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03

第3章 佛教定学的概念(1)

(第一节 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的概念)

佛教的修持,一般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学即指禅定而言。佛教常说“戒为定基、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持戒被看作修定的准备条件与基础,智慧则是修定之果。因此,戒、定、慧三学,在实践上实际是以定学为中心。把定学称之为禅修,那什么叫“禅”?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在“禅”这个词中蕴涵了太多的历史积淀。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东亚各国,乃至近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禅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依据不同的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对“禅”这个佛学术语,一般称为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等。现分别简述如下:

禅定所谓的“禅”实际上是“禅定”的简称。禅定,是一个梵汉合璧的词语,为梵文“禅那”(Dhyāna)和三昧(Samaya)的合称。严格地讲,在佛教中,“禅”与“定”是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的两个词,是两种不同的修持方法,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修持境界。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状态。在佛教定学的体系中,依据修持程度的高低,可以把禅分为四个档次,称为“四禅”,而四禅分别与色界的“四禅天”相应。修习四禅者,死后可以根据各自的修持成就,分别投生到相应的四禅天中。定也可以按照程度的高低分成四个档次,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天”相应,所以定又称为“四无色定”。死后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修持成就,分别投生到相应的四无色天中。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无色界是比色界更高级的境界区域,生活在无色界的众生,要比生活在色界的众生更为优越。所以,“定”自然是比“禅”较高级的修持方式。禅与定其进入之境界有层次等差,又因止、观、均行、不均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生四禅、四无色定、二无心定等差别,成为禅定之总称。

禅定之意义有种种异说。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禅定、四禅二者皆称定、三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禅指四禅,定指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列举禅定之异名共有七种:

1.三摩呬多(梵语Samā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绪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2.三摩地、三昧(梵语Samā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3.三摩钵底(梵语Samā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照,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4.那演那(梵语Bhyà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界。

5.质多翳迦羯罗多(梵语Cittaiāqratā),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为自性。

6.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ā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瑜伽系梵语Yoga之音译。这个词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了,后来用到《奥义书》时代。瑜伽在梵语中是相应的意思,是马和轭的结合义,是给牛马等牲畜“套上装具”。在后期佛教翻译的经典中,认为禅那不能完全表述其所含的意义,于是又译为“思维修”。后来又发现这个名词容易被误解成心里的思想,所以玄奘大师又译成“静思虑”。实际上静思虑也不能完全表述禅那的内涵及外延的意义,所以印度弥勒菩萨一派,直称瑜伽。后来,瑜伽就是禅定这一类修持的代名词了。到了瑜伽作为宗教修持的名称时,特指通过一系列对身心活动的制约,特别是对心理活动的制约与引导,其含义是调息等的观息法,观梵我如一之理,以合于梵而与梵结合。印度佛教的纯密瑜伽法,是受到瑜伽外道波昙梨所著《瑜伽经》的影响,佛教采用此法,依三摩地(止)及毗钵舍那(观)之观行,与正理合一的情态便为瑜伽。所以,瑜伽就是禅定,也就是止观。

瑜伽依调息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三摩地(止)及毗钵舍那(观)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瑜伽观之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之十七地。奉持该论之学派,称瑜伽派(外道中,另有所谓瑜伽外道者)。此外,瑜祇(梵语Yoqin)即“有瑜伽者”之意,系指行瑜伽观行之人。三昧,禅定即行瑜伽法之一。

瑜伽译为相应,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相应之义有五:(1)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2)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相应。(3)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菩提之果。(5)与机相应,谓即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于此五义中,显教多取与理相应之义,如瑜伽唯识之瑜伽;密教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瑜伽三密之瑜伽。

三昧梵语Samādni之音译,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世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文迥然有别。

三昧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一意,此即为将心专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大智度论》卷五说:“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态时,即起正智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至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说一切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两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维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1)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2)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3)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梵语Samāpatti,等至)、解脱、奢摩地(梵语amq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三昧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舍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成百上千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之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中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分)、共分修三味(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为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本僧人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莹山绍选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止观为佛教之修持法门之一。止,谓法性寂然,或谓止息妄念,或停止于谛理而不动;观,谓寂而常照,或谓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或谓观智通达契会真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镜智冥一。”止观为止与观的合称,亦作定慧。其所代表之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有下列数种:

