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1700000048

第48章 政治抉择:不植高原复何悔(1)

联共抗日

傅斯年留学回国到中山大学任教时,正是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化,各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大陆角逐、厮杀的时期,一方面是南北对峙,以广州、北平为中心,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革命政府,反对北洋政府的腐朽统治;另一方面南方国民政府内部风云变幻,暗藏杀机,国共两党矛盾逐步激化,不久国民党在各地相继清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及进步人士。傅斯年这个时期开始介入政治,站在国民党政权一边,与共产党处于对立状态。从此,他思想意识里就一直视国民党政权为正统合法的政权,并且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将共产党一直视为反对派,同时长期主张中国只能进行和平改革,反对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国家政权的武装革命。另外他自由主义的个性也与共产党代表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阶级专政观念存在着根本矛盾。这些都决定了傅斯年与共产党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是,傅斯年首先是一个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人士,对他来说,政权、党派利益是第二位的,在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等大是大非面前,国共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傅斯年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救国的基础。

(一)共赴国难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傅斯年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出发,一直呼吁全国团结、共赴国难。他对共产党的态度以1937年为界,有一个转折。1931~1937年,他对共产党是积极呼应,努力协作,要求团结御侮、共赴国难;1937~1945年,尤其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他积极为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奔走斡旋。

“九一八”事变直至西安事变,中国始终处于分裂和内战不已的状态,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一次次“围剿”,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双方都损伤很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国家、民族而言,内战消耗了国力。削弱了反抗侵略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家争给外敌以可乘之机,造成严重的外患。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对这种局势持批评态度,他们当时比较统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必须迅速消除内乱,团结起来对付外患,救亡图存。团结的核心是国民党政权,各党派、各种势力集团都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拥护国民党政府,在其领导下团结抗日。所以他们以舆论工具为武器,发表大量时论文章进行呼吁,要求各党派捐弃前嫌,把国家、民族的存亡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现当一严重关头,御侮为第一大事,统一为政府团结的人心为最急需,无论任何主义均当先有其立足之地方可实现其计划,民族主义实为世界主义之先驱。”他们呼吁,各种政治势力应停止内争,集中一切力量对外。如陶希圣曾强调:“大家应当对各党各派,劝告他们舍弃成见,在救国的一点上开诚合作。”他们要求不断争斗的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妥协,团结抗日。他们对内争与抗日的性质分析说:“对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存竞争;对内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主义竞争,”“民族生存竞争上,不能谈妥协,同族的主义竞争上,尽可谈妥协。”他们所阐述的道理很明确,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应消除内争,团结一致对付外患,挽救国家危亡。

但是,事实与这些知识分子的愿望是有距离的,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坚持建立独裁统治,消灭共产党与其他敌对势力,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不断升级,这些远在北方的自由知识分子只注意到外患日益急迫,而把对付外患、团结御辱的领导者认定为国民党政府,因此,他们本来“不偏不倚”的态度转而向国民党政府倾斜,认为国民党政府虽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国际上承认的、合法的国家政府,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民众救亡,正如傅斯年强调:“中国政治若离了国民党便没有了政府”,而没有统一的政府,中国必然亡国,基于这种认识,傅斯年、胡适等人对共产党不时地进行批评,把破坏统一、造成分裂的责任推向国民党政府以外的各种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力量,更是他们关注和批评的对象。

