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5

第35章 唯识义(4)

就所对之境而言,明了等四种意识不出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等三类境,是相分之分别。这亦是唯识学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

1.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1)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2)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3)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除此三不随心之外,尚有倡三科不随、异熟不随者,合称为五种不随。所谓三科不随: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蕴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摄。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是界科不随。异熟不随者,即如第八识见分,是异熟性。心所缘五尘相分,非异熟性心,名异熟不随。

2.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花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1)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2)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3)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3.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象者。此境有三种通情本(情,为能缘之见分;本,为本质),即:(1)性通情本,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之见分时,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若从本质生者,为无覆无记性,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则为有覆无记性,其性不定。(2)界通情本,又称系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3)种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

三类境之名称在诸经中虽未见记载,然有关相见二分为同种生或别种生,在印度即有异说,至玄奘时,以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造“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情通本,性种等随应”一颂,授予弟子窥基,评判所缘之境,以别种生之相分为性境,同种生之相分为独影境,同别两种生之相分为带质境。

(第四节) 第二能变

第二能变为末那识,亦为思量识。末那,梵文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学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文manovijāna,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末那识”。第二能变思量识,护法论师科判为十门八段,这十门中因为第四门的“体性门”和第五门的“行相门”俱是“思量”一段;第六门的“染俱门”和第七门的“相应门”合为“心所相应”,因为都是心所。故为十门八段。现将八段十门作表如下,依次而释。

一、举体出名门

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著,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第七识名为意识,似和第六意识无别,但是那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这第七意识,是第六识所依之根;正是第六“意”识所以得名,就是依于第七意识的识名而为意识。好像前五识依于眼、耳等根,从它的所依名为眼识、耳识等,也是依主得名。第七识名意识,是持业得名。所谓意也就是识的业和识的自体,意即是识,名意识,和第六意之识的意识是不同的。例如藏识,藏就是第八识体一般。所以第六第七两识得名,判然有别。但经论中大概把第七识名意,而名意识者,是有下列几个原因:1.恐滥用第六意识。2.这识虽同时也可以名心,亦可以名识,但积集的心义,了别的识义,不及于第八识和前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任何识所不及。3.这识是第六识近所依,就是第六识从于所依之根名意识,那所依根之意,当然是第七识。有这三个原因,第七识名意。

二、所依门

大概每个识生起,必有它的所依,所依就是依止仗托的东西。初能变没有说到所依,是否有理由呢?因为初能变第八识,是其他识的根本,应该为他识所依,依于他的义是不大显著,虽然不是没有所依,所以不说。至于前七转识,依他义显,所以第二、第三能变都别立所依一门。

第七识恒依第八识相续而转生起。“依”是依止义,“转”是转流义,是相续的,转起的意思。正所谓“由有赖耶故,得有末那识”。

凡心心所,必有所依,所依有三种,指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系心心所生起作用时,所依靠之三种缘,相当于四缘中所缘缘以外之三缘,即:

1.因缘依,梵文hetupratyaya,又作种子、根本依。一切有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故一切种子为诸法之因,又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此即因缘依。《瑜伽师地论》所称之为种子依,仅限于种子生起现行之一面,然而无阐释种子生种子及现行熏种子时互为因缘之义,故《成唯识论》广说“因缘依”之义,以代“种子依”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若言种子依,即唯现行法有种,种望种子,应无此依。今言因缘依者,令知宽遍故。”总之,“因缘依”若以狭义解释之,则与“种子依”同义,乃仅指诸法之种子而言;若以广义解释之,则熏种子之现行法,及引生后、后念种子之前念种子,皆为因缘依。

2.增上缘依,梵文adhipatipratyaya,又作具有依、俱有根。指心与心所同时具有,而为其所依之法。《成唯识论》卷四载,五识之俱有所依有四种,即五色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小乘谓,意根为无间灭之六识,故非俱有依,仅五根为俱有依。《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举出护法、难陀、安慧、净月等四论师之异说,以广释“所依”之义,而以护法之说为正义,辨“依”与“所依”之别,说明“依”之义广通于一切法,而“所依”唯限于内六处,其理由有四义:

(1)决定之义:凡所依云者,能依法起时,无论如何,决定有它的所依,具这决定义者,得名所依。假使有时是所依,有时非所依,那么便不得名为俱有所依。例如第六识望于前五识,第八识望于五根,第七、第八望于前五识第六识,都非决定,简非所依。

(2)有境之义:从取境上得名有境。凡所依者,必有能依,同时必有取境者。所依决定虽俱时有,倘没有取境,也是不可。于此也是显得简俱有依所依义。如五识望于四大种、扶尘根,诸识望于命根、种子、无为法,都不是有境法,简非所依。

(3)为主之义:凡所依云者,必定有自在用。故虽有俱时决定而又有取境两义,但是没有为主自在义,也不是俱有所依。这是显得心所法是伴属而不自在,简非所依。

(4)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之义:能依之法,具取各自所缘的境,名取自所缘。凡名所依者,它的能依要有取境。故虽具有决定、有境、为主三义,若没有取自所缘之境,也显得不是俱有所依。如种子望于第八识,也不是所依。因为种子没有所缘境,也不是能取,故简非所依。