1.为我国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奢摩他(梵语amatha),观为毗婆舍那(梵语Vipayanā)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之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如乌之双翼、车之两轮。将天台宗之实践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代表人物为智者大师,其著作为《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在《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止观名义之解说,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观。止之三义,即:(1)止息,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1)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2)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3)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此乃就相待而论,为以不观而明观。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之义。相待止观包括前述之三止三观,即:(1)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断德(断烦恼德)而言。(2)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3)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不为二之法性之德)而言。绝对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业观。其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缘,则可有种种之说法。

此外,智者大师从慧思大师所传之止观有三种:即:(1)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此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十所说之实践法。(2)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性质能力,其实践之顺序不定。此为《六妙门》卷一所说之实践法。(3)圆顿止观,即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卷十所说之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之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

2.据《大乘起信论》举出,修行止观门之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3.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将奢摩他译作止,止者,止心一处不做恶;将毗钵舍那译作观,观者,心缘其事。

4.据《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广说止观之行相,即: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者,皆为止观所摄。止解遮结;观能断灭。又世间之众生皆随于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另七净中之戒净,心净为止,其余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五净为观;《八大人觉经》中之六觉为止,二觉为观;四忆处中三忆处为止、第四忆处为观;四如意足为止,四正勤为观;五根中之定根为止,慧根为观;五力中定力为止,慧力为观;七觉分中之三觉分为止,三觉分为观,念觉分别止观俱随;八正道中之三分为戒,二分为止,三分为观,其中戒亦属止。又止能断贪,观则能除无明。

5.据《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分别举出修习止与观之三种事由,即:(1)为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2)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毗钵舍那(观)。

盖止观即是修行者观行之要法,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诸经论中宣说甚多。

(第二节 定学在佛学中的地位)

佛教的定学大概而言就是禅定,也称为禅观。佛教弘扬的定有两种:一是生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即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精神功能,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对境的状态。二是修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是为获得佛教的智慧、神通、功德、果报而勤行修习所得的功夫。于此二定中,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定无色。定学指修定而言。禅和定是有区别的。禅是静思虑的思想,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所以和观连在一起。“禅”是以佛陀妙觉的心中所衍生出来的定,即定其心。“观”是观其内心,是一种精神集中和安定身心,恒审思量,制心虑于一处的修养方法。中国佛教学者把禅观合起来称之为禅定,它包括了更广泛的意义。禅定的功夫越来越深的时候,就有次第修证的禅境产生,也就是由世间禅的禅证而达出世间的禅界。中国佛教禅宗还以“禅”命宗,特别注重“明心见性”,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境观的形式,从而进一步改变和扩大了禅定的意义和范围。

同类推荐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庶妃大翻身

    穿越之庶妃大翻身

    前世的她被人背叛,重生来到了古代。却被逼代姐出嫁。这个男人在迎娶她的同时,下令诛灭她家九族。于是在这个前门办婚事,后门办丧事的府中,她被人抬上轿,成为了这个暴君的弃妃。
  • 混迹高校的日子

    混迹高校的日子

    不会吧,这样的人,也会有梦想?真让人难以置信,还要刮目相看?似乎命中注定,他想学有所成,就得戴上紧箍咒,吊儿郎当。还得有七十二般变化,大三男生郭大风,人如其名,行如风,成日不学无术,才能修成正果……,调戏美女,明明是“女也不爽”,在他这里却成了“她不爽”
  • 这样做女人最旺夫

    这样做女人最旺夫

    “旺夫运”这个话题女人讨论的很多,但相关书籍极少。只要是结了婚的女人,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打工白领,都希望有“旺夫运”,能够帮老公兴旺发达,但是把命运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不如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来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命运。这样,才能婚姻更牢固,更长久,经济更长达,感情更深厚。女人,就是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本,潜移默化地“旺夫”、“旺家”、“旺自己”!
  • 结婚那点事儿

