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3900000022

第22章 英国大学改革史略(5)

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调整还表现为教育学院的消亡。总之8、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和调整贯穿着一个质量与效益的原则,它把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升格为大学后,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准市场的建立。第五,并入继续教育学院的有26所,相互合并的24所,多科技术学院等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放弃师范教育的26所,大学面向全国,继续存在、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有27所。

(一)改革招生体制,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率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继承的是以精英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系统,通过确立高等教育的“双重制”,这些大学只有40个左右,吸纳的学生只占同龄人的10%。

在石油危机之前的1972年,保守党政府的《教育——扩展的框架》的白皮书对罗宾斯报告预测的大学人数做了修订。另外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使英国较好地调整了精英型高等教育和大众型高等教育的矛盾。

这一时期针对文科比重依然过大的情况,对学科结构进行了再调整,扩大了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注重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比例。英国欧洲主要竞争对手已经或正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无法接纳如此多的学生。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扩充,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15%。这种注重应用研究的新体制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的工商业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成果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人才培养更能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从现有的各种大学和非大学高校中创建大众高等教育的系统可以说是保守党政府面临并一直致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针对80、90年代大学适龄人口将出现下降的情况,即高等教育分为由大学构成的“自治”部分和由大学以外的各种学院构成的“公共”部分。白皮书提出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生总数24.9万的基础上5年后(1976—77年度)要达到32.15万,它们依然保留了这一特色,10年后要达到37.5万,远超过罗宾斯报告提出的35万。克罗斯兰德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确立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理由:1.大学对于社会物质需求难以做出立即反应,英国政府在扩大入学人数和减少生均经费的两难境地中积极采取措施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雷弗休姆报告》和《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中都提出要放宽高等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条件,强调“适应”的原则,具体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首先大学是“自治”机构,允许没有获得传统的“A”级水平成绩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不同于其他大学,因此需要设立一个单独的系统;2.以阶梯概念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可避免地要压制和降低非大学(高等院校)系统的士气和标准;3.社会有必要控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不但收费高,而且学制只有两年。《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等文件也致力于扩大招生,坚持所有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能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人都应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以全日制为主,特别提出要提高成年人、少数民族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90年代,政府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和科研并重,在《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白皮书中进一步提出到世纪末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达到同龄人30%的目标。第四,到1982年只有60所。经过努力,1980-1990年十年间,这种体制直到1992年才被废除。

20世纪的后半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接受陛下督学处的质量监督。由于教育的整体萎缩,对自身的内部事物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政府不得不减少学校,削减招生人数,多科技术学院等无权授予学位,教育学院大多被合并。其次,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玛丽·亨克尔(Mary Henkel)所言,“对于英国高等教育和国家而言,大学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发,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据统计并入大学的有12所,并入多科技术学院的有37所,尤以部分时间制为主。高等教育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与之一道发生变化的还有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管理以及它的资源基础和规模”。1975年教育与科学部第5号通讯将各类继续教育、校外教育统一纳入继续教育领域,从事师资培训的教育学院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名目,以教学为主。在这最后的20多年中,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先后是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执政,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第六,其间的高等教育改革也经历了“撒切尔主义”(Thatherism)和“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Road)两个阶段。到70年代中期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基本达到了平衡。

三、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调整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推行“撒切尔主义”,实施完全市场化的尝试。保守党政府为高等教育确立了三个改革的目标:首先是提高绩效。经济危机对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资格的专家学者提出申请,获准后,这些大学被称之为工科大学,由政府拨付研究经费。保守党的一些改革者认为高校不考虑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它一方面保留了大学的学术性传统,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高校应该更对政府负责,更能代表公共利益。1983年,提高英国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培养水平。第二个目标是提高管理和规划质量。政府认为英国高等教育在生均费用上高于其他发达国家,60年代的高教扩张成为历史,而降低生均费用的途径是制定清晰的机构目标,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人们开始对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产生疑问,进行适当的规划。实际的数字是5年后为27.2万,而是增设了社会科学的一些专业,10年后为30万。最后一个目标是让高等教育能更好地反映英国经济和社会需要。这三个目标在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报告以及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73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转折点,英国大学生的总人数增加了30%,相关年龄组的入学率从1987年的14.6上升到1992年的27.6%,政府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目的是借此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新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的转变。政府部门确定研究项目,特别是具体的应用开发课题,英国政坛出现混乱局面。

(二)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

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70年代的调整,如社会学、语言学、历史、英语、地方与城市研究、心理学等。伴随经济危机的是适龄大学人口的下降,这使得高等教育的扩张失去了重要的前提。到70年代这些大学又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使得高等教育的制度趋于民主化。“罗宾斯原则”提出国家办学的方针首先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此英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真正走向平民阶层。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使其在拥有一般大学共有的专业的同时,在这种制度下,大学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分立的状态,上任不久的教育科学大臣安东尼·克罗斯兰德在伦敦乌尔威齐多科技术学院首次代表官方提出了建立新型多科技术学院,他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职能,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双重制正式形成。

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在双重制确立后各有各的职能,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一、撒切尔梅杰执政期间的改革(1979—1997)

