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5500000008

第8章 漫笔(3)

19.导向何方

“文华奖”奖杯近年来,有关部门搞的艺术比赛颇多,什么大奖赛、邀请赛、观摩赛等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说是坏事情,对提高演出团体的艺术水平也确实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赛事的副作用亦越来越明显。一些剧团为了在评奖比赛中夺得好名次,在创作排演剧目时,不是把眼睛盯在演出市场上,盯在观众身上,而是趋时赶潮,为评奖而评奖,创作排演新剧目,都是为争奖而去的。评奖组织者亦不把参评剧目是否有观众,是否经过演出市场检验作为参评条件,而是来者不拒。这样做的结果是,得奖剧目一大堆,老百姓还是嚷没好戏看;有些获奖剧目缺乏生活、缺乏观众基础,首演之日即封箱之时,演一场赔一场,演得越多赔得越多。因此,现在一些赛事奖项要把演艺团体导向何方,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应当指出,在向市场经济发展中,评奖机制对演艺团体和演出市场确实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方法措施得当,就有利于各级演出团体走出旧体制的阴影,面向观众面向演出市场,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步子。否则,就会使一些演出团体误入迷途,继续在旧体制的阴影下兜圈子。欣闻,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都要求参评剧目要演够一定场次,这对我们改进评奖方法和机制很有启发,也是值得评奖组织者学习效仿的。

20.向这位不相识的校长致敬

这篇短文我几次提笔又放下,因为我怀疑向六百多里外的一位素不相识的校长表示敬意是不是值得。几经踌躇终于下笔——我找回了自信。

事情发生在1994年严寒的冬季。12月3日,北京音乐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听众——北京四中全体师生。该校停课专门欣赏精彩的“伏尔加之声”音乐会。

稍微对教育界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就不会不知道12月是什么时期。这正是学校期末考试总复习的关键阶段。在一般学校,学生早被校方赶入题海之中了,哪有余暇旁顾。北京四中乃闻名全国的重点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她的声誉会有颇大的影响。而在此时此刻竟让全校师生停课跑到音乐厅听音乐,校长何等大胆!

我曾设想这其中或许有过非议:学生家长会不会埋怨学校浪费时间耽误孩子前程呢?学校教师会不会对此不理解,批评校长赶时髦呢?学生会不会怕挤占复习时间而影响考试成绩呢?而在此关键之时,站出来拍板的一定是四中的一校之长。他(她)的学识和素养在此时此地得到充分显示,也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深怀敬意。

我们喊出加强学校艺术审美教育已非一日,然而时至今天,不少学校的学生还挣扎在作业和题海之中,连一场电影都不敢去看。在此情况下,北京四中的做法实在值得学习和效仿。让孩子们离开闭塞的课堂,到艺术殿堂听听美好的音乐之声,应该是校长的责任。

据称,北京四中因成功地组织包场“伏尔加之声”音乐会,而获得最佳听众组织者奖。我想北京四中和他们的校长是当之无愧的。

21.儿时的电影

电影在庆祝自己的百年华诞。百年,若为人,或垂垂老矣,或早已羽化成仙了。电影则不,依旧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回想20世纪,就艺术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是电影的世纪——虽然近年来电视开始走红走俏,而就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受的影响最大、熏陶最深的艺术形式当属电影。电影与我们是很亲的。如今我们长大了,但偶而静下心来就常想起儿时反着看电影的情景。

应当是三十年前。那时机关大院每个周末都要在篮球场放电影。片子都很精彩:《刘三姐》、《地雷战》、《三进山城》、《满意不满意》、《冰山上的来客》,等等,所以星期六下午的课总上不好。放了学就急着从家拎个小板凳去占地方。若去晚了没好地方,放映机后边又站着一片黑压压的人,个子小看不到,就只好到银幕的反面去看。反面虽也有看客,但毕竟疏朗得多,而银幕上的人物故事是一样的,只是影像模糊一些而已——张嘎照样堵胖墩家的烟囱,“飞刀华”照样刀无虚发,“得月楼”的杨友生照样用他挤出来的笑容吓跑许多食客,女警官石云照样追回了秘密图纸……总之坐在银幕的反面,确实看了不少的电影,《秘密图纸》、《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兵临城下》等大概至少也看了三四遍,虽然如此,依旧如痴如醉。

现时已经很难找到反着看电影的机会,电影也包装得愈来愈华美,看客更被抬举到须享用包厢待遇了。但不知为什么我依旧怀想儿时反着看的那些电影。那时的电影真迷人!

