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2000000025

第25章 领导智慧(4)

刘瑾的伎俩大家早已知晓,明武宗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名声好的皇帝,贪财好色,不理政务,为后人所不齿。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敢于直谏的名臣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就是唐代的魏征,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参加了瓦岗军,后来就投奔了李建成,当了一名侍从,他曾经几次劝太子除掉李世民。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来找他时,魏征神色自若的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大臣们都为他担心,可是李世民却器重他的正直,仍命他做了谏议大夫。626年,唐太宗征兵,有人建议应该征调十六岁以上的男子,唐太宗同意了,可是诏书在魏征那里扣住了,唐太宗一连催了好几次魏征就是不发布。太宗气呼呼的训斥说:"我发布的征兵诏令为什么不发?"魏征不慌不忙的说:"我不同意这样做!军队强大与否在于用兵得法,而不在于人多。这就像湖里的鱼一样,您把水挖干,可以得到很多鱼,可是明年湖中就没有鱼了,您把森林烧了,可以捉到很多野兽,明年却没有野兽了。如果那些男子不到十八岁就当兵,以后还有谁来当兵?"唐太宗还是觉得不服气,魏征就说:"您已经好几次说话不算数了,这就要失信于民了!"唐太宗也气愤了:"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了?"魏征说:"陛下刚即位就曾经下诏拖欠官府的东西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旧征收?之前您也说过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才当兵,可是现在却变了,如此不讲信用,老百姓还能拥护您么?"唐太宗听了哑口无言,最后意识到自己错了,接着重新发布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周岁的男子。由此,更加器重魏征了。

再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回到洛阳途中,因为饭不好吃而发脾气,魏征就进谏说;隋炀帝就是常常责怪老百姓不献食物,或者是因为所献的食物不精美而亡国的。难道陛下想重蹈他的覆辙么?陛下应该吸取教训,小心谨慎,有这样的食物已经很好了。太宗听罢,幡然醒悟,说:"要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呀!"

在贞观年间后期,国家强盛,唐太宗也逐渐懈怠,但是自己却觉察不出来。有一次,他与大臣们讨论安定危亡的道理时,有位大臣说:"若是陛下能像贞观初年那样兢兢业业,天下就会太平了。"唐太宗一听,感到不解。魏征接着说:"在贞观初年,陛下节俭,虚心接受规劝。近来却是大肆修建宫室,至于大臣的进谏也不愿意听了。"随后魏征就上了一道奏章,把唐太宗的表现都一一列了出来,唐太宗看后就让人把奏章贴在屏风上,以便早晚警醒,随时改正错误。他还让史官写入史册。

魏征的直言纳谏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君臣同心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正是如老子所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政者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才是正是心胸坦荡,不用文过饰非,遮掩自己的过失,虚心接受,才能有所成就。

揭去虚华的浮表

【老子说】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

意译:所以大丈夫选择敦厚,而不居于轻薄;选择朴实而不居于虚华。要抛弃浅薄虚华,采取敦厚朴实的处世之道。

【解读】

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刘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卖柑者言》,他主要讲了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储藏柑橘,经历了一个冬夏都不会腐烂,拿出来的时候外表依旧非常华美,金灿灿的样子非常可人,柑橘一在市场上摆出,即使高出市场价十倍,人们也争相购买。他买了一个将之剥开后立刻有一股烟味刺鼻,再看里面却像破棉絮一样,就非常生气,就找那个卖柑橘的问:"你卖的柑橘是用来祭祀当贡品呢,还是招待宾客?还是去吃呢?你这样太过分了。"卖柑橘的人笑着说,他从事这项职业已经好多年了,别人买,他就卖,别人都没有说过啥,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呢?这个世界上骗人的东西不是很多么?你看那些佩戴着兵符、坐在虎皮椅子上的人非常威武,他们果真能够懂得孙武的谋略么?那些戴着高高帽子拖着长带子,气宇轩昂的人好像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不朽的功业么?坐在高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的样子不威风令人生畏,谁不是一副显赫的样子、值得人们效仿的呢?就像这个柑橘一样,不是有着虚华的浮表,内里却是像破棉絮一样么?刘基竟然被他说的哑口无言,他想这个世界上有着虚华的浮表的人太多了。他没有想到,老子在好几千年前早就指出了这样的话,并告诫人们要抛弃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老子说踏踏实实的做事,做人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也是历来王位继承人的首选标准。三国时期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没有选自己钟爱的曹植,为什么呢?他说,三儿子曹植,为人喜爱虚华,因此就缺少诚实守信,还经常放纵,所以不能立他。至于曹彰和曹熊一个勇而无谋,一个体弱多病。唯独曹丕做事踏实,兢兢业业,可以继承我的位子。