30年代初期,傅斯年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存在偏见。以傅斯年为例,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期间,对共产党人有接触,对共产党的性质有所了解,但也是站在与共产党对立的立场上,对共产党存在一些偏见。他自史语所迁往北京,一直生活在北方城市中,而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后,主力一直活动在南方和西部边远地区,加上国民党的反面宣传,他们对共产党及其红军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正如有人所说:“在中国,我们无法知道共产党究竟怎样改造乡村经济及社会。”他们不了解共产党及武装力量的真实情况,便容易相信反面的宣传,举例来说:有一化名古舞的人,以通信的形式写了《救救四川》,文中写道:“四川这个天府之国,现在变成地狱了!共匪杀了八十万到一百万人,这些良民都死得很惨,但是死者已矣,尚有生者二百多万人,家产荡然、颗粒无存,春耕下种已迟,这两天草根树皮都吃完了,把肥白的可爱的小孩子偷来煮起吃。我们亲见此情景,真正伤心得很。”胡适等人不仅将此信刊载在《独立评论》上,而且在《编辑后记》中特别加以呼吁,希望全国人民关注。傅斯年、胡适等人对共产党及其红军存有偏见,如傅斯年曾说:“中国的共产党在大体上是祖传的流寇。”他们只能给国家、社会造成破坏,既不会成为抗日主力,也没有领导建国的能力。他曾对此论述说:“平情而论,果然共产党能解决中国问题,我们为阶级的原故,丧其性命,有何不可。我们虽不曾榨取劳苦大众,而只是尽心竭力忠其所职者,一旦‘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自然当与坏东西们同归于尽,犹之乎宋明亡国时,若干好的士人,比贪官污吏还死得快些一样子······。不过,共产党自身的力量也正有限,以我前者同共产党共事的经验论,不能不觉得他们也是感情的发泄,而并无建国之能力,所做的工作很多还是洋八股。”从政治上,他把自己视为历史上统治集团的士大夫阶层,视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为现时政权的叛逆力量,而且认为共产党没有治国的能力,他的结论是:“共产党之一朝攫得政权虽可能,而共产党之建国是办不到的。”傅斯年根据当时的现实得出此结论,并不是完全否定共产党存在的价值,而是希望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团结在一起,使社会安定下来,逐步形成统一的政府,“但使中国的政权有少许的安定,中国政府有三分的清明,便可有开国的景象,所谓‘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骤看中国的此时的情势,真像社会的总崩溃,然而转移也是有望的。”怎样转移,转移什么,傅斯年认为,根本点是建立政治重心,他说:“所没有办法者,只是政治,而政治之所以没有办法是没有政治的重心。只要这一层能以一种方式演出来,无论是国民党或其他乃至于一种能拿得起政治来的阶级统治,一切事都可望进步。”傅斯年的一系列推演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共产党没有建国的可能,只有与国民党及各种政治势力团结,建立统一的政权,稳定社会,改革政治,建立政治重心担负抗战救国的责任。这个责任既可以是国民党,也可以是其他“拿得起政治来的阶级统治”,当然包括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许多自由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抱有很深的偏见,他们站在国民党政权的立场上,视共产党为匪为祸,支持国民党政权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和镇压。他们认为“清共剿匪以防后顾之忧,在国防上着想,固是必须做的事。”如蒋廷黻曾说:“‘先剿匪,后抗日’这是当然的步骤。”甚至还有人要求国民党“结集国力之急需,各尽最短时期,将西北匪祸,彻底解决。”相对这些人,傅斯年对待共产党的态度客观、公正一些,他始终认为共产党虽然是国民党政权的反对力量,但却是社会中的政治力量,是仅次于国民党的具有潜势力的一种力量,他从来没有主张将其消灭,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因为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有其潜藏的大力量,这个潜藏的大力量自然包括共产党在内。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尤其是充分发挥广大基层民众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这样局面的形成以西安事变为转折点,开始逐步出现。

1936年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兵谏,事实是张学良、杨虎城不愿再内战,要逼蒋抗日。但当时许多人不了解内幕,反而把张学良、杨虎城视为破坏统一、分裂国家的罪人,其中傅斯年、胡适等许多自由主义人士都对张、杨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傅斯年在批评张学良、张虎城的同时,特别强调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蒋公在此时中国是无可比拟的重要,他的安危关系中国国运比任何事都切紧,这都是肯用理智的人所共晓的。”兵谏发生,傅斯年闻讯颇为震惊,他认为张学良、杨虎城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发动政变,破坏抗日,因此对张、杨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连续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对张、杨的举措进行尖锐批评,极力主张对张、杨进行军事讨伐。但政局演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斡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此为契机,全国抗日统一阵线正式形成,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傅斯年对共产党的举措和拥蒋抗日的政策是肯定的,他在致胡适等人的信中表明了这种态度。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命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对日英勇作战,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支持。傅斯年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决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共产党派董必武、林伯渠、吴立章、邓颖超等人为参政员,傅斯年与他们一起为团结抗日出谋划策,为政治改革积极努力,形成了为抗日救国共同奋斗的局面。