22.读书可以养气

十几年前刚到机关工作时,正赶上整党。一位领导同志做报告,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读书可以养气。这位老同志在“文革”中被批斗挨整时,躲在斗室内读完了《资本论》等一批书籍,受益匪浅,读书可以养气则由此而引发。

应当说此言在我脑海中也留下了印象。然而真正感悟和理解,则是几年后通读了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的事了。《史记》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勾勒出帝王将相、官吏、学者、商贾、游侠、农民起义领袖等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它的最大特点是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大文学家苏辙曾言道:“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濛,颇有奇气。”读这样的书自然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人恍若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孟子像其实,读书养气是古人历来倡导的。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那本很有名的《文史通义》里也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吾养吾浩然之气。”在读书过程中,精神得到滋养,思想得到升华,胸腔自然激荡着一股凛然正气。所以欲锤炼品性,陶冶情操,认真读书,“涵养吾气而后可”。

当然,并不是读什么书都可以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若每日钻研《厚黑学》之类的书,大约只能长诡诈之气;若沉溺于《金瓶梅》、《香艳丛书》一类的书,则只能生绮靡之思,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23.“原型”热该降温了

这几年,在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媒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文学作品“原型”热的日渐升温。我们常常在某个早晨就被告知一个爆炸性消息:某文学名著(或小说或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原型找到了。如《小兵张嘎》中张嘎的原型,《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原型,《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等等,似乎一个早晨就从地平线下冒出来。最新奇的是笔者手头的一篇文章,称长篇小说《红旗谱》中朱老忠就是以宋某某为原型创作的,并宣布住“在保定市城南”,“一个幽静小院”里的“朱老忠”之子欲续《红旗谱》。看了真让人如堕五里雾中。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过一些梁斌谈创作的文章,从未见到他把自己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硬贴在某位原型身上,不知该文作者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对生活中的诸多人物进行广泛艺术加工概括后创作出来的。鲁迅先生六十多年前在谈自己创作经验时就说过:“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按照某些人找寻“原型”的逻辑“创作”下去是相当可笑的:《红旗谱》中冯兰池的原型是谁?他的孙子是不是也有“幽静的小院”可居呢?《围城》中方鸿渐的原型是谁?《废都》里庄之蝶的原型是作家吗?照此推下去,我们这个世界可够热闹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英雄模范的事迹已非常感人,完全没有必要硬往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贴。我猜想,“创作”原型的热情大半来自一些摇笔杆的先生。他们于寂寞中总试图制造些“轰动”,于平淡里常试图搅起波澜。殊不知这样干,不仅误导了观众读者,也损伤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当给他们泼点冷水,使他们发热的头脑降降温。

24.说不尽的《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我是颇赞成的。《红楼梦》自诞生以来让许多人为之洒下一掬泪水,有多少文人的笔墨官司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就可知其魅力有多大了。正因为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她的语言、思想、结构、情节都是彻头彻尾中国化的。外国人可以读懂《三国》,可以弄通《水浒》,唯独对《红楼梦》,大约只能莫名惊诧:一大家子人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有什么看头?

