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弘扬正气是灵魂
——访《河北日报》原副总编辑牛增慧
精神是灵魂,是动力,是指导人们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内在力量,在世纪之交,作为京畿大省的河北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跨入21世纪,实现我们振兴河北的宏愿,这确实是每一个河北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省委宣传部提出的“河北精神”的五种表述中,我个人认为第五种最好,也就是“艰苦奋斗、弘扬正气、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因为它既涵盖了前面四条的内容,又提出了“弘扬正气”这非常重要的一条。同时我主张把“团结务实”放在第一位。
既然是“河北精神”,就要从河北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我认为,必须要把讲团结放在首位,因为团结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战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险阻,尽快缩小河北与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差距。从河北的现实来看,我们虽然环京津,环渤海,但和京津及某些沿海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只有扔掉花架子埋头苦,才有可能赶上人家,要不然只能越落越远。所以我说,应该把团结务实放在“河北精神”的第一位。
为什么要强调弘扬正气呢?我觉得弘扬正气是河北精神的灵魂,有了它,其他几种精神才能“活”起来。不弘扬正气,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怎么能团结?不弘扬正气,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怎么能务实?不弘扬正气,大吃大喝、灯红酒绿,怎么能艰苦奋斗?不弘扬正气,安于现状、保官求稳,怎么能开拓创新?
§§§第二节牛增慧:“我时刻沉浸在感动中”
牛增慧:现年73岁,195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玉田报》、《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省委宣传部干事,办公室副主任,处长,《河北日报》副总编辑等职务,1994年退休。唐山大地震后,即到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直至1977年5月。1976年10月以慰问团秘书的身份随团到山东慰问唐山大地震中的伤员、感谢山东对地震灾区的支援。
“那些日子,我时刻都沉浸在感动中。”提起跟随慰问团到山东慰问被转移来的唐山大地震中的伤员、感谢山东对灾区支援的那20多天的感受,牛增慧老人是这样概括的。
唐山地震发生后,当时正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牛增慧,以唐山人熟环境熟为理由,向领导请求到唐山抗震救灾,并于7月31日到达灾区,直到第二年5月才从灾区撤回。牛增慧说,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并感受了灾区人民的“表情”:一开始是悲苦、无奈,但他们很坚强,很少有人哭出来。后来却哭了两次: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唐山人号啕大哭;灾区人民生活安顿就绪后,一直坚持在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陆续撤离唐山时,当地灾民与解放军难舍难分,唐山人第二次流泪。而10月份见到在外地救治的伤病员,又是另一种表情:牛增慧随团去山东的日子里,每时每刻、在每一个地方都是感动,在山东救治的伤病员流露出来的更是无限的感激之情……
据了解,从1976年9月底开始,省委、省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就组织了多个慰问团,每个团都是由省级领导带队,首先慰问了在唐山抗震救灾的部队。10月初,慰问团开始走向接收唐山伤病员的省份,每个省派一个团,其主要宗旨是六个字:慰问、感谢、学习。
伤病员受到“八路军待遇”
从7月31日到8月中旬,山东省沿铁路医院分108架次、18列专列共接收唐山伤病员14034人,除菏泽、聊城、临沂三地不通铁路外,全省49个县,247家医院都接收了来自唐山灾区的伤病人员。
山东方面介绍,得知唐山地震的消息后,山东省在22个小时内派出了863人的医疗队伍奔赴唐山参与救灾。7月31日接到卫生部通知后,马上又动员组织了892人、18个队的列车医疗队,上车接病人。另外,还从没有接受任务的县抽调了1300多名医护人员、组织了3000名赤脚医生加入到救治工作中来。
牛增慧以文字秘书的身份随慰问团去了山东,该团有19名成员组成,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纯性为团长,另有两名秘书、一名记者。在济南市集中活动以后,分成了三个小组,从10月6日到11月2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到达了烟台、青岛、济宁、泰安、枣庄、淄博、德州等地的31个县、140多个单位。牛增慧所在的小组先后去了烟台、青岛、德州等地7个县的44个单位。每到一个地方,都到病房看望伤员、召开座谈会,给伤病员送上一封慰问信,给收治单位送上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