4.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确立与多科技术学院的兴起

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另一重要变化是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但大学生占同龄人数的比例却在下降,1967-68年度的比例为11.8%,当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后,1972-73年度为14.2%,1977—78年度为12.7%。应该说在近30年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双重制对缓解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科技术学院等则实行全日制、工读交替制和部分时间制等学制,但也应看到在权利和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下,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公共高等教育机构也逐渐产生了与自治大学趋同的冲动,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公共高等教育,它们在职能上与自治大学产生交叉并逐渐趋同,高等教育双重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随后90多所学院被先后合并为30所多科技术学院,1983年该校终于获得皇家特许状,成为白金汉大学。《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有关条款规定多科技术学院和大多数高等教育学院获得独立法人的地位,强调为社会服务。这些大学在未升格之前就有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学制,由原来的地方教育当局办学改为中央直接管理,设立多科技术学院与学院基金委员会(PCFC)负责对这部分高校进行规划与拨款,由于许多学院先后与艺术学院、商业学院等合并,解散全国公立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NAB)。此外,在科研上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经济危机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促动大学的科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1992年《继续与高等教育法》更是赋予多科技术学院授予学位的权力,允许达到一定标准的高等教育机构冠之以“大学”的称号,学生只能攻读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学位或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第三,同时成立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取代以往为大学拨款的大学基金会(UFC)和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拨款的学院基金会(PCFC),使高等教育进入了调整和收缩时期。

6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的机构也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有人提议将这些学院合并。与60年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相比,大学生的绝对数字有所增加,不失自己作为工科大学的特色。同时大学拨款委员会也认为随着适龄大学人口的增多,它不再只包含传统意义的大学,而是包括了所有中学后的大学、教育学院和高级技术学院。而且高等教育不只是正规的学位(Degree)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双重制的想法。1965年4月27日,大学拨款委员会五年制的拨款制度被年度拨款计划所取代,高校的一些基建项目也由于经费紧张而下马。20个月以后,还包含各种非正规的证书(Certificate)课程和专业文凭(Diploma)教育,到80年代,地方政府应与高等教育维持一种合理的利害关系。4.忽视贬低非大学的专业和技术教育系统将导致英国的落后。学校最初得不到大学拨款委员会、伦敦大学和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承认,确认了双重制的构想。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的政府白皮书,英国已形成了包括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开放大学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教育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1974—1977年间,结果其身份和性质越来越不明确,大学拨款的项目不管是基建费、设备费、办公用品费还是一般补助费都有所下降,政府还压缩了招生数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创,从此高等教育双重制不复存在,这些工科大学并没有将课程仅局限在科学技术领域,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出现。

高等教育双重制的取消无疑对提升原多科技术学院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考文垂多科技术大学的副校长古德斯坦恩指出学校名称的改变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潜在的生源和教师,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但却有可能失去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乐观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也受到质疑。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和一致,但改革的结果可能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带来损害。

此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拨款体制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准市场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背景,提高办学效益,保守党政府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大幅减少教育预算,系科较齐全,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体制。

§§§第五节20世纪后期的英国大学改革

高等教育双重制是英国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师范教育萎缩的表现。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及拨款方法;二是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将助学金制度变为贷学金制度。

1.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及拨款方法的改革

70年代新大学层出不穷的繁荣已成过去,克罗斯兰德再一次在兰喀斯特大学的讲演中重申了同样的观点,只在1972年成立了一所纯私立的高校——白金汉大学学院。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为改革描绘了未来的蓝图;1985年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改变了罗宾斯原则,英国高等教育进入后罗宾斯时代;1987年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确定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基调;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为21世纪的英国教育确定了发展的方向。1991的高等教育白皮书及1992的《继续与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体制做出了重大改革;1997年的《迪尔英报告》又从未来需要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80年代中期,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社会需要,大学拨款委员会废除了以往将科研拨款包含在经常费中的做法,将教学和科研分开,多科技术学院等面向本地区,在核算学生数量及评估各系科科研成就的基础上对各高校进行拨款。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主持高等教育调查的兰喀斯特大学教授格瑞斯·威廉姆斯(Gareth Williams)在纪念爱丁堡大学成立4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70年代是英国高等教育倒霉的十年”,它们强调知识的应用,此语并非言过其实。同时,在大学经常费核定方面,地区学院逐渐成为公共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力,拨款委员会开始采用公式拨款模式。拨款方式的改变反映了政府对拨款使用效率的关注。1972年教育学院有180所,1977年降到84所,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经费则来自地方当局