正是因为为政者抛却了虚华的浮表,才有可能进行实实在在的执政为民,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实际问题。清代雍正皇帝就是一位不慕虚名的务实君主,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亏空严重,为此雍正皇帝就下令彻查全国各地的钱粮,在下令的诏书中他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亏空的原因是由于上司官员的勒索以及侵吞。他决定彻查,可是考虑到这个这件事情已经积累了好几年了,因此就提出了一个办法,规定除了陕西等省以外其他各省都必须在三年之内补足亏空,还规定这些亏空不能征派到民间,也不许借口遮掩。凡是在规定的时限内不能补足亏空的一定要严惩。接着,他又接连下了好几道诏书,历数官场的腐败,并提出一定要整顿吏治,要求各地整顿纲纪。为了保证这件事情的完成,他还专门成立了会考府参与户部的清查工作,并派出自己信服的官员去办理此事。这场工作一直持续了九年,一大批贪官污吏被查处,就在赔偿国库亏空的活动中,大批高级官员甚至皇亲国戚也不例外,雍正皇帝的第十二弟为了弥补亏空,只得变卖家产,他的十弟为了赔偿亏空,没有办法就被抄了家。

雍正皇帝为了整顿赋税和吏治还推行了火耗归公以及养廉银的制度。火耗就是政府借口弥补所征收的银两由零碎的银两熔铸成块时损耗而加征的税额。养廉银就是在官吏正常的俸禄之外,根据每人的职务每年还给上一部分银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官吏廉洁奉公。其实,这项工作在明代的时候已经施行了,但是明政府到了晚期随意折耗,私征加派,搞得民众苦不堪言。在康熙的时候,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当时很多人对此提出将耗余的钱归公,但是由于当时地方上的亏空实在太多了,官员们都不同意,康熙也认为不能实行。因此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了雍正。

雍正直面现实,他为了找到一个削减火耗补偿亏空的法子,集思广益,规定了火耗上交国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之前很多官员拿火耗来馈赠上司,维持上司开支,不少官员行私舞弊。自从雍正将火耗归公之后,就立刻将这些贪官污吏的生财之道断绝了。雍正为了让官吏们能够廉洁奉公就推出了养廉银制度,把火耗的余额中抽出了部分银两作为给官员,还按照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官员等级分给官吏。这样一来,人民的负担减轻了,吏治也好了许多。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雍正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我国古代自古就有人头税,政府每次查户口也就是为了征税,可是在康熙中叶以后,土地集中,徭役沉重,农民大量流亡,国家征税很困难。加上很多人建议把很多丁税摊到田亩里征收,因此就在个别的地方施行了。这项政策真正大规模的施行是在雍正时期,他抛却那些没有用的繁文缛节,认为摊丁入亩十分重要,还详细考察论证,在全国各地陆续施行。这一政策实施之后,政府的收入明显增加了,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负担就更加轻了。