(二)为国共团结斡旋

1941年1月,国民党政权发动“皖南事变”,从此,国共两党关系出现危机,严重影响团结抗日的大局,引起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忧虑,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的民主人士为主体,对此相当关注,积极图谋,化解两党矛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们积极寻找机会做国民党政府的工作,为促使两党消除矛盾、团结抗日而积极努力。

1944年9月15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主席团提议:“请大会决议组织延安视察团,赴延安视察,并于返渝后,向政府提出关于加强全国统一团结之建议;兹推荐冷参政员遹,胡参政员霖,王参政员云五,傅参政员斯年,陶参政员孟和,为该视察团团员。”这项提议以绝对多数赞成而通过,在场的140名参政员,138名投了赞成票。傅斯年等人之所以被推荐,是因为他们在当时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有一定声望,又没有党派关系。据记载:“全体参政员相信五氏必能完成使命,以加强全国之统一团结,咸报以热烈掌声。”说明傅斯年等人受到参政员的广泛信任。但由于种种原因,五参政员会后没有立即成行。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团结在一起,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种主张得到了民主人士的普遍拥护。5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世界反***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胜利在望,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国共关系如何发展表示忧虑,这些问题成为国民参政会中的突出问题。傅斯年、冷遹又联系黄炎培等人再次商谈访问延安,为国共和谈,团结抗日进行斡旋,几位参政员取得了一致意见。6月2日,傅斯年、褚辅成、冷遹、黄炎培等人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正式提出了访问延安,促成国共和谈,团结抗日的主张。电报说:

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先生惠鉴:

团结问题之政治解决,久为国人所渴望。自商谈停顿,参政会同仁深为焦虑。月前,经辅成等一度集商,一致希望继续商谈。先请王若飞先生电闻,计达左右。现同人鉴于国际国内一般情形,惟有从速完成团结,俾抗战胜利早临,即建国新奠实基。于此敬掬公意,伫候明教。

褚辅成 黄炎培 冷 遹 王云五

傅斯年 左舜生 章伯钧

傅斯年等人的电报得到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的积极回应,经商议于6月18日回电,欢迎傅斯年等人去延安,并对傅斯年等人为团结抗日、和平建国而奔走给予高度评价。回电说:“诸先生团结为怀,甚为钦佩。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党派会议、联合政府、及任何初步之民主改革,并以定期召开一党包办之国民大会制造分裂、准备内战相威胁;业已造成并将进一步造成绝大的民族危机,言之实深痛惜。倘因人民团结,诸公热心呼吁,促使当局醒悟,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商组联合政府,并且即实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则敝党无不乐于商谈。诸公惠临延安赐教,不胜欢迎之至,何日启程,乞先电示。扫榻以待,不尽欲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回电清楚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充分表达了团结抗日的诚意。

傅斯年等人接到延安的电报,甚为高兴,几个人讨论商定了团结抗日、和平建国的三条建议:①由政府迅速召集政治会议;②国民大会交政治会议解决;③会议以前,政府先自动实行若干改善政治之措施。傅斯年等人准备将三项建议递交蒋介石,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奔赴延安,斡旋两党进行和谈。但此事被皖南事变后国共谈判的国民党代表之一王世杰知晓,他出面加以阻挠,对傅斯年等人说:此建议“如送领袖,必大遭拂怒”。七人当时感到心灰意懒,但最后决定还是见一见再说,遂于6月27日会见了蒋介石。这时蒋介石由于国共谈判破裂,颇遭朝野之士的责难,正好借此显示自己有和谈诚意,因此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宽厚大度的模样,满脸堆笑地对七位参政员说:“余无成见,国家的事,只须于国有益,都可以商谈的。”对傅斯年等人自愿赴延安斡旋和谈之事慰勉有嘉:“中国人,公道话,原来最难讨得双方的喜欢。”在送七人时还连连说:“辛苦,辛苦。”总的来说对七人延安之行表示赞许。