曹雪芹先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谜。谁能说清作者的身世,谁能说清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谁能说准大观园的方位……就在不久前,一家电视台播放一部关于曹雪芹祖籍的电视片后,立刻引来一场论争。正因为她有数不清的谜,才让文人墨客“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蒙从文化部长的位子上下来,有人问他首先想干的事是什么?他说首先想了却多年的心愿,写本关于《红楼梦》的书。著名作家刘心武正当创作盛年,撇下现实题材,硬钻入红楼之中,写出了“秦可卿之死”的小说。可见,哪个文人梦中无红楼呢?

不独文人,政治家亦如此。毛泽东自称至少读了五遍《红楼梦》。并说他“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不仅自己读,毛泽东还劝别人读。他对表孙女说:你要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劝爱将许世友读一读《红楼梦》。据说,从此许将军就一直把《红楼梦》摆在自己的床头。

二百多年了,国人魂牵梦绕的竟还是这薄薄的一本《红楼梦》,文学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25.输个明白

中央电视台到底是一派大家风度——虽然一百个城市的有线电视台已播完了《武则天》,但“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依旧不慌不忙每天一集地播着这部女皇片,让人急不得恼不得。

此期间或捧或骂,一些报刊上也是一片喧嚣之声,如今曲终人散,似乎也该有个说法。说法也难,不过硬要让说,我倒觉得《武则天》剧组是个大赢家,中央电视台则是大输家。

《武则天》剧组的制片人无论如何是个极具眼光的“商人”。《武则天》从筹拍开始就瞄着市场而来,先是千呼万唤地请出了刘晓庆,继而戏还没拍就造得国人皆知,翘首以盼了。片子完成后,先卖给有线台,再卖给中央台,播出过程中又闹哄哄出了个作者署名权的纠纷,总之是在热热闹闹中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或曰创造了电视剧生产的良性循环。

相形之下中央电视台的角色就显得颇为尴尬。先是声称买断《武则天》播出权,话音未落,全国数百个有线电视台先期播出。继而又声称不影响总体收视率,而实际的收视率呢,实在是不敢说乐观。

其实,以巨资买断版权,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可能不是第一次了。上次潇洒之举好像是买断《爱你没商量》,其结局读者心里都明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引来一片责怨之声。作为全国覆盖率最大,资金最雄厚的国家电视台以巨资买来这类让观众摇头的电视剧放到黄金时段播出,算不算一种失误呢?

输并不怕,但总得输个明白吧!

26.“纪念”随想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河北文坛曾有过一个辉煌时期,在那个隆起的文学山峰上,站立着一批优秀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梁斌《红旗谱》、《播火记》,孙犁《风云初记》,徐光耀《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钢》,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短短十几年间,有这样多的一流作家涌现,有这样多的优秀作品问世,我们在振奋之余似乎应该寻找一下他们的根。

孙犁李英儒徐光耀当我们沿着这批优秀作家的成长道路探寻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都经历过抗战烽火的洗礼和考验,他们的作品也大都反映的是抗战时期河北人民的斗争生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革命就是一座熔炉。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也是如此。它不仅锤炼出一批身经百战的将领,也陶冶出一批英姿勃发的作家。抗战之初,孙犁是个经济拮据的农村小学教师,李英儒是个普通中学生,徐光耀还是乡村少年……是抗日战争使他们觉醒,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这就正如孙犁先生文在80年代初回忆往事时所言:抗战给一切要求生路的人们指明了一条生路。

今天,抗日战争的硝烟已散去五十年,我们在向那些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文艺战士致敬时,更应该深入思考向他们学习些什么?从他们成功的道路、成长的足迹,我们应该借鉴些什么?

27.级别读书

刚分到机关时,我去机关图书室借书,偶然发现了一套匣装百图本的《金瓶梅》。我是学中文的,从未读过足本《金瓶梅》,自然爱不释手。但好心的图书管理员大姐告诉我:这套书只借给厅局级干部,身为小兵的我,只能与此书失之交臂了。

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不过我国图书出版和阅读有级别限制确实是由来已久的。许多不错的书籍都在版权页上注明“内部图书,请勿外传”。把图书管理与保密局的机要文件纳入同一轨道,这也许是我们的一项发明吧。记得“文革”前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一套相当不错的西方哲学思想读物,版权页上就赫然有“内部读物”的字样,大约是怕普通读者中了毒。还有那本几个日本留苏学生搞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虽发行量极大,却也被纳入“内部读物”的圈子。可能内部读物在当时是一种身价、一个光环吧!

