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5200000003

第3章 性格禅:凡是给出去的,就不可能失去

我们的付出,就像雪山脚下的淙淙细流,每一滴都是圣洁纯净的雪水的聚合体。最小的奉献,可以融化坚固的冰川;最大的奉献,可以穿透任何顽固的岩石。

乐于付出的人,就是最伟大的人

灵魂最美的品格是善良与付出,爱心总能够为生命增添新的色彩。用一颗虔诚而炽热的心去包容世间一切,并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时候,心灵也能得到超脱。

古人一向强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不付出,只会一无所得。我们的付出有时像天使背部一片洁白轻柔的羽毛,让人感受到温暖,让人感觉到希望;有时又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宽阔而结实的胸膛,让人感到无比的振奋,让人感到无比的力量。

正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人的事情之所以做得顺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是因为这个人以前做过很多好事,也帮助过别人。因此,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商人遇到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去请教智尚禅师。

禅师说:“后面禅院有一个压水井,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压水井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到山下给我买一桶水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水呢?”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半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他带商人来到压水井旁边,说:“你把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井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是只听到那喷口呼呼作响,还是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井吞进去了。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另外的半桶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清澈的水果然喷涌而出。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乐于索取,一种乐于付出。吝于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

世事就是这样,当我们左手付出爱时,便能从右手收获爱。如果我们能够在旅途所经之处播撒下各种鲜花的种子,即使我们不会再从同样的路上经过,但是这种美的传播让原野变得美丽,让道路两侧鲜花缤纷、生机盎然,照样会让我们的心灵无比富足。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当一个人将付出的意识贯注自身并向周围传播时,身边的人就能够感受到你带来的浓浓暖意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人的天性是感恩的,他们会有所回馈,也许只是一句感谢,或者一句赞美,却足以将爱的温暖延长。当彼此的爱汇聚在一起时,这个小小的气场足以令人感动。

在生活中,懂得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会时时与我们相伴。说到底,拥有快乐其实很简单。所以,主动去爱世人吧,你所得到的将会远远超过你的付出。

禅悟人生

一位哲人曾说过:“任何人出于他善良的心,说一句话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粗糙不平的路,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致使他终身去追求这种欢欣。”

善于赞美别人也是一种智慧

善于欣赏和赞美别人是一种智慧。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鼓励,没有一件事可以比得上别人的赞美更让人愉悦和幸福的了。赞美别人能够满足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容易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对别人的赞美就是最好的表达喜欢的方式,也是让别人喜欢自己的灵丹妙药。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赞美的地方。你的赞美至少会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也许还会带去一冬的温暖,一夏的清凉;同时,你会有一本万利的收获,你将获得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佛心佛性都在人的心头,只要一念觉悟,烦恼即菩提。且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凡修自利利他菩萨行的行者,必须本着慈悲喜舍之心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中,“爱语摄”即是先认同对方,给予适时的赞美与鼓励,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对方才容易接受劝导,认同佛法的道理,进而信受奉行,如此才能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清晨,佛陀率领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地往摩竭国迈进,准备去化导迦师那国的人民。

首先是目犍连尊者出发。目犍连尊者来到了迦师那国,却看到这里的人喜好逞凶斗狠,处处都如人间地狱。目犍连尊者被当地人打骂了一通,深感遭受耻辱,于是回到佛陀那里。舍利弗尊者接替了目犍连尊者,去度化迦师那国,没想到也被赶了出来。此后,佛陀的几个弟子都没有度化成功。

佛陀的侍者阿难得知此事,很是担心迦师那国的状况,便问佛陀该如何是好。佛陀安详一笑,令阿难不要担心,遂派遣诸大菩萨中智能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前往迦师那国度化当地的人民。

