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600000016

第16章 四川客家人的“耕读”思想和实践(4)

这些入川的前一二代移民,在力田耕作之余,鼓励子孙读书,出现许多亦耕亦读的家族,在客家移民中率先进入耕读之家的行列。即“其人大率质朴而少文,刚劲而尚气,勤苦力作,尚无纷华靡丽之习,子弟亦多令读书”。兴谷公为廖氏入川的第二代世祖,据其谱牒记载,来川时公因家贫“不谙文墨。至三十余岁为置业立契竟受人给。由是延师授业,折节读书,夜以继日,寒鸡已唱,书声尚朗朗也。如是者数年,遂通论孟及诗书,其他经史亦颇能解大义,而刚毅之性则老而弥笃”。简阳县钟淑沛妻黄氏,“率子孙自粤来川,每宵旅寓,必令孙辈读书,子妇绩麻”。典型的有简阳钟宏予家族。入川发迹后首次回广东探亲,交代长子曰:“我季子瑸来年还要读书。”信守耕读门风的钟宏予在艰难创业中鼓励后代读书应试。“宏予负耒之暇,即嘱横经,其时家业几何,即汲汲以诗书励后辈”。乾隆十年(1745)钟宏予在四川生的幼子瑸举茂才,是为入川后的24年开始发贵,家声即从此丕振,书香绵远。钟宏予81岁时,第五郎珑,授恩进士;长孙佳圣,入国子监;孙兆伸,庠生;孙兆槐,岁贡;曾孙煜,庠生;曾孙焕南,廪生;曾孙宗皓,金堂庠生;曾孙辉南,岁贡;曾孙世锜,监生。即从入川到道光年间的149年间,钟氏家族“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举茂才、食廪饩者10余人,援例授职者20余人”。原籍江西信丰的黄甲,雍正年间“裹粮入川,寄居金堂……且耕且读,应金堂试,入泮”,食饩后迁汉州,1735年中举,任汉州学正,尽心教诲士子。黄甲弟黄景,14岁跟随兄黄甲入川,“家贫苦读,凭邻家寿具为书案,籍柴坐卧,隆冬身拥破毯”,后与兄甲同入泮、食饩。1752年中举,后为进士,大力办学,“从游甚众,一时名士多出其门”。黄氏兄弟俩入川后在贫寒中坚持读书,以致入川不久都成了科举人才,这与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福建迁居璧山的陈氏家族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入川以来重视子孙教育,耕读传家。6岁随父辈入川的陈维忠19岁为入学附生,乾隆十八年(1753)中进士,即陈氏家族入川后35年出现进士。

在经济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亦耕亦读更为艰辛,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但正是“亦耕亦读”使四川客家在入川后的当代就出现了科举人才,巩固了移民家族在四川的地位,从而站稳了脚跟。

(四)四川客家耕读传家的典型

1.典型人才

古语云,朱门出饿殍,茅屋出公卿。四川客家朱德和刘光第是客家耕读传家中苦读成才的典型。刘光第(1861-1898),四川富顺人,祖籍福建汀州武平县。清初先辈入川后,几代人都生活在艰难的景况中。尤其是其祖父“独丁其穷,晚年殊酷”,“隆冬犹衣败絮,寒不可支”,“饥则断莱菔叶,蘸于青椒之臼而啖之以代饭”。后来刘光第父亲经营小杂货铺,家境才稍有好转。然而好景不长,伯父及父亲先后去世,家道再次中落。未成年的光第及其弟妹依靠寡母抚养,生活艰辛。“食常不买生菜,两三月一肉,不过数两。中厨炭不续,则弟妹拾邻舍木店残杈剩屑以炊……每用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以为常。”即使艰难至此,其母仍谨守丈夫生前的叮嘱:“人生何必多财,但得有勤读书儿,则乃是活宝矣!”于是,卖掉石灰溪街上的房子,为儿子筹集学费,督促光第兄弟读书上进。据光第日后回忆说:(母亲)“识字不多,而最喜儿子读书” ,“光第十四岁,从管先生读书里中,先妣命必归宿,尝夜分瞑坐榻上以待。管先生功课严,光第三更归来,鸡初鸣,必起温书,先妣尝按时呼之,无一误……是时家乃愈窘,先妣至卖屋而买书焉”。当时,亲朋戚友中有人出于同情劝其母:“不如让光第去习贾”。其母不以为然,“刘氏忠厚之日久矣,今家门当否塞,是儿颇不恶,不读书发名,其何承先志哉,儿父在日命之矣”。正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刘光第及其堂弟刘光筠(字南村)先后中进士。“一门二进士”在当地传为佳话。