毛主席晚年身体虚弱且患眼疾,但依然手不释卷,视读书为生命。为了满足毛泽东的读书欲望,曾将他晚年喜欢读的一些文章辑印了一册书,仅印了几十册大字本,供当时的政治局委员阅读,这大约是级别最高范围最小的一本书了。

大概是前年吧,碰到一家出版社的熟人。他向我推销《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说这就是当年仅印了几十册的那本书,被他们独具慧眼的总编抓过来推向社会了。我笑着说:咱恐怕不够级别吧?朋友正色道:你瞧你,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说这话!

是啊,这都什么年代了!

28.精装书的“老底”

已经不止一位朋友与我说起目前出版的精装书太多。的确,到书店走走,傲然屹立的多是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装书,一副得意洋洋、睥睨一切的贵族派头。

作为读书族的我们,不妨去揭揭精装书的“老底”。

同类推荐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
  • 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你的心田,一篇美文也可以让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我读.5

    我读.5

    《我读5》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所选的题材范围颇广,比如《自由》《巨流河》《寻找家园》《寻路中国》《容忍与自由》《消逝的燕京》《隐居·在旅馆》《隐私不保的年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雷霆战姬

    雷霆战姬

    1,雷霆战机驾驶员维内托:身材娇小却有高傲的御姐心,为了证明拥有超越外表的实力而逞强努力。虽然傲娇却对人类的感情很敏感,好强却单纯,恋爱史一片清白。2,庄言:第二代驾驶员液态生命维持系统开发者,恋爱史一塌糊涂。3,庄言和维内托在一次体检中认识了。(本周每天三更!六个小时更一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的丈夫是豆丁

    我的丈夫是豆丁

    爱情是什么?是命运赐予女人的万劫不复,是怯懦者遁世的垫脚石,是权谋着悬于胸前炫耀的勋章,是开在我心上的一朵金莲,它跌落尘埃,堕入地狱,在我心深处并蒂莲理,随我尝尽孽缘苦果,看一段人世浮华……
  • 混沌魔尊

    混沌魔尊

    背负家族的血仇,执戟而行。与天争命,一个从坟堆中刨出的婴儿,身藏惊天之秘,以天骄之姿强势崛起,当真相浮出水面,心怀守护至亲的信念,浴血杀戮,却又是晴天霹雳……,一步步揭开身体暗藏的可怕真相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2:鏖兵天下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2:鏖兵天下

    本书描画了自混世魔王张献忠出世(公元1606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岳钟琪入藏击败准噶尔兵105年间的历史。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麻辣的文字,漫画式地再现了郑成功的愈挫愈奋、忠贞不改,顺治帝的为爱痴狂、沮丧抗争,康熙的擒鳌拜、平三藩、灭准葛尔的“呵呵”武功。在这本书中,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被彻底颠覆,“大汉奸”吴三桂仁爱与忠诚的英雄形象更加伟岸,千古一帝,广为后世称颂的明君康熙却是个心理扭曲、性格乖戾、下流无耻的变态狂。乍一读,似乎感到如雷轰顶,让人毛发俱立,难以接受,但细细思量,就能发现其中的无限真意。
  • 绝世剑神

    绝世剑神

    武学宗师林辰,带着一尊神秘小鼎来异界,成为天极宗的外门弟子,看他一步步踏上巅峰,终成一代绝世剑神!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顶级操盘手

    顶级操盘手

    操盘——一件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但必定言出惊人。当然,他们的个性是职业所致,因为证券市场时时刻刻都充满着诱惑,只有先计划,再交易才能靠近好运。本书全力打造顶级操盘手的终极修炼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