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1700000048

第48章 政治抉择:不植高原复何悔(1)

联共抗日

傅斯年留学回国到中山大学任教时,正是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化,各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大陆角逐、厮杀的时期,一方面是南北对峙,以广州、北平为中心,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革命政府,反对北洋政府的腐朽统治;另一方面南方国民政府内部风云变幻,暗藏杀机,国共两党矛盾逐步激化,不久国民党在各地相继清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及进步人士。傅斯年这个时期开始介入政治,站在国民党政权一边,与共产党处于对立状态。从此,他思想意识里就一直视国民党政权为正统合法的政权,并且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将共产党一直视为反对派,同时长期主张中国只能进行和平改革,反对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国家政权的武装革命。另外他自由主义的个性也与共产党代表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阶级专政观念存在着根本矛盾。这些都决定了傅斯年与共产党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是,傅斯年首先是一个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人士,对他来说,政权、党派利益是第二位的,在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等大是大非面前,国共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傅斯年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救国的基础。

(一)共赴国难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傅斯年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出发,一直呼吁全国团结、共赴国难。他对共产党的态度以1937年为界,有一个转折。1931~1937年,他对共产党是积极呼应,努力协作,要求团结御侮、共赴国难;1937~1945年,尤其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他积极为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奔走斡旋。

“九一八”事变直至西安事变,中国始终处于分裂和内战不已的状态,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一次次“围剿”,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双方都损伤很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国家、民族而言,内战消耗了国力。削弱了反抗侵略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家争给外敌以可乘之机,造成严重的外患。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对这种局势持批评态度,他们当时比较统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必须迅速消除内乱,团结起来对付外患,救亡图存。团结的核心是国民党政权,各党派、各种势力集团都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拥护国民党政府,在其领导下团结抗日。所以他们以舆论工具为武器,发表大量时论文章进行呼吁,要求各党派捐弃前嫌,把国家、民族的存亡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现当一严重关头,御侮为第一大事,统一为政府团结的人心为最急需,无论任何主义均当先有其立足之地方可实现其计划,民族主义实为世界主义之先驱。”他们呼吁,各种政治势力应停止内争,集中一切力量对外。如陶希圣曾强调:“大家应当对各党各派,劝告他们舍弃成见,在救国的一点上开诚合作。”他们要求不断争斗的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妥协,团结抗日。他们对内争与抗日的性质分析说:“对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存竞争;对内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主义竞争,”“民族生存竞争上,不能谈妥协,同族的主义竞争上,尽可谈妥协。”他们所阐述的道理很明确,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应消除内争,团结一致对付外患,挽救国家危亡。

但是,事实与这些知识分子的愿望是有距离的,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坚持建立独裁统治,消灭共产党与其他敌对势力,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不断升级,这些远在北方的自由知识分子只注意到外患日益急迫,而把对付外患、团结御辱的领导者认定为国民党政府,因此,他们本来“不偏不倚”的态度转而向国民党政府倾斜,认为国民党政府虽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国际上承认的、合法的国家政府,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民众救亡,正如傅斯年强调:“中国政治若离了国民党便没有了政府”,而没有统一的政府,中国必然亡国,基于这种认识,傅斯年、胡适等人对共产党不时地进行批评,把破坏统一、造成分裂的责任推向国民党政府以外的各种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力量,更是他们关注和批评的对象。

