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7

第37章 唯识义(6)

无心二定指无想定及灭尽定,此二定都是灭前六识的定。“无心”二字通于睡眠和闷绝二种,这二种也没有六识的位子。“无想定”即到凡夫第四禅的第三遍净天,伏灭贪的烦恼,出离想的作意,把前六识的心心所都灭在有漏定,若是把想心所灭掉,则名为无想;若能使身体安和,则名为定。因微微的心所熏习,能防止未来的前六识现行;依此功能,乃得住于无心定,即于此厌心的种子之上假立定名。

“灭尽定”即是到有无学或是有学的色界第四禅,断掉贪的烦恼;或是到无色界的第三无所有地,将贪的烦恼伏或灭;以止息想的作意,前六识的心心所不能恒行,并灭掉第七识的染污而成为无漏定。因是灭心心所之定,故名灭尽定;又因在加行位中厌离受想,亦名灭受想,若使身体安和,则名为定。此定亦是于厌心的种子上假立,与无想定同。

“睡眠与闷绝”是前六识不起的分位。“睡眠”称为极重的睡眠位,不叫睡眠心所。因为有心所的时候,称为有心位。即是被疲羸等缘所引,前六识不起的位子,由似于睡眠的心所,故叫睡眠位。“闷绝”即是第八识境的微细触处,由于风热等缘所引,把前六识灭掉,此位即叫闷绝位。

这个五位意识不起,“除”此五位之外,意识于一切时都是常起。

(第六节) 唯识学的因果论

识如何能变现一切诸法之境界?唯识学谓第八阿赖耶识内变身根,外变器界;复由转识托此根身器界之本质,而变现人之五官所见到形形色色山河大地等境。此即第八阿赖耶识与转识有互为缘生之功能。所谓缘,即含有“四缘十因”之存在,如《唯识三十颂》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此偈明四缘及明缘生相。第一、第二两句明因缘,第三句“以展转力故”明等无间、所缘、增上三缘。《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世间。”既有缘则必有因,二法相待,缘不离因故,如火与焰。且十因即于四缘而建立,如《成唯识论》云:“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差别故,立为十因。”知四缘十因是唯识学的缘生理论。故将四缘、十因、五果略述如下:

一切色心诸法,并不能自然而生,必须依靠众多的因缘,方得生起,这就叫缘生。总的说来,这就是四缘。四缘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于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瑜伽行学派(《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典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的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五因。而唯识学则将四缘所依处开十种分类,是为“十因”,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

一、释四缘

一切法莫非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共分为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1.因缘。因缘者,即引生自果之原因,因缘对所生果有决定性,故又名“亲因”或“真因”。凡一法之生,原因至多,而此众多之原因中,通常把引生果之主要条件叫做“因”,次要条件叫做“缘因”。“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名“因缘”。唯识学者把因叫做“种子”,把果称做“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做“种生现”,如树之种能生树,“现行”也能变更种子,叫做“现熏种”,如现在之树能生新种,因为水土、日光、肥料、空气、人工等条件的变化,树或茂盛或不茂盛,其所生新种或优或劣,必与旧种有所不同,这说明种受了现行的熏习(即影响)而发生变化,故名“现熏种”。又如人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因或种子),发生一种行为(果或现行),例如将果树、花木进行嫁接——这也是种子生现行或因生果,随后在行为的过程中,又接触了新的事物,得到了新的经验,于是改变以前的想法,这便是“现熏种”或是“果又成因”,另生新果。又如劳动创造了工具,劳动是因,工具是果;有了新工具,又使生产力增强了,工具又成了因,生产力增强了成了果。如此因果相生,发展无已,变化无穷,这就是一切社会或自然现象发展进化的规律。

2.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是专就心理现象而说的。所谓“等”就是“同等”或者“一样”的意思。所谓“无间”,则是毫无间断的意思,人们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无此“前念”,必无“后念”。前念即灭,后念继生,二念体用同等一样,而且二念之间无有断,有如呼吸相续,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故前念为后念之等无间缘。如无缘,心念便归停止。

