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系统的耗散结构与开放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状态,即有序的和无序的,而且这两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所谓耗散结构,是指非平衡动态的有序结构。它是研究宏观系统如何从无序变成新的有序的理论。耗散结构强调,只有那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系统),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如果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近平稳区,虽然它与外界还有某种能量交换,其自发趋势也还是要回到平衡态,不会产生新的有序结构。比如,中国的城市体制改革,如果只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动根本,那么,这种改革就会被旧的传统势力拉回到原来的轨道,所以只有远离平衡态的全面彻底的改革,才能使新的系统、新的体制的建立取得成功。改革越是深入持久,其趋势越是不可逆转。这就是耗散结构的“惯性原理”或“涨落回归原理”。城市经济系统也是一种非平衡的稳定态。从外流的情况看,城市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从空间角度看,城市经济系统内部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时间序列看,经济发展存在着有规律的波动和无规则的干扰,是经常处于非平衡状态的。但是,只要城市与外界不断地交换能量、物质与信息,不断地输入所需原料、食品,同时输出产品和废料,就能产生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稳定的有序状态。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的作用还体现在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联系中,即城市的辐射功能。因此,现代城市绝不是一个封闭或孤立的系统,而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是城市从生成之时起就具有的特性,是所有城市都不可缺少的、维持城市蓬勃发展所必需的新陈代谢功能。如果中断或破坏了这一功能,城市就失去生命力,城市发展就会停滞、混乱,甚至导致城市衰亡。
4.系统的动态性。任何物质运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城市系统也是空间存在形式和时间存在形式的统一。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从原始到现代化,从乡村社会到乡村城市化,最终达到城乡无差别的统一,这既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上的推进,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系统不仅在空间坐标中有结构,而且在时间坐标中也有结构。城市的时间结构就是城市的发展史”。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城市系统永远是在联系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系统的功能也是靠运动来表现。离开了城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交换和运动过程,城市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城市也将停止发展。
与城市系统紧密相关的是城市规模,也就是城市空间系统结构。城市如何发展,城市规模大小如何才合理,历来是城市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其中,规模效应与门槛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城市规模效应来源于空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或集聚水平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效应通常是指经济规模增大越过一个门槛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比例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经济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费用下降,从而带来乘数效应。但是,规模效益不是无止境的,它受到资源和竞争的约束,当达到一定规模、进一步再扩大时,收效就不会按比例增长,甚至会越来越小,出现负效应。只有再一次越过门槛时,才会产生新的规模正效应。城市发展也同样存在规模效应的问题。当城市经济、人口、空间集聚到一定合理规模时,其规模效应是正效应;当规模继续扩大,超过规模效应门槛时,由于受基础设施、资源、交通和土地等的制约,则其规模的负效应会超过正效应。这就是说,城市不是规模越大规模效应就越好,而是要受规模门槛的限制。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是历史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比个高(盲目追求高层建筑,以高为荣),比体胖(城区面积无限扩大),以为规模上去了,效益也就上去了。其实城市发展不单是一个规模问题,更不是主观愿望问题,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在于创造条件,寻求城市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发展要适度。城市规模分外延和内涵。外延通常是指城市人口集中程度和城区土地面积大小,内涵主要是指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素质,以及吸引力和辐射力。所谓城市的合理规模,也可称为最佳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城市系统的各类要素的合理组合,从而带来最好的综合效应的空间。一定的城市系统要素要求一定的经济空间,不足和过剩的经济空间都不利于城市系统要素的合理组合。我们看到,有的城市道路、地盘都很狭窄,影响着经济要素的合理组合;也有的城市摊子地盘铺得过大,人口增加很多,造成过剩的经济空间,结果经济效益很差。这是扩大城市外延的指导思想的产物,这条路是不可取的。
因此,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要适当,不能脱离城市系统要素合理组合的要求。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扩大外延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内涵为主,城市不在于是大或小,关键在于其功能和质量。有的小城市不爱说自己“小”,总希望很快变成中等城市或大城市,其实小有小的优势,大有大的难处,城市发展不能超越客观经济条件。小城市要善于以小见大,以小为美。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它的经济效益是递增的,超过一定限度,它的经济效益是递减的,发展是呈S形的。因此,不要以为城市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所以,城市的发展应当设法长期稳定在合理的规模范围内,也就是适度规模。当然这很不容易,要有许多有利措施来保证。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着眼点不在于规模的扩大,而在于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发挥,在于人口、经济力的合理集聚与配置。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在于它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必须走适度合理规模、提高内涵为主的道路。城市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要调整用地结构。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来说,要大幅度地增加道路、广场、绿化的用地,巧妙地利用山丘、河湖水域及园艺地带,根据本市的自然条件,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的各种建设,千万不要一窝蜂,一哄而上,其他城市搞什么也跟着搞什么。总之,不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不能使城市自由膨胀。城市发展一定要适度,城市规划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特别是新设城市更要注意规模适度,不要盲目贪大。
§§§第二节城市规划(2)
三、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
城市布局是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着重于整体和全局以及在这个整体中的协调和平衡,是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城市各组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各项活动空间成为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体。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作出长远规划,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城市总体布局可分为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两类。集中式布局是指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基本上集中连片布置,它又可具体划分为简单集中式和复杂集中式两种。简单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只有一个生活居住区,有一至三个工业区或工业片,居住区和工业区基本上连片布置。简单集中式布局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有新建城市,也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复杂集中式布局多见于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良好如平原地区的大城市,它是由简单集中式发展演变而成的。