与五百罗汉所不同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没有一入迦师那国便急着宣扬圣教、传布正法,反而以赞叹法门为先,称誉迦师那国的每一个人。文殊师利菩萨这样说:“贤者,你们的作为真令人感到欢欣喜悦。”接着,文殊菩萨来到王宫晋见国王,并在国王的面前赞叹每一个子民:“大王,住在东海渔村的若嘉工作勤奋,恭敬父母;在西城守门的连尼伽尽忠职守,不辞辛劳;国境北方的打铁匠颇具胆慧,总能为人们平息争执,消弭烦恼……大王呀!必定是您的德政彰显,使得人民如此淳朴善良。”

由于文殊菩萨的话语令人欢喜,因此不到几天,这些软言慰语便传遍了迦师那国的大街小巷,举国人民皆欢腾不已。文殊师利菩萨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往佛所,向佛陀恭敬顶礼供养。世尊便为他们阐演经法,迦师那国人应时得不退转。

诸罗汉看到这样的情景,惭愧不能自已:“世尊,菩萨的威德神力已如此广大难测,更何况是佛陀您呢?自今以后,我们誓以最虔敬之心向十方诸佛菩萨学习!”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欣赏别人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欣赏。”可见,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有时候,你无意间的一句欣赏和赞美,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信心和希望,甚至会挽救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禅悟人生

因一句赞美而改变别人一生的历程,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可胜数。是的,被别人赞美不易,你必须拥有被人赞美的长处;赞美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识人的慧眼与容人的气度。

一颗好心,满手好事

竹的奉献精神正如佛的慈悲一般,受纳一切,滋养一切,爱护一切,奉献一切。其所作所为,正是慈善之事业。

春雨过后,春笋会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鲜嫩的绿色瞬间充溢了人们的视野;初夏时节,竹林绿荫成片,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秋风拂过,竹林一片金黄,竹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隆冬来临,积雪覆盖之下,有无数生命正等待春暖花开,蓄势待发。

可以这样说,竹子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美好植物,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竹子的自在,竹子的柔美,竹子的宁静,竹子的节操,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正是修身养性之妙用。

佛陀曾言:“做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应努力做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一颗好心,满手好事,竹是如此,佛也是如此。佛陀在世间行走,本着一颗慈悲之心,将爱洒满人间。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陀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你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

比丘听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化了比丘,使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他修成正果。

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这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宗教最闪耀的情怀,是世间最美丽的心灵。

在佛的眼里,人与世间其他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去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需要我们去善待的。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他会把万事万物都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因此,他更容易感万物之所感,悲万物之所悲,也就越懂得去善待他人。

禅悟人生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

把自私从心中赶走

在这个崇尚合作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全部,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许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性动物,没有谁能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往,我们也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如果我们因为自私而抛弃别人,那别人也一定会抛弃我们!所以,不要吝啬分享你的东西,有时仅仅一杯小小的可乐,都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朋友。

只有心底无私的人,才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取得众人的信任与拥戴。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后来,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但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约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他们不肯为别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更不肯为别人放弃自己的一点点利益,像这样的人,别人也一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便利。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当我们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帮助了自己。

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即“他人即地狱”、“各人只扫自家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心态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

自私自利是个人主义的道德境界,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被人们唾弃的人生观。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禅悟人生

自私并不是自己在当下最多地受益,相反的,它可能会折磨我们的当下。不要吝啬分享你的东西,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朋友。

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对别人不好的时候,谁会将自己的爱倾注在你身上呢?拥有一颗爱人之心,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他很难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要成为令人敬重的人,必须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到别人身上去。要真正地去尊重别人、爱别人,激励他们展现最好的一面。如同不求报酬做善事终会有所回报一样,别人也会加倍地关心你、爱护你,因为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这也就是“福在积善”的道理所在。

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当你用善良的心给别人带去关怀和温暖时,你也一定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所以,当我们总是抱怨人间的爱太少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爱心。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迦叶两位侍者行脚。到了中午,三人口渴,正好附近有处瓜田,佛陀便请阿难前去化缘西瓜。

