斗争进行得十分激烈,但幼虫最终张开了凶狠的大颚,母亲惊恐万状,扑打着翅膀,发出一阵尖锐的叫声逃走了。这种儿子咬母亲,甚至想吃掉母亲的违背伦理的情景是很少见的,这是由某种特殊原因引起的,观察者不应该制造这种事端。

观察者经常看到的,是膜翅目昆虫对子女极度的冷漠,以及对待幼虫这个障碍物的粗暴和蔑视。当它用耙在过道尽头进行了一番探索后(这只不过是一会儿的事),泥蜂就又回到心爱的洞口所在地去了,继续那徒劳无功的寻找。至于幼虫,它在被母亲一脚踢倒的地方挣扎着、扭动着。它最终会这样死去,而不会得到母亲的任何救助。母亲找不到它印象中那条熟悉的通道,竟连自己的婴儿也不认识了。如果我们第二天再到那儿就会发现,在沟的尽头处,幼虫被太阳烤干了,已经成了小蝇的美味,而它原本是把蝇当食物的。

这就是受本能支配的各种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些行为按照固定的顺序前后呼应着,即使是发生最严重的意外也更改不了。泥蜂到底要找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幼虫。但是它要走到幼虫面前,就要先进窝,而要进窝,就必须找到门。虽然在幼虫母亲面前,巷道已经敞开了,并且畅通无阻,它储备的食物、它的幼虫安然无恙地待在那儿,可它仍然固执寻找的就是这扇门。在此时此刻,沦为废墟的房屋、身处险境的幼虫,它都视而不见;对它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印象中的那条穿过流沙的通道;如果找不到这条通道,房屋和幼儿再怎么危险它也毫不在意!它的行为就像一系列按固定顺序连续响起的回声,只有前一个回声响起了,后一个回声才会响起。这并不是因为有障碍物阻挡了它,而是因为房间一直是大开着的;是因为它没有完成习惯性行为的第一步,所以下面的行为也就无法继续;第一个回声不响起,所有的回声都不会响起。智慧与本能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看到房间的残墙断瓦,这位母亲如果受到智慧的指引,就会直接扑向它的孩子;可是因为它受到本能的支配,所以一直执拗地停在洞口最初的所在地。

同类推荐
  • 地球神秘记载

    地球神秘记载

    在加拿大北部的帕尔斯奇湖北边,有个1平方公里的圆形小岛,当地人称它火炬岛。相传,当年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类,准备返回天宫时,顺手把已经没用的火炬扔进了北冰洋。
  • 军事探谜

    军事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探索创新,并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使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真正达到创新素质……
  • 答案总在意料之外

    答案总在意料之外

    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素的社会,孩子不仅需要机智、灵敏的头脑,更需要有发散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脑筋急转弯恰好符合了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需求。《答案总在意料之外》汇集的脑筋急转弯题目科学合理、语言轻松幽默,再配以独一无二的原创精美插图,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开发大脑、提高智力,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全脑开发的目的。
  •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趣味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趣味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本书为青少年朋友精心挑选了具有趣味性的百科知识,希望让读了这本的书青少年朋友都充满智慧,快来读读吧!
  •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热门推荐
  •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高质量生活的好习惯

    高质量生活的好习惯

    《高质量生活的好习惯》从做人、做事、职场、生活、健康五个方面。列举了现代人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过程中,应该培养的好习惯和应该克服的坏习惯,结合丰富的事例与轻松的论述,让你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取战胜自己的力量!将优秀的行为固定成一种规律,这就是一种好习惯;将不良的行为渗透到细节中,这就是一种坏习惯。好习惯使人变得优秀,坏习惯使人变得平庸。
  • 粉嫩娃娃是富商:九九倾城

    粉嫩娃娃是富商:九九倾城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她是IQ200的超级天才,却唯独爱财。更有人送她外号称为“钱如命”。谁说穿越就要血雨腥风?步步为营?看她一朝穿越,摇身一变成为天下首富之时,看这天下谁敢小觑。百里臣苦笑着说“九儿,你居然是女人?你骗得我好苦阿,这一个错过便是一生。”即墨少卿悻悻的一笑:“你我既同为卿字,便是有缘,跟我回家做我的娘子如何。”夏复亦坚定决绝道:“我不管你是男是女,我都要把你留在身边,你休想跑。”她是天下第一商人,是斐然王国的公主,还是绝杀的首领?无论她是谁,她依旧一身的冷淡傲然之气。素手执着折扇,眼眸一一扫过众人,慵懒地道:“想娶我?想我嫁?行,都把钱拿够了再说。”闻言众美男齐齐倒地。看生性冷淡却执着无比的她,只为一句:若不离,此生不弃。如何掀起惊涛骇浪惊艳天下……
  • 豪门契约之冷婚

    豪门契约之冷婚

    那晚,他喝醉了,将她掳上床,疯狂的占有。结婚三年,他们的协议在那一晚彻底的化为乌有。本以为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却偏偏,在她还没有来得及准备接受这段感情的时候,看到他跟一个陌生的女人,在一张床上,抵死缠绵…她不带一丝留恋的转身,他却再也没有办法当她不存在。可放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张她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他愤怒的将离婚协议书撕成碎片,眸中带着嗜血的冷光。澜笑,你这辈子,都休想再离开我!一个关于结婚后恋爱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的绝望,有的只是温馨的积累。看男女主怎么历经旧爱的坎坷之后,一点点经营属于他们的幸福。简介无能,兴许故事能让大家满意!第一次写现代文,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读者群【黎窝儿167376161】想进一步了解某黎的亲,欢迎关注某黎的微博:http/m.pgsk.com/2109086074
  • 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湘西送喜者

    湘西送喜者

    青年步入药派。历猛鬼恶人,断奇巽案件。魔昧之术,不一其道湘西赶尸,江北造畜,西南闽毒,南洋降头。与各种妖师术、巽能术对抗,险象环生,与高智商冷漠的罗吉尔一同探查那诡异无比的凶杀案件。其实推理是为了一起活着——走下去。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青少年应知的100历史知识》既全面的展示了真实历史、内容丰富,又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特点,是一份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