具足以上四义者,唯五根、第六、第七、第八等三识,故为心心所法之俱有依。若以能依之心分别之,前五识之俱有依有四种,第六识有两种,第七、第八两识各有一种俱有依。前五识四种俱有依为:

(1)同境依,又作顺取依,即五根。根与识乃同取现在之境而生,故称同境依。

(2)分别依,即第六识。前五识生起时,意识亦必生起,前五识无分别,而意识有分别,故称分别依。盖五同缘之识无分别,第六识原为寻伺相应之识能取境故,又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故又称“明了依”。

(3)染净依,即第七识。前诸识无染净之别,染净分位依第七识而成,故又称“分位依”。

(4)根本依,即第八识。为诸识所依以生起之根本,故称“根本依”。

以上四依中,唯前五识之不共依为同境依,即五色根,其余三者为诸识之共依。

3.等无间缘依,梵文samanantarapratyaya,又作开导依、避开法、开导根等。指避开现行位,引导后念心、心所,使其顺序生起之前灭意根。为八识在前念消灭时之自类心与心所。心,又作心王,即精神作用之主体,如眼识、耳识乃至阿赖耶识即是心王;心所,即附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而起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现象,如作意、受、想乃至忿、恨、嫉、悭等六类五十一种精神作用,皆属心所,前《五位百法》章已述。人之心识作用,念念相续,无有间隔,前一念灭谢时,后一念随即生起,且于此前后念生灭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倚关系,即前一念之心王、心所生起时须依靠之条件因缘。是知前一念之心王于灭谢之同时,既避开其现行位,复引导后之心王、心所,故称“开导依”。以前念具有资助、生长后念心王、心所之功能,故有“开导根”之称。复以前后念生灭之际,历然相望,紧密相接,而无间断,故称“等无间缘依”。前念之心王开导、引生后念心王、心所,其间有关同异类之引生关系,自印度之时即有难陀、安慧、护法等论师各持不同之见解。所谓同异类之引生关系,即于八识心王中某一识之心王能否引生与之同类或异类之心王。

(1)难陀论师认为,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必由第六意识所引生,而第六识自身既能前后相续,复能引生前五识。故第六识乃六识中之开导依,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仅能自类相续,而无法引生其他诸识。

(2)安慧论师之主张,谓第六识以自类及第七、第八两识为开导依,第七识以自类及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八识以自类及第六、第七两识为开导依。

以上二师之见解虽有出入,然皆同意异类之心王可以互为开导依。

(3)护法论师则持相反看法,谓八识之心王限于各自不同之类,异类之心王无法互为开导依,唯有相同之心王能生灭相续无间。

三、所缘门

《对法论》卷二说:“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难陀、火辨、安慧,如其次第起我所和我所执。

难陀等三位论师关于识有双缘之说,是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末那于一切时,执我我所”等而来。在护法论师评判之下,谓这识的我执,任运一类恒续相生,没有我和我所二执相并;又无始以来,此识一味转,没有转易,也不可说二执前后。但是所谓我我所执者,是依语言文字,于阿赖耶识上,立所缘二境,不可泥文忘义。

照护法论师的说法,此第七识但缘藏识的见分而起我执。彼第八阿赖耶识,无始来时,一类相续,似乎“常”、“一”;又恒为诸法所依,好像有“主宰”义相。如何但说缘见分者?因为受境等作用,见分相显故。故这识所缘的境,是阿赖耶识的见分。

四、体性行相门

所谓“体性”就是识体,为四分中的自证分;所谓“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是四分中的见分。既然体和用是有异,所以十门中分为二门;但两义相近,故于八段文中合为一段。

此识以思量为体性,又以思量为行相。故颂曰“思量为性相”,就是思量为其性,显出末那识的体性;思量为其相,显出末那识的行相。故思量者,是思虑量度恒审为我,计执为我之谓;既以思量为体性,复以思量为行相。从实际来讲,若思量是识体的作用,是见分行相,应但说思量为相可了,不必说思量为性;然以体性难以了知,根据有思量的识用,就为这识的体性,举用以显体性,故云思量为性。我,就是思量,就是这识的行相,故云思量为相。

此“思量为性相”,也就是兼释名末那得名之所以,别显这识名末那、名意,是思量识。

五、心所相应门

这第七识“染俱”,就是与这识相应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这识的“我”就是思量,因为和根本烦恼相应故,于十义门中,开“染俱”一门。然出根本烦恼相应外,尚有其他如触等心所,在八段文中和四烦恼合为“心所相应门”。

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相应。这四个根本烦恼又称四惑,此乃与末那识相应而起之根本烦恼。

1.我痴,愚于我相、迷于无我之理,称为我痴。与我见、我慢、我爱等三烦恼同为四根本烦恼。《唯论三十论颂》:“四烦恼常现,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盖一切惑障之生起,皆以愚痴为前导,故知由我痴而有其余三种烦恼之生起,故谓我痴为无明烦恼之首。