30年代初期,傅斯年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存在偏见。以傅斯年为例,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期间,对共产党人有接触,对共产党的性质有所了解,但也是站在与共产党对立的立场上,对共产党存在一些偏见。他自史语所迁往北京,一直生活在北方城市中,而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后,主力一直活动在南方和西部边远地区,加上国民党的反面宣传,他们对共产党及其红军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正如有人所说:“在中国,我们无法知道共产党究竟怎样改造乡村经济及社会。”他们不了解共产党及武装力量的真实情况,便容易相信反面的宣传,举例来说:有一化名古舞的人,以通信的形式写了《救救四川》,文中写道:“四川这个天府之国,现在变成地狱了!共匪杀了八十万到一百万人,这些良民都死得很惨,但是死者已矣,尚有生者二百多万人,家产荡然、颗粒无存,春耕下种已迟,这两天草根树皮都吃完了,把肥白的可爱的小孩子偷来煮起吃。我们亲见此情景,真正伤心得很。”胡适等人不仅将此信刊载在《独立评论》上,而且在《编辑后记》中特别加以呼吁,希望全国人民关注。傅斯年、胡适等人对共产党及其红军存有偏见,如傅斯年曾说:“中国的共产党在大体上是祖传的流寇。”他们只能给国家、社会造成破坏,既不会成为抗日主力,也没有领导建国的能力。他曾对此论述说:“平情而论,果然共产党能解决中国问题,我们为阶级的原故,丧其性命,有何不可。我们虽不曾榨取劳苦大众,而只是尽心竭力忠其所职者,一旦‘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自然当与坏东西们同归于尽,犹之乎宋明亡国时,若干好的士人,比贪官污吏还死得快些一样子······。不过,共产党自身的力量也正有限,以我前者同共产党共事的经验论,不能不觉得他们也是感情的发泄,而并无建国之能力,所做的工作很多还是洋八股。”从政治上,他把自己视为历史上统治集团的士大夫阶层,视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为现时政权的叛逆力量,而且认为共产党没有治国的能力,他的结论是:“共产党之一朝攫得政权虽可能,而共产党之建国是办不到的。”傅斯年根据当时的现实得出此结论,并不是完全否定共产党存在的价值,而是希望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团结在一起,使社会安定下来,逐步形成统一的政府,“但使中国的政权有少许的安定,中国政府有三分的清明,便可有开国的景象,所谓‘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骤看中国的此时的情势,真像社会的总崩溃,然而转移也是有望的。”怎样转移,转移什么,傅斯年认为,根本点是建立政治重心,他说:“所没有办法者,只是政治,而政治之所以没有办法是没有政治的重心。只要这一层能以一种方式演出来,无论是国民党或其他乃至于一种能拿得起政治来的阶级统治,一切事都可望进步。”傅斯年的一系列推演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共产党没有建国的可能,只有与国民党及各种政治势力团结,建立统一的政权,稳定社会,改革政治,建立政治重心担负抗战救国的责任。这个责任既可以是国民党,也可以是其他“拿得起政治来的阶级统治”,当然包括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许多自由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抱有很深的偏见,他们站在国民党政权的立场上,视共产党为匪为祸,支持国民党政权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和镇压。他们认为“清共剿匪以防后顾之忧,在国防上着想,固是必须做的事。”如蒋廷黻曾说:“‘先剿匪,后抗日’这是当然的步骤。”甚至还有人要求国民党“结集国力之急需,各尽最短时期,将西北匪祸,彻底解决。”相对这些人,傅斯年对待共产党的态度客观、公正一些,他始终认为共产党虽然是国民党政权的反对力量,但却是社会中的政治力量,是仅次于国民党的具有潜势力的一种力量,他从来没有主张将其消灭,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因为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有其潜藏的大力量,这个潜藏的大力量自然包括共产党在内。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尤其是充分发挥广大基层民众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这样局面的形成以西安事变为转折点,开始逐步出现。

1936年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兵谏,事实是张学良、杨虎城不愿再内战,要逼蒋抗日。但当时许多人不了解内幕,反而把张学良、杨虎城视为破坏统一、分裂国家的罪人,其中傅斯年、胡适等许多自由主义人士都对张、杨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傅斯年在批评张学良、张虎城的同时,特别强调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蒋公在此时中国是无可比拟的重要,他的安危关系中国国运比任何事都切紧,这都是肯用理智的人所共晓的。”兵谏发生,傅斯年闻讯颇为震惊,他认为张学良、杨虎城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发动政变,破坏抗日,因此对张、杨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连续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对张、杨的举措进行尖锐批评,极力主张对张、杨进行军事讨伐。但政局演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斡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此为契机,全国抗日统一阵线正式形成,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傅斯年对共产党的举措和拥蒋抗日的政策是肯定的,他在致胡适等人的信中表明了这种态度。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命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对日英勇作战,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支持。傅斯年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决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共产党派董必武、林伯渠、吴立章、邓颖超等人为参政员,傅斯年与他们一起为团结抗日出谋划策,为政治改革积极努力,形成了为抗日救国共同奋斗的局面。

(二)为国共团结斡旋

1941年1月,国民党政权发动“皖南事变”,从此,国共两党关系出现危机,严重影响团结抗日的大局,引起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忧虑,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的民主人士为主体,对此相当关注,积极图谋,化解两党矛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们积极寻找机会做国民党政府的工作,为促使两党消除矛盾、团结抗日而积极努力。