“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山东方面说得很少,很多情况都是我们的伤病员介绍的。”牛增慧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千,“除了医务人员的热情工作,当地老百姓对伤员的关心,也十分让人感动,他们把最好吃的东西送来给伤员,就像当年照顾八路军那样照顾、关心我们的病人。”
直到30年后,牛增慧还清楚地记得在山东慰问时听到的那些动人事例。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我时常想,如果没有兄弟省市的救治,唐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失去生命,不知会有多少人落下残疾。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0名医生会诊一个病人
王海林,28岁,唐山松汀铁厂工人,在地震中下肢被砸瘫痪,转运到山东文登中心医院时,身上有28厘米的褥疮。在山东住院以来,他一直发高烧,有时达到41度。
医生都说他很顽强、很乐观,不管吃什么药,打什么针,做什么检查,从不吭声,他的口腔因高烧溃烂了,也坚持吃饭,将吃饭当成战斗任务。“山东人民这么照顾我,我的任务就是同伤病作斗争。”王海林的顽强精神也感动了所有的医生。
文登中心医院为治好王海林的病,成立了一个由2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小组,曾有12次会诊,人数最多的一次有90多名医生参加,这些医生有当地的、青岛的、济南的,也有来自北京301医院的外科医生。在治疗方式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了,中西医结合,甚至一些土方法也不放过。赤脚医生轮流进行推拿、辅助治疗。需要毒蛇时,一个叫刘山仁的一下子抓来六条。乳山县白河滩公社的于新忠竟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为王海林试吃毒蛇……
两次手术医治女孩的腿
牛增慧说,唐山市粮食局王臣喜的女儿王立新也受到非同一般的关照。九岁的王立新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到济南市槐荫区医院时已经愈合,但医生发现她的病腿比另一条腿短了两厘米。经过多次会诊后,医院决定再次给这个小女孩做手术。“当时,医生们的想法十分朴素,医生们说,一个小女孩,两腿不一样长,长大肯定就成了跛脚,不仅影响生活,还会影响以后找对象,所以,不能让孩子留下残疾。”在其他两家医院的支援下,又重新给王立新做了手术。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医护人员都抢着照顾王立新,当他们知道王立新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后,就利用工作之余帮助小立新学习,小立新穿的毛衣,也是医护人员给她编织的。王立新还会给医护人员唱样板戏《沂蒙颂》。
如果没有意外,当年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应该早巳经是孩子的母亲了,正如医务人员所希望的,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
山东人民的恩情不能忘
类似这样让人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17岁的伤员谷守珍是一位聋哑人,山东莱阳医院不仅治好了她的伤,也治好了她的聋哑病,到出院时,她可以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等简单的话语。
在山东省医院,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跟医护人员有了很深的感情,管护士叫“妈妈”。伤好后,小女孩都不愿意回去了。后来,护士亲自将她送到唐山后,她竟舍不得护士回山东了。
丰润49岁的刘志保,医院治好了他的脊椎骨折,查出他患有小肠疝气后,还给他做了修补手术,将他忍受了13年的痛苦彻底根除了……
每一位伤病员到达山东后,医护人员都为他们擦澡。医院为伤病人员每人准备了一套短裤、背心,一套单衣、棉衣以及棉鞋、棉帽和袜子。女同志特殊用品、镜子、梳子、发卡等物品都有准备,真是无微不至。当地百姓则将自己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送给伤员,由于医院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多东西,医院就要求他们排号送。据介绍,在当时物资紧缺的年代,老百姓送来的鸡蛋,伤病员吃不完,只好将鸡蛋煮熟后吃掉蛋清,将蛋黄晒干,有的病人回唐山时要提上好几斤干蛋黄。
正如在青岛市职业病医院接受治疗的60岁老人窦淑兰所说:“咱们河北该怎样报答山东省啊?我还能活几年呀,山东人民的恩情得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后代永远不忘。”
唐山荆各庄矿姓艾的夫妻二人都被转送到了烟台,妻子在桃村医院生了个小孩,便取名“艾桃”;唐山电子仪器厂的郭灵芝在莱阳中心医院生的小孩取名“东生”……应该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纪念。
附文:
“转移”纪实:
大地震使唐山市、唐山地区所辖各县一下子出现了70多万名伤员,其中重伤员达167589名。当时,唐山的医院坍塌,医护人员伤亡严重,医疗设备和药品全部被埋。加之当时的各级组织因人员伤亡和通讯联络中断等原因,工作秩序被打乱,面对这么多伤员,家属和脱险的干部急得团团转。
很快,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全省各地立即组成了283个医疗队,医务人员近2万名,携带部分药械和生活用品进入灾区。但是,问题又来了,大批重伤人员在得到初步包扎治疗后,需要一个继续治疗和养伤的场所,安置在哪里?
