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规律,就是要求我们为人要诚实守信。古人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人讲诚信,你这个人就会有朋友,而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益。孔子讲:友直、友谅、友多闻为三益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帮助你。反之,一个人总是不守信,那么,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人们也总是持以怀疑的态度,而当你处于逆境,需要他人援救时,人们也会采取冷漠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夜里,一位有钱的绅士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挡住了去路。这名小男孩对这位绅士说:
“请买盒火柴吧。”“我不买”这名绅士斩钉截铁地说。但这名可怜的孩子再一次央求着这名绅士,绅士说:“我没有零钱。”小男孩说:“我帮你换去。”说着小男孩飞快地跑了。绅士等了很久,不见小男孩回来,他一个人回到家。第二天,又一名小男孩来到绅士家。“这是你买火柴剩下的钱,”这名男孩说,“我是昨天卖给你火柴的男孩的弟弟,昨天我哥哥去给你换零钱的时候,被车撞着了,受了重伤,现在在家里,他让我把剩下的钱还给您。”这名绅士被这两名男孩的诚信所打动,他毅然来到男孩家,只听男孩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先。先生,对。对不起,我被。车撞了,无法。亲自去。去还钱。”绅士说:“不,亲爱的孩子,我都知道,不怪你。”“先生,我。我快不行了,可是。可是弟弟。没人照顾,他。他才7岁,呜呜。”“不要担心,孩子。我会照顾他的,直到他长大成人。”男孩死了,可是他的诚信,却为他弟弟的将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合乎规律,说话办事要实实在在。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说:“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然而,现实中总有那样一种人,总喜欢把蚊子说成飞机。有时事实只有十分之一,或者连十分之一也不足,说话却说到十分。有的人靠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非常动听,一部分人也许会上他的当,信以为真,这就是吹嘘人的“本事”;有的人对于某种学术技术不过初窥门径,还未登堂,更未入室,居然自居为专家,到处讲座,到处展览,不认识他的人还真不易把他拆穿,这叫吹的“隐秘”;有的人对他的自身经历说得津津有味,某事是他做的,某计划是他拟定的,某问题是他解决的。好像这名仁兄是个万能博士,不是参与此事的人,自然无法证实其虚伪,这叫吹的“水平”;有些人的事业并无大的发展,他却说得如何有把握,上面有某某人,有时说的让人心动,这叫吹的“能耐”。不论这些人如何吹的,或许一时会让一些“志同道合”的上司热捧他,但吹牛者如同流言一样终究会飘落他乡。“庐山”真面目也一定会大白于天下。
合乎规律,就是要求我们相互尊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自己的待人态度往往决定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镜子里的人也在笑;你哭,镜子里的人也在哭;你对着镜子指手画脚、大发雷霆,镜子里的人同样会对你做这些。
登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登上一座高山,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看着下面绝美的大自然风景时,你的心情一定非常惬意,大多数人都会对着大山进行呼喊。当你对着大山呼喊“我爱你”的时候,大山对你的回馈同样是一句“我爱你”。其实,照镜子也好,对着大山呼喊也好,这都是彼此尊重。
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一个人不论他所从事的职业如何,不论他身居的官职如何,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你是一名上司,但职务是暂时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友情是长久的。一个懂得自爱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自爱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自吹自擂。自爱是爱自己更要了解自己。因为,自爱又是自尊的另一种解释。不懂得自爱的人很可能结识那种对自己有同样看法的人,接着就会出现比如不以诚待人,相互背后议论他人,甚至于说别人的坏话,更谈不上去尊重别人。
66.人在旅途
《辞海》对“旅”有九种解释。其中第一条解释:“在外做客,旅行。”如,寄旅、旅居、旅途。亦谓旅客。
说道“旅”,多数人会和“旅游”连在一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于是,旅游正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时尚,一种追求。除旅游外,还有旅人、旅次等词汇,但我更喜欢旅途这个词。