3.所缘缘。“所缘”的“缘”字是“攀缘”的意思,如心里想一件事,心想为“能缘”,事为“所缘”。眼看电影,眼识为“能缘”,电影为“所缘”,故“所缘”即是心识的“对境”,能引起心识的“能缘”作用。“所缘境”即是“能缘心”的“所缘缘”,如无“所缘境”这个条件,则心识不能起“能缘”的作用。“所缘缘”有亲、疏之分,“亲所缘缘”者与“能缘心”相伴而起,不能相离。例如眼识对色境,能见之能力(见分)与所见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离,“相分”之为“见分”之“亲所缘缘”。而影像必有实在物质为其本质,此本质与见分相离,即为“见分”之“疏所缘缘”,如无“疏所缘缘”即无“亲所缘缘”,如无“亲所缘缘”即不能起能缘之心法。故“所缘缘”亦系专就心法而说。心因境起,为佛教因果论之一原则,故佛教基本上不属主观唯心论的范畴。在中国,自俱舍、唯识二宗衰竭之后,因果之理法不明,一般佛教徒断章取义看《华严经》上有“一切唯心造”的一句话,便机械地执著于“唯心识”,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造成在深山古寺关起门来坐禅念佛,或谈玄说妙,只求唯心净土明心见性,不管众生死活的现象,这不合乎佛教智悲双运、普度众生之本旨。

4.增上缘。所谓增上缘是谓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有助其生长或阻碍之不令生起之作用,此种事物便为其他事物的增上缘。于其他事物能助其生长者,如肥料、水土能生花草,是为“有力增上缘”。于其他事物,虽不能直接助其增长,而亦不障碍其生长者,为“无力增上缘”。有力及无力增上缘,皆属于“顺增上缘”。于其他事物障碍之不令生长或生起而令之破灭者,如冰雹之于农作物,爆炸之于建筑物,是为“逆增上缘”。此缘范围广,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缘”,即是前述的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亦属增上缘。由于增上缘的这条原则,便建立了“万法一体”和“诸法无我”的宇宙观。

以上四缘,第一种亦因亦缘,其余三种只是“缘”而不是因,色法生起,必须“因缘”、“增上缘”二缘;心法必备四缘;无有一法只从一缘生者,亦无有一法不待缘而生者,故曰:“一切法(除无为法),皆是缘生。”

二、释六因

《俱舍论》为分别说明四缘中的“因缘”、“增上缘”而建立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分别略释于下:

1.能作因

此因即四缘之中的“增上缘”,因能作果,能作即因,故名“能作因”。一切法生起时,必须能引生此法之各项条件具备,同时又无他法为之障碍,然后此法得生。能引生此法之“能作因”名为“有力能作因”,如肥料、水土于农作物;不障碍此法之“能作因”名为“无力能作因”,如虚空之于万物。任何一有为法,其余一切法皆为此法之“能作因”,而此法亦为其余一切法之“能作因”。如劳动与生产,劳动是因,生产是果;经济与文化,经济之发展是因,文化之发展是果。这种因果关系都属于“能作因”范畴。

2.俱有因

俱有即同有之义。因果同时同处而有,二者互相依赖,无此则无彼,俱有即因,故名“俱有因”。又可分为“互为果俱有因”与“同一果俱有因”两种。“互为果俱有因”指二法以上,彼此互有因果,例如一个三角形,三角相对,此一角为因,其余两角为果;其余两角为因,此一角为果。失去任何一角,则其余两角亦不能存在,故必须三角俱有。生产工具、生产原料与劳动也是三者互为因果,三者缺一,其余者便失去了在其生产上的作用,所以在生产的意义上说,这三样也是属于“互为果俱有因”。又如寺庙丛林中的方丈与僧众,工厂中的厂长与工人等,凡是相对而起的事物在因果关系上,都属于这个范畴。“同一果俱有因”谓有为法、数法互相依助而同得一果,如同一鼎三足,失其一足鼎便倾倒,而失去了鼎的作用,鼎不能成为鼎了,其余两鼎足亦不能复成为鼎足矣!如车厢与车轮底盘合而为车,二者不可缺一,任缺其一,便无所谓车,也就无所谓车厢与车轮底盘了,这都是属于“同一果俱有因”的范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前后相生,在前者为因,在后者为果,这样的因便是“能作因”,也有同时互相依助的,这样的因便是“俱有因”。