阿难来到瓜田化缘。不料看守瓜田的年轻女子却恼怒地拒绝了阿难的要求,并将阿难赶出她的瓜田。阿难失望地回到佛陀处,向他诉说了刚才的经历。佛陀听后,便让迦叶前去。

迦叶到了瓜田,那年轻女子一见他便向他顶礼,殷勤地问候他,还主动挑了一个最好的西瓜给迦叶。

迦叶抱着西瓜回到佛陀处,向佛陀请教为何阿难与自己的境遇会如此不同。于是佛陀便向他们讲述了两人过去生的因缘。

数万劫前,迦叶与阿难同为出家人,二人经常结伴行脚。某盛夏的一天,二人在路上碰到一具已然腐臭的猫尸。走在前头的阿难看见了掩鼻走过,而走在后面的迦叶却慈悲地将死猫掩埋,为它三皈依。佛陀说:“那死猫转世后便是那瓜田中的女子。她之所以能得人身,便是因为当年迦叶为她皈依祝愿。所以她才能对迦叶心生欢喜。而阿难之所以受到辱骂就是因为当年一念嫌恶的心。”

佛经有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故事中,迦叶在守瓜女处得到了比阿难更好的待遇,正是因为他具足善因善缘,积累了福报。拥有悯物之心,生命才会安然适意。在佛家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所以,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外的事物,关系到他如何对待自己。

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让我们懂得爱的力量是相互的,要获得他人的喜爱,首先必须要真诚地喜欢他人。这就好比自己是一块方糖,自己是甜的,世界才会是甜的。生活中,爱不只是一个得到或者给予的问题,其实在爱别人,尊重别人的时候,你也得到了别人的爱和尊重;相反,如果你总是对他们恶语相向、欺骗蔑视,那也只能收获祸端。

自古以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你对他人施予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唯有仁爱之心才能让你从容淡定、广结善缘,才更能显现你的情深义重。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姊之悌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乃人性中的无价之宝,我们自当珍惜。

禅悟人生

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在爱中,人们不知不觉地使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得到新生,这种新生的东西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真诚的爱中,人们无意识地得到了别人给他的报答和恩惠。

为他人点灯,亦照亮自己

茫茫尘世,人与人如果能够互尽心力,互相照顾,世间将充满无数快乐。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成正果,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都有能力布施,都能具备一颗菩提之心。

在佛家看来,一个修行佛法的人,第一位就是施行布施。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会把布施放在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它源于内心,布施得不着痕迹。

有这样一则禅宗故事: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僧人的感悟其实正说明佛的境界,一个将布施放在第一位的人,就无愧于佛的称号了。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布施为何物,甚至明知布施的好处而不去实施,一定不会有所成就。

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总是保全自己、不知布施的人,行走于世,做好人很难,更谈不上成佛。

人在困难的时候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的有布施心,越难越能做,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只要心中有佛祖,身外物都可以送给别人。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布施。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他教导众生,却不控制众生。只要心中有爱,即便物质匮乏,也能给人、助人。这正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禅悟人生

只要心中没有恶念,抛开自私的个性,帮助别人,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那么,布施就已经成为了这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就不用在意布施的形式了。

宽厚是一种净化

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什么名声权力,而是拥有一颗宽厚无私、品行高尚的心灵,那是纵有千金也不能买到的稀世珍品,那是做一个人所必需的。

世上万物平等,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而世间最能够打动人的正是这种宽厚无私之心。人间世情反复不定,昨日的高山,可能今日就是河流;昨日的河流,可能成为今日的高山。当我们行走在曲折艰难的路上,不要总争一时之勇,只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但求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在以前的药铺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它包含的悲天悯人、宽厚无私的情怀是很让人感动的。自己虽然是良医,却祈求别人不生病,其中蕴涵着至高境界的道德品质。世间天地万物数不胜数,其中最能够打动人的莫过于一颗宽厚无私、善良之心。