    结婚那点事儿

    叶枫一直想不通,他想结个婚怎么就那么难?原本敦厚老实的老妈和通情达理的丈母娘相继出招,生生将他和穆纱理应简单顺利的婚事闹的鸡飞狗跳。穆纱一直认为,她的爱情仿佛白水一般平淡却温馨,却没想到,临近结婚,突然就波澜壮阔了……总结:情路难走!婚路堪比黄泉路!!!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古墓之冷酷血王子

    古墓之冷酷血王子

    她,陈可心,平凡的考古系学生,却是大名鼎鼎的洛阳铲传人,在爷爷的培养下她渐渐成为一个身怀绝技,了解五行八卦的,遇事冷静的女人,虽然有时候会恶搞一下,但在每每遇到生死关头的危险时刻却总是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一次,在西藏发现的神秘古墓引发了陈可心一连串的意外,与自己有着相似面庞的墓主。不灭的光,穿过身体的古人,甚至心底涌起的熟悉感都让可心感到莫名的恐惧,就在这么多疑问堆积下的古墓里,可心不小心走失了,莫名其妙的被人口贩子卖到了古代的美索布达米娅,成为巴比伦的侧妃,打败了亚述的勇士,征服了冷酷的亚述血王子。巴比伦王子:汉姆拉比。成功的政治家,巴比伦王位的继承人。脸上始终挂着笑,高深的让人看不清楚想法。“我,汉姆拉比在此发誓,,让安努和贝尔神授予我治理苏尔美和阿尔德之权时,巴比伦的铁骑将扫平整个幼发拉底河,到那个时候,我汉姆拉比的意志便是神的意志,我汉姆拉比的灵魂便是神的灵魂。我要做的便是天理,我爱的女人就是天命。我将像头上悬挂的太阳,永世照耀着我的国度,权利于我,神力于我,永世不修。”……亚述血王子:冷酷,霸道。杀人不眨眼,外号血王子,号称杀光,抢光,烧光的男人,拥有痛苦的过去,却在决定爱人可心的那一刻,毫不犹豫的用自己整个生命去爱她,甚至不惜跳入“天之眼”。“如果你爱我,我会给你我的全部,除了爱。如果你不爱我,我依然会给你全部。除了爱。但是,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忠诚,绝对的忠诚。忠诚的爱我,忠诚的包容我的一切,忠诚的把自己献给我。那么从此刻开始,我尼普克斯的生命便属于你”这是他对可心标志性的告白。神秘女巫预言,梦中不断出现的男女,甚至还有那相似的古墓主人,这些都让纠缠的谜底一步一步的揭开,巴亚大战拉开帷幕,可心被巴比伦王子重新带回巴比伦,亚述尼普克斯发动了政变发誓要扫平美索布达米娅,惩罚她的背叛,血流成河……渐渐的历史的轨迹在三人手里发生了偏移。而她?是带领女性解放的人民英雄??是扫平美索不达米娅的战争神话?甚至还是美索不达米娅的真神阿尔瑟弥斯????水木家族群QQ21804822(满)美美的新浪博客http://m.pgsk.com/u/1082180670(新书安排,古墓随想,生活日志。。。。)还有推荐我一个好姐妹的书,很好看的,《汉武飞仙》大家可以去看看。她最近快写完结局了。大家期待吧。地址哈哈。。
  •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天光之下,鸢飞鱼跃,青山妩媚,粉蝶翩跹,是何等美好的景色,但这总要打开窗子才能看得见,而清凉新鲜的空气也总要打开窗子才能流泻而入,把熏人的碳酸气赶走。打开窗子让封闭的空间开放,就是心地开朗,与人为善,汲取新知,创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正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说:“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人亦如此。”本书契合开放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观讨论,倡导开放式人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要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善于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紧跟时代节拍,顺应时势,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出路,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形象”问题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大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党的生命。因为共产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在党员个人修养中,应该而且必须始终注重“形象”这个问题,真正树立起党员的良好形象。本书就是一本专门探讨“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重视自身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形象”等问题的专著。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