除了财政吏治之外,雍正还改革了军政,为了应付对西北作战的需要,他设立了军机处。他果断选用了一批有才华的人担任军机大臣。这些人也是一整天不闲着,不断接受皇帝的召见,承接谕旨,转发,政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雍正在位十三年,勤于政务,澄清吏治,锐意图新,没有丝毫好大喜功的表现,也根本不羡慕那些虚华的浮表,给乾隆一朝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吏治局面,传为后世美谈。

洞察别人的方法

【老子说】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意译:所以,从他的自身观察其自身,从他的家族观察其家族,从他的乡里观察其乡里,从他的邦国观察其邦国, 从他的治天下观察于全天下。我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就靠这方法。

【解读】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很多人都是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人们常说,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就是这个道理。可是,老子说观察事物那是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以别人的身上来观察自己,从别人的家族反观自己的家族,从别人的邦国反观自己的邦国,并且规划到天下。如此看来老子所言,只有清楚地洞察别人,才能更好地反观自己。

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性,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项非常长期且艰巨的事情。曾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说: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划而未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的传授温习了吗?这恰恰成为古人的日课。近代史上著名的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卓越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检查自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合适。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做的又怎么样。这些都记在了自己的日记上,他甚至还劝导自己的朋友、亲戚、儿子也要洁身自好,在他留下的300多封家书中,内容涉及治家、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从这么多类别上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每时每刻都在反观自己,在教育劝导他人。以至于年轻的毛泽东早年留下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论断。

曾国藩不仅仅在自身修行上是这样,他在观察国际大势上也是这样。当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打破了。有些知识分子纷纷睁眼看世界,有些人则是保守的守住自己的那片断瓯残阙,依旧沉浸在唯我中华独尊的梦境里。可是曾国藩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中,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他睁眼看世界,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也看到了中国当时科技的落后,因此在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付诸实践。在他的指导之下,中国第一艘轮船悄然诞生,由此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紧接着第一所兵工学堂建立,中国近代史上高等教育也拉开了序幕。当中国陆续翻译印刷西方的书籍时,这也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并培养和塑造了很多中国近代史上的佼佼者,如唐绍仪、詹天佑、唐国安等等。

我们忘不了他,为了挽救大清王朝于危亡之中,毅然举起时代的大旗,编练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对抗,尽力延存着这个垂死挣扎的清政权。我们也知道他匡救时弊,整肃新风,同治中兴出现。他的严于律己,标榜道德,获得了上下一致拥戴。在他的学问中我们看见了他义理、考据、辞章、经济都彰显着理学的风采,尽力在扩展着理学的道路。

曾国藩的经历,总会给我们诸多深切地感受,那就是需要深切地反省自己,看到他人那反面做得不好,哪方面做得好,需要告诉人们培养良好的品行。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据说,管宁非常好学,他曾经结交了几个非常有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经常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又一次,管宁与华歆在园子里锄菜,说来非常奇怪,竟然挖出一块前人埋藏在地里的金子。金子是被管宁挖出来的,谁不喜欢金钱呀。可是华歆与管宁的二人的表现判若天隔。管宁见了黄金,理都没有理,就把它当做一块砖头一样,用锄头刨在一边了。华歆在后面锄,他看见管宁刨出了金子,喜出望外。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应该拿,但是又恋恋不舍,拿起来又扔掉。其实他们平日里读书修行,就是为了摒除心中那道见了意外之财就动心的贪念。管宁能够毅然扔掉那块金子,说明他的品性修养已经很好了,华歆还是不到家。

后来,二人一块在屋里读书,刚读的入神的时候,外边街头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他骑着高头大马好不威风,敲锣打鼓的人挤在街上,引来很多人观看。此时的管宁还是与之前一样聚精会神的看着书,可是在一旁的华歆却忍不住了,他坐立不安。最后忍不住跑到门口去观看,对那达官贵人的威仪羡慕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意犹未尽的回到屋里,管宁却拿出一把刀子,将二人同座的席子一割为二,并说道:"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我们不知道华歆当时作何感想。但是,后来的华歆确实是不同凡响,他作为曹魏的重臣,重视文治教化,虽然位极人臣,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了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或许,这正是他自己始终在警醒,始终反省自己的不足吧。