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祖籍广东韶关市乳源县人。先祖朱仕耀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上川。初期落脚于广安县,后搬迁到仪陇县。朱德家世代是佃农,朱德回忆,“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候迁移到仪陇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3朱德出身时,全家10多个人的生活靠佃租10多亩土地维持生计。朱德在家中排行老四,兄弟姐妹多,朱德过继给佃农出身的伯父朱世连抚养,由此朱德兼挑两房。正因为如此朱德才有读书的机会。两房人决定共同出资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以应付税吏和其他地主官僚的欺负。因为农村情况太坏,“一族人宁愿倾全族所有,也要教育出个男孩子,不论是抵挡税吏、滥兵,或者帮助家里打打算盘也是好的”。于是朱德6岁便被送进私塾,拜当地名师席聘三为师,打下了旧学基础。科举废除后朱德先后到顺庆、成都去读书。1909年朱德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苦读成才的朱德后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感慨万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1905年科举废除后朱德先后到顺庆、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2.典型家族

入川的客家移民白手起家,或佃耕或贸易,然后耕读传家,最后从耕读之家走向文化世家、书香门第。

陈国乔,广东梅州人,乾隆元年因四川商业发展需要,率子入川,居住荣昌。入川四世陈奕榜于嘉庆、道光时期在重庆经商,“商业极盛,名誉亦甚隆”。陈奕榜孙陈永守“幼年入学与人竞进,勤苦精研,数年不旷一日,学将有成,嗣因家业凋零,改而经商,奔走湘鄂二十年”。入川六世陈永守为家族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商致富后的陈永守萌生耕读理念,“年五十余始置产孔家桥,与安人用耕读课子孙,又筑菊坡精舍为子国昌、国常授徒之所,每日齐风和辄携幼孙相羊门首,听儿童读书声以为乐”。

陈家此后人才辈出,成为文化世家。陈永守三子,长子昌钧,业儒;次昌平,清增生;季子陈惺吾(国常),清贡生,留学日本,历任华西大学监学教习,成都县知事分发山西省知事。陈永守有孙11人,即长安、长庚、长镇、长卿、长治、长信、长泽、长蘅、长翮、长源、长年,“或治军,或讲学,或经商,或通中外工业,皆英英美材,驰誉当世。曾孙发齐、发圣、发广、发渊、发明、发允、发笃、发诚、发忠、发肃均业儒”。陈氏第七、八代从事经济领域人才多,且名声远扬。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陈惺吾的三子,即长蘅、长翮、长源,皆为经济界文化名人。长子陈长蘅,中国人口学家、经济学家。1906年入四川游学预备学堂英文班。1911年赴美留学,191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盐务稽核所编译,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副教授。1928年任中国经济学社常务理事。次子陈长翮于1913年被四川政府派往欧洲学习冶金,驻英、德、瑞士等国十多年,回国后任四川钢铁筹备处处长、实业厅矿科科长。三子陈长源为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电气科最优等一名毕业,被派往美国电厂实习四年,后担任电气工程师。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谱名周光瑚,又名周月宾,四川成都郫县人。韩素音的祖先商贸起家发家后,依然“耕读传家”,重视对子孙的智力投资。入川周氏从第四代开始,便代代有名人涌出。尤其是韩素音的曾祖周道鸿、叔曾祖父周道洽兄弟俩均名重一时,同为尊经书院高材生,皆被四川学政谭宗浚所赏识。谭宗浚《尊经十七少年歌》中所表彰的17位高材生中,他们兄弟就占了两席。日后,周道鸿担任锦江书院监院,周道洽担任南充教谕,均有所建树。到了韩素音的父辈,更是英才辈出。其伯父周炽,品学兼优,以拔贡游学日本,可惜英年早逝。其三叔周焯,早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选送至保定军官学堂深造。后曾任四川银行和美丰银行的董事长。其四叔周澧,北京高师毕业后在成都办学,成绩卓著,受到时人称赞。其父周炜(1885一1958),号映彤,早年留学比利时,专攻路矿工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路矿专家。而韩素音同辈的兄弟姐妹中,也不乏人才。其堂弟周光炯,留美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航空工程专家;另一堂弟周光地,留英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物理专家;又一堂弟周光墉,电信工程专家,曾任四川邮电管理局总工程师。堂姐周嗣平,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而韩素音本人则成为国际知名作家。由此可见,郫县周家从韩素音的曾祖父起,便成为书香门第,代有人才涌起。