从孙志中著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可以看出,伤病人员向省内和省外大转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的。1976年7月31日,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电话通知河北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说,中央已经通知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等省,接待唐山地区的重伤员,每个省一万名,立即组织安排外运。接到中央指挥部通知后,河北省指挥部决定,先向外地抢运集结在飞机场周围的重伤员,向通飞机的地方转运,当天就空运出1200多名重伤员。
指挥伤员转运组的统计显示:转运地震重伤员过程中,先后动用各种型号的飞机474架次,转运伤员20734人;铁路卫生列车159列次,转运伤员72818人。其中辽宁省接收最多,达19828人,河南省14329人,山东省14034人,安徽省11131人,吉林省10223人,陕西省9083人,山西省4778人,江苏省3353人,湖北省1516人,河北省石家庄等地、市11632人……
这次转运重伤员之多、规模之大,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感动”集锦:
◆烟台地委提出,“不讲条件,不提困难,来多少收多少,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让伤员抬着来,走着回去,不仅治好伤,还要恢复功能,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莱阳医院副院长说:“我们一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让你们躺着来,走着回;一个不死,来时是病汉,回去是好汉。”
◆一位老大娘,自己身体不好,却拿出10个鸡蛋送给伤病员,有人说:“你身体不好,需要营养。”老大娘则说:“我需要营养,伤员更需要营养。”
◆丰润一位70岁的老大娘,一个月不能动,由医护人员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老大娘说:“你们比我亲闺女还好。”
◆烟台市文登县正骨医院的伤员刚入院,就呼啦一下子来了三四百人,医院以为是看望病人的,却原来是要献血,要化验血型的。青岛市的工人、农民说:“植皮有皮,输血有血。”
◆一个叫田俊奎的重伤病号,医护人员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涮羊肉,医护人员跑遍了烟台市,找了一天。想吃豆腐脑,就专门给他做。
◆在烟台工人疗养院一个名叫朱锦慧的14岁女孩,因为嘴受伤了,不能吃东西,郊区的农民每天开着拖拉机给她送来一斤牛奶。伤好后,她想吃小米饭,医院的工作人员就到部队家属中去找。
省委干部牛增慧的工作笔记:
1976年10月18日上午河北省慰问团在山东烟台地区人民医院与唐山伤员座谈笔录:
唐山钢铁公司田俊奎(40岁):
我是挤压伤综合症,入院时神志不清。医院经全力抢救,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生活安排得好,政治上帮助我们学习,坚定信心。“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要是在旧社会不堪设想。厂给我来信,我们厂快全面恢复生产。今后半生,干好革命,干好工作,永不忘本。
唐山矿冶学院吴顺合:
我参加座谈,心情很激动。来前,伤员们都有个共同的心愿,欢迎河北慰问团,感谢山东人民,烟台人民。
家里亲人死亡时,会掉眼泪。当我们看到慰问电,第一次上火车,流下了眼泪;到407医院,感动得我们掉下了眼泪。
我们来了130多人,原来这个医院容70多个病人。我们这些人都是抬着来的,绝大多数不能下床。医护人员给我们送水送饭,端屎端尿,一夜看几次。下大雨时,端饭,护士把雨衣脱下来,盖上,让我们吃好。
毛主席逝世,伤病员放声大哭,对毛主席的感情,灾区人民更深。
唐山建筑公司财务科刘道恒:
我56岁了,旧社会过来的人。
这么大的地震,我们这些人都得死了,我压了五个小时,腰部压伤,下肢有伤。刚被扒出来,心想:完了,瘫痪了。旧社会,没有人扒,扒出来没有水,没有粮,也得死。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好!”
我没有想到我能走路了!大夫、护士像亲人,我刚来不能动,大便时需四五个人架起来。
迁西建筑工程队郭玉顺(35岁):
我正在唐山施工,压在(建筑物)底下几小时,后被抢救出来。是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党中央、全国人民的支援,十个我也没了。亲人对我的照顾,使我多次感动得流泪。
§§§第三节生命与事业的传承
我这里的“生命与事业”,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个人的,一是关于新闻这个行业总体的。
不久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四位老同志(担任过总编辑的叶榛、担任过副总编辑的牛增慧,担任过部主任的高级编辑殷建农和辛德祥),把几十年来《河北日报》上具有典型认识意义和剖析价值的作品,编委会、记者、编辑、评论员、通联、校对等各个采、写、编环节中的具体实例,还有一些发生在编辑部里里外外的有意思的小故事,等等,加以总结、归纳、提炼、评说、百余篇短文,集成一本书,名叫《编事百味》。
这“百味”,首先是个人的。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新闻界中人,由青年而中年而老年,学习与实践,成绩与失误,喜悦与苦恼,“百味”于是有之。
这“百味”,也是报纸的。我们的报纸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前进与停滞,顺利与曲折,经验与教训,“百味”于是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