3.同类因

因果相似,名为同类,同类之因,名为“同类因”。在有为法中,同类前后相生,前者为后者之“同类因”。例如前念善心生后念善心,前念恶心生后念恶心。此因即“能作因”之一部分,专就善恶性而说,不适用于色、心等事相。

4.相应因

“相应因”即“俱有因”中专属于心理现象之部分,俱有因乃普遍适用于一切事物之因果法则,而相应因则适用于心理现象之因果法则,心法与心所法同时相应资助而生,以心法为因可以引发心所,以心所为因也可以引发心法,彼此互相应答,故名“相应因”。例如:眼识这个心王领花的美色,贪心所亦能领花的美色,见美丽的花而起贪求心,心王起,心所亦起,如无领鲜花的美色之心王的作用,亦无贪求花的美色之心所的作用,二者同时俱有,故为“俱有因”,亦为“相应因”。又如,我们的“意识”了别“三法印”,同时生起了信仰“三法印”的心所作用,了别与信仰二种心理作用也是同时相应俱起的。再如,心王“意识”了别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便必定引起掩盖错误的“恶心所”作用或是引起惭愧悔改的“善心所”作用。了别与文过(掩盖错误)或是惭愧的两种心理作用,也是同时相应俱起的,这都属于“相应因”的范畴。

5.遍行因

指专就一切烦恼之起因而言,亦属“同类因”。同类因分善、恶与不善不恶。善念生善念,恶念生恶念,不善不恶念生不善不恶念,同类相生。而恶念中三个根本烦恼——痴(无明)、疑、恶见,为一切烦恼之普遍原因,即由此三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烦恼,故名“遍行因”。烦恼由迷惑而生,所谓迷惑就是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的不相符合。如果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相符合,所作所为便符合自然规律,一切事都可迎刃而解,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妙。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不需性急、冒险;当成熟的时候,也不需顽固、畏缩。凡是犯急性、畏缩等病的,都是不了解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而只凭主观、妄想、贪求。自己的妄想贪求不能实现,便发生了嗔、怨、嫉、恨等恶念,由恶念而起不正义的恶行,便烦恼重重无尽无休而生起痛苦。

众生的迷惑即主观想法与客观存在不相符合,有如黑夜或盲人瞎马,亦称“无明”。因为“无明”便胡乱猜想,这便是“疑”,“疑”的结果便以东为西,持无作有,认黑为白,这便是“恶见”。此三种烦恼谓根本烦恼,其他一切烦恼莫不由此而生。总括众生的迷惑,可分为五种:(1)迷宇宙现象之果体;(2)迷宇宙现象之原因;(3)迷宇宙之涅槃实相(这包括主客观的统一,事理的统一,动静的统一,空有的统一等);(4)迷任何认识宇宙实相的方法;(5)迷宇宙现象之变化差异(就宇宙整体实相看,无往而不统一,就宇宙种种个别现象看,无往而不差别。统一不碍差别,差别不碍统一,只见统一不见差别、只见差别不见统一也是迷。例如,一手五指,五指即一手,一手即五指,离手无指,离指无手;手为统一,指为差别;如五指毫无差别,也同样不能起手的作用)。有此五迷,若想便错,举动皆非,故为一切烦恼、罪恶、痛苦之遍行因。

6.异熟因

佛法把整个宇宙和宇宙中个别现象统一起来,人生是宇宙中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和整个宇宙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果互相独立便违反了因果律或因缘生法。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宇宙,一个人的因果变化,也就是他本人宇宙因果的变化。因果变化相同的人们其宇宙亦相同,其因果变化有一部分差异,则他们的宇宙亦有一部分差异。例如工人的经济生活因果变化相同,所以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相同,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对他们反映相同而造成他们的思想意识相同,也就是说,工人们有工人们的宇宙。至于私人企业家,同样也有私人企业家的宇宙。工人们的宇宙和私人企业家的宇宙在经济生活方面是不同的,因为这两者的经济生活因果变化是不同的;至于自然生活方面(如饥渴思饮食,入水则濡,入火则焦,见山知高,见水知低……)则是相同的。整个人类和一种生物的宇宙(包括本身在内)或好,或坏,或苦,或乐,是以他们过去世所作的善或恶为其原因,善行则结好果、乐果,恶行则结坏果、苦果。行为有善恶之究,而宇宙只分好坏苦乐,无所谓善恶。因果之性相异,且因在前果在后,如禾谷异时而熟,故名异熟因,果名异熟果。