一个人闯进云峰禅师打坐的房间,他猛地推开门,随后又猛地关,踢掉鞋子后径直朝着云峰禅师走来。

云峰禅师闭目继续打坐。

那人十分生气,问禅师为什么不理会他。

云峰想要点化一下他,便说,:“你返回去,重新再进门一次,当然,你得先去请求门和鞋子饶恕你刚刚的行为。”

“什么?”那人大声吼道,“你疯了吧,我为什么要请求门和鞋子宽恕,再说了,那双鞋还是我的。怪不得人家说修禅的人都是不可理喻的,你这番荒唐的话,我可是真的领悟了。”

云峰喝道:“那扇门没有碍着你,你为什么要那么粗鲁地对它;你的鞋子更是和你没有仇,也没有对你发怒,你为什么又要对它发火。既然对它发火,请求它的宽恕又有什么不可以。你出去,如若不请求它们的宽恕,也就不要进来了。”

那人被这一喝给喝醒了。对呀,为什么能对人家发火,为什么不好好地爱人家呢!于是他重新走回门口,满怀悔恨抚摸着那扇门。当他走到自己的鞋子面前时,还没有鞠躬道歉,泪水已经爬满他的脸庞。

云峰禅师的一声喝,喝出了那颗尘封的心,那就是宽厚之心。宽厚是一种净化,当我们手捧着鲜花送给别人时,最先闻到香味的是我们自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抓起满是泥巴的泥鳅扔向别人时,被蹭脏的首先也是我们自己。所以,拥有一颗宽厚无私和善良的心,不仅能够化解本来的怨恨、冤仇,还能照亮你的生命,指引你前进的道路。

佛家有云:“世人无数,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灵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恶,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心灵稍有微尘,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生不损人利己者,心如明镜,纯净洁白,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

禅悟人生

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他人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会使自己孤立起来。

你的手大概打疼了吧

一个宽容的人应该保持着一种恬淡、安静的心态,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善意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也许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填平感情的沟壑。

《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可见忍辱的重要性了。大德高僧们认为“忍耐”与六度的“忍辱”是不同的,忍辱是没有“人相”、“我相”,而忍耐则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忍辱有比忍耐更深的层次。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不能参透,于是法会后留下来对禅师说:“师父,什么是忍辱?难道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能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你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火气消了,心有大悟。

禅师告诉青年什么是“忍辱”,并身体力行,青年由此才会有所醒悟吧。禅师是心中无一辱,青年自然伤不到他半根毫毛。这就叫离相忍辱。

但说归说,现实中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人们还是嗔念顿起,怒火中烧。其实,忍辱不是叫你做缩头乌龟,而是让你不要因为外界的变化引起内心的变化,为此,你需要不断修炼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只有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胸怀足够宽广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生气,不会生气,“辱”又从何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多变、复杂难测的社会中,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而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只有心胸开阔、气量大、不与人斤斤计较,才能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能够忍辱的人,最终能得到幸福,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烦恼,没有什么人能够让他记恨,自然幸福就会相伴左右。

禅悟人生

古今中外,不计前嫌、以宽恕为上,从而化敌为友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人活一世,最难得的就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最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希望对方能把不愉快的往事忘记。

一碗臭米汁带来的无量功能

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佛陀眼里,众生是没有差别的。其实,众生都有佛性,这种佛性代表了成佛的可能。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都不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这是度人的关键。

传说中,大迦叶尊者为度一位老母,而喝下臭米汁,可谓功德无量。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羸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田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

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你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刚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咒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

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耀天宫。

想要帮助别人,就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诚意会让人顾及到他人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实现他人的愿望,还能够让人在给予帮助的过程中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现实生活中,你身边的人,无论是何种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尽管他们都希望得到帮助,但绝不希望被人施舍,“助人为乐”不仅要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这才算是真正的帮助。