集中式布局的优点是:布局紧凑,节约用地;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其缺点是: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区紧邻,易造成环境污染;大面积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不利于城市交通的组织;城市进一步发展时容易出现“摊大饼”现象。
分散式布局,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分散成组式布局。一般由几片城市用地组成,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2~5公里,甚至可达6~8公里,各片相应地布置工业及生活居住设施。这种布局形式多见于小型工矿业城市、山区城市或水网密布地区的城市。
2.一城一区式布局。通常城早区晚,城区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一般为2~20公里。
3.组群式布局。在城区范围内,分布有若干城镇居民点,其规模差距不大,主次时序不定,形态各异,共同组成一个城市居民点体系,每个城镇居民点的工业及生活设施都分组配套布置,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3~20公里,由农田、山体或水体分开,彼此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
4.城镇体系式布局,又称一母多子式布局、一城多区式布局或一主多辅式布局。城市由中心区和周围一定数量的卫星城镇组成。这种布局形式多见于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分散式布局的优点是: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环境优美,贴近自然;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井然有序,疏而有致。其缺点是: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每个城区的规模达不到一个最低要求,则城市氛围不浓郁;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二)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布局必须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所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城市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城市与周边地区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要从地理环境、用地条件和建设条件,选择发展方向,把握空间结构和自然人文特点,做到城乡统筹,力求城乡协调,结构清晰,具有弹性,留有发展余地。城市最好的发展是协调,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3.科学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功能。即将城市居民生产与生活活动按不同功能要求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环境优良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注重提高土地集约效益与综合效益。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总体布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布局。按产业集群方式布置工、商企业,形成工业区或工业园区以及现代商业区、商业街。产业布局应与城市整体发展和居民生活相协调。
2.城市居住区。按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和不同程度的需要,布置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形成梯级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应与人口发展规模、功能分区相适应。
3.城市公共设施布局。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和法律来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及社会设施,正确选择城市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位置以及安排相应内容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一组建筑群和开放空间组成。这些公共活动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共活动中心、体育游憩公共活动中心等,体现着市民的公共利益。
4.城市道路交通。城市道路与交通体系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的规模、位置,城市内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以及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等,都是城市总体布局不可缺少的内容。
5.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城市总体布局要有利于环境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安排好城市园林和绿化系统,选择城市水源地和排污场所,防止天然水体和地下水源遭受污染,防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和噪声干扰,注意加强城市内的绿化建设以及市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综上所述,城市总体布局应依城市的具体条件而定,因地制宜,构成独特的总体布局形态。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它要建立在各功能的合理分布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优化结构,充分发挥与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
四、城市规划编制
(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意义和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综合性研究配置,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及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它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就是编制城市建设蓝图,必须以城市发展战略为基础,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它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可分为纲要编制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纲要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和战略。纲要确定后,须由当地政府会同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编制单位根据审定、批准的纲要再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在编制过程中应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方法。一般成立由市政府牵头、政府和有关方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编制完成后,要向市民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家评审会,然后再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与程序
1.逻辑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汇集分析城市历史沿革、地理、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调查城市各项用地的分布和面积,并要进行实地踏勘,查明各种用地的界线,绘制城市用地现状图;进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分析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准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确定用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