1944年9月15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主席团提议:“请大会决议组织延安视察团,赴延安视察,并于返渝后,向政府提出关于加强全国统一团结之建议;兹推荐冷参政员遹,胡参政员霖,王参政员云五,傅参政员斯年,陶参政员孟和,为该视察团团员。”这项提议以绝对多数赞成而通过,在场的140名参政员,138名投了赞成票。傅斯年等人之所以被推荐,是因为他们在当时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有一定声望,又没有党派关系。据记载:“全体参政员相信五氏必能完成使命,以加强全国之统一团结,咸报以热烈掌声。”说明傅斯年等人受到参政员的广泛信任。但由于种种原因,五参政员会后没有立即成行。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团结在一起,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种主张得到了民主人士的普遍拥护。5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世界反***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胜利在望,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国共关系如何发展表示忧虑,这些问题成为国民参政会中的突出问题。傅斯年、冷遹又联系黄炎培等人再次商谈访问延安,为国共和谈,团结抗日进行斡旋,几位参政员取得了一致意见。6月2日,傅斯年、褚辅成、冷遹、黄炎培等人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正式提出了访问延安,促成国共和谈,团结抗日的主张。电报说:

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先生惠鉴:

团结问题之政治解决,久为国人所渴望。自商谈停顿,参政会同仁深为焦虑。月前,经辅成等一度集商,一致希望继续商谈。先请王若飞先生电闻,计达左右。现同人鉴于国际国内一般情形,惟有从速完成团结,俾抗战胜利早临,即建国新奠实基。于此敬掬公意,伫候明教。

褚辅成 黄炎培 冷 遹 王云五

傅斯年 左舜生 章伯钧

傅斯年等人的电报得到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的积极回应,经商议于6月18日回电,欢迎傅斯年等人去延安,并对傅斯年等人为团结抗日、和平建国而奔走给予高度评价。回电说:“诸先生团结为怀,甚为钦佩。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党派会议、联合政府、及任何初步之民主改革,并以定期召开一党包办之国民大会制造分裂、准备内战相威胁;业已造成并将进一步造成绝大的民族危机,言之实深痛惜。倘因人民团结,诸公热心呼吁,促使当局醒悟,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商组联合政府,并且即实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则敝党无不乐于商谈。诸公惠临延安赐教,不胜欢迎之至,何日启程,乞先电示。扫榻以待,不尽欲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回电清楚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充分表达了团结抗日的诚意。

傅斯年等人接到延安的电报,甚为高兴,几个人讨论商定了团结抗日、和平建国的三条建议:①由政府迅速召集政治会议;②国民大会交政治会议解决;③会议以前,政府先自动实行若干改善政治之措施。傅斯年等人准备将三项建议递交蒋介石,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奔赴延安,斡旋两党进行和谈。但此事被皖南事变后国共谈判的国民党代表之一王世杰知晓,他出面加以阻挠,对傅斯年等人说:此建议“如送领袖,必大遭拂怒”。七人当时感到心灰意懒,但最后决定还是见一见再说,遂于6月27日会见了蒋介石。这时蒋介石由于国共谈判破裂,颇遭朝野之士的责难,正好借此显示自己有和谈诚意,因此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宽厚大度的模样,满脸堆笑地对七位参政员说:“余无成见,国家的事,只须于国有益,都可以商谈的。”对傅斯年等人自愿赴延安斡旋和谈之事慰勉有嘉:“中国人,公道话,原来最难讨得双方的喜欢。”在送七人时还连连说:“辛苦,辛苦。”总的来说对七人延安之行表示赞许。

征得蒋介石同意后,七人便开始准备延安之行。7月1日,七人中除王云五因临时生病没有成行,其余六人在王若飞陪同下,于上午9时45分乘美式运输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起飞,当天下午1时抵达延安,在延安机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

欢迎仪式结束后,乘车至王家坪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共进午餐,然后又乘车至瓦窑堡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下榻休息。

同类推荐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达尔文(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达尔文(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本书除了向你讲述这个伟大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还将带领你去游览迷人的热带风光,向你展示奇异的民风民俗。读完之后,你将会发现,由于汲取了科学大师的精神养料,在人生境界上,你已经获得了新的提高。这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书。
  • 民国枭雄杜月笙

    民国枭雄杜月笙

    ,百姓俨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大城市中,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上海滩从来没有平静过,使得全中国被外国殖民统治者侵犯和蹂躏。举国上下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相较于黄浦江的风平浪静而言,繁华璀璨依旧的首属上海了,堪称商业军事重镇的上海滩成了冒险家的天堂。由于清廷当局的无能、软弱和妥协。潜伏着光怪陆离、千差百异的危险信号,本书主要描写杜月笙的生平事迹,提到杜月笙,满足了那些冒险家对于刺激和挑战的追寻和需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滩,更是具有浓烈的角逐厮杀气息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营销的真理