禅悟人生

世间万物本来就一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草木又怎会分枯好、荣好?因为出现了差别心。有了差别心,石头便不是美玉;没有差别心,美玉便是石头。

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耐是一种执著,是一种谋略,是一种意志,是一种修炼,是一种信心,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解释过“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得忍与得定不同,所以说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

宽容也是一种忍耐。虽经千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寒山与拾得的绝妙回答,就蕴涵了面对人与我之间的是非时的出世之道。

寒山和尚问拾得禅师:“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忍耐不是无能、无奈,而是低调展现出的气度和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这就是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境界。

人称“金山活佛”的妙善禅师,于1933年在缅甸圆寂。其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所以直至现在,社会上还到处流传着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有一条小街,街上住着一个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经常呵骂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便常去安慰这老婆婆,和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讨厌禅师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便将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淋满禅师全身,引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粪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地把粪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不在意地说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禅师,你不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道:“我一点也不会难过,老婆婆的儿子以慈悲待我,给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哩!”

后来,老婆婆的儿子被禅师的宽容感动,改过自新,就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欢欢喜喜地开示他。受到了禅师的感化,逆子从此痛改前非,以孝顺闻名乡里。

在谈及幸福人生为何需要“忍耐”时,星云大师曾这样回答:“忍可以化为力量,因为忍是内心的智能,忍是道德的勇气,忍是宽容的慈悲,忍是见性的菩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被人冤枉,面对误会,很少有人能做到忍耐再忍耐,而是拼命地为自己辩解。这样做不仅难以消除误会,反而会“愈描愈黑”,加深他人对自己的误会。能屈能伸,大丈夫之道也,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相反,不能忍耐、毛毛躁躁,最终只能错失良机、遗恨千古。莫大的祸患,都来源于不能忍耐一时。

禅悟人生

其实,世间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以退为进。忍耐是上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是最温柔的,又是最强大的。忍就是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用宽容和爱化解怨恨

一个佛教徒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对我不怀好意,我将慷慨地施与我的包容、仁爱之意。他的邪恶意图越强,我的善良之意也就越多。”用宽容之心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会让你的人生更加从容。

佛门讲究因果循环,重视因缘果报。它告诉人们要想看清此时此刻的果,就必须追究彼时彼刻种下的因,因而人们务必要重视每时每刻的行为举止。不过,佛家所言的因果,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它不以怨恨为轴心。若是人们把怨恨作为果报的基础,以恶对恶,以恨对恨,以牙还牙,这就脱离了佛家所言的果报定律,而演变为恶业了。

一念恨心,不是种子,而是一束火把,焚烧了敌人,也焚烧了自己的心。

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头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地将牛出售。

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但不饮水,而且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头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卖。

有一个农夫贪便宜,买下了牛头。他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夫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着。后来消息也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因此亲自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过去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本来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但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等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因担负着沉重的行李,所以在不远的地方,就被老妇人给追上了,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伤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头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可见,怨恨是多么可怕!三个商人的所作所为固然可恶,但还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只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而且催促恶化了彼此本来还不算严重的因果关系。

因为怨恨,彼此注定了将展开一场长期而难以止息的冤冤相报悲剧,而在这场悲剧或即将接着上演的悲剧中,注定没有赢家,因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别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禅悟人生

人生总有存在的意义,如果只为一个仇恨的目的而生存,那么仇恨会毁掉你的心智,迷惑你的眼睛,吞噬你的心灵。报复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使你自己落入仇恨的陷阱,恨会使你看不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暖,即使在夏日也只能感受到严冬般的寒冷。

同类推荐
  • 西点责任课

    西点责任课

    在西点军校200多年的历程中,她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3800多人成为将军。仅1915届的164名学员中,就有59名成为准将以上军官,其中3位四星上将,2位五星上将和陆军参谋长,1名当了美国总统。从此,西点成了成功教育的代名词。本书将告诉你西点如何培养你的责任感。
  • 销售口才的锤炼