温家宝总理的工作作风很值得我们借鉴,据媒体报道,在考察途中,温家宝很喜欢中途下车,或者离开事先的考察路线,以此来深入民间,调查民情。比如在1996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到安徽检查扶贫工作。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霍山县,他中途下车,离开公路深入山村,了解到拖欠民办教师工资的真实情况。在安徽省的舒城县,温家宝发现陪同的县委领导预先安排了考察路线,就提出到水灾淹没区去看看群众的生活情况,县委书记说"路不通,车子开不过去"。当温家宝听说有10公里路时,说道:"不算远,那我们就走去。"说着就下了车准备赶路。当时的省委书记卢荣景见他决心已定,说:"先上车,开到哪儿不能开了,再下车走嘛!"后来,才知道,所谓"路不通"只是借口,主要是不想让领导看一些落后的村庄。这一次,温家宝终于来到重灾区了解到一些农村贫困落后的真实情况,为他指导农村工作与后来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感性认识和依据。

同类推荐
  • 小故事大哲理

    小故事大哲理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在漫漫人生旅途,人们朝着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前进。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落的太阳,我们会抬头看天,也会低头走路,难免会碰到障碍,难免会徘徊不前,速度缓慢,有时还会陷入误区。面对真实的人生,只有脚踏实地,逐步攀登,才能风光无限。使我们激动是奋斗与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心情悸动的还有诸多挫折、失败,而使我们懊恼沮丧的也许就源于那么一点点东西,一颗留在鞋里许久的颗粒。这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让我们心力憔悴,错误连连。能倒掉鞋里的沙粒,就能攀登上人生的高峰。别为自己的挫折和错误流泪,最重要的是扫除心中的那粒沙。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贪略那无限的风光。
  • 心灵鸡汤精粹版7

    心灵鸡汤精粹版7

    简单快乐——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面对残酷的现实,快乐总是差一步。但是快乐建立在自己身上,你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去拥有属于你的快乐!
  • 人脉圈大全集

    人脉圈大全集

    本书是迄今为止故事最精彩、文字最优美、内容最全面、道理最实用、分类最系统的关于人脉圈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人脉就是命脉、人脉就是财脉、人脉圈的组成、人脉圈的维护与潜规则、如何警惕人脉圈中的陷阱、如何向大师学习搭建人脉圈等内容,生动讲述和展示了发觉人脉、盘活人脉、利用人脉铺就成功之路的方法和技巧,堪称最全面、最丰富、最经典的版本。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人脉圈的经营策略以及操作细节,让你在瞬间打通人脉经络,快速拓展人脉圈,从而在人生舞台上游刃有余、坐拥成功!
  • 生活窍门一本通

    生活窍门一本通

    本书涵盖了人们最需要知道的知识领域,书中采用了最简明易懂的语言,最经典的生活经验,为读者提供方便。减少麻烦,是一本最实用的综合性生活指南。
热门推荐
  • 轻松管出好课堂

    轻松管出好课堂

    本书分为三篇,由近70篇文章组成,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美国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 重生之神医逃妃