征得蒋介石同意后,七人便开始准备延安之行。7月1日,七人中除王云五因临时生病没有成行,其余六人在王若飞陪同下,于上午9时45分乘美式运输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起飞,当天下午1时抵达延安,在延安机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

欢迎仪式结束后,乘车至王家坪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共进午餐,然后又乘车至瓦窑堡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下榻休息。

同类推荐
  •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仓央嘉措诗传

    仓央嘉措诗传

    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从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那就仁者智者各随其便了。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从米店老板到台湾经营之神(1916-2008)读透王永庆这个人,学做人做事做生意。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从一家米店起家,创办了世界化工50强的台塑企业集团,他的投资遍布世界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世人眼中成功者的代名词,被誉为“经营之神”。任何人只要从王永庆成功因素之中学到王永庆做事的理念、方法与毅力,也必定会有一番成就。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主抓经济的第五号人物,排在毛刘朱周之后。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的书写模式,该书对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邹燃主编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也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疾病知识的普及读物。,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 饮水词之千年之恋

    饮水词之千年之恋

    “绝对……不要生下你的孩子……”南宫宇泽,如果你是他的前世,那我,白寒,就是你的今生。一次重生,一次穿越,一个朝代,一生爱情。宫廷里的斗争,纷纷扰扰的感情羁绊,下个轮回,我们还会在一起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黄马褂红顶商人”,胡雪岩叱咤商场,写尽人间风流。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做出众多义举,在赢得“胡大善人”美名的同时,亦建立了一座举世瞩目的白银帝国。但是,因为时势的变化和自身的缺陷,他的巨额财富又顷刻间化为乌有。那么,这种天与地的差别为什么会发生在胡雪岩身上?《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主要分析了胡雪岩的坎坷一生以及他游走于官商两道的深谋大略。我们重点把胡雪岩的思想、性格、成功谋略的细节放大,力求挖掘出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动人的情感故事、跌宕的成功历程、战胜命运的谋略,把一个鲜活的胡雪岩呈献在读者面前。
  • 夫君,有礼了

    夫君,有礼了

    正文简介...前世之事帮人背了黑锅,算了,玉帝给了她无边的法力好,扶世就贫吧!美丽的外表让人窒息,试问世界几人不陶醉呢?又笑问她的个性,哪个男子不喜欢?她来到这里,男子纷纷倾倒,可是这是她心中所想的吗?这么多男子为她倾心,不知何时已变成了一种负担。不知道何时已经成了负担,让她怎么选...当她选择离开时,她失去了一切,但是她错了,爱他的男人都超越了她想象的境界,当男主齐上阵,女子该怎么选择...“奉预知之命受封汝于初寅国女皇!”“女人可以做皇帝的吗?”“以你的修为,在天下人的心中的地位,已经没有人可以超越你!”她冰雪聪明,心系天下,心有天下。而,天下人亦然有她,她成为一代一代女皇待天下被她平定之后...“元老,还有什么事吗?”她苦着脸说道。“是的,女皇优良的血统必须延传下去,现在要做的就是充裕后宫!”听了元老的话,某人直接喷血:“我对女人没兴趣的!”确定自己的立场。说着九位帅哥齐刷刷的站在了面前,晃动手中扇子看着清雪,清雪一阵想死感觉都有...“我也要在里面!”这是从后面又冒出一个人,那个沉睡了三年的人。那时她无法选择,他们爱她,更不希望她难过,既然这样,那么就让他们同时拥有吧!温柔的人因为她变得霸道,霸道的人却因为她变得温柔。到底有何魔力?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只是一切已经开始,到底该怎么做呢?场景:--------NO.1--------“太后,有何吩咐?”“帮哀家在闵妃的汤里下点这个...”“太后,这可是...”“哀家知道,催情散嘛,看着皇上这么消沉,哀家帮帮他...”太后一脸的诡异说道,贼老太婆。“皇后,你没事吧,身体好热啊!”“我...我,放开我!你想吃我豆腐,就算我死我也不要和你在一起。你和那个太后是一样的东西。”跑了...留下皇帝一个独守空闺!---------NO.2---------大街上随便找了一个邪魅的男子:“这个给你!”一锭金元宝!男子发愣的看着身前这个妩媚倾国的女子,不解:“什么意思”“买你一夜。”一肚子火的清雪说道!男子愣在原地...那破庙前,当着所谓的天神的面,她脱去衣衫,脱去她全部的爱...“怎么样都好,就是不要爱上我。”她哭着说。-----NO.3------“你们爱不爱我?”迎接她的是沉默,她站着冷笑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回眸中的感悟