    销售口才的锤炼

    正所谓:”买卖不成话不到,话语一到卖三俏。“做销售,不仅靠精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口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做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锤炼自己的口才很重要。
  • 成功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成功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以往的成功学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介绍成功的捷径和人的潜能开发上,很多书籍尽管曾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然而从未有一本书对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五种起起关键作用的本能力量进行过阐述,事实上个体拥有的个性、性绪、动机、兴趣、意志这五种超凡的力量,才是人能够获得成功的第一推动力。只有这五种力量诱发的热情、智慧以及心理承受力才是成功者最深刻最可靠的保证。没有对成功动力全貌的认识、成功学对人们的帮助就非常有限,因此所介绍的训练方法也是要大打折扣。
  •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大学,是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们梦想的殿堂,哈佛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成功的标志。数百年来,这所万人景仰的学府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高情商名人,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文学、思想、政治、科研、商业等方面都造就出灿若群星的杰出人才,得归功于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方面有着一套独特有效的方法。
  • 一切从零开始

    一切从零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眼高手低,自认为很了不起,却偏偏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为此,牢骚、埋怨、不满等坏情绪四处蔓延,而事实上是如此吗?恰恰相反。只有把胳膊拉回来,伸出去的拳头才能更有力。出人头地的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安心工作,不急不躁,你的价值自然会体殃出来。记住:老板的眼中没有空缺的位置。本书阐述了在工作中如何去做,才能使自己和老板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使自己出人头地。并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蹲得越低,跳得越高。
热门推荐
  • 都市狼王

    都市狼王

    狼性少年,纵横都市!血战天下,何惧一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少年学艺归来,后背狼的纹身让他拥有神秘力量,更是让他如同狼一般冷酷、血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水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世舞魅娘:墨染莲华

    倾世舞魅娘:墨染莲华

    【阎府九子系列之上卿:】一世幼时诺言,寻他十年相守!那日兵临城下,他冷言如剑,让她死了心。二世时与她牵扯两世的傻丫头,为她舍身救主。不疯魔不成活,脱胎换骨下,她踏上寻药之路,纠葛前世男儿情。上卿忽而稚嫩,忽而绝美的两张容颜不时交替,那眼是不舍,是眷恋,是早已刻入神魂的懵懂爱恋!玉华引皇位之上,那一剑伤了她又何尝不是伤了他。红发褪成白雪,手握着染血的融魂珠,离霄笑自己的执迷不悟。雪峰上,昭以寒为她落了满头青丝,奉她为主,只为赎她一世情缘。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渔夫传奇

    渔夫传奇

    大学毕业后的卫航在海洋局跑腿近一年,最后还是因为几句口角被上级领导开除。回到家乡,在海边偶遇一颗神秘珠子,融入体内。经过了解,那珠子能让卫航在海底畅游,不受氧气、水压、光线等影响。神秘的海洋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少有人涉足,下面是无尽的宝藏,都静等人类开发:大龙虾、大海蟹、海参、海胆、鲍鱼,罕见的红珊瑚、甚至海底遗宝等等。有了神秘海珠,渔夫也是一个传奇!
  • 盛夏之吻:都是情书惹的祸

    盛夏之吻:都是情书惹的祸

    夏静茵常常告介自己不要做好事,一做好事就会出坏事。只是一时好心帮朋友递封情信罢了,却被误会成是她跟他告白的花痴小妹。他不旦止紧抱着她不放手,还硬要她对他负责任。这是那门子的笑话啊?
  • 波段炒股就这几招

    波段炒股就这几招

    股市是充满智慧和富有挑战性的竞技场。如果你想在股市一显身手,甚至成为股市中的风云人物,通过阅读本书,你将知道:通过股票投资成为百万富翁不是梦。中国股市跌宕起伏,投机性强,只要善于把握中线机会,波段操作,肯定会体会到投资盈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