多年前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名字就叫《人在旅途》,电视剧的情节现在基本上忘完了,但它的名字却一直保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常常想,人的一生是否就是一次旅行?如果是,那么每一个人不论身居何处,时时都在尽阅着人生这道风景。
也许,有些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离开自己的居住地,或参加旅行社,或乘飞机、坐火车,或自驾(车)、他驾(车),或公车到另一地,并且浏览山川美景,或遍观风土人情,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当然,这样的旅游,肯定是旅游,而且会让人惬意。不仅暂时放下平时烦繁的家务和工作,而且也会彻底放松自己的心情。但是,我觉得这种旅游是一种浅层次的“旅游”。
人在旅途,是一种人生的旅游,是一种由内心迸发出的深层次的旅游。作为每一个“旅游者”,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用一颗平常心去欣赏、去体味。也只有这样,才能阅得人间胜景无数。作为一名旅游者,不论你到达任何景区,不论这个景区有多么美好,你总有离开它的时候。其实,人间的胜景就是人生的顺境,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正可谓人生的胜景,在这个让你无限惬意的时间和空间内,你也一样是一名游客,一样会匆匆离去。当一个个“驿站”留给人生记忆的时候,一个人的积淀才会愈发深厚。一个人,只有用一种欣赏人生的态度去品味生活,你才能真正体会出什么叫幸福。
同样,当你遇到了人生的“不毛之地”(人生的逆境)时,它又开始考验你的“耐力”,检查你的“吃苦水平”和有无“欣赏”“不毛之地”的气魄。如果你敢于直面“不毛之地”,并且勇于闯过“不毛之地”,那么你就是强者,也是一位成功的人生旅行者。否则,你的人生旅程没有多大意义。
人生的旅途,既不是坦途,也不是穷途。在这次既漫长又短暂的旅途中,有的人看到的是绿洲,因为他们心中充满绿洲。有绿洲的地方万物生长,就有阳光雨露,就有常年绽放的花朵,并充满无限的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沙漠,他们心中充满沙漠。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小人常常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精彩的是真正领悟到“人间处处是风景”的真谛。一个要想生活的美满幸福的人,一定是一个会领略到身边风景的人。
人人都在向往幸福,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究竟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很难用语言表达准确的概念。我觉得,所谓幸福就是把当下的工作做好,又拥有轻松的心情和可以自我支配的休憩时光。冬天里,你能泡上一个热水澡,就是幸福;夏天里与家人一同分享一块冰镇的西瓜同样也是幸福;空闲的日子你拥有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是幸福;饥肠辘辘的人能有一顿可口的饭菜也是幸福。有一首《幸福在哪里》的歌曲。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幸福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67.欣赏宁静
古人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说的是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如水的人,一定是一个远离尘世烦扰的人。他的生命就不会显得过于沉重,人生就不会显得过于臃肿。一个能够做到不求名利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人生的人,他的生活一定丰富多彩,一生就可以与人为善。
在北川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和空间都是宁静的,尤其在空旷山区中宁静的夜晚,我常常想起军区科干处王培佐处长说过的一句话,思考是一条幸福的小路。于是我沿着这条小路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想起了近代著名诗人陶渊明,这个原本在政治上很有作为的人,因官场的腐败和险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算计,政治理想的虚幻难求,使他感觉身心累极,终于高吟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翩然返回田园。我想诗人当时的心境,一定是一种心灵对宁静无纷扰的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可见诗人对大自然如此倾情。
想到了怀揣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嫉恶如仇,誓以“鲜血荐轩辕”的人生斗士鲁迅,他在于世抗争中也曾萌生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心境。
试想,你是一名远航的水手,与大海搏斗得精疲力竭,不想追求风平浪静的宁静吗?如果你是一名征战一生的战士,终于悟到了战争目的之所在,你还愿意听金戈铁马的交鸣吗?如果你是一个仕宦之人,在官场倾轧中深感厌倦,你还会迷恋仕途的热闹嘛?