乐山郭沫若,自其祖父“通籍”以来,人才辈出。郭沫若的堂伯父郭朝佐走出国门,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成为同盟会初创时的会员,是沙湾郭家第一位身居高位者。郭沫若的大哥郭开文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归国后,钦赐为“法科举人”,长期在司法部任职。郭沫若的二哥郭开佐是清末留学日本的武备生。郭沫若的堂兄郭联升,年仅12岁就考中秀才,被人誉为“神童”。而郭沫若本人则更为出众,成为饮誉中外的一代文化学术大师。在四川,像陈家、周家、郭家这样代有人才涌起的文化世家并不少见。

(五)“耕读传家”的经验

1.家庭背景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校的态度,可以影响学校教育的结果。家庭环境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这点客家族谱中已有认识,“国由家合,教自家先,世界教育之不良,家庭教育失之也”。从前文谈到客家名人的家庭背景看,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不同领域的人才。良好的家学渊源是人才出现的重要条件。在四川客家名人中,文化名人出身都有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即家庭背景基本上是文化世家。而四川客家政治军事领域的客家名人中,家庭背景多清寒。除彭家珍出身书香门第外,刘光第、朱德、廖观音、饶国华等家庭条件多贫苦。清贫的家庭环境使他们从小形成一种叛逆的心理,走上从武从军的道路,从而形成独特的人生观。

1)父母的言传身教起了关键作用

同类推荐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热门推荐
  • 丑妃暮雪

    丑妃暮雪

    大婚那夜,那冷俊的帝王掀开红盖头之时就是一声玩味的笑:“朕听说暮将军三女奇丑无比,原来只是一条刀疤而已”,言语中略带失望之色。原来,娶她竟是为了要看她究竟有多丑。结果,大婚那夜他如撇秋扇一般拂袖而去,让她的姐姐承恩雨露。......他说:“暮雪,朕当真看不透你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笑:“因为皇上的心中没有暮雪”......暮雪落没迟,晓于百花知。飘然寒冬里,纷乱梅开时——改老禹家丁中的诗本文不小白,女主善非善,邪非邪。正文简介:因盗帝王陵墓而丧生的女子,在诅咒的引领下进入三千年前的怀月国度,与暮雪的灵魂签定宿主契约,成为天朝德妃。她为了自己前世的幸福,不惜坏得人神共愤,天诛地灭,在他指着她鼻子骂她是狼心狗肺时,大笑着说她从来都没有一个做好人的机会。她将自己心爱的男人推向了别人的怀抱,为了自己的权利杀尽了忠良,为了保他江山负尽天下人,最终,却换来一杯毒酒,废黜妃位,逐出宫廷.......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切的都在她算计之内,但腹中的胎儿,却是她算计之外.......片段:“御昊轩,你忘记你昔日的誓言了?”暮雪冷笑,望着秦公公手中的那泛着绿光的毒酒步步后退,原来,自私如她,也会怕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么?”他哈哈大笑,转身望向她,眼中崩出无尽的厌恶与愤怒,冷冽的言语如同刺穿她心脏一般犀利:“明月,朕的爱妃,你当真以为朕情不自禁了?”然后,他将如月搂在怀中,笑得温柔而又残忍:“若不是为了如月能登上这贵妃之位,朕早杀了你......”前世今生,同人不同命,原来真相却是如此的可笑。......坐帐笑看风云变,天下尽在局中演。一个沦落前世迷雾的女子,以天下为棋局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作者的话:推荐自己的新作:《替身宠妾》:《后宫劫一哑妃》:
  • 庙堂往事