三、依十五依处立十因

唯识学者依《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又按“因”的“依据处”分立“十因”。而此“十因”即“四缘”,四缘是笼统说法,十因是详细说法,并非“四缘”之外有“十因”。譬如人可分为男、女,又可按国籍分为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而不论哪国人,也不外男、女两类。

所谓“所据处”,佛典简称“依处”,共分15种:(1)语依处;(2)领受依处;(3)习气依处;(4)有润种子依处;(5)无间灭依处;(6)境界依处;(7)根依处;(8)作用依处;(9)士用依处;(10)真实见依处;(11)随顺依处;(12)差别功能依处;(13)和合依处;(14)障碍依处;(15)不障碍依处。依十五依处立十因:

1.依“语依处”立“随说因”。语依处者,谓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义理不能离语言,语言由于想象,想象由于假名。例如“人皆有死”是个义理,这个义理离“人皆有死”一语,如何能表达呢?而“人皆有死”又是“人”和“死”等假名(为代表事物而假立的名字)想象而起,是故由事物生想象,由想象生语言,由语言表达义理,欲说义理必依语言,故依“语依处”立“随说因”。

2.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领受依处者,谓能受所受,彼此依赖,如饥思食,“饥”为“能受”,是因;“食”为“所受”,是果。如见水思饮,水为能受,是因;饮为所受,是果。又如种瓜得瓜,种瓜与得瓜同为所受,而种瓜是因,得瓜是果。再如多愁善病,多愁与善病同为能受,而多愁是因,善病是果。如此,能受是主体,所受是客体,主体客体互相观望对待而发生因果关系,故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热门推荐
  • 哑女皇后(完结)

    哑女皇后(完结)

    怎么都没有想到,为了救人竟然把命给搞丢了。还没想到的是,像穿越这样在小说里才有的情节竟然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更没想到的是,运气竟会这么差,我的这具躯体还是个哑巴。最没想到的是,竟喜欢上了那个遭人追杀,差点去了半条命的家伙,他居然是那样的身份……可惜与他相遇的时候,他的眼睛看不见了,原本以为的小别变得遥遥无期……那是一个一如往常的中午,当忙忙碌碌的人们忙着东奔西走的时候,那条繁华的大街上发生了一起意外,一个精神恍惚的女生摇摇晃晃的走上了车水马龙的大街,眼看着就要被撞上了,一个女生突然飞跃过去抱住了她,想要把她推开,可是太迟了,两个人同时被撞飞了,在那段路上出现了大混乱,后面的车子突然失了控,往路边的行人撞了过去,一个女生躲闪不及,只是惊讶得看着其他然人惊讶的表情,然后就失去可知觉。在对面的另一条街上,一个起着脚踏车的女生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连串血腥的一亩,然后整个身子就被撞飞了,他只来得及看到那个卡车司机惊慌的眼神,那一刻,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苦涩,看热闹竟然让自己把命给搞丢了。四个女生各自开始了命中注定的异时空之旅……注意:因为各位的支持,拙作已经上了言情小说大赛第六赛季排行榜第149名。麻烦各位投一票阿。投票时间是11月21到12月25投票方法:[1]红袖注册用户投票:每个注册用户对同一部作品每天只可投1票。[2]VIP用户投票:VIP初级会员每天对同一部作品可以投票2次,VIP高级会员每天对同一部作品可以投票3次,VIP至尊会员每天对同一部作品可以投票5次。VIP会员的投票每张票按3张计,即,VIP会员每投票1次,相当于该作品被投票3次。[3]红袖币:每20个红袖币可以投1票。VIP会员投票数用完后,如果想继续推荐,每推荐一次,将被扣除20个红袖币。ps:当初投稿的时候只是顺手点了一下,拉票只是形式一下啊,只要大家喜欢就好。希望各位继续支持哦。我会加油的。有什么意见都砸过来好了,呵呵。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跟随勇敢的心:我最难忘的读书之旅(修订版)

    跟随勇敢的心:我最难忘的读书之旅(修订版)