陶渊明也好,鲁迅也罢,或许太过低调,但重要的是一个人遇到失望和不满的时候,既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应该坐下来,在宁静的时候仔细地去想一想,人为什么会有失望和不满,人活着的意义到底又是什么。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命同样也是有限的,正如**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庄子曰:人生如白驹过隙。一个人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在不经意间溜走了。拥有时应倍加珍惜,失去了就当是接受生命的考验,感悟风雨人生的经历。
古人云:吾门如市,吾心如水。宁静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下的祥和、包容和忍耐的体现,更是一种能力控制下的处事不惊,随遇而安和蕴藏潜力的修炼。
学会欣赏宁静就会从从容容地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平平淡淡地品味生活的平凡,就会以淡泊的心态,面对尘世中的一切烦恼;学会欣赏宁静,就会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掉浅薄、世俗、卑贱甚至下流的做派,就会以快乐的心态面对心中无尽的烦躁;学会欣赏宁静,就会摆脱生活中过多过滥的欲望,使自我的心灵在超然中得以升华,就会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意义和崇高。
欣赏宁静,安于淡泊;热爱生命,享受生活。
68.良心无价
良,是指美好和善良。如,良田、良药、良知等等;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一般指心脏,谓包括人类在内的此类动物的“五脏之一”。心,除了它的本源外,还有与此有关的哲学范畴(与“物”相对比喻人的意识)和佛教词汇(同“色”相对,一般比喻有形质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特指人的精神领域)。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良心者能认识内心的是非和善恶,所以,古人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双亡的兄弟,哥哥已经成家立业了,弟弟还没有娶妻。一天,哥嫂二人合计着要把弟弟撵出家门,以便自己独占父母留下的遗产,于是,想出了一条毒计。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哥嫂让弟弟进山采药。即使是好天气进山,人们也常常因为迷路而回不了家,很多人从此葬入崖底。
狠心的兄嫂本以为弟弟永远不能回来了,就在他们饮酒欢庆的时候,弟弟不仅奇迹般的回来了,而且带回来很多珍贵的草药和山货。兄嫂俩看着这些珍贵的草药和山货,满脸堆笑地说:“难为弟弟了,今天好好休息吧!”
第二天,假惺惺的嫂子对弟弟说:“等明年开春后,把你带回来的草药和山货卖掉,给你娶上一个媳妇。可这点东西还不够,还请弟弟再去采一些回来。”
憨厚的弟弟又一次进山了。这一次,哥哥悄悄跟在弟弟后面,贪心的他想看看弟弟是怎样采来那么多好东西的。进山不久,哥哥突然发现弟弟被一群狼围了起来,弟弟一个人周旋在狼群里,与狼群搏斗着。哥哥见状,扔下弟弟后一个人逃回了家。他想,这一次无论如何弟弟一定成了狼群的食物了。可是,天不遂愿。这一切被上山打猎的两名猎人看了个究竟,幸运的弟弟不仅被两名猎人救出了狼口,同时也告诉了兄嫂合谋他的一切。于是弟弟跟着两名猎人进山了。
几年后,勤劳的弟弟靠山货和草药以及猎物换回了不少钱,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哥嫂由于好吃懒作,家里的一些东西很快被他俩吃光了,贪心的嫂子看看家中已经一贫如洗,也离开了哥哥,从此,哥哥成了一名乞丐。
一天,一名好心人送给了弟弟一幅画。告诉他,平时不要看这幅画,等日子艰难的时候,把这幅画拿到集市去卖,并反复告诉他,万万不能贪心。
善良的弟弟不忍心看着哥哥到处流浪,把哥哥接到了自己家里。勤劳的弟弟又一次进山了,只留下哥哥一个人在家,好吃懒作的哥哥很快又把弟弟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家业赌给了别人,等弟弟回家后,他已经无处安身。
看着自己的房子让别人占去,想想自己的哥哥如此不争气,他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无奈之中,他想到了那幅画。幸好,哥哥没有发现他藏起来的画。于是,弟弟把这幅画拿到了集市,他躲到一个僻静处,把画摊开。
不大工夫,过往的人纷纷给他放下很多钱,但没有人拿走那幅画。一下子,弟弟的钱更多了,不仅又一次盖起了房,而且娶上了媳妇。
贪心的哥哥看到弟弟用一幅画可以换来钱。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溜进弟弟家,把这幅画偷了出来。他也效仿弟弟,把画摊开,并高声叫卖。这时,它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给他的钱,反而招来的是砖头、石块。
原来这是一幅只有“良心”二字的画。我们知道,任何商品都可以沿街叫卖,唯有“良心”如果你喊着要卖的话,那是等于在叫卖自己的“良心”。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但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做人就应该向弟弟那样,与人为善,良心者也。
69.可贵的“放下”
佛语中有句著名的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时候,我想起这句话,会自问,能放下屠刀的人,都可以成为佛吗?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的话,或许每个人都会选出不同的答案。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处处是道场。”其实,一个只有不断修养自己品性的人,一个只有永远追求正果的人,一个只有真正放下手中的屠刀和心中屠刀的人,或许才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佛。信佛的人,是一个人心向善的人,更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我们在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优秀的侠客手里或腰间总会有一把漂亮的刀剑,但这名侠客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功,而是在寻找对手,在可以亮剑的地方,恰到好处地去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手里或腰间的刀剑永远不会成为屠具。我想,佛道中的屠刀,一定不是一个像表演中的侠客那样,手里握着的刀剑。所谓放下的真正含义,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放下手中的刀,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