2.我见,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为人法二种:(1)人我见,即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2)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

3.我慢,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形成慢之心。为七慢、九慢之一。《成唯识论》卷四:“我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4.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

此识于根本十惑中唯与此四惑相应,不与其他六种相应。四惑之外,就是触等五遍行心所;因为触等五心所,凡一切心王起时,必与之俱起。依这一说,末那识的相应心所有四惑及触、作意、受、想、思的九种心所。至于随烦恼,不许有别体,是随于本惑分位上假立。此识恒与本惑相应,一类相续,分位无别,随惑无从得起。但颂曰“及余触等俱”,说除五遍行之外,尚有“余者”,非指触等,是指触等之外的随惑。至于解释触等之余的随惑,有主五种的,有主六种的,也有主十种的。因为解释遍在染污心的烦恼不同,随之于此识的相应心所的数也由之不同。

虽然有如此的异说,然护法论师谓“余者”,于此识相应的随惑有八种,即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等所谓八遍染是。这八种遍染心所,就是遍染于染污心;现在第七识就是染污心,所以和这八遍染相应。然而第七识相应心所,行相微细难知,所说明的八遍染相,是依第六识相应边言以类推。护法论师说,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总有十八,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个根本烦恼;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再加以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妄念、散乱、不正知的八遍染随惑;并及慧心所。这里所说的慧心所,正是我见之体,所以加入;但并不是我见与慧俱起。

六、三性分别门

有覆无记是分别此识的性类。此识在善、不善、无记的三性中,属无记性;在有覆无记二无记中,是有覆无记摄。因为此识和染污法的四烦恼相,覆障圣道无漏智,覆蔽自心使不清净,得名有覆。虽是有覆染污法,但它的行相任运微细,不感可爱非可爱果和没有记别,故名无记。

七、界系分别门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热门推荐
  • 一错再婚:腹黑老公太缠人

    一错再婚:腹黑老公太缠人

    这年头小三神马的都弱爆了,被闺蜜陷害让自己发现自己变成了小三才更雷人。一场闹剧,让我从高高的云端摔倒地面,我一时成了失恋,失业,失去友情的三失青年,更可怕的是婚期早就宣扬了出去,不想父母伤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三个月内把自己嫁出去。好吧,那就相亲吧。好吧,那就闪婚吧!原本以为婚后的生活会一番风顺,谁知家庭的琐事,夫妻之间的矛盾接踵而来,更年期的公公,有洁癖婆婆,遭遇婚变的大姑,还有一个住在同一屋檐下暗恋我的表小叔……天啊,让一切都来得更猛烈些吧。看新时代的女性如何入的厅堂,下的厨房,斗的小三,打的流氓,最后变成公公婆婆的防火墙!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最能赚钱的9种女人

    最能赚钱的9种女人

    她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把目标瞄向任何一个“男人当道”的领域来赚钱,也能够冷静地剖析自己,痛定思痛,敢于为自己“刮骨疗毒”,然后凭借实力,让每一个女人都能深受启发,科学地总结出最能赚钱的九种女人,留下来和男人一道“平分秋色”!,让自己完美至臻。没有丝毫假大空之嫌。本书将可读性、实用性、有效性深于一体,让女人在吸取力量的同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人,对真实的女人成功事例加以深入浅出的精辟分析总结,将她们的成功因素、性格特点、人格魅力全方位展现在您的面前,其“侵略性”不容忽视。在这个“她时代”,本书有针对性地以女人的性别特征、思维特点、做事方式为基础,女人有了大多的空间和余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红楼穿越之绝黛狼君

    红楼穿越之绝黛狼君

    当她知道自己成了红楼里的林黛玉,第一反应是:哈哈哈,赚到了,赚大发了。当她突然听到自己的未来相公是他时,第一反应是:呵呵呵,别逗了,别吓唬人了。第二反应是:呜呜呜,这下子,亏本了,亏海里去了。这头中山狼怎么是我的人?一个是多愁多病身,一个是强硬粗暴汉,这这这,,,开玩笑,根本就不配嘛。什么?叫我出嫁,就给这么点东西打发走?不可能,我开的条件,少一毛都不行!what!才成亲,婆婆就要送小三?好,长者赐,不敢辞!那么,来吧,只要小三你能受得住考验!呐尼!表妹要上位,丫环要爬床?来吧,姑娘们,放马过来,叫你们尝一尝当家主母的的手段!你有阴谋,我有计策!当我还是那世事不谙的,只会流着眼泪,无语问苍天的苦哈哈的林妹妹?那我可以告诉你,你错得不一蹋糊涂!男人,不放手,女人,不手软。林妹妹出手,不同凡响。
  • 演绎推导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演绎推导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玲珑丫头狠嚣张

    玲珑丫头狠嚣张

    参加同学会喝高了,居然就这么穿越了?穿也穿了,还是个小乞丐?最关键的是还得去玉府做侍女?她肿么就这么倒霉啊!哎,既来之则安之:她陪陪少爷读书,捉捉小贼领功,看来也很爽!什么?少爷喜欢他?还要娶她?哈哈,丫头要翻身喽!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