    营销的真理

    一个真正从事营销活动的人是一个实践家而非幻想家。许多人有想法,但没有几个人能立刻将想法变为切实的行动,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营销,另外还因为人们对真正从事营销活动有一种恐慌,本书可以令你改变这一切。营销是充满了欢乐和痛苦的集合体,但正是这种多姿多彩诱惑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之“献身”。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混血老公悍匪妻

    混血老公悍匪妻

    莫宝贝,X市行政特区海军34狮政委委员长的千金简.罗斯,某海外联合国驻X市特派国防代表她19岁,性情如悍匪,刁蛮霸道,一开始就对相亲抱着反对态度他33岁,绅士风度,斯文却腹黑,未见面就已经对她感兴趣俩人缘起相亲之事,从此一路火花带闪电当悍匪女遇见斯文腹黑男,俩人之间开启怎样搞笑的故事一切就在书中…精彩花絮一:“小四儿,去,给我一杯30年珍品茅台。”一生气就想喝酒的莫宝贝低声吼着。“宝贝,你还是喝柚子茶吧,茅台太…”罗斯准备劝教。“你说不喝就不喝啊,我老子都没有这样管我。”莫宝贝吼道。“老子?你是指春秋时期的李耳吗?他的《道德经》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曾经拜读过,写得非常的好,只是他为什么要管你?难道你也喜欢他的《道德经》吗?”罗斯颇感兴趣的问道。“你这个…老外,你是在讽刺我还是怎么样?”莫宝贝被《道德经》三个字给气得发抖。精彩花絮二:某父女二人针对某相亲对象进行谈论:“好男人当然要紧紧抓牢好好把握住啦,便宜了别人多可惜啊。”“好男人便宜别人怎么啦,党还教育我们要为人民服务呢,我们应该无私奉献,这么好的男人怎么能够自己独享,还是让给别人吧。”“这…宝贝啊,我说不过你,可是你总要说说为什么你就不喜欢罗斯啊,他究竟哪一点让你不喜欢了?”“没有为什么,人就看眼缘,没有眼缘的话,他再好也没有用啊。”“究竟什么是眼缘?”“眼缘就是看着对眼了,而我,只要看见他那褐色的头发和绿色的眼珠子我就觉得刺眼,你说还怎么有眼缘呢?”“那是因为他混血儿,你不是一直说不能有种族和民族的歧视吗?”“是不能啊,你看见我什么时候虐待他了吗?没有吧,老子你知道我的性格,我对于国产货品忠贞不渝,像罗斯这样的进口货,我实在难以接受,你放过我吧。”精彩花絮三:“过来。”“不要。”“听话。”“我不是遥控娃娃,听什么话?”“今夜是我们的洞房花烛夜,乖,过来。”“我很爱国,我不会堕入外国人的怀抱的。”“我已经有了中国国籍了,只是混血而已。”“那你把那绿眼珠子给我变黑,我晚上看着像狼。”“好。”某人下床,去戴有色隐形眼睛。
  • 神秘空城生死考验:天机

    神秘空城生死考验:天机

    一个十九人旅游团在泰国旅游时,误入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华人社会,一座城市应有的银行、邮局、商店、警局、医院一应俱全,然而,整座城市却空无一人!城市为何空无一人?主人公的命运将如何开始?旅行团为何会误入歧途?他们会发现什么遭遇什么?下一个牺牲者又将是谁?无数巨大的悬疑交织在一起,不到最后一刻无法解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酷酷王子赖上你

    酷酷王子赖上你

    “不是泡沫,不是美丽的梦,我们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故事!”因为命运的安排,她进入了四大名校,邂逅四个风华绝代的校园王子,不禁深受吸引。音乐王子的温柔,足球王子的狂热,财经王子的幽默,还有剑道王子的帅酷。可四位各有特色的王子中,她独独爱上了酷酷的王子。
  • 苍耳

    苍耳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

    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

    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于临床的具体体现,在中医临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方剂,是他们的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对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发挥了巨大作用,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本书撷取了57个最著名的历史片段,依据局中所反映出的核心要素,分类探查其中所包含的“规则”,认知其中所体现的"局道"。不只是历史故事,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