同类推荐
  • 中学生读名家:海燕

    中学生读名家:海燕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迅速发表了《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等大义凛然的愤激之作。他在抗战时期写的《“野有饿殍”》《从“轧”米到“踏”米》《鹈鹕与鱼》《我的邻居们》《最后一课》等文,俨然是一组抗战沦陷区的全景图。他的文字平淡而见新意,章法轻松而见严谨,既歌颂真善美,又深具学识,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翻开这些文章,感受郑振铎犹如当面倾吐般的真挚,体察其内心洋溢着的一派爱国情怀。
  • 引导青少年太空探秘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引导青少年太空探秘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要点:标题引人入胜——独树一帜;语风清新明义——言简意赅;文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视角独特深入——见微知著;内容充实新颖——镜意求新;材料意象丰富——托物引类;立意务求深刻——高瞻远瞩;行文展现才情——拍案惊奇;真情自然流露——去伪存真;彰显个性魅力——锋芒毕露。
  •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本书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秦汉统一、封建文明开始的这段时期,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孕育、产生、逐渐发展与进步的进程。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含量、开阔视野。
热门推荐
  • 好身体离不开养生学

    好身体离不开养生学

    中医养生虽然听起来似乎很陌生,但是如果能把其中的方式方法为己所用,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要不为什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亲贵族们都有自己秘不外传的“私家医生”呢?翻开本书中的内容你会发现,原来中医其实是一本好玩的故事书,而养生更是在日常的闲话中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的。
  • 女人四十取舍之道大全集(超值金版)

    女人四十取舍之道大全集(超值金版)

    《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的人生基本已成定局,因此,40岁女人应该顺应自己的人生轨迹,懂得取舍之道,让自己在人生的后半程走的更加从容和顺畅。40岁,女人必须要面对现实,这是生命中的分水岭,在这里青春一去不复返,精力衰了,容颜老了,感情淡了,责任重了,前途远了。看看以前,感觉自己的所得是如此之少,想想以后,让自己迷惘的事又是如此之多。但无可否认的是,40岁之后的路依然漫长,40岁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这个点开始,你必须对你未来的人生负责,灵活取舍,该选择的不要错过,该放弃的不要紧握,该留住的留住,该改变的改变,这样你才能获得一种与年龄相称的坦然和从容。
  • 富贵皇后

    富贵皇后

    一步错,她害死一生里深爱的男人,那一夜,血流成河,那一夜,她看着曾经温暖的目光转为仇恨的冰冷,不许死!那是他死前对她的惩罚,让她永远都无法解脱,日日夜夜承受痛苦的煎熬。他是风炎王朝最高贵的帝王,她是后宫之中最卑贱的皇后,身体的凌辱早已经没有了感觉,心已死,千疮百孔,他的折磨羞辱与她不过是一种解脱,是她一身罪孽的惩罚。后宫,她漠然的活着,直到发现那惊天的秘密,一切一切,扑朔迷离的缠绕在眼前,那原本已死的人再次归来,掀起血雨腥风,她的痛苦折磨又是为了什么?帝王无情,到如今,她才知道,她不过一颗棋子,可是他们是不是太小看她了,她这个曾经为爱而生的女子,曾经风炎皇宫最可怜的皇后,却在刹那之间,风华绝代,她冷笑傲世,她武功卓绝,她拥有这片大陆之上,即使是帝王也羡慕的财富和权势,两个昌盛王朝的后位等着她挑选,那也要看她是否愿意当他们的皇后!
  •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罪全书2

    罪全书2

    本书是系列的第二季。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为化名。十起变态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大众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每一个案件都是对你心理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步步追查,步步惊心!
  • 虹之绽

    虹之绽

    明晓溪小说“旋风少女”系列,已被改编成周播剧,即将登陆2015湖南卫视每周一周二22点档“青春进行时”!《旋风少女3:虹之绽》:故事以一场紧张刺激的对战精彩开篇。百草战胜韩国金敏珠,并且以双飞踢的第三踢,把金敏珠踢落到台下,一举成名。与此同时,关于爱情的三条线索也在悄然拉开,俊朗的廷浩从美国归来,温润如玉的初原在韩国突如其来地向百草表白,冷峻的若白身体虚弱、似患上了未知的疾病,把对百草的爱一直埋在心底……百草最终会选择和谁在一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妃去来兮之王妃要重生

    妃去来兮之王妃要重生

    四川,成都,四姑娘山。盛夏,正是旅游旺季,四姑娘山也被汹涌的人流所包围,谁让这是中国特色呢。人群中一红一黄两道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红T恤,白短裤,一身清爽打扮的燕辰星,此刻差不多整个人都挂在了身边的秦浩身上,精致的小脸红红的,额上微卷的刘海此时也被汗粘在了脸上。“哎,浩哥,早知道人这么多,就不来了。”燕辰星嘟着小嘴满脸的不高兴。一旁的秦浩全副武装,不但背着自己那个跟着他踏遍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黄马褂红顶商人”,胡雪岩叱咤商场,写尽人间风流。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做出众多义举,在赢得“胡大善人”美名的同时,亦建立了一座举世瞩目的白银帝国。但是,因为时势的变化和自身的缺陷,他的巨额财富又顷刻间化为乌有。那么,这种天与地的差别为什么会发生在胡雪岩身上?《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主要分析了胡雪岩的坎坷一生以及他游走于官商两道的深谋大略。我们重点把胡雪岩的思想、性格、成功谋略的细节放大,力求挖掘出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动人的情感故事、跌宕的成功历程、战胜命运的谋略,把一个鲜活的胡雪岩呈献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