    庙堂往事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为何新科进士好升官?为何发脾气要抓机会?为何新官最怕”泼冷水”?为何一名技术官员能快速晋升?为何“默许”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为何京城里也有很穷的官?这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
  • 穿越之美女厨神

    穿越之美女厨神

    初夏,从小就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至于胆小到什么程度,说出来会怕人不相信,20出头的人,从来不敢一个人睡,即使一个人睡也要开着灯,顺便在枕头底下放吧刀,据说放刀能够辟邪,不让恶梦缠上自己……
  • 邪王宠妃:妖娆三小姐

    邪王宠妃:妖娆三小姐

    一纸休书,她成弃妇!十年之前,她是天造之才,享受众人仰望。十年之后,她沦落为废材,受尽众人欺辱!父母的冷漠,兄妹的残酷,未婚夫的无情,使她被迫离家出走。她,不甘!铁了心的,逆转苍穹!发誓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些年我追过的女孩

    那些年我追过的女孩

    小说以我对初中女同学苏兴华的追求为线索,记录了求学这几年坎坷的感情经历,也记录了自己一步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中学时代,走向大学校园,从校园学生向社会工作者逐步过渡和蜕变。年华本可流逝,并永不回来,生命中本就充满了遗憾和错过。如今,我已经退出了许多人的回忆并不再联系。而我,却希望能够用文字永远的记下,那些流逝的年华,那些我追过的女孩,那些曾在我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即使多年以后,我不回忆,回忆无香,但用心写下的东西,也足以让自己感动。那些人,在我的记忆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沉淀,仍旧清晰可见。
  •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危害健康的细节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危害健康的细节

    《百味》丛书分辑出版与人们生活、成长密切相关的种种知识和有趣话题,每册涉及一个主题,以问答形式和亲切的话语、活泼的版面,讲述与生命伴生而来的种种快乐和烦恼、种种酸甜与苦辣,讲述我们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 父母卷(文摘小说精品)

    父母卷(文摘小说精品)

    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父母的故事。黯淡的太阳光斜铺到斑驳的旧木栅门上面,在门前我站住了,扔了手里的烟蒂儿,去按那古铜色的,冷落的门铃。门铃上面有一道灰色的蛛网,正在想拿什么东西去撩了它的时候,我家的老仆人已经开了那扇木栅门,摆着发霉的脸色,等我进去。
  • 千面郡主:王妃要出逃

    千面郡主:王妃要出逃

    她好不容易接到一部戏,却在拍主角成亲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异世,而且穿着嫁衣华丽丽地穿越了的她,刚好还落到了新娘逃婚而去的新房里?这狗血的穿越事件怎么会让她给碰到?她可是还想着演好她的第一部戏好一炮走红呢,才不想待在这落后的古代当良家少妇!可是现在的状况是,人家新郎官似乎是赖上她了,还说什么既然都拜了堂了,那她就是自己的妻子,就连那妹妹逃婚跑了的皇帝都在这时候来凑了个热闹封了她个郡主……什么什么,难道以为人称“千面惜”的她是这么好欺负的吗?那么,腹黑王爷请接招,若是不能拿下她的心,那就别怪她包袱款款去出逃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