    重生之神医逃妃

    “小火儿,几天不见,有没有本王?”“想。”“真的?”轩辕玄霄一脸惊喜。“想你怎么还没消失。”“额~”轩辕玄霄脸上的惊喜还没退却,立马换上了一副委屈的面孔,“小火儿,太没良心了,枉本王这几天想你想得吃饭都不香,睡觉都睡不着。”如火顿时翻了个白眼,相信才怪!“秦王,给我讲讲三皇子呗。”如火想起点点的反常,立马眼睛晶亮的看着轩辕玄霄,希望能从这里多了解一些三皇子的事情。轩辕玄霄一见如火如此,顿时感觉一阵酸意从心间泛起:“小火儿,咱两培养感情的时候能不能不聊别的男人?”“那聊什么?”“聊我呀。”“你有什么好聊的?”“有很多,你想了解什么我都告诉你。”“没兴趣!”“.”轩辕玄霄吃味了,手捏着如火的下巴,让如火盯着他的眼睛:“小火儿,在我面前不要提其他男人!”“我就提,你看三皇子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唔!”可怜的如火还没把话说完就被轩辕玄霄以嘴封唇了。
  •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要成大事,绝非易事,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就看你以什么心态入世,抱定怎样的决心。正所谓大器有大成,小材有小就。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精心推出了此书,单从以下九个方面阐述了能成大事的九种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勉谦恭的心态;诚实守信的心态;敢于挑战的心态;善于合作的心态;知足平衡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心态:宽厚容人的心态;永远自信的心态。
  • 田园世子妃

    田园世子妃

    一朝穿越,成了一个和妹妹相依为命的乡野小村姑。斗恶霸,显神威,村里皆避之不及。却不想被那大宅子里的男人记挂上了,阴差阳错,收为贴身丫头。【小片段】一日某女但见四下无人,美滋滋的提着袋子爬上了那长满了红彤彤果子的树,正兴致勃勃品尝时,地下悠然飘来一声“味道可好?”某女应声道,“嗯,还不错!”说完自己一惊。陡然转头往下看的时候,就见某妖孽半眯着眼眸,嘴角高翘的望着她、、、※※※※※※※※※※※※约定期限已到,某女如获重释,兴冲冲跑去要卖身契。听完来意,某妖孽凤眸轻挑道,“爷不记得什么约定。”“你无赖!”某女咬牙切齿妖孽薄唇高挑,欺近身来,大言不惭,“爷在你面前只想做禽兽!”※※※※※※※※※※※※世事难料,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他再不能与她亲近。她极致诱惑,他不为所动。她彪悍,“你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想逃,门都没有!”※※※※※※※※※※※※边境路上,他打马来追,轿中的她水眸含笑。“舅舅,可不要乱了身份哦!”男主纯纯滴,无血缘关系。亲们放心跳坑哈!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红楼黛缘

    红楼黛缘

    黛玉在十六岁这一年,经历了从不成想过的艰难命运,且看黛玉面对命运给予的不公平时候,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面对着无情无义的亲人,黛玉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走出贾家大门的黛玉面对着温柔的,强悍的,深情的人,黛玉将会怎么样选择自己的感情?在形形色色的男子中,哪一个才会是黛玉的真命天子?西窗雨在这里为各位喜爱红楼的亲演绎一段自己心中的红楼故事......推荐夏轻尘红楼新文《潇湘辞》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一场梦醒,让她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是与金钱和地位分不开的;一场夏雨的洗礼,让她得到一个梦想成真的媒介,有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资本和动力;一次小小的易容拍卖,让她的家庭生活连迈几个台阶,也埋下了隐患;一场美丽的邂逅,让她得到了幸福的跨国姻缘;一次惊心的噩梦,让她进一步了解了生命和幸福的真谛。真心的付出,诚心的奉献,真挚的感恩,让她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成就了美满的人生,收获了亲情、爱情、友情的所有幸福,让她做到了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 刘邦十讲

    刘邦十讲

    史学大师汤因比将汉高祖刘邦与西方的恺撒大帝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人类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历史的相似之处,总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流转着和重复着。历史的声音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深沉的元素。刘邦的一生是平民与贵族较量的一生,也是大用关系资本论的一生,玩弄手腕、实用至上,他虽然看不起读书人,却仍能将其为己所用。所有的一切支持着他走完了从平民到皇帝的路程,终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强汉的雏形。但是,这样的成功却为瘸世诟病,究其根本乃是他的无赖本质。换个角度考量,“无赖”正是他灵活机智的反映。历史上的帝王如不能为此,似乎成就大业难矣。这就是真实的刘邦。历史的真实和刘邦的真实构成了汉朝起始之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