    记住一些词,记住一些人和书的名字,会有助予生活。谨以此书纪念那些“透过眼前浓雾而看到了远方”的人。他们曾携着电、裹着雷,闯进一个青年不眠的思想之夜:为反乌托邦咯血而死的奥威尔;战争中当逃兵的“德国良心”伯尔;苏军炮塔下镌写“布拉格精神”的克里玛;见证俄罗斯伟大精神夜晚的巴纳耶夫;与精神“鼠疫”殊死搏斗的加缪;替百万亡灵起诉“古拉格”的索尔仁尼琴;孤独讲述“人,岁月,生活”的爱伦堡……稿纸的背后,是流亡、牢狱、枪声,是过早逼近的坟墓和匆匆竖起的纪念碑。
  •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终于有一些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纷纷赶去分享,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泉源。人类的历史不断重复着上述的故事……,让人永葆青春。后来,所在地的权贵在生命泉的周围树起的栅栏,世界上有一眼神奇的生命泉,并在门上安了锁,能去病强身,他们严格管那些前去求水的人并索取酬谢,它从地底涌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生命泉的本性,人闪发现生命泉后,泉水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并慢慢地枯竭,领受它的恩泽,生命泉开努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涌流,它清澈甘甜,但是那些占有者并浊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地表的某处不急不徐地流淌,他们仍垄断着那个泉源,相传,靠想象中的神奇之水牟利
  • 小门嫡妻

    小门嫡妻

    遭逢巨变,母女三人被赶出家门。偶发善心,山穷水尽之时却伸出援手。险恶梦境,让原本懦弱的她坚强起来。柔弱母亲扛起养家重担,可心性坚强的她如何肯让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家破人亡?京城五年,母亲竟与“已死亡”的父亲再次相遇。身处高位,为了能让爱人重回身边,他毅然用军功换来诰命圣旨。孰料,这一纸诰命圣旨并未换回家人团聚的喜悦,只招来了各路亲戚的垂涎觊觎。放了剧毒的媳妇儿茶、放了绝育散的特色点心……她都一一化解。为了保卫母亲的婚姻,她殚心竭虑。可,当幼妹卷入皇家争斗,幸福的路上遇上皇权阻碍,坚强的她只得以已婚事和未来来换幼妹安宁。人心易变,可她那颗爱护家人之心永不变。当她拿起那救人亦能杀人的银针,为了家人她能遇佛杀佛,遇鬼杀鬼。
  • 夜·色

    夜·色

    但当他再次拨通骆红的手机号码的时候,算不上朋友,刘春正在把骆红的遗体送往火葬场的路上……   一个陌生的城市,但他们互相帮助,谈不上爱情,两个孤单的身影,但他们互诉衷肠。两个孤独的心灵惺惺相惜,明明听见了曾经熟悉的声音。一个历尽沧桑的火葬工和一个风尘女子偶然相遇,人死后是否有灵魂存在?刘春没法回答这个问题。而此时此刻,直到其中的一方被冷漠的城市埋葬。和无数脆弱的灵魂
  • 倾城毒妃要休夫

    倾城毒妃要休夫

    莫家有女唤芊芊,左手翻云,右手覆雨。莫芊芊一个无良的小女人,以炼毒为乐,以妙手救人为善。后被父母“卖入”宫中成为皇妃,可她岂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想拥有本毒妃?门都没有,老娘要休了他。一座宫廷,怎能困住凤凰。(倾城毒妃要休夫)且看莫芊芊如何在宫中翻云覆雨,步步升花。
  • 灵龙传

    灵龙传

    只有强者,才有资格傲视天下。这一世我与你浪迹天涯,哪怕三千强敌又何妨。凭着心中的梦想和热血,我要保护自己心爱的人,杀、杀、杀!只有在敌人的尸体上,才可以站得更高,一个少年的修仙巅峰梦。
  • 重生修仙之大神潜规则

    重生修仙之大神潜规则

    异世重生,拜师路上差点葬身蛇腹,出去历练,又身中媚毒。坑爹啊,要不要如此折磨她。传说中主角的金手指呢,传说中的大神相助呢。尼玛,好不容易来了个大神,还是残破不堪的破魂体,要不要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