    回眸中的感悟

    本书坦诚地回忆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情趣和爱好、事业和奋斗。写下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梦想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孙的关怀,对父母的奉养,对岗位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 无情女帝乱凡尘

    无情女帝乱凡尘

    新坑:《狂凤御龙》一女N男+玄幻首先说明,本文一女N男,美男多多,女主强大的人神共愤,本人本着决不虐女主的主义,所以想看虐女主的亲请绕道。本文男不尊,女不卑,但是本人还是偏向于女主……简介就先这样,后面还没有展开,不过我存了些稿子,不会断更~——————————————她为复仇而流落凡尘,她被追杀而飘落异世。一代天骄,无情女帝,纵横天下,惟我独尊.星无落:天华国的国师,赤发赤眸,翻手之间,卷起血雨腥风.相传,他乃天煞星转世,他冷酷无情,他残忍如魔,他是人们眼中的神魔混合体,天华国不可触碰的禁忌。星无痕:绝代武神,武林的传说;天华的神话。一个眼神,就能够号令整个江湖。传言,他武功绝世,已经达到了天人之境,被誉为自古以来的第一武神!无尘:天云寺方丈,他无情无欲,但是,当一切的矛头指向他时,他是被动的承受,还是与她站在一起.承天泽: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神秘,他是个谜。玄天宇:玄隐门的门主,他本是淡薄情凉的人,但是却为了她堕入浮华的世界..§§★☆★§§★☆★§§★☆★§§★☆★§§★☆★§§★☆★§§★☆★§§★☆★§§★☆★§§星无落【一代绝色妖娆国师】“无情,俺辞了国师之职,特来应聘,你后宫还差人吗?”无尘【一少年天才方丈.】嚅嗫着看着绝无情:“我.我.我还俗了.”星无痕【一代武神.】:“你是第一个打赢我的人,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人了.”承天泽【身份神秘】:“我没啥事儿,就是特喜欢凤栖国,打算在此常住,看诸位哥们儿都在皇宫,我想也不差我一个.”玄天宇【玄隐门门主】:“我是绝不会放开她的手的,就算与这天下为敌。就算是下地狱.”.可是她没有感情,他们说,多情也似无情,无情更似多情,那么她到底是无情还是多情?————————————————————————————————————女强,美男N多,简介先就这样吧。自己的前几本小说:女神在现代:[完结V文]好友连接:鬼宝贝与辣媽咪[狐狸新文文]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浴火重生:狠毒嫡女复仇

    浴火重生:狠毒嫡女复仇

    被庶妹放火烧死在冷宫,再醒来却发现回到了小时候!父亲无视,继母毒辣,姨娘阴险,庶妹算计!小小言家二房后院步步惊心,处处算计!看重生嫡女如